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舌诊临床图解 舌诊 许家佗 中医舌诊 中医舌诊完全图解 舌诊断病 舌诊图解 中医舌诊

中医舌诊临床图解 舌诊 许家佗 中医舌诊 中医舌诊完全图解 舌诊断病 舌诊图解 中医舌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许家佗主编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舌诊
  • 临床
  • 图解
  • 诊断
  • 医学
  • 中医书籍
  • 许家佗
  • 舌象
  • 中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辽宁出版集团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05527
商品编码:29185232776
包装: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0-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中医舌诊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系统性强,尤其是其直观形象的特点,易于学习和掌握,不仅在临床受到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的广泛重视,在个人健康保健领域也被广为应用。舌象不仅可以用来诊断病证、指导用药和评价疗效,还可以用来辨识体质、管理健康、指导食疗食补等,已成为学习中医过程中必须掌握的临床基本技能之一。为了方便国内外广大中医初学者、临床中医师以及中医爱好者更好地学习掌握和运用舌诊的基本技能,作者团队从多年临床诊疗和研究资料中精选了具有典型特征的舌象照片400余幅,以及一批真实舌诊病例,为读者提供了难得的*手学习资料。除了传统舌诊内容方法之外,本书还融入了部分现代舌诊研究的内容,细致地阐释了舌象在疾病诊断、遣方用药、疗效评价、体质养生等方面的应用,增强了舌诊学习的实效性,是一本精彩的舌诊入门和提高之书。

编辑推荐


察舌验苔自古以来就是中医看病的方法,古人称舌诊为“舌鉴”,将舌象比喻成人体健康的一面镜子。

那么,为什么望舌可以诊病?中医又是怎么通过望舌来诊病的?专业医生如何通过舌诊提高临床诊疗技能?普通老百姓是否可以通过学习舌诊来进行体质养生和健康养护?

本书将针对这些问题,通过中医舌诊名家深入浅出的讲解,400余幅典型舌象图像和代表性临床病例,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对中医舌诊给予全面解读。

 

