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尼爾森、琳達·埃斯科巴、凱特·奧托蘭、 羅絲琳·安·達菲、黛博拉·歐文-索科奇著的《正 麵管教教師指南(A-Z)》包括兩個部分: **部分,介紹的是正麵管教的基本原理和基本 方法,包括鼓勵、錯誤目的、奬勵和懲罰、和善而堅 定、社會責任感、分派班級事務、積極的暫停、特彆 時光、班會,等等。
第二部分,是教室裏常見的各種行為問題及其處 理方法,按照A-Z的漢語拼音順序排列,以方便查找 。你可以迅速找到自己麵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閱讀 ,立即解決自己的難題;也可以通讀本書,為將來可 能遇到的問題及其預防做好準備。
每個行為問題及其解決,基本都包括5個部分: 討論。就一個具體行為問題齣現的情形及原因進 行討論。
建議。依據正麵管教的理論和原則,給齣解決問 題的建議。
提前計劃,預防未來的問題。著眼於如何預防問 題的發生。
用班會解決問題。老師和學生們用班會解決相應 問題的真實故事。
激發靈感的故事。老師和學生們用正麵管教工具 解決相關問題的真實故事。
簡·尼爾森(Jane Nelsen),教育學博士,傑齣的心理學傢、教育傢,加利福尼亞婚姻和傢庭執業心理治療師,美國“正麵管教協會”創始人。她是7個孩子的母親,22個孩子的奶奶或外祖母,還是2個孩子的曾祖母。曾經擔任過10年的有關兒童發展的小學、大學心理谘詢教師。她是18本著作的作者或閤著者(被翻譯成16種語言,在美國銷量超過400萬冊,在美國之外的**銷量超過200萬冊),是眾多**育兒及養育雜誌的顧問。她於2013年5月中旬至6月初展開“正麵管教中國行”,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地的公開演講受到瞭中國父母們的熱烈歡迎。
譯者的話
引言
**部分 正麵管教的基礎
鼓勵
錯誤目的
自尊
控製
奬勵和懲罰
堅定而和善
限製
堅持到底
社會責任感
給每個人分派班級事務
花時間訓練
錯誤
解決問題
積極的暫停
特彆時光
班會
傢長會
第2部分 正麵管教解決方案
班會(如何對待混亂)
班會 (如何對待拒*參與)
搬傢
幫派
貶損(一般性的)
貶損(年齡大的學生)
不及格
不交作業
不聽
不尊重的行為
殘忍行為
餐廳裏的行為
操場上的行為
操縱
遲到
傳紙條
打斷老師講課
打架
打擾彆人
打人
打掃衛生
大聲說話
代課老師
搗亂
對抗
發脾氣
父母們的參與
父母們的溝通
告狀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堪稱一絕,它沒有采用傳統的按年齡段劃分的方式,而是圍繞著核心的教學挑戰來組織內容。比如,它會有一個專門的闆塊討論如何建立積極的課堂文化,這部分的內容極其詳盡,從早晨的問候儀式到結束時的總結反思,每一個微小的互動都被賦予瞭意義。我特彆喜歡它在介紹每一個“技巧”時,都會附帶一個“反思提問清單”。這些問題非常尖銳,它們會逼著你走齣舒適區,去審視自己根深蒂固的教育觀念。比如,它問:“你所堅持的‘紀律’,究竟是在服務於教學目標,還是在滿足你對‘秩序’的個人偏好?”這個問題讓我一下子醍醐灌頂。我意識到自己過去很多時候的嚴格要求,其實是源於對自己控製力的不安全感。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成熟、穩重,絲毫沒有那種居高臨下的說教腔,更像是與一位同行進行的深度對話,分享的都是摸爬滾打多年沉澱下來的真知灼見。它不是一本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書,更像是一本需要常備在案頭、隨時翻閱的“教學字典”。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非常吸引人,那種溫暖而堅定的色調,讓人一看就知道它不是那種空洞說教的育兒指南。我當時在書店裏隨便翻閱瞭一下,立刻被它那種務實、不偏激的語氣吸引住瞭。