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滋味+字里藏医 共2册

饮食滋味+字里藏医 共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文兵 编
图书标签:
  • 饮食文化
  • 中医养生
  • 食疗
  • 健康饮食
  • 传统文化
  • 养生保健
  • 中华美食
  • 字里行间
  • 文化典籍
  • 生活方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思睿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9061771
商品编码:25849085385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饮食滋味


  • 出版社: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39061771

  • 作者:徐文兵

  • 出版日期:2018-01-01

  • 包装:平装

  • 开本:16开

  • 版次:1

  • 印次:1





  • 徐文兵
    徐小周,字文兵,知名中医专家,中医教育家。自幼随母亲魏天梅学习中医,1984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毕业后留校工作。1997年公派赴美讲学,同年被授予密苏里州堪萨斯城荣誉市民。后考取美国针灸师、中医师资格证书,获马里兰州针灸师执照。
    1998年回国,先后创办北京厚朴中医药研究所,北京厚朴中医诊所,厚朴中医学堂。先后师从裴永清教授、周稔丰教授、苏有余先生,始终奉行崇古复古的理念,孜孜不倦地致力于中医临床和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倡导亲近自然回归传统,以闻道、行道、证道为己任,惠及患者遍布海内外,桃李满天下,成为独领风骚的一代中医教育家和医学家。
    2007年出版专著《字里藏医》,其繁体中文版于2011年在中国台湾出版后,当年即被《中国时报》评为年度生活类十大好书。2008年年底,与梁冬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频道宣讲《黄帝内经》,相关对话丛书一套6册也先后出版。2009年于中国气象频道主持《四季养生堂》栏目,相关音像和图书《四季养生法》于2012年出版。


  • ?

    第一章
    “以人为本”还是“以食物为本”——中西方营养学的*大区别
    1.希望人人都能懂点儿中医营养学02
    2.饮食滋味的“滋”是什么10
    3.饮食滋味的“味”是什么17
    4.中医的饮食观和西医一样吗21
    5.中医营养学的讲究26
    第二章
    为什么要“应地而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1.吃的*终目的是“求和”32
    2.谁吃,什么时候吃,在什么心情下吃41
    3.各种食物,自有老天给的不同能量48
    第三章
    一生的营养之路——“五谷、五畜、五果、五菜”
    1.为什么中医说五谷*养人—“五谷为养”52
    2.为什么中医说吃肉只是为身体锦上添花——“五畜为益”59
    3.为什么中医说水果是五谷、五畜吃多以后帮助消化的一种东西——“五果为助”70
    4.为什么中医说蔬菜**不能当主食—“五菜为充”75
    第四章
    如何通过饮食来调神
    1.饮食的味道比饮食本身重要得多82
    2.五味是如何调神的87
    第五章
    饮食饮食,缺“饮”不可
    1.有多少人,一生都不识“水”为何物98
    2.喝什么不重要,喝完的结果才重要109
    3.喝进去的东西不等同于我们的津液(体液)114
    4.卫气:推动体液运行的动力120
    第六章
    吃*适合自己的
    1.汤对人好在哪儿126
    2.汁对人好在哪儿128
    3.浆对人好在哪儿132
    4.液对人好在哪儿136
    5.胶对人好在哪儿140
    6.糜对人好在哪儿142
    7.髓对人好在哪儿145
    第七章
    你会喝酒吗
    1.世上有多少人会饮酒152
    2.酒无美恶,过则为灾158
    第八章
    你会“消”“化”食物吗——使用水、油、火的智慧
    1.食物为什么要烹164
    2.帮助身体消的方法有哪些167
    3.会吃的人要懂焯、煮、蒸之道170
    4.吃油*好吃天然油(胡麻油、猪油)173
    5.会吃的人要懂煎、炸、烹、爆(炒)之道177
    6.会吃的人要懂炙、烧、烙、*、焖之道179
    第九章
    你会吃酱、茶、酒、肉、蛋吗
    1.“不得其酱不食”:豆豉、纳豆、酱豆腐(臭豆腐)、豆瓣酱等184
    2.什么人喝什么茶190
    3.喝酒*好喝粮食酒192
    4.如何吃肉、蛋才能保证好吃又营养195
    第十章
    芳香类食材对人有什么好处
    1.辛、香、温的食材对人有什么好处202
    2.酸味对人有什么好处207
    3.肉药:唤醒我们的消化系统209
    4.不同的香料分别对人有什么好处212
    第十一章
    调身的智慧
    1.为什么饮食要调和五味218
    2.要想活到天年,先把自己的五脏调好再说221
    第十二章
    调肝的智慧
    1.知道什么时候该“补”“泻”“损”“益”224
    2.肝气虚、肝气实的人会得什么病225
    3.自己在家如何调肝229
    第十三章
    调心的智慧
    1.心病分为心病、心包病两种,你是哪一种242
    2.心病还要经方医245
    3.心包病是个什么病253
    第十四章
    调脾的智慧
    1.脾胃不好有什么表现262
    2.治疗脾病有什么名方264
    第十五章
    调肺的智慧
    1.肺不好有什么表现272
    2.治疗肺病有什么名方274
    第十六章
    调肾的智慧
    1.肾不好有什么表现282
    2.治疗肾病有什么名方286
    第十七章
    《辅行诀》中的食疗名方
    1.养生补肝汤294
    2.调中补心汤295
    3.建中补脾汤296
    4.宁气补肺汤297
    5.固元补肾汤298
    6.“小汤”变“大汤”之法299