目录


DY章 舌诊的基础知识 /1 DY节 什么是舌诊 /1 第二节 舌诊的原理 /2 一、舌的组织结构 /2 二、蕈状乳头与舌色 /4 三、丝状乳头与舌苔 /5

DY章

舌诊的基础知识 /1

DY节 什么是舌诊 /1

第二节 舌诊的原理 /2

一、舌的组织结构 /2

二、蕈状乳头与舌色 /4

三、丝状乳头与舌苔 /5

四、舌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 /5

五、舌面脏腑的分属理论 /6

第三节 望舌的内容与方法 /6

一、望舌内容——中医望舌主要看什么? /6

1.舌体 /6

2.舌苔 /6

3.舌下络脉 /7

二、望舌的方法——临床怎么看舌? /7

1.伸舌的方法 /7

2.望舌的顺序 /8

3.望舌下络脉方法 /8

4.刮舌验苔的方法 /8

三、望舌的注意事项 /9

第四节 舌象的正常与异常 /10

一、什么是正常舌象? /10

二、什么是异常舌象? /11

三、舌象的影响因素 /11

四、如何掌握舌诊方法 /12

第二章

中医舌诊的内容 /14

DY节 舌质 /14

一、舌神 /14

1.荣舌 /15

2.枯舌 /15

二、舌色 /16

1.淡红舌 /16

2.淡白舌 /16

3.枯白舌 /17

4.红舌 /17

5.绛舌 /18

6.舌尖红 /18

7.舌边尖红 /19

8.青紫舌 /19

9.淡紫舌 /20

10.瘀斑舌 /21

11.瘀点舌 /21

三、舌形质 /22

1.老舌 /22

2.淡嫩舌 /22

3.红嫩舌 /23

4.胖大舌 /23

5.淡胖舌 /24

6.肿胀舌 /24

7.齿痕舌 /25

8.红瘦舌 /25

9.淡瘦舌 /26

10.红点舌 /26

11.芒刺舌 /27

12.裂纹舌 /27

附① 淡裂舌 /28

附② 红裂舌 /28

13.舌衄 /29

14.舌疮 /29

四、舌态 /30

1.正常舌态 /30

2.舌歪斜 /30

3.舌僵硬 /31

4.舌痿软 /31

5.舌短缩 /32

6.舌吐弄 /32

7.舌震颤 /32

五、舌下络脉 /33

1.正常舌脉 /33

2.舌脉粗长如网 /33

3.舌脉曲张 /34

4.舌脉瘀血 /34

第二节 舌苔 /35

一、苔质 /35

1.薄苔 /35

2.厚苔 /36

3.润苔 /36

4.滑苔 /37

5.燥苔 /37

6.糙苔 /38

7.腻苔 /38

(1)垢腻苔 /39

(2)黏腻苔 /39

(3)滑腻苔 /40

(4)燥腻苔 /40

8.腐苔 /41

9.脓腐苔 /41

10.白霉苔 /42

11.剥苔 /42

(1)淡剥苔 /43

(2)红剥苔 /43

(3)花剥苔 /44

(4)类剥苔 /44

(5)地图舌 /45

(6)镜面舌 /45

① 镜面红舌 /45

② 镜面淡舌 /46

二、苔色 /46

1.白苔 /46

(1)薄白润苔 /47

(2)薄白干苔 /47

(3)薄白滑苔 /48

(4)白厚苔 /48

(5)白厚腻苔 /49

(6)白厚腻干苔 /49

(7)积粉苔 /50

(8)白燥苔 /50

2.黄苔 /51

(1)薄黄苔 /51

(2)深黄苔 /51

(3)焦黄苔 /52

(4)黄糙苔 /52

(5)黄滑苔 /53

(6)黄腻苔 /53

(7)黄黏腻苔 /54

3.灰黑苔 /54

(1)灰黑腻润苔 /54

(2)灰黑干燥苔 /55

4.相兼苔色 /56

(1)黄白相兼苔 /56

(2)黑(灰)白相兼苔 /57

(3)黄腻黑(灰)相兼苔 /57

第三章

舌诊在临床病证诊断中的应用 /58

DY节 舌象的综合分析方法 /58

一、察舌的神气和胃气 /58

1.舌的神气 /58

2.舌的胃气 /59

二、舌体和舌苔特征的综合分析 /59

三、舌象的动态观察与分析 /60

第二节 临床舌象综合分析 /61

一、淡紫舌舌象分析 /61

二、痿软舌舌象分析 /61

三、镜面红舌舌象分析 /62

四、枯白舌舌象分析 /62

五、中剥苔舌象分析 /63

六、光红舌舌象分析 /63

七、瘀斑舌厚腻苔舌象分析 /64

八、淡紫胖大舌舌象分析 /64

九、淡紫舌白厚腻苔舌象分析 /65

十、边尖红舌厚腻苔舌象分析 /65

十一、淡白舌滑苔舌象分析 /66

十二、尖红舌厚腻苔舌象 分析 /66

十三、积粉苔舌象分析 /67

十四、红舌黄厚腻苔舌象 分析 /67

十五、焦黄苔舌象分析 /68

十六、灰腻苔舌象分析 /68

十七、剥苔舌象分析 /69

十八、红绛舌舌象分析 /69

十九、淡白舌舌象分析 /70

二十、尖红点舌厚腻苔舌象 分析 /70

二十一、枯白舌舌象分析 /71

