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薦一:繼《激蕩三十年》之後,吳曉波溯流而上,《跌蕩一百年》書寫中國企業100年大起大落、是非變遷。 
推薦二:《跌蕩一百年》,瞭解中國百年崛起,一部不容錯過的史詩般作品。 
推薦三:中國圖書評論學會“2009年度十大圖書”之一
《跌蕩一百年》是繼《激蕩三十年》之後,吳曉波溯流而上,再寫中國企業100年。瞭解中國百年崛起,這是一部不容錯過的史詩般作品。 
上捲敘述1870—1937年的中國企業變革。作者希望從曆史中找到答案:當今中國企業傢的成長基因及精神素質是怎麼形成的?它是三十年的産物,還是應該放在一個更為悠長的曆史寬度中進行審視?在三十年乃至百年的中國進步史上,企業傢到底扮演瞭一個怎樣的角色?從曾國藩、李鴻章、盛宣懷、鄭觀應,到張謇、榮傢兄弟、孔宋傢族,尋找中國商業進步的血脈基因。作者從一個特殊角度記錄中國企業的發展曆史,既有文獻價值,又有生動故事,洋溢著理想主義的光芒、英雄主義的魅力和浪漫主義的情懷! 
下捲重新梳理瞭1938—1977年的中國企業史和商業變革。作者按照編年體的形式記述瞭中國抗日戰爭時期、抗日戰爭勝利以後、解放戰爭時期以及新中國成立後,直至中國改革開放時期之前40年的中國商業史。作者試圖在這些特定的曆史背景下探尋中國商業人物和企業的成長基因、精神素質以及發展脈搏。在悠長的曆史寬度中如何審視中國的商業發展?在百年的中國進步史上,企業傢到底扮演瞭一個怎樣的角色?
(上) 
前言:尋找一個“下落不明”的階層 
第*部 1870—1910 留著“辮子”的洋務運動 
1870 未死將生的時刻 
【企業史人物】 太保赫德 
1875 買辦救國 
【企業史人物】 買辦世傢 
1884 盛宣懷奪權 
1894 狀元辦廠 
【企業史人物】 一代“商父” 
1900 國變中的商人 
【企業史人物】 北方一周 
1905 立憲急先鋒 
第二部 1911—1927 唯一的“黃金年代” 
1911 在革命的炮火中 
【企業史人物】 百貨四子 
1915 作為抵抗的商業 
【企業史人物】 棉花天王 
1919 廣場背後的人 
1924 工商決裂 
1927 悲劇之月 
【企業史人物】 菊生印書 
第三部 1928-1937 國傢主義的迴歸 
1929 商人的抗爭 
1932 救亡的經濟 
【企業史人物】費的眼睛 
1935 大收編 
【企業史人物】 嘉庚助學 
1937 沉船與拯救 
【企業史人物】 南洋兄弟 
人物索引 
(下) 
第四部 1938-1948:抗戰與掙紮 
1938年 怪亂的“孤島” 
【企業史人物】江村經濟 
1941年 大後方 
【企業史人物】李氏難題 
1944年 此消彼長的中國 
【企業史人物】定縣實驗 
1945年 接收之亂 
【企業史人物】 
1948年 最後的“打虎” 
第五部 1949-1958:沸騰的開局 
1949年 兩陳馴滬 
【企業史人物】相紙之父 
1950年 改造的浪潮 
【企業史人物】英東“走私” 
1953年 “156工程” 
【企業史人物】工廠798 
1956年 “絕種” 
1958年 趕英超美 
第六部 1959-1977:以“革命”的名義 
1959年 最苦難的三年 
【企業史人物】單乾專傢 
1964年 秘密的三綫 
1966年 造反與浩劫 
1972年 最後的冰期 
1976年 轉摺的前夜 
【緻謝】 
人物索引 
聲明
吳曉波 ,知名財經作傢,巴九靈新媒體、藍獅子財經齣版創始人,常年從事中國企業史和公司案例研究。著有《大敗局I》和《大敗局II》、《激蕩三十年》、《跌蕩一百年》、《浩蕩兩韆年》、《曆代經濟變革得失》等廣具影響力的財經類經典暢銷書,著作兩次入選《亞洲周刊》年度十大好書。 
2014年在微信、愛奇藝等內容平颱開設自媒體“吳曉波頻道”,微信公眾號訂閱用戶超過300萬,是國內數一數二的個人財經類自媒體之一。 
2016年在微信、喜馬拉雅FM推齣付費音頻會員服務“每天聽見吳曉波”,現已有超過40萬付費用戶。
中國是19世紀以來,世界上重要的經濟新聞的産生地。吳曉波像一個勤奮的論文寫作者一樣,從堆滿曆史灰塵的報刊裏,尋找被遺忘的人物與紛爭,描繪瞭中國崛起的秘密。 
——英國《金融時報》 
關於中國企業種種不可思議的事跡,散布在漫長的曆史中。吳曉波花費數年時間,將它們一一拾起,把一段由感性、零碎、個人觀察組成的曆史進行瞭係統化的描述,在浩如煙海的陳舊信息中,梳理齣瞭曆史的脈絡。 
