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民族教育 岁月峥嵘:哈经雄的研究与实践
:180.00元
作者:常永才,苏德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56601283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民族教育 岁月峥嵘:哈经雄的研究与实践》一书体现了以下鲜明特点:
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努力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二是立德树人,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加强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团结教育,培养热爱祖国,具有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愿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建设而努力奋斗的合格人才。
三是真实体现了他为多所民族院校发展呕心沥血,并在管理中积极做好服务工作的思考和探索。他不仅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而且依法治教,加强管理,清正廉洁,勤奋工作,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目录
导言:哈经雄教育探索的历程
编 哈经雄论民族教育与社会发展
民族教育与中国现代化
论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
对高校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几点认识
民族教育要服务民族地区
民族教育要为新农村建设奠基
第二编 哈经雄论民族文化与教育
建设和谐社会、文化多样性与农村民族教育均衡化发展
新中国少数民族教育与文化多样性保护:基础、成就与展望
“沉默文化”群体的意识提升与社区发展:行动教育人类学模式
国际借鉴须重视本土文化适宜性
——试论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国际借鉴
第三编 哈经雄论民族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社会文化变迁与民族教育革新的基础理念
西部大开发与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改革和发展
新历史阶段的民族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不应忽视民族教育
规范办学依法治教
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问题
实行“三多”办学发展师范教育
第四编 哈经雄论少数民族高等教育
新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回顾与展望
面向21世纪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学基础初探
民族高等教育概论
努力办好中央民族大学,为少数民族培养更多合格人才
中央民族大学深化教学改革的意见
发挥民族特色培养合格人才
中央民族大学任重而道远
中南民族学院四十年发展回顾与展望
谈我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管理
第五编 哈经雄对民族教育史的研究
民族教育60年:辉煌的成就历史的丰碑
五十年的历程
——新中国为中央民族大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改革开放30年
无产阶级教育家董必武
——纪念董必武诞辰一百周年
恽代英的教育思想
教育家陈时传略
第六编 哈经雄论民族教育学科
民族教育学学科体系构成及现状
民族教育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十五”期间民族教育研究评述
——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为例
中国民族教育研究10年回顾与展望
第七编 哈经雄对民族教育学科建立与发展的贡献
我在哈校长下参与建设民族教育学科的经历
中国民族教育学学科的领军开创者
——哈经雄教授创建民族教育学的学术历程与理论贡献
哈经雄教授与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学科发展
身在高等学府,心系基础教育
——记哈经雄对民族中学教育研究的指导和帮助
第八编 哈经雄教育管理实践
一、华中师范大学时期
干练的前任难得的人才
——我对哈经雄同志在华中师范大学的一些记忆
筚路蓝缕勤耕耘铭诸肺腑母校情
二、中南民族大学时期
南湖之滨岁月痕
——中南民族大学发展与改革历史中的哈经雄院长
记哈教授在中南民族大学的工作情怀
三、中央民族大学时期
哈经雄教授与中央民族大学的发展
老校长哈经雄教授对中央民族大学的贡献
——访中央民族大学原校办主任左治国老师
多年的领导、同事和朋友哈经雄
上善若水君子风范
——记老校长哈经雄二三事
民族院校治理之道:静敬净
——师从哈经雄先生的体会
老校长哈经雄教授与高等民族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九编 哈经雄对民族地区高校发展的支持
哈经雄与云南大学民族学学科的建设
哈经雄与西北师范大学民族教育学科的发展
哈经雄对湖北民族学院建立和发展的贡献
第十编 哈经雄的育人之道
记我的导师哈经雄教授
身教胜于言教:哈先生教我研究民族教育
是您,让我坚定一生方向
——致敬爱的导师哈经雄教授
跟着老师学做学问
让我的梦想变为现实的恩师
——回忆哈先生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我的恩师哈经雄教授
高山仰止师恩如山
——献给导师哈先生
启迪智慧导航人生
——献给敬爱的导师哈经雄先生
永在导学的恩师
谆谆教诲岁月如歌
——献给我的导师哈经雄教授
结语在哈先生激励下深化民族教育研究
附录
哈经雄著述篇目
在写作《董必武传记》的日子里
谈柯岩的儿童诗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读完一本关于教育史的书籍,我感觉自己仿佛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旅程,深入了解了特定历史时期教育理念的演变与实践的艰辛。作者的叙述视角非常独特,他不仅关注宏观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更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基层教育工作者在具体情境下的挣扎与创新。特别是对于一些关键历史节点的处理,那种复杂的心境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在阅读中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教育工作者所背负的沉重责任与对未来的期盼。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教育发展路径的比较分析,也让我对“教育公平”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它绝非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需要持续投入与调整的过程。那些鲜活的案例,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共同构建了一个立体而丰满的教育图景,远比教科书上的条条框框要来得生动和富有启发性。
评分这本书在学术深度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不像有些纯粹的学术著作那样堆砌概念,晦涩难懂;但它也绝非肤浅的通俗读物,其对理论基础的挖掘和史料的运用都显示出严谨的治学态度。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中展现出的批判性思维,他没有简单地对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道德审判,而是尝试去理解他们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选择与局限。这种审视,使得我对“教育家的伟大”有了更现实的认知——他们同样是受制于时代洪流的个体,其光芒往往是在克服重重阻碍后才得以显现的。随书附带的许多珍贵图片和文献摘录,更是提供了第一手的视觉和文本证据,极大地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让人感觉每一个论点都有坚实的脚力。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精妙,如同一个层层递进的迷宫,每揭开一个章节,都会发现新的视野。叙事节奏的把握非常到位,时而缓慢沉思,聚焦于某个关键人物的思想火花;时而又迅速推进,描摹一场波澜壮阔的教育改革运动。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风格,让阅读体验保持了高度的新鲜感,避免了冗长带来的疲惫。我尤其对书中对教育理论与地方实践相结合的探讨印象深刻。理论是宏大的蓝图,而实践则是泥土中的耕耘。这本书成功地展示了理论如何被“在地化”,如何根据不同地域的文化土壤和现实需求进行适应性调整,体现了一种高度的务实精神。它让我意识到,真正有生命力的教育探索,必然是理论与实践之间持续不断的张力与对话。
评分作为一个对社会变迁保持关注的读者,我发现这本书提供的背景知识极其宝贵。它不仅仅是关于教育本身,更是关于一个特定社会群体如何在动荡中寻求文化传承与民族认同的故事。作者的笔触细腻,对于那些在历史转折点上做出关键抉择的教育先驱们的内心世界的描摹,充满了人性的温度。这些人物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着矛盾和挣扎的探索者。读完之后,我对当代社会中有关文化主体性和教育选择的争论有了更清晰的脉络和更深厚的历史纵深感。这本书无疑为理解当前教育生态的复杂性提供了一把强有力的历史钥匙。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它没有那种传统史书的刻板或说教腔,反而带着一种沉淀后的诗意和对往昔岁月的深切缅怀。作者似乎是以一种后人的身份,带着敬意和审慎,去重新梳理和评估那些被时间冲刷的印记。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某些描述所触动,那些关于教育理想主义在现实面前被反复锻造的情景,让人不禁反思我们今天所珍视的教育成果,其背后凝结了多少无名者的心血与汗水。它成功地将“教育史”这个相对冷峻的学科,注入了强烈的时代情感和人文关怀,使之成为一本不仅能提供知识,更能引发情感共鸣和深刻反思的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