二十二、青紫舌黄腻浊苔舌象  分析 /71

二十三、舌衄舌象分析 /72

二十四、水滑苔舌象分析 /72

二十五、淡紫舌舌象分析 /73

二十六、黄燥腻剥苔舌象  分析 /73

第三节 常见基础证候的典型舌象特征 /74

一、气虚证 /74

二、血虚证 /74

三、阴虚证(虚热证) /75

四、阳虚证(虚寒证) /76

五、津液亏虚证 /77

六、气滞证 /78

七、血瘀证 /79

八、实寒证 /81

九、实热证 /82

十、痰湿证 /83

第四节 舌象与病证的诊断治疗 /86

一、舌诊在病证诊断中的应用 /86

1.慢性胃炎——脾胃气虚证 /86

2.慢性胃炎——胃腑血瘀证 /86

3.慢性胃炎——胃肠实热证 /87

4.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 /87

5.胃功能紊乱——脾胃湿热证 /88

6.肠功能紊乱——胃肠气滞证 /88

7.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虚寒证 /89

8.功能性消化不良——寒湿中阻证 /89

9.慢性结肠炎——脾阳虚证 /90

10.胆石症——肝胆湿热证 /90

11.胃息肉——气滞血瘀证 /91

12.结肠息肉——血瘀痰热证 /91

13.上呼吸道感染——痰热阻肺证 /92

14.糖尿病——阴虚火旺证 /92

15.冠心病——心阴亏虚证 /93

16.冠心病——心阳不振证 /93

17.高血压——脾虚气滞证 /94

18.心律失常——心虚痰阻证 /94

19.心律失常——心肾阴虚证 /95

20.心律失常——心气亏虚证 /95

21.乳腺癌——脾虚痰浊证 /96

22.肺癌——心肝火旺证 /96

23.肺癌——肺脾气虚证 /97

24.肺癌——肾阳亏虚证 /97

25.肺癌——痰热壅肺证 /98

26.肺癌——脾虚痰瘀证 /98

27.肺癌——心肺阳虚血瘀证 /99

28.肺癌——肺肾阴虚证 /99

29.肺癌——肝火犯胃证 /100

30.肺癌——脾肾阳虚证 /100

31.肺癌——肺脾气虚湿热证 /101

32.口腔溃疡——心火上炎证 /101

33.淋巴结炎——湿热壅阻证 /102

34.抑郁症——肝气郁结证 /102

35.抑郁症——痰浊内蕴证 /103

36.下肢浮肿——水湿内停证 /103

37.痤疮——冲任不调证 /104

38.前列腺肥大——下焦血瘀证 /104

39.儿童过敏体质——阴虚火旺证 /105

40.舌麻——肝肾亏虚证 /105

41.月经失调——心肝火旺证 /106

42.慢性疲劳综合征——寒湿困脾证 /106

43.慢性疲劳综合征——阳虚阴浮证 /107

二、常见病证的诊断、治疗与舌象变化 /108

1.脾胃病证候与舌象 /108

2.心脑血管疾病证候与舌象 /116

3.内分泌疾病证候与舌象 /124

4.妇科病证候与舌象 /127

5.肿瘤病证候与舌象 /132

6.呼吸系统疾病证候与舌象 /143

7.其他杂病证候与舌象 /145

第四章

体质与舌象 /162

DY节 体质及其分类 /162

一、体质的概念 /162

二、体质的分类方法 /163

第二节 九种典型体质的舌象及其干预 /163

一、平和质 /165

二、气虚质 /167

三、阳虚质 /170

四、阴虚质 /172

五、痰湿质 /174

六、湿热质 /177

七、瘀血质 /179

八、气郁质 /181

九、特禀质 /182

显示全部信息

舌尖上的生命密码:深入探索中医舌诊的奥秘 在浩瀚的中医理论宝库中,舌诊无疑是最具直观性、信息量最丰富的诊断手段之一。它以精妙的观察,将人体内部脏腑的盈亏、气血的盛衰、病邪的性质以及病情的进退,一一呈现在舌尖之上,犹如一本无声的书籍,默默诉说着身体的秘密。本书《中医舌诊临床图解》便是我们解读这本生命密码的钥匙,它不仅是一部理论性的著作,更是一本实践性的操作指南,旨在带领读者深入领略舌诊的魅力,掌握其精髓,并将其灵活应用于临床实践。 一、 舌象的构成:从形态到色彩的细致描摹 舌头,这个看似简单的器官,其表面所呈现的细微变化,却蕴含着惊人的信息。舌诊的入门,便是要学会认识和理解舌象的构成要素。本书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系统讲解: 1. 舌质(舌体): 这是舌的本体,其颜色、形态、润燥程度都反映着身体的状况。 颜色: 正常舌质呈淡红,如同桃花盛开的颜色,这是气血充盈、脏腑协调的标志。 淡白舌: 舌色淡白,甚至发白,多提示气血不足、阳气虚衰。阳气不足,则血脉失养,舌色自然显得苍白。这可能与脾胃虚弱、久病体虚、失血过多等有关。 红舌/绛舌: 舌色深红,甚至呈绛红色,提示热邪炽盛。热盛则血脉充盈,舌色自然红润。