——《南方周末》 
在中國詭譎多變的商業戰場裏,企業起起落落乃是常態,能經得起時間淬煉的企業必有值得稱道之處,然而外人對於中國企業的興衰常有霧裏看花之感。吳曉波的企業史作品無疑替我們開啓瞭一扇門,以一個又一個商業(公司)發展與掙紮的細節,道盡瞭中國企業所擁有的無限契機,以及在發展道路上的崎嶇。 
——颱灣 《中國時報》 
在今天的財經書市上從來不乏企業的傳記,但它們總過於和寫作對象接近,公正而審視的企業史著作依然匱乏。吳曉波的創作在很大程度上滿足瞭這一期待,他筆下的企業史能讓讀者獲得一種冷靜的激情。 
——《21世紀經濟報道》 
吳曉波把目光聚集在方興未艾的企業史上,他筆下寂寞韆年的男主角——企業傢粉墨登場後,企業史的概念得到瞭市場認可,而他的作品也成為瞭草莽英雄傳。 
——《中國經營報》 
吳曉波以一種好奇者的單純撲入中國曆史變革的復雜曆程中,適時結閤當年的世界“風雲”,麵對中國遭遇的各種“氣候”,把握在各色“風雲”和“氣候”當中齣現的特定情境。他具有相當的人文思辨,往往能迴歸人性本源進行解構,大浪淘沙,盡收眼底,興衰成敗,皆入囊中。 
——《新京報》
公元1869年7月7日,同治八年農曆五月二十八日深夜,保定府直隸總督衙門的後花園。清帝國聲望最隆、權勢最熏的漢族大臣曾國藩與他的門客趙烈文秉燭夜談,睏坐愁城。 
  在過去的16年裏,曾國藩靠團練湘軍起傢,“清剿”瞭南方的太平天國(1851-1864),將一個看上去即將覆滅的帝國重新拉迴到正常的軌道上,甚至還齣現瞭一個小小的“同治中興”。上年,他由兩江總督調任更為重要的直隸總督,可謂聖眷正隆。但是,進入中央樞紐之後,他纔真正意識到國傢的頹敗遠遠超過自己原來的預料,根爛葉敗,國政匡廢,朝中根本沒有可以力挽狂瀾之人。他對趙烈文說,當今之世已是“民窮財盡,恐有異變”,“吾日夜望死,憂見宗之隕”。 
  19世紀中後期的中國,到處充滿瞭帝國斜陽的憂傷。在過去的2000多年裏,盡管它也時常被戰爭、飢荒、瘟疫和暴政所睏擾,不過,卻始終有著一份與生俱來的從容。遼闊的疆域、強大的文化凝聚力讓它具備瞭一種獨特的自我愈閤能力,它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的恐慌、破敗和孤立。1839年,兩廣總督林則徐在廣東禁煙,次年,英國艦隊攻擊廣州,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清軍潰敗。中英開戰之時,國人對英人瞭解之偏缺讓人咂舌。中方主將林則徐認定英國士兵的膝蓋是不會彎麯的,因此隻長於海戰,一登岸來就”一僕不能復起”,任人宰割。他在1839年9月給道光皇帝的奏摺中寫道,“夷兵除槍炮之外,擊刺步代俱非所嫻,而腿足裹纏,結束嚴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無能為,是其強非不可製也。”林大人已是舉國最“開化”的官員,以此“知彼”,焉能不敗?1842年8月,中英《南京條約》在一艘叫做“皋華麗”號的英艦上簽署,清廷割讓香港、開放通商口岸並賠償巨款。從這個原本稱為“萬年條約”的不平等條約開始,中國步入瞭屈辱的100年。在一個陌生的、冉冉升起的外域文明麵前,一嚮自大的帝國突然變得無比的驚惶和不自信。 
  1872年3月20日,曾國藩在抑鬱中病逝。半年後的9月15日,《紐約時報》刊登瞭一條“舊金山來電”,報道第一批中國政府派送的留學生坐船到瞭美國。新聞稱:“昨天到達這裏的30名中國學生,他們都是很勤奮和優秀的小姐和紳士,容貌俊秀,要比任何在這之前到美國訪問過的中國人都好看得多。有三名身為中國官員的教師陪同他們。朝廷撥齣100萬美元用於這些學生的教育。”這條快電有兩個小小的錯誤,首先,30名俊秀的少年都是男孩,或許因為他們留著辮子,所以實在很難進行辨認。其次,他們也不是經過精心選拔的、最優秀的中國少年,30人中有24個來自廣東,其中更有多名都來自香山鄉村。事實上,負責選拔事務的官員根本找不到願意讓孩子遠渡重洋去留學的富足傢庭,隻好在南方勉強湊到瞭一些貧窮子弟。臨行之前,所有孩子的父親都要在一張寫明“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齣洋證明書上畫押簽字。在這些學生中,日後最齣名的是修建瞭京張鐵路的“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 
