激荡十年水大鱼大 吴晓波2017新作腾讯传作者吴晓波经典作品 中信出版社图书经济理论

激荡十年水大鱼大 吴晓波2017新作腾讯传作者吴晓波经典作品 中信出版社图书经济理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吴晓波
  • 激荡十年
  • 水大鱼大
  • 经济学
  • 商业
  • 传记
  • 中信出版社
  • 腾讯
  • 中国经济
  • 投资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淘书网图书专卖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
ISBN:9787508682624
商品编码:19175848083

具体描述

知名财经作者吴晓波新作,畅销十年、销量超过两百万册的《激荡三十年》续篇,至此完成改革开放四十年企业史完整记录。

作为时代记录者,吴晓波有意识地从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伊始,记录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对我们影响至深的人物与事件,串成一部我们每个人的时代激荡史。而新的这十年,无疑更壮观,也更扑朔迷离。

很多事情,在当时并未有很深很透的感受,回过头来再看,可能命运的轨迹就在那一刻无意中形成。这也是我们之所以应该回望历史的原因。

“对于过往的十年,如果用一个词汇来形容,您的答案是什么?”当我将这个问题抛给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周其仁教授时,这位善于用简洁的表述把深刻的真相披露出来的教授,回答说:“水大鱼大!”

的确是水大鱼大。

急速扩容的经济规模和不断升级的消费能力,如同一个恣意泛滥的大水,它在焦虑地寻找疆域的边界,而被猛烈冲击的部分,则同样焦虑地承受着衍变的压力和不适。它既体现在各社会阶层之间的冲突、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与妥协,同时,也体现在中国与美国、日本、欧盟,以及周遭邻国之间的政治及经济关系。

大水之中,必有大鱼。

在这十年当中,中国公司的体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世界500强的名单中,中国公司的数量从35家增加到了115家,其中,有四家进入到前十大的行列中。在互联网及电子消费类公司中,腾讯和阿里巴巴的市值分别增加了15倍和70倍,闯进全球前十大市值公司之列,在智能手机领域,有四家中国公司进入前六强,而在传统的冰箱、空调和电视机市场上,中国公司的产能均为全球。在排名前十大的全球房地产公司中,中国公司占到了7家。全球资产规模大的前四大银行都是中国的。

中国的商业投资界发生了基础设施级别的巨变,以互联网为基础性平台的生态被视为新的世界,它以更高的效率和新的消费者互动关系,重构了商业的基本逻辑,在十年时间里,中国人的信息获取、社交、购物、日常服务以及金融支付等方式都发生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改变。

因此,这个十年,是中国水大鱼大的十年,风云激荡的十年。这十年的变化,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更甚于之前的三十年。在这本《激荡十年,水大鱼大》之中,我们将跟随作者的笔触,再次经历这改变了每个人的十年。

序言:除非经由记忆之路,人不能抵达纵深

2008:不确定的开始

【企业史人物】2008年 首善光标

2009:V型反弹的代价

【企业史人物】2009 哈儿建馆

2010年:日本

【企业史人物】2010 大炮开博

2011年:“中国要歇菜了吗?”

【企业史人物】2011 凡客陈年

2012:落幕上半场

【企业史人物】2012 赛道投手

2013年:金钱永不眠

【企业史人物】2013 锤子老罗

2014年:卷土重来的泡沫

【企业史人物】2014 褚健困境

2015年:极端的一年

【企业史人物】2015 女工邬霞

2016年:黑天鹅在飞翔

【企业史人物】2016 莆田医生

2017年:新中产时代到来

【企业史人物】2017 向死而生

2018:改革的“不惑之年”

【企业史人物】中国企业家谱系(1978—2018)

知名财经作家,巴九灵新媒体、蓝狮子财经出版创始人,常年从事中国企业史和公司案例研究。著有《大败局I》和《大败局II》、《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浩荡两千年》、《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等广具影响力的财经类经典畅销书,著作两次入选《亚洲周刊》年度十大好书。

2014年在微信、爱奇艺等内容平台开设自媒体“吴晓波频道”,微信公众号订阅用户超过300万,是国内数一数二的个人财经类自媒体之一。

2016年在微信、喜马拉雅FM推出付费音频会员服务“每天听见吴晓波”,现已有超过40万付费用户。

“侠之大者,为国护盘”