绛舌更是体内热毒亢盛,津液已伤的表现,常伴有高热、烦躁、口渴等症状。 紫舌: 舌色紫暗,或偏紫,是血脉瘀阻、气滞血瘀的典型舌象。体内气机不畅,津液运行受阻,血液凝滞,便会使舌色呈现紫暗。这可能与心血管疾病、肝脏疾病、跌打损伤等有关。 形态: 舌头的形状、大小、是否有齿痕等,也各有其意。 胖大舌/齿痕舌: 舌体胖大,舌边可见牙齿的痕迹,多提示脾虚湿盛。脾主运化,脾虚则水湿内停,壅滞于舌体,导致舌体胖大,受牙齿挤压而出现齿痕。这常伴有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 瘦薄舌: 舌体瘦小,舌肌失去充盈,提示气血两虚或阴虚。气血不足,则舌体失养;阴液亏损,则舌体枯瘦。 裂纹舌: 舌面出现各种裂纹,深浅不一,形态各异。裂纹深者,多提示精血亏损;裂纹浅者,可能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某些特殊裂纹,如舌中央纵裂,可能与胃肠功能紊乱有关。 点刺舌: 舌面上出现红点或紫点,如芒刺般突出,提示热盛伤津或血分热盛。舌尖点刺多见于心火亢盛,舌边点刺可能与肝胆湿热有关。 润燥: 舌头的湿润程度,与体内的津液密切相关。 干燥舌: 舌面干燥无津,提示津液亏损,或热邪伤津。 湿润舌: 舌面津润光泽,是正常的表现。但如果舌面过于湿润,甚至有黏腻感,则提示体内湿邪偏盛。 2. 舌苔: 舌苔是附着在舌体表面的一层薄膜,由胃气熏蒸、津液上承而成。它的薄厚、颜色、润燥、腻滞程度,是判断病邪性质、深浅、传变的重要依据。 颜色: 白苔: 舌苔呈白色,多提示寒证、表证或虚证。寒邪客表,营卫不和,则苔白。阳气虚弱,升清降浊功能减退,也会出现白苔。 黄苔: 舌苔呈黄色,多提示热证。热邪郁结,津液被蒸,则苔黄。黄苔的深浅,也反映着热的程度。 灰黑苔: 舌苔呈灰黑色,是里热炽盛、阳气欲脱的危重征象。热极津伤,或寒入里,阳气被遏,均可出现此苔。 厚薄: 薄苔: 舌苔菲薄,隐约可见舌质,多为病邪尚轻、或邪已退的征象。 厚苔: 舌苔厚实,不易刮去,多提示病邪较重,或邪已入里。 润燥/腻滞: 润苔: 舌苔湿润,但不过于黏滞,是正常或病轻的表现。 燥苔: 舌苔干燥,提示津液不足。 腻苔: 舌苔黏腻,如油涂,层层叠叠,多提示体内湿浊内盛,或食积停滞。 剥落苔: 舌苔局部或全部剥脱,如地图状,提示胃气、胃阴损伤。 二、 舌象与脏腑、病邪的对应关系:解开身体的语言密码 舌头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器官,但它通过经络与全身脏腑紧密相连。因此,舌象的变化,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体内脏腑的病变。本书将详细阐述舌象与各脏腑之间的精妙对应关系: 舌尖: 与心、肺相关。舌尖红、点刺,多提示心火亢盛或肺热。 舌中: 与脾、胃相关。舌苔厚腻、黄腻,常与脾胃湿热、食积相关。舌中央裂纹,也多与胃功能紊乱有关。 舌根: 与肾、膀胱相关。舌根色泽、苔色,有时能反映肾脏的虚实。 舌边: 与肝、胆相关。舌边红,可能与肝胆火旺有关。齿痕舌,与脾虚肝乘也有关联。 同时,本书也将深入剖析舌象与病邪性质的对应。无论是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还是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亦或是饮食劳倦所伤,都会在舌头上留下痕迹。通过舌象的变化,我们可以准确判断病邪是偏寒、偏热、偏虚、偏实、偏表、偏里,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至关重要的依据。 三、 舌象的变化与疾病的演变:洞察病情的发展脉络 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往往会在舌象上留下清晰的印记。舌诊不仅能帮助我们初步诊断疾病,更能通过舌象的动态变化,来判断病情的进退。 舌象从白苔转为黄苔: 常提示由寒证转为热证。 舌苔由厚转薄: 提示邪气逐渐减退,病情好转。 舌质由暗紫转为淡红: 提示血瘀得通,气血恢复。 舌绛口干,舌苔剥落: 提示阴液亏损严重,需要及时滋阴。 本书将通过大量的临床案例,生动地展示舌象在疾病不同阶段的表现,帮助读者建立起对疾病发展脉络的清晰认识,从而更好地把握治疗时机。 四、 舌诊的临床应用: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 本书最大的特色之一,便是其强调临床实践的应用性。我们不仅要学习舌诊的理论知识,更要学会如何在真实的临床情境中运用它。 常见病症的舌象特征: 本书将详细列举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等各个科室的常见疾病,并配以对