  無論如何,這是一個標誌性的開放事件,就好比整整106年後,當再度打開國門的時候,中國也在第一時間嚮美國派齣瞭第一批留學生。 
  曾國藩沒有親眼看到帝國的崩潰。不過,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裏,這位纔智卓越的湖南人一直在做一件比擊潰太平天國更具有長遠意義的事情-他和他的同黨們試圖讓暮靄中的國傢重新振奮起來。嚮美國委派留學生就是他臨終前最後批準的計劃之一。這是一項更為龐大的復興工程中的一小部分,這個工程日後被稱為“洋務運動”,它便是中國近代企業的起源。 
  洋務運動的啓竈,先是與鎮壓各地民變的軍事活動有關。早在1855年,起兵不久的曾國藩就在江西設立瞭小型兵工廠,1861年,又在安徽安慶建瞭兵工廠和船塢。1862年,他從官庫中調齣6.8萬兩現銀交給35歲的容閎,派遣他前往美國購買建造兵工廠所需設備。容閎齣生於澳門附近的貧窮傢庭,少年時被教會學校送進著名的耶魯大學讀書,是第一個畢業於美國高校的中國人。他赴美期間途經正在修建中的蘇伊士大運河,預感世界將被打通。 
  1864年5月,曾國藩最得力的助手、江蘇巡撫李鴻章在一份奏摺中說:“鴻章以為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製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欲覓製器之器與製器之人,則或專設一科取士。士終身懸以富貴功名之鵠,則業可成、藝可精,而纔亦可集。”此議不但提齣要學習西方,還試圖修改韆年科舉製度的取士標準,在當時十分驚世駭俗。 
  1865年,中國第一艘實用蒸汽船“黃鵠”號建造成功。同年,蘇淞太道道員丁日昌在上海虹口購買瞭美商開辦的旗記鐵廠,李鴻章又將丁日昌原來開辦的炮局及總兵韓殿甲的炮局並入,並新配備瞭容閎在美國購買的一批機器,曾、李兩人由此正式奏請成立“江南製造總局”。李鴻章在9月20日寫瞭一份很長的奏摺《置辦外國鐵廠機器摺》,詳細說明開辦此廠的重要性。他認為“機器製造一事,為今日禦侮之資,自強之本”,而且現在製造的機器是為軍事所用,日後一定運用普及,“洋機器於耕織、刷印、陶埴諸器,皆能製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專為軍火而設”。他甚至預言道,“臣料數十年後,中國富農大賈必有仿造洋機器製作以自求利益者。” 
……
這套書真的是一場關於中國企業百年變遷的史詩級迴顧。我一直對工業革命和近代經濟發展非常著迷,而這本書則聚焦在中國這個最宏大、最復雜的背景下。它不僅僅是講述瞭幾個公司的興衰,而是通過企業這個載體,展現瞭中國社會在1870年至1977年間所經曆的巨大變革。從晚清的洋務運動開啓工業化序幕,到民國時期民族資本的麯摺發展,再到新中國成立後社會主義改造的偉大實踐,每一階段都描繪得細緻入微。書中對於不同時期經濟政策的影響,技術引進的挑戰,以及企業傢精神的演變,都有非常深刻的論述。我尤其欣賞的是,作者並沒有迴避曆史中的復雜性和爭議性,而是以一種客觀、公正的態度,呈現瞭不同力量之間的博弈,以及中國企業在其中所扮演的多重角色。它讓我明白,中國的現代化之路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充滿瞭艱辛和探索。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中國近代史的理解又上升瞭一個維度,也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韌性和潛力有瞭更深的敬畏。
評分說實話,我是一個對經濟史不太感冒的人,總覺得那些數據和理論枯燥乏味。但《包郵跌蕩一百年》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這本書寫得實在是太精彩瞭!它不像那些學術著作那樣闆著麵孔說教,而是用講故事的方式,把中國企業從1870年到1977年的百年曆程娓娓道來。我讀的時候,感覺就像在看一部跌宕起伏的電影,有充滿雄心壯誌的創業者,有在時代洪流中沉浮的企業,也有那些影響深遠的政策變動。書裏的人物刻畫非常生動,他們的決策、他們的睏境、他們的成功與失敗,都寫得非常真實,讓我能夠感同身受。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民族資本傢如何在外國資本和國傢力量的雙重擠壓下艱難生存的章節,他們的韌性和智慧令人贊嘆。而且,這本書並不是簡單地羅列事實,它還深入分析瞭不同曆史時期企業發展所麵臨的挑戰和機遇,以及它們在中國社會變遷中所扮演的角色。看完這本書,我對中國近代的工業發展曆史有瞭全新的認識,也更加理解瞭今天中國經濟的根基是從何而來。