——股市流行语


从开年的天起,2015年就充满了悲欣交集的气质。在很多国人的记忆中,这是极端的一年。疯狂、任性、踩踏、过山车、隔空撕斗,这些词汇如雨点一样落在这个国家不同的时间与空间上。

1月1日凌晨,上海外滩发生重大恶性事件。刚刚封顶的“中国楼”----上海中心大厦发表首次跨年灯光秀,因人潮汹涌出现了悲惨的踩踏事件,死亡36人,大的36岁,小的12岁,都是大好的年纪。

2月18日晚,中央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全民抢红包”。腾讯送出5亿现金加30亿卡券,用户打开微信“摇一摇”即可参与互动、单个红包大金额将高达4999元。晚会期间,微信总“摇一摇”次数72亿次,峰值8.1亿次每分钟,送出微信红包1.2亿个。

4月14日,一封辞职信突然走红网络。河南省实验中学的一位女教师想要辞职了,她已经在这家学校教了十一年的书,突然对现在的生活失去兴趣,于是,她勇敢地递交了辞职信,一张白白的信纸上只有短短的两行字: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女教师的任性,如一根绣花针刺中了无数不安于现状的人们。


当然,任性、疯狂的还是股市。

进入2015年之后,深沪两市仍然像一头亢奋的疯牛,几乎每天都有百股、乃至千股涨停的奇观发生,5月22日,两市成交金额逼近2万亿元,在创出A股历史新高的同时,也刷新了全球股市“单日成交纪录”。创业板指数从1470点连续5个月飙涨,到6月5日创下了4037点的高点,涨幅接近3倍。举国上下,已经没有人安心的工作,就连家里的保姆,如果主人不推荐一两只股票的话,都不愿意好好的去洗碗了。

一家经营基本陷入停滞的多伦股份,将企业名称改为极其古怪的“匹凸匹”,宣告“要做中国互联网金融上市公司”,股价居然连续两个涨停板。一家除了持续地开新闻发布会而几乎没有任何实际业绩的互联网视频公司,仅仅靠着“生态链”的概念,市值已经扶摇直上地超过了全球大的房地产公司万科。至少有八家公司在宣布重组失败后,被市场认定“利空出尽”,而连续涨停。“新浪证券“报道了一则奇闻:一位入市仅一年的女股民,错把券商推荐的中文传媒听成了中文在线,用30多万元全仓买入5000股,短短两个月里居然赚进一倍利润。

被当作神话来传诵的,还有一家叫暴风影音的公司。3月24日,这家企业以“登陆中国资本市场的互联网平台”为号召,在创业板上市,迅速引发涨停狂飙。事实上,在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梯队中,无论是业绩还是成长性,暴风科技大概都只能排在200名以外,它的主营业务“网络播音器”产业近乎萎缩,可是,这一切都不足以阻挡它一路高歌的节奏。在后来的两个月里,暴风影音连续涨停39次,创下A股历史上长连续涨停记录,其市值超过了大的视频网站优酷,中国股民对它的“热爱”,根本无法用理论或模型来解释。当它的涨停板记录达到20个的时候,仍然在媒体上听得到种种商榷和质疑的声音,可是当第30个涨停板出现之后,所有的人突然变得非常的寂静了。这应该是集体心理的理性防线被击穿后,由极度亢奋而导致的窒息性思维停滞症状。

这是一个“每日天上撒钱,人人都是股神”的奇妙时刻,已经很少有人再关心财富的逻辑和经济的基本面。罗伯特?6?1希勒在[金融与好的社会]一书中写到:“金融应该帮助我们减少生活的随机性,而不是添加随机性,为了使金融体系运转得更好,我们需要进一步发展其内在逻辑,以及金融在独立自由的人之间撮合交易的能力------这些交易能使大家生活得更好。”他的这段话在高昂的指数面前是如此的苍白。

理智——如果它还真的存在的话,已经在涨停板面前彻底晕厥倒地。这应该是近十年来大的一次资本泡沫运动。来自[中国证券报]的某篇报道引用了一位资深基金经理的话,他宣布自己已放弃用大脑思考,“我决定向市场投降。在资本市场,钱是聪明的,我们做的只是尊重市场,因此,就是“无脑买入”,也要硬着头皮买进!对于所有的投资人来说,非理性地拥抱泡沫,也许真的是眼下理性的经济行动。”