它沒有用那些高深的教育術語來嚇唬人,而是非常接地氣地探討瞭我們在日常教學中遇到的各種頭疼問題。比如,如何處理課堂上的突發狀況,如何讓那些“小搗蛋鬼”真正聽進去你的話,而不是錶麵服從。我記得其中一個章節詳細分析瞭“為什麼孩子會頂嘴”這個問題,它不是簡單地把責任推給孩子,而是引導老師去思考背後的原因,比如是不是老師的指令不夠清晰,或者孩子感覺自己的需求沒有被看見。這種深入骨髓的同理心,是很多市麵上流行的“速成班”缺乏的。我尤其欣賞它提供的那些具體到可以立即使用的工具,比如如何進行一次有效的“非懲罰性談話”,那套流程寫得清晰明瞭,即便是一個新手老師也能很快上手。讀完前幾章,我感覺自己像找到瞭一個經驗豐富、又特彆耐心的資深導師,他不是直接給你答案,而是教你一套提問的方法,讓你自己找到最適閤自己班級的解決方案。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提供的不是僵硬的規則,而是一種靈活的思維框架。
評分這本書的實用性超齣瞭我最樂觀的估計。我之前買過幾本類似的教學方法書,很多都停留在理論層麵,等我真想在課上用時,卻發現找不到對應的腳本。然而,這本指南的每一個核心原則,後麵都緊跟著大量的場景模擬和對話模闆。例如,當一個孩子持續性地打斷彆人發言時,書中不僅提供瞭老師可以使用的三到四種不同說辭,還分彆分析瞭每種說辭在不同班級文化背景下的潛在效果和風險。更難能可貴的是,它非常坦誠地討論瞭教師自身的局限性——承認沒有人能做到完美,允許犯錯,並提供瞭一套“危機修復”的步驟,教導我們如何在衝突過後,有效地修復師生關係。這種對“不完美教師”的包容和支持,讓我感覺備受鼓舞,它讓我明白,教育是一場馬拉鬆,關鍵不在於跑得多快,而在於能否持續、健康地跑下去。這本書真正做到瞭賦能,它讓我感覺自己手中握有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套可以在復雜環境中靈活應變的策略係統。
評分市麵上很多關於“正麵管教”的書籍,往往側重於描述“應該做什麼”,而這本書最棒的地方在於,它花瞭大篇幅去討論“不應該做什麼”,以及為什麼那些看似閤理的做法其實具有破壞性。它用大量的篇幅去解構瞭“奬勵與懲罰”的陷阱,清晰地論證瞭外部激勵如何扼殺內在驅動力。我尤其對其中關於“後果與懲罰的區彆”的闡述印象深刻。作者沒有一味地鼓吹“自然後果”,而是教我們如何設置“有意義的邏輯後果”,並且強調,這個過程必須是與孩子共同協商的結果,而不是老師單方麵的宣告。這個過程的復雜性在書中被描繪得淋灕盡緻,它承認瞭實施這種方式需要極大的耐心和一緻性,而不是一蹴而就的魔法。書中對“共情”的詮釋也極其到位,它區分瞭“同情”和“共情”,教會我們如何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場去看待問題,而不是僅僅口頭錶示“我理解你”。這種對細節的打磨和對概念的精準界定,使得這本書的理論基礎非常紮實,讀起來讓人心服口服。
評分坦白說,我這本書是衝著“A-Z”這個副標題買的,原以為會是一本大而全的工具書,但沒想到它的深度遠超我的預期。它不像某些指南那樣,把所有問題都簡化成“對”與“錯”,而是非常細膩地剖析瞭師生關係中的權力動態。我個人最受震撼的是關於“情緒管理”那一部分。我們都知道情緒對教學有巨大的影響,但這本書教的不是如何壓抑自己的怒火,而是如何有意識地去識彆和重構自己的反應模式。它提齣瞭一個非常有趣的觀點:老師的每一次情緒爆發,其實都是在給學生上關於“如何處理壓力”的一堂課。通過書中的案例,我看到瞭自己過去處理衝突時的盲點——我總是太快地想要“解決問題”,卻忽略瞭先處理“人”的情緒。書裏提供瞭一套非常實用的“暫停與連接”的練習,我試著在一次爭吵後運用瞭一下,效果立竿見影,孩子們感到瞭被理解,衝突的烈度立刻降瞭下來。這種將心理學原理巧妙融入日常教學場景的做法,讓這本書的含金量大大提升,它更像是一本修煉內心和技術並重的“武功秘籍”,而不是一本簡單的操作手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