評分一直以來,我都對近現代中國的發展史充滿好奇,尤其是工業和經濟領域。收到這套《包郵跌蕩一百年》,我簡直欣喜若狂。它以1870年為起點,一直梳理到1977年,覆蓋瞭中國企業發展史上最關鍵、最動蕩的一個世紀。閱讀過程就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旅行,我看到瞭中國工業的萌芽,看到瞭民族資本在風雨飄搖中艱難地建立起自己的王國,也看到瞭新中國成立後,國傢如何通過一係列的政策將中國經濟推嚮新的方嚮。書中的案例非常豐富,對一些知名企業甚至一些不為人知的早期工業實踐都有詳盡的描述,讓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的企業傢們是如何憑藉遠見、勇氣和汗水,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播撒現代工業的種子。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並沒有局限於企業本身,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曆史背景之下,深刻剖析瞭社會、政治、文化等因素如何共同塑造瞭中國企業的命運。我從中不僅獲得瞭知識,更感受到瞭時代的脈搏和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
評分我承認,一開始是被“包郵跌蕩一百年”這個書名吸引的,感覺很有故事性,而且“十年典藏版”也暗示瞭其分量。拿到手後,翻開第一頁,就被其厚重感和嚴謹的學術態度所摺服。這套書的資料搜集和梳理工作量巨大,從官方檔案到企業史料,再到當時的報刊雜誌,幾乎無所不包。作者以一種宏大的視角,展現瞭中國企業在不同曆史時期的發展軌跡,以及其背後深刻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動因。書中對於一些關鍵事件的解讀,例如民族資本在列強夾縫中的生存之道,以及新中國成立後國傢對産業的規劃和調整,都給瞭我全新的認識。我特彆喜歡其中對一些代錶性企業案例的深入剖析,它們的故事並非孤立存在,而是摺射齣整個時代的特點。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技術相對落後的年代,這些企業傢是如何突破重重睏難,建立起一個個現代企業,並為中國工業化進程奠定基礎的。這本書讓我對中國經濟史有瞭更係統、更深入的理解,也讓我看到瞭中國人民在近代化進程中的智慧和勇氣。
評分這本書簡直把我帶迴瞭那個波瀾壯闊的年代!1870到1977,一百多年的中國企業史,光是這個跨度就足夠讓人心潮澎湃。我一直對近代中國的發展很感興趣,但總覺得碎片化的信息難以形成完整的認知。這次讀瞭這套書,感覺就像是打開瞭一扇曆史的大門,裏麵的敘事生動而紮實,從洋務運動時的“師夷長技以製夷”,到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衰,再到新中國成立後的社會主義改造,每一個階段的産業變革、企業沉浮都描繪得淋灕盡緻。尤其是那些鮮活的企業傢故事,他們的遠見卓識、不屈不撓,甚至有時是無奈的掙紮,都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個體命運與國傢命運的緊密相連。書裏詳盡的史料和清晰的邏輯,讓那些原本可能枯燥的經濟數字變得有血有肉,我仿佛能聽到機器轟鳴的聲音,看到工廠車間的忙碌,感受到市場的潮起潮落。它不隻是冷冰冰的曆史陳述,更是一部關於夢想、奮鬥與時代的史詩。
評分通過
評分通過
評分通過
評分可以可以
評分通過
評分可以可以
評分通過
評分通過
評分可以可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