《巨变时代:中国经济转型与企业生存之道》 序言:潮起东方,时代的澎湃回响 我们正置身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过去的十年,中国经济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巨浪滔天,百舸争流。从世界工厂的耀眼光环,到数字经济的蓬勃崛起;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到新商业模式的层出不穷;从消费结构的深刻变迁,到全球格局的错综复杂,每一个节点都蕴含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本书并非一部流水账式的历史记录,更不是对某个特定企业故事的叙述。相反,它是一次深入肌理的探寻,旨在揭示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巨变中,中国经济的底层逻辑、关键驱动因素以及企业如何在汹涌的浪潮中把握方向,实现可持续的生存与发展。 我们希望通过本书,为每一个关心中国经济走向的读者,特别是那些身处其中的企业家、管理者、研究者以及对商业世界充满好奇的人们,提供一个更为宏观、更为深刻的视角,帮助大家理解这个时代的脉搏,洞察未来的趋势,并在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的航向。 第一章:引擎熄火与再启动——中国经济的周期性挑战与新动能 任何经济体的发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直线。中国经济同样经历着周期性的波动与调整。在过去数年里,我们见证了传统增长引擎的动能减弱,房地产市场的风险累积,以及地方债务的压力。这些挑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中国经济转型道路上的“深水区”。 本章将深入剖析导致传统引擎熄火的深层原因。我们将审视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增长模式所带来的结构性问题,分析人口红利的消退对劳动力供给和消费需求的影响,以及全球经济下行和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对外贸易带来的冲击。 然而,挑战与机遇并存。中国经济的新动能正在蓄势待发。本章将重点关注这些新兴的驱动力量: 科技创新: 从5G、人工智能到生物技术、新能源,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正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我们将探讨国家科技战略的布局,企业在研发投入上的努力,以及科技创新如何渗透到各行各业,重塑产业格局。 消费升级: 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中国消费者正从满足基本需求转向追求品质、体验和个性化。我们将分析消费升级的驱动因素,探讨不同消费群体(如年轻一代、银发经济)的特点,以及品牌如何抓住消费升级带来的巨大市场。 绿色发展: “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不仅是环境承诺,更是经济转型的重要指引。本章将解析绿色发展理念如何驱动新能源、环保产业的兴起,以及传统高耗能产业如何走向低碳化、智能化转型。 数字经济: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深度融合,催生了数字经济的爆炸式增长。我们将分析数字经济如何赋能传统产业,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如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以及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如何重塑价值链。 通过对这些新动能的深入剖析,我们旨在帮助读者理解,中国经济并非走向衰退,而是在经历一次深刻的“再启动”,而这场再启动的动力,源自于技术、消费、绿色和数字的协同进化。 第二章:产业裂变与重塑——新格局下的企业生存法则 中国经济的每一次巨变,都伴随着产业结构的深刻调整和原有格局的裂变。过去十年,传统优势产业面临转型压力,新兴产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跨界融合、颠覆式创新成为常态。 本章将重点探讨中国产业格局的新变化,以及企业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寻找生存之道: 传统产业的“涅槃”: 制造业、农业等传统产业并非注定衰落,而是需要通过技术升级、模式创新来实现“涅槃”。我们将分析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如何赋能传统工厂,精细农业、品牌农业如何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以及传统服务业如何拥抱数字化转型。 新兴产业的“爆发”: 新能源汽车、半导体、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本章将探讨这些产业的特点、发展规律,以及初创企业和传统巨头如何在这片蓝海中争夺先机。 跨界融合的“新物种”: 科技与传统行业的结合,正在催生出许多“新物种”。例如,科技公司进军金融、零售、医疗,传统企业拥抱数字化营销和在线服务。我们将分析跨界融合的驱动因素,以及企业如何通过开放合作、生态构建来拓展业务边界。 “中国特色”的商业模式: 在中国独特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下,涌现出许多“中国特色”的商业模式,例如社交电商、内容电商、社区团购等。本章将剖析这些模式的成功之处,以及它们对全球商业实践的启示。 颠覆式创新的力量: 从共享单车到直播带货,颠覆式创新不断挑战着既有的商业秩序。我们将探讨颠覆式创新的本质,以及企业如何构建创新文化,拥抱风险,从而在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 理解产业裂变与重塑的规律,意味着企业需要具备高度的战略前瞻性、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强大的组织变革能力。本书将提供一系列思考框架和实践案例,帮助企业构建面向未来的竞争力。 