************************************************************************************************

字里藏医/中医启蒙系列


  • 出版社:安徽教育

  • ISBN:9787533647582

  • 作者:徐文兵

  • 页数:217

  • 出版日期:2007-10-01

  • 印刷日期:2007-10-01

  • 包装:平装

  • 开本:16开

  • 版次:1

  • 印次:1

  • 字数:115千字











  • 几千年来,我们使用的都是同样的文字,但表达的意思可能已经不同
    了。很多字词已经渐渐失去了它们的原意。在多数情况下,这并不会造成 什么困扰,但对中医这门古老的学问就不同了,它需要我们唤醒那些沉睡
    的文字的原意。在现代语境下,在涉外教学看病过程中,徐文兵大夫随时 会遭遇这种熟悉字词的陌生化情形。比如“思想”,思和想有什么区别?
    如果没有区别,干吗要多造一个字?比如“魂魄”,魂是什么,魄又是什 么?“肥”与“胖”有何差别?“皮”与“肤”是一回事吗?要研究中医
    ,发皇古意,就必须先从最基本的词汇入手,正义严辞。《字里藏医》就 是这样一本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厘清中医最基本的词汇,恢复中医本来面目
    的启蒙书。


  • ?

    **辑 从健康谈起
    健康
    腠理
    皮肤
    肌肉
    膏肓
    脂肪
    饥饿
    干渴
    消化
    第二辑
    从性命谈起
    性命
    精神
    魂魄
    思想
    意志
    安定
    宁静
    惊悸
    怔忡
    焦虑
    烦躁
    悲哀
    愧疚
    疑惑
    忧愁
    怨恨
    疼痛
    癞狂
    第三辑
    从疾病谈起
    第四辑
    从脍炙谈起

