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补四库未收方术汇刊(1辑)
第26函-1:《清抄真本祝由科秘诀全书》,全5册
清抄本,[上古]黄帝传,680.00元
《清抄真本祝由科秘诀全书》,亦名《祝由科秘诀奇书》,是海内外*的清乾隆手抄稿本,共分乾、元、亨、利、贞五册。宋朝淳熙十五年,巡抚雅奇奉命治理黄河,在那里他掘出 58 块刻有密文的石碑。后来,张樽译出碑文,自此以后疾病治*“其应如响”。相传明朝景泰年间,山东临清县的医者徐景辉掌握了这种疗法,以此济世,患者纷纷求访,家中门庭若市。抄写者道士张樽在乾册的附言中写道,该书还有一种次等版本,由沈长发手抄整理,但是五册之间内容不连贯,祝由之法和禁忌形式也大相径庭,因此推测该版本是藏书者将来源不同的版本摹写之后,集为一贴。是书海内仅存孤本一部,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第26函-2:《轩辕碑记医学祝由十三科祝由科治病奇书》,全1册
清石印本,[上古]黄帝传,120.00元
相传古时治病有十三科,祝由科自元代即列入太医院十三科。祝由二字,Z早见于医书《素问》,谓上古之人治病,不用服药手术,只要移易*神、变换气质,请人施展祝由之术,即可达到疗效。祝由之法,即包括中草药在内的,借符咒禁禳来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分为大方脉科、产科、眼科、风科、口齿咽喉科、耳鼻科、外科、伤折科、疮肿科、金簇科和书禁科等。使用祝由之法治病是普遍被人接受和尊重的行业。祝由师使用禁法、咒法、祝法、符法“以气封疡而徙之”。这些方法不但能够治*疾病、缓解痛苦,而且能够制止婴儿夜间啼哭、帮助妇女分娩以及治*虫兽咬伤,还能“满水招财”、“神符绝鼠”以及“吹毛为虎”等。书中的疗法对成年人和儿童均适用。
这部汇编对于研究民间信仰和地方习俗的学者来说,简直是座信息宝库。它收录了各地流传甚广的禳灾祈福的仪式文本和符箓样稿,内容之丰富,远超我的预期。不同地域的禁忌、祭祀的口诀差异巨大,通过对比这些文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民间信仰在地域传播中是如何被不断地本土化和再创造的。其中关于“避邪”仪式的部分,描述得细致入微,从准备的供品到特定的诵经节奏,无不体现出一种近乎艺术化的仪式感。虽然现代科学可能不认同其效力,但这些文本是研究古代社会心理学、集体恐惧与希望投射的绝佳素材。它记录的不是高高在上的庙堂文化,而是深入到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用来抵御无常命运的朴素智慧与精神寄托。这部分内容让我对传统民俗的复杂性和生命力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古典,仿佛穿越回了士大夫阶层论道讲学的那个年代。它收录了许多篇关于“内丹修炼”的札记和诗文,语言典雅,意境深远。与市面上那些过于直白、急功近利的养生书籍不同,此书更侧重于心性的锤炼与精气的凝聚,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其中有一篇关于“筑基”的心法口诀,晦涩难懂,反复阅读数次,才隐约捕捉到作者试图表达的“静极生动”的微妙之处。全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也极具古韵,让人在捧读时便能感受到一种沉静的力量。尽管某些描述过于依赖象征和隐喻,使得理解上颇具挑战性,但这恰恰构成了它独特的魅力——它要求读者放下浮躁的心态,慢下来,与古人的精神世界进行一次深层次的对话。对于醉心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家哲学思想的同好而言,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佳作,值得反复参悟。
评分啊,终于读完了这本关于古代炼金术和草药学的著作,实在是让人大开眼界!书里详细描绘了那些失传已久的提纯金属的方法,各种稀有矿石的采集与处理过程,简直像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尤其是关于“点金石”的几次尝试性描述,虽然最终并未实现传说中的奇迹,但其严谨的实验步骤和对不同材料特性的细致观察,体现了那个时代对自然世界探索的深度。作者似乎对天体运行与地球物质变化之间存在某种神秘联系抱有坚定的信念,书中穿插的占星术图表与化学反应的记录并置,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叙事张力。我特别喜欢它对早期化学家那种近乎宗教般虔诚的记录方式,那种对未知的敬畏感,在现代科学的理性光芒下已属罕见。这本书无疑为研究早期科学思想的演变提供了宝贵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人类在蒙昧与智慧交织的年代里,是如何试图解开物质世界终极奥秘的雄心壮志。它不是一本实用的操作指南,而是一部关于人类求知欲的史诗。
评分我向来对古代的医案记录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中关于某些疑难杂症的记载,确实提供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思路。它收录了大量的“奇案”,比如一些被现代医学难以归类的慢性病,作者倾向于从“气机郁滞”或“寒湿凝结”的角度进行论述,并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方剂组合。这些方剂大多由一些非常常见但配伍奇特的药材组成,体现了朴素的经验医学的精妙之处。书中对于药材炮制的细致要求,尤其值得称道,不同的火候和浸泡时间,被认为会导致药效发生质变,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人联想到工匠精神在医学领域的体现。虽然我无法验证这些古老方剂的现代疗效,但其系统化的诊疗逻辑和对个体病情的细致观察,依然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思考,即便是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于标准化治疗的现代人来说,重新审视这种“量体裁衣”的传统思路,也颇具启发意义。
评分我最近迷上了解读古代关于地理勘舆的书籍,而这本关于风水宝地的考察记录集,可以说是相当详尽了。它不仅仅罗列了罗盘的使用技巧和流派之争,更重要的是,它记载了大量实地考察的案例,详述了如何根据山川走向、水流形态来判断一处居所的“生气”旺衰。作者对不同地貌特征的描述,精确到令人称奇,即便是没有罗盘在手,也能大致勾勒出那片土地的脉络。最引人入胜的是,书中对比了多处名人故居的风水格局,并分析了其家族兴衰的对照关系,虽然有些宿命论的色彩,但在文学叙事层面上,极大地增强了可读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不同于现代城市规划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理解古人对居住环境和谐共生的极致追求。读完后,连走在寻常巷陌,都会不自觉地抬头观察屋顶的飞檐翘角与路口的来龙去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