第三章:人·货·场重构——用户与技术的双重驱动 在数字化浪潮的席卷下,商业世界的“人、货、场”这三个基本要素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重构。消费者行为发生深刻变化,营销手段不断迭代,交易场景日益多元。 本章将聚焦于“人、货、场”的重构,探讨其背后的驱动力以及对企业经营的深远影响: “人”的重构:用户价值的深度挖掘 消费者主权时代: 消费者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创造者和传播者。我们将分析用户生成内容(UGC)、口碑传播、社交媒体对消费决策的影响。 个性化与圈层化: 用户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小众市场和细分圈层成为新的增长点。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用户画像、社群运营来实现精准触达。 体验至上的追求: 用户购买的不仅仅是产品,更是服务和体验。从线上到线下,如何构建全流程的优质用户体验,成为企业决胜的关键。 “货”的重构:产品创新与供应链的智能化 从“制造”到“智造”: 产品的价值不再仅仅体现在功能上,更在于其背后的技术含量、品牌故事和情感连接。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设计思维、用户共创来打造爆款产品。 柔性供应链的构建: 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柔性化、敏捷化的供应链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我们将分析数字化技术如何赋能供应链的透明化、智能化和高效化。 品牌价值的重塑: 在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强大的品牌成为稀缺资源。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内容营销、情感沟通来塑造有温度、有深度的品牌形象。 “场”的重构:线上线下融合与新兴场景的探索 全渠道的融合: 线上与线下的界限日益模糊,全渠道的无缝体验成为必然。我们将分析全渠道战略的构建,以及如何利用线上流量赋能线下门店,反之亦然。 社交场景的崛起: 社交成为重要的购物场景,从直播带货到内容种草,社交裂变成为新的增长引擎。我们将探讨如何有效地利用社交媒体进行营销和转化。 新兴场景的探索: 社区团购、即时零售、虚拟现实(VR)购物等新兴场景层出不穷,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增长空间。我们将分析这些场景的特点和发展潜力。 “人、货、场”的重构是一场深刻的商业革命,它要求企业必须以用户为中心,以技术为驱动,不断创新营销模式和经营策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章:全球化新语境——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挑战与机遇 在全球化进程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之路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和挑战。地缘政治的变动、全球供应链的重塑、以及不同文化市场的差异,都对中国企业的海外布局提出了更高要求。 本章将深入探讨中国企业在全球化新语境下的挑战与机遇: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新空间: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我们将分析不同区域市场的特点、投资风险以及合作机会。 全球供应链的重塑与韧性: 贸易摩擦和地缘政治风险促使全球供应链加速重塑。本章将探讨中国企业如何通过多元化布局、本地化生产来增强供应链的韧性,规避风险。 文化差异与本地化经营: 进入海外市场,必须尊重和理解当地的文化、法律和消费者习惯。我们将分析企业如何进行有效的本地化经营,构建跨文化团队。 品牌国际化之路: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中国企业正在努力提升在全球市场的品牌影响力。我们将探讨品牌国际化的策略,包括品牌定位、营销推广和危机管理。 数字技术赋能国际化: 数字化工具和平台为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市场拓展提供了新的可能。从跨境电商到数字营销,我们将分析数字技术如何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面对贸易保护主义与技术封锁: 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技术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中国企业面临新的挑战。本章将探讨企业如何应对外部压力,加强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之路充满挑战,但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通过审慎的战略规划、深入的市场研究和灵活的应变能力,中国企业有望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结语:与时代同行,锻造企业韧性 激荡十年,风云变幻。中国经济的巨变不仅重塑了产业格局,更催生了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新逻辑。本书并非提供万能的解决方案,而是希望引导读者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对时代趋势的敏感度,以及构建企业面对未来的韧性。 韧性,是企业在不确定性中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能力。它体现在对变化的快速响应,对风险的有效管理,对创新的持续投入,以及对人才的深度培养。在未来的竞争中,那些能够真正理解时代脉搏,并以坚韧不拔的精神不断调整和成长的企业,必将脱颖而出,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愿本书能成为您在时代洪流中,理解变局、把握机遇、实现跨越的有力伙伴。

