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科学常识(精)》初版于2005年,是让陈嘉映走入大众智识读者视野的开创之作。出版十余年来,好评不断。此次《哲学·科学·常识》新版,由陈老师重新构思尾章,全新校读,重磅回归! “相见恨晚!”“此书不再版,天理难容!”道出读者对这本书的极高评价与期待。这本书主题虽是科学哲学,但却是陈嘉映对于人类知识的“科学与人文之争”、“理论和现实之争”给出的回答。对于一代青年读者来说,《科学·哲学·常识》是他们世界观和学习生涯的一本指路之书。
陈嘉映 **哲学家,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陈嘉映1952年生于上海,“**”期间在内蒙古插队,曾经在油灯下研读了黑格尔、康德等人的著作,并自学了德语。日后陈嘉映投身分析哲学、现象学和科学哲学的研究,并为中国哲学界译介了两部极其重要的德语哲学著作,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和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 作为哲学作家,陈嘉映专注于哲学普及和人本主义思考。他善于从纯粹的哲学思辨中跳出来,思考哲学对于生命与人生观的关照。《哲学·科学·常识》《价值的理由》《何为良好生活》等,都是这种有关照的哲学作品。用陈嘉映的话说,天下的道理,差不多早都被前人讲过;他自己则是尝**普通读者比较易懂的方式,把道理重新讲述。
【导论】
科学认识
建构主义
哲学-科学
本书章节
——上篇——
【第1章 理性与哲学】
感应思维
觉醒的心智
理知时代
理性与理论
哲学-科学之为真求的理论
【第二章 从希腊天学到哥白尼革命】
希腊哲学的文化背景
亚晨士多德的天学
托勒密体系
从罗马到文艺复兴
哥白尼革命
围绕哥白尼
理论的整体性
【第三章 近代科学的兴起】
——下篇——
【第四章 经验与实验】
【第五章 科学与概念】
概念与语词
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
运动
力、加速度、质量
万有引力与可理解性
数学取向
【第六章 数学化】
数与实在
数运与数学
科学的数学化
为什么是数学
【第七章 自然哲学与实证科学】
自然哲学
自然与必然
实证与操作
预测与假说
一般的实在问题
物理学的实在问题
【第八章 通过反思求取理解】
常识和理论
思辨理论与概念考察
哲学的终结?
哲学何为?
【新版说明】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非常注重阅读体验,大量的留白让密集的哲学思辨不至于显得压抑,字体大小和行距也经过了精心调整,非常适合长时间阅读。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处理复杂概念时的耐心和细致,比如对“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区分,很多书会把两者混为一谈,但这本书明确界定了它们各自的探讨范围,并辅以大量生活化的比喻。其中一个关于“时间”的章节,作者引用了古代印度哲学的观点,然后巧妙地对比了现代物理学中的时间观,这种跨文化、跨学科的参照,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它并没有试图去“解决”那些悬而未决的哲学难题,而是将它们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知识背景下进行展示,让读者理解这些问题的永恒性和复杂性。读这本书更像是一次智力的“温泉浴”,它洗涤了头脑中积攒的思维灰尘,让人感到无比的放松和明朗。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典雅,深蓝色的底色配上烫金的书名,给人一种沉稳而厚重的历史感。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但翻开之后才发现,作者的叙述方式极其平易近人。它没有直接把我拉入康德或黑格尔的深奥理论中,而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入手,比如我们如何认识世界、什么是“真理”、以及我们做决定的底层逻辑。书中大量引用了苏格拉底式的对话,那种感觉就像是身边一位睿智的长者在循循善诱,一步步引导你跳出惯性思维的陷阱。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知识的边界”那一章,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许多既定事实的盲从。这本书并不是要给你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思考的工具箱,让你能更批判性地看待周围的一切。虽然它内容丰富,但行文节奏把握得非常好,不会让人产生阅读疲劳。对于想对哲学有个宏观了解,又害怕被专业术语劝退的普通读者来说,这简直是一份完美的入门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显然对哲学史有着扎实的功底,但他的叙述方式却极其反学院派。我不是哲学专业的,但读起来毫无门槛。它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感,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在分享他多年来对世界运行规律的观察心得。书中对于“伦理困境”的处理尤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它不是提供一套僵硬的道德准则,而是剖析了不同伦理框架(如功利主义和道义论)在面对具体社会问题时的内在冲突点,让我们明白“正确的选择”往往是一个需要权衡利弊的复杂过程。有一段关于“什么是美”的探讨,作者联系到了艺术创作的心理过程,让我对那些经典的艺术作品有了全新的审美体验。这本书的阅读价值在于,它不仅提升了理论思辨的能力,更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对生活细节的敏感度和理解深度。它是一本真正能够滋养心灵,同时又磨砺心智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质量简直无可挑剔,纸张选用了略带米黄色的进口纸,拿在手里有种恰到好处的重量感,油墨印刷清晰有力,即便是深夜在台灯下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内容上,它不像传统哲学导论那样,按照时间线索罗列哲学家及其观点。相反,它更像是一部思想的“地图册”,将不同的哲学流派和核心议题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比如,它在探讨“现象与本质”时,流畅地串联起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和现象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但整个过程没有生硬的转折,过渡自然得仿佛是同一棵大树的枝干。我读到关于“自由意志”的那一章时,几乎停不下来,作者对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的辩证分析,让我对“选择”这件事有了更深刻的敬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强迫你思考那些你习以为常但从未深究的问题,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帮你构建一个更坚固的“提问框架”。对于一个对哲学有一定基础,但渴望系统梳理和深化理解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的结构和深度都是极其令人满意的。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是冲着某个特定哲学家的传记来的,结果偶然翻到了这本书。起初我还有些疑虑,毕竟市面上哲学入门书汗牛充栋,大部分都流于表面。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逻辑一致性”的执着追求。作者在论述任何一个观点时,都会预先铺垫好所有必要的逻辑基石,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一步推导的必然性。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在和作者一起进行一场严谨的智力探险。书中对于“语言如何塑造思维”的讨论尤其精彩,它揭示了我们日常交流中潜藏的巨大误区,让我意识到很多争吵的根源并非观点不合,而是我们对基本概念的定义就存在偏差。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偏向于冷静、精确,几乎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所有的力量都凝聚在概念的穿透力上。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清晰度仿佛被提升了一个档次,对于复杂问题的分析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