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癫痫(第二版)(名医与您谈疾病丛书)
:28.00元
作者:陈生弟 等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7-01
ISBN:9787506760690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名医与您谈疾病丛书》本次修订,还是沿用了读者问、名医答的形式,对25种常见疾病、综合征或重要症状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防保健等问题,做了尽可能详细而通俗的阐述;并特别选答在临床诊疗中患者询问医师*多的问题,为读者提供实用全面的防治疾病知识。它既适用于患者及其家属全面了解疾病,也可供医务工作者向病人介绍其病情和解释防治措施。陈生弟编著的《癫痫(第2版)》在上一版癫痫常识篇、病因篇、症状篇、诊断与鉴别诊断篇、治疗篇、预防保健篇的基咄上增加了家庭照料篇。
内容提要
《癫痫(第2版)》为《名医与您谈疾病丛书》之《癫痫》的第二版。编写仍采用问答形式,内容在上一版癫痫常识篇、病因篇、症状篇、诊断与鉴别诊断篇、治疗篇、预防保健篇的基咄上增加了家庭照料篇,并依据*的研究结果更新了治疗药物的选择,补充了生酮饮食疗法,以使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癫痫及其早期诊断、合理治疗的策略,可供癫痫患者及其家属阅读,也可供临床医生参考。
《癫痫(第2版)》由陈生弟编著。
目录
常识篇病因篇症状篇诊断与鉴别诊断篇治疗篇家庭照料篇预防保健篇
作者介绍
陈生弟,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党委副书记、神经内科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所长;1995年和2001年曾两次在美国休斯敦贝勒医学院神经科从事课题研究及临床进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国际神经病学联盟帕金森病研究委员会委员、国际运动障碍学会亚太地区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委、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医学会神经内科及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及神经病学专业组主任委员、上海市神经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药典委员会医学专业组委员等职;担任《中华神经科杂志》副总编辑及其他27本杂志的副主编、常务编委或编委。获国家和部级科技进步奖15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等230多篇。主编、主译和参编34部著作。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生51名。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奖,上海市十佳启明星,上海市十佳医师,上海市首届和第二届高校青年教师、上海市卫生系统“银蛇奖”等。
文摘
序言
我是一个对数据和循证医学比较看重的读者,所以我在阅读这本书时,最关注的部分是它如何处理“最新进展”和“个体化差异”。坦白讲,神经内科的发展日新月异,任何一本书都不可能完全跟上最新的基因疗法或新型靶向药物的步伐。这本书似乎也深知这一点,因此它更侧重于建立一个稳固的“基础框架”,而不是追逐每一个转瞬即逝的新发现。它非常清晰地界定了哪些是已经被广泛接受的、基石性的治疗原则,哪些是仍在探索中的前沿领域。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药物难治性癫痫”的处理方式。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手术”或“尝试其他药物”的结论,而是详细分析了导致难治性的可能原因,包括依从性问题、药物代谢差异,甚至是诊断的偏差。这种对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坦诚接受,反而让我感觉更加信赖,因为它没有给我一种“万能解药”的错觉,而是提供了一个面对复杂病程的清晰思考路径。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具有“对话感”,仿佛作者就坐在旁边与你交谈,而不是高高在上地布道。这一点,在介绍诊断流程时体现得尤为明显。它没有采用那种标准化的流程图或步骤列表,而是以一种“如果出现A情况,我们通常会考虑B检查,但也要警惕C可能性”的推演方式展开。我记得在描述脑电图(EEG)的解读时,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解释为什么同一个波形在不同时间、不同状态下可能意味着完全不同的临床意义,这需要极高的叙事技巧才能避免陷入冗长和混乱。这本书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通过大量的“假设”和“反例”,让读者理解诊断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调整、不断排除错误选项的过程。对于希望深入了解自己病程中诊断环节的患者家属来说,这种注重过程而非结果的描述,远比冰冷的诊断报告更有价值,它赋予了读者理解病情的“工具箱”,而非仅仅是“答案”。
评分从一个长期关注健康科普读物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处理“心理适应与社会融入”这一块的内容,做得比我预期的要深入得多。很多医学读物,在提到心理影响时,往往止步于“抑郁和焦虑是很常见的并发症”,然后就转回生理治疗了。但这本则花了不少篇幅探讨了“污名化”(Stigma)对患者生活质量的长期腐蚀作用。作者通过一些非常贴近生活的场景描述,比如如何向雇主解释病情,或者如何在亲密关系中处理疾病带来的不安全感,提供了一些非常具体且具有操作性的沟通策略。这些内容并非直接的医疗干预,但对于提升患者的社会功能和自我认同感至关重要。它传达的信息是:控制发作是治疗的一部分,但重建完整、自信的社会生活才是最终目的。这种超越生物医学模型的全景式关怀,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医学参考书,更像是一本陪伴患者度过漫长康复之路的伙伴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布局,说实话,一开始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我期望看到的是那种严谨、教科书式的黑白配图,结果它采用了相对柔和的字体和更多的留白,给人的感觉更像是本生活指导手册,而不是严肃的疾病解读。但这或许正是它高明之处。它没有试图用晦涩的专业感来建立权威,而是试图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我特别喜欢它在关键信息点上使用的那种巧妙的边注和总结框,它们不是那种生硬的“请注意”提示,而是用一种近乎闲聊的语气,点出一些非常实用的生活细节,比如关于光敏性癫痫患者在特定场合的防护建议,或者一些容易被忽略的诱发因素,这些细节在其他更侧重于诊断和治疗的医学书籍中往往是一带而过。再者,书中对“生活质量”的关注度非常高。它没有将患者塑造成一个被疾病捆绑的符号,而是反复强调如何在控制症状的同时,保持正常的工作、社交和学习。这种人文关怀的视角,对于正在与疾病抗争的患者及其家属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心理支持,比任何复杂的治疗方案都更能给人带来力量。
评分这本书我前阵子刚看完,说实话,感受挺复杂的。首先,从内容的深度上来说,它确实不像某些市面上那些动辄上百页、堆砌了无数专业术语的医学专著那样让人望而却步。它在力求准确性的同时,更注重将那些深奥的神经科学知识“翻译”成普通人能够理解的语言。比如,它对发病机制的阐述,没有过多纠缠于复杂的分子生物学通路,而是着重于描述大脑异常放电是如何像一场突如其来的“电气风暴”,影响到身体各个机能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释药物作用原理时所采用的比喻,那些生动的类比一下子就让原本枯燥的药理学知识变得清晰起来,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把握住为什么某些药物有效,而另一些则可能副作用较大。此外,书中对于不同年龄段患者的特殊考量也做得不错,比如青少年和老年人可能出现的不同临床表现,以及在用药调整上的细微差别,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多年临床经验的沉淀,是教科书上很难直接获得的宝贵信息。这本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医生,坐在你对面,用他特有的节奏和口吻,为你抽丝剥茧地剖析病情,而不是冷冰冰地陈述事实。总的来说,它在普及知识和提供实际指导之间找到了一个非常舒适的平衡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