用户评价

评分

吴晓波先生的书,总有一种魔力,能把宏大的时代变迁,拆解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我尤其喜欢他那种对历史细节的挖掘,以及对人物命运的深刻洞察。读他的书,总能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他不是单纯的记录者,更像是一位历史的解读师,用他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历史对话,与那些曾经风云际会的人物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我曾翻阅过他不少著作,从对改革开放初期企业家的描绘,到对中国经济格局的分析,他总是能抓住时代的脉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经济现象和历史事件娓娓道来。这次读到他的新作,我充满了期待,想知道他又将为我们揭示怎样的时代密码,又将如何解读那些“大鱼大”的故事。

评分

我一直认为,吴晓波先生的书,是一种“读得懂的经济学”。他不像那些枯燥的学术著作,而是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将经济学理论融入其中,让读者在故事中学习,在故事中思考。他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脉络梳理,以及对其中关键节点的分析,都让我受益匪浅。我尤其喜欢他对于“腾讯传”这类聚焦于具体企业的叙事方式,因为这让我能够从微观的视角,去理解宏观的经济变化。他能够将一个企业的成长史,折射出整个时代的变迁,这种能力非常令人钦佩。每一次读他的书,都让我觉得,我不仅仅是在阅读,更是在学习,在成长。我希望他在这本新作中,也能继续展现他独特的叙事风格,带给我更多关于时代和商业的思考。

评分

我是一个对时代变迁和商业发展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而吴晓波先生的书,总是能满足我的好奇心。他不仅仅是一位历史学家,更是一位敏锐的观察者,他总能抓住时代的脉搏,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解读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背后的逻辑。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大鱼大”这类主题的关注,因为这背后往往蕴含着巨大的商业机会和深刻的时代变革。他能够将那些冰冷的数据和复杂的理论,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让我这个普通读者也能从中获得很多启发。每一次读他的书,都像是在进行一次思想的旅行,让我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对未来的趋势有了更清晰的判断。我非常期待他在这本新作中,能够继续带给我这样的阅读体验。

评分

每次翻开吴晓波的书,我都会被一种强烈的沉浸感所吸引。他笔下的故事,总能让我忘记时间的流逝,完全沉浸在他的叙事之中。他对于人物的塑造尤为精彩,那些企业家们,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在他笔下都仿佛活了起来,他们的奋斗、他们的挣扎、他们的梦想,都清晰可见。我尤其欣赏他对商业逻辑的梳理,以及对时代趋势的判断。他能够将那些复杂的经济理论,转化为读者能够理解的故事,让我这个非经济学专业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不少启发。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经历一场思想的洗礼,让我对商业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时代的变迁有了更宏观的理解。我期待着他在这本新书中,能够再次带给我这样的惊喜,用他的文字,为我解析一个更加精彩的时代。

评分

从接触吴晓波的作品以来,我便深深被他文字的力量所折服。他能够用非常朴素的语言,描绘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也能将复杂的人物关系,刻画得入木三分。我特别喜欢他对细节的把握,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在他笔下却能成为串联起整个时代的关键线索。他对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梳理,更是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参与了那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我一直坚信,了解一个时代,最好的方式就是了解那个时代的企业家和他们的故事,而吴晓波先生无疑是这方面的专家。我期待着他在这本新书中,能够继续带给我这样的震撼,用他的笔触,为我展现一个更加清晰、更加深刻的中国经济发展图景。

评分

书很好,正在好好学习,吴晓波的书,有分量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还没看,喜欢激荡三十年,很喜欢吴晓波的书

评分

书很好,正在好好学习,吴晓波的书,有分量

评分

真实,震撼!

评分

正品很不错,提车很实惠

评分

书很好,正在好好学习,吴晓波的书,有分量

评分

质量很好,价格不错,值得买。

评分

书很好,正在好好学习,吴晓波的书,有分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