《舌尖上的智慧:古韵养生与现代餐桌的交融》 引言: 在浩瀚的中华文明长河中,饮食不仅仅是果腹之需,更是承载着历史、文化、哲学与健康的载体。古老的养生智慧,如同一坛陈年的佳酿,历久弥香;而现代社会瞬息万变的餐桌,则如同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充满了探索与创新的可能。本书《舌尖上的智慧:古韵养生与现代餐桌的交融》,正是旨在将这两者巧妙地融合,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领略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探寻健康生活方式的真谛。我们不只是在品尝食物的滋味,更是在品味食物背后的文化、历史与健康哲学。 第一篇:古韵养生——滋味里的中华智慧 在中国古代,人们对食物的认识已达至相当高的境界。“食医同源”的理念贯穿始终,强调食物在预防疾病、调养身体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本篇将深入挖掘这份古老的智慧,从多个维度展现“滋味”与“养生”的紧密联系。 第一章:五味调和,养生之基 酸、甜、苦、辣、咸的科学解读: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五味对应五脏,各有其独特的养生功效。酸味敛藏,可入肝,适量可生津止渴,但过则伤肝;甜味补益,可入脾,能健脾胃,但过则助湿生痰;苦味泄热,可入心,能清心火,但过则伤阳;辣味散寒,可入肺,能宣肺止痛,但过则伤肺;咸味软坚,可入肾,能滋肾水,但过则伤肾。我们将详细阐述每种味道的性味归经,以及在日常饮食中如何运用它们来达到平衡和养生。 “食疗”的古老智慧: 食疗,即通过食物的药用价值来治疗疾病或调养身体。本书将精选一系列经典食疗方,如“粥疗”的温和养胃,“汤疗”的滋补功效,“药膳”的精妙结合。我们会介绍当归生姜羊肉汤的温补气血,红枣莲子银耳羹的滋阴润肺,陈皮山楂饮的消食导滞等,并探讨其背后的药理依据和适用人群,让读者了解如何从日常饮食中汲取天然的治愈力量。 季节与五味的关系: 中医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体应顺应四时变化调整饮食。春季宜食辛甘,以助生发;夏季宜食苦甘,以清热解暑;秋季宜食酸辛,以润燥生津;冬季宜食咸甘,以温补肾阳。我们将深入剖析不同季节的养生特点,以及如何根据时令选择相应的五味食物,让身体与自然和谐共振。 第二章:食材的生命密码——从本草到餐桌 “药食同源”的东方视角: 许多我们日常食用的食材,同时也是珍贵的中药材。例如,生姜既是辛辣的调味品,也是解表散寒的良药;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枸杞滋补肝肾,明目。本书将精选数十种常见的“药食同源”食材,详细介绍其药性、功效、食用禁忌,以及在不同烹饪方式下的营养价值和健康益处,如通过蒸、煮、炖等方式保留食材的营养精华。 谷物、蔬菜、肉类的养生之道: 从五谷杂粮的健脾益气,到各类蔬菜的清热解毒、补充维生素,再到不同肉类的温补、滋养功效,我们将逐一进行解读。例如,黑米、糙米等粗粮如何帮助调节血糖;绿叶蔬菜富含的叶酸和矿物质;鱼肉的优质蛋白与不饱和脂肪酸,以及红肉、白肉的营养差异。 饮品与零食的养生学问: 茶,作为中国传统的健康饮品,其种类繁多,功效各异。绿茶的清热解毒,红茶的暖胃驱寒,乌龙茶的消脂减肥,普洱茶的降脂助消化,这些都将在本书中一一探讨。此外,一些传统的养生零食,如核桃、芝麻、桂圆干等,也富含独特的营养价值。 第三章:烹饪的艺术与科学——激发食材的潜在能量 传统烹饪技法的养生考量: 蒸、煮、炖、炒、炸……不同的烹饪方式对食材的营养成分和养生功效有着直接影响。例如,蒸是最能保持食材原味和营养的烹饪方式;炖则能使食材中的蛋白质和矿物质充分释放;而过度油炸则可能破坏营养,产生不利健康的物质。本书将从养生角度分析各种传统烹饪技法的优缺点,并提供健康烹饪的建议。 “清淡”与“重口味”的平衡: 现代人普遍追求重口味,但从养生角度来看,过于油腻、辛辣的食物会对身体造成负担。本书将探讨如何实现“清淡”与“美味”的平衡,如何在烹饪中巧妙运用天然香料和食材本身的鲜味,减少盐、糖、油的摄入,同时满足味蕾的需求。 发酵食物的东方智慧: 酱油、醋、豆豉、泡菜等发酵食物,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发酵过程不仅赋予食物独特的风味,更能产生益生菌,促进消化,增强免疫力。我们将深入介绍几种重要的发酵食品,并探讨它们的健康益处。 第二篇:现代餐桌的革新——滋味与健康的未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餐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快节奏的生活、全球化的饮食文化、科技的进步,都对我们的饮食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本篇将聚焦于现代餐桌,探讨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做出更健康、更智慧的饮食选择。 第四章:营养科学与精准膳食 宏量与微量营养素的奥秘: 蛋白质、碳vadipine、脂肪是人体必需的三大宏量营养素,维生素、矿物质则是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本书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这些营养素的功能、来源、每日推荐摄入量,以及如何通过均衡饮食来满足身体需求。 食物选择的现代指南: 面对琳琅满目的食材,如何做出健康的选择?本书将提供实用的指南,例如如何识别加工食品中的“隐藏糖”和“反式脂肪”,如何选择新鲜、优质的食材,如何根据个人体质和健康目标进行膳食搭配。 “个性化营养”的兴起: 基因、肠道菌群、生活习惯等因素都会影响我们对食物的反应。本书将介绍“个性化营养”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了解自身特点,制定更适合自己的饮食方案。 第五章:全球化浪潮下的饮食变革 东西方饮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各种异国美食纷纷走进我们的生活。本书将探讨东西方饮食文化的特点,以及如何借鉴彼此的优势,创造出既具特色又健康的饮食方式。例如,地中海饮食的健康理念,以及如何将其融入中国传统烹饪。 “吃素”与“弹性素食”的趋势: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减少肉类摄入,甚至成为素食者。本书将从营养学角度分析素食的益处与潜在风险,并提供科学的素食搭配建议。同时,也将介绍“弹性素食”等更灵活的饮食模式。 可持续饮食的意义: 我们的饮食选择不仅关乎个人健康,也影响着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本书将探讨“可持续饮食”的概念,鼓励读者选择对环境友好的食材,减少食物浪费,为构建绿色未来贡献力量。 第六章:餐桌上的智慧选择——从“吃”到“活” “正念饮食”的力量: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狼吞虎咽,无法真正体会食物的滋味。本书将引入“正念饮食”的概念,鼓励读者在进食时专注当下,用心感受食物的颜色、香气、口感,从而获得更深的满足感,并有助于控制食量。 “食物与情绪”的连接: 食物不仅仅是生理上的需求,也与我们的情绪息息相关。本书将探讨“情绪性进食”的现象,并提供应对策略,帮助读者建立健康的饮食与情绪管理模式。 “健康生活方式”的整体观: 饮食是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非全部。本书将强调,除了健康的饮食,充足的睡眠、适度的运动、积极的心态同样至关重要。我们鼓励读者将饮食的智慧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活出更健康、更精彩的人生。 结语: 《舌尖上的智慧:古韵养生与现代餐桌的交融》,如同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带领我们一同探索中华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学习古人的养生智慧,并将其与现代营养科学相结合,为我们的餐桌注入新的活力。本书的目的,并非简单地罗列食谱,而是希望激发读者对食物的敬畏之心,对健康的珍视之情,从而做出更明智的饮食选择,享受“滋味”带来的身心愉悦,最终活出健康、充实、美好的生活。愿每一位读者都能在这场味蕾与智慧的探索之旅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舌尖上的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以为养生类的书籍都会非常晦涩难懂,充满了各种拗口的专业名词,但这套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像是为我们这些忙碌的现代人量身定做的一本“健康地图”。作者显然花了大量时间去研究经典医书,但他们的高明之处在于,能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那些深奥的理论化解成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指导。比如,关于“体质如何影响口味偏好”的章节,我恍然大悟,明白了为什么我总爱吃辣而我先生却偏爱清淡的食物,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生理基础。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到位,常常引用一些流传已久的民间智慧,并用现代科学的角度去印证它,让人信服力十足。阅读体验极其流畅,我甚至常常读到深夜,忍不住想把每一个角落都吸收进去。这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像是一场与古人智慧的跨时空对话。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也让人眼前一亮,充满了人文气息。它给我的感觉是,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溢于言表。在讲述食材的功效时,经常会穿插一些古代文人墨客关于美食的雅集片段,一下子把阅读的层次拉高了。我从中学会的不仅是如何吃得健康,更是如何吃得有品位、有内涵。例如,书中专门用了一章来讨论“茶”的多种饮用方式,结合了地域文化和药理功效,让我对日常的饮茶习惯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只是为了解渴,而是变成了一种有仪式感的养生方式。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书写过程中那种专注和热爱。每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次精神上的休憩和滋养。

评分

我必须承认,最初买这套书是冲着它那充满诗意的书名去的,但真正翻开后,我被它严谨的结构和丰富的内容深深吸引住了。它不是那种零散的养生小窍门集合,而是一个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在“饮食滋味”的部分,作者对味道的解析达到了近乎艺术的高度,他们探讨了酸甜苦辣咸鲜之外的各种微妙味觉体验,以及这些味道如何与我们的情绪和记忆产生关联。而在“字里行医”的部分,则展现了作者扎实的医学功底,他们讲解疾病的成因时,总是能巧妙地引申到饮食调整的重要性,那种娓娓道来的说服力,比直接的医嘱更让人愿意接受和实践。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季节性食材的推荐,精确到不同月份,什么该多吃,什么要少碰,这份细致入微的关怀,让人感到非常贴心。

评分

这套书简直是美食与健康的完美结合,我一口气读完了,感觉对自己的饮食观都有了重塑。书里对食材的介绍非常细致,不仅仅是停留在“好吃”的层面,而是深入到每一种食材背后的历史渊源、地域特色,甚至是古代文献中的记载。比如,书中对某种传统药膳的描述,不仅讲了它的口感层次是如何丰富起来的,还追溯了它在不同朝代食谱中的演变过程,让人在品味文字的同时,仿佛也能闻到食物的香气。而且,作者的文笔非常生动,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就像是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厨在娓娓道来他的独门秘籍。最让我惊喜的是,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而是非常接地气地告诉我们,如何在日常的柴米油盐中,找到平衡身体所需的那种“滋味”。读完后,我立刻去厨房尝试了几种新的搭配,效果出奇地好,家人都说味道提升了一个档次。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食谱本身,它提供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活哲学。

评分

我家里有一个老人都爱研究养生,但我总觉得那些方法太老套了。直到我发现了这套书,我才找到了一个既能跟长辈交流,又能让我这个年轻人接受的“中道”。它巧妙地平衡了传统医学的精髓和现代生活的实际需求。书中对不同人群的食谱建议非常人性化,比如针对长期伏案工作的白领,推荐了一些能清肝明目、缓解疲劳的食疗方子,步骤简单,材料常见,非常适合我这种厨房新手。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品尝”食物——不是囫囵吞枣,而是用心去感受食材本来的味道和它带给身体的反馈。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长期可遵循的框架,让你明白“病从口入”的真正含义,并用积极、享受美食的态度去实践健康的生活方式。读完后,我不再惧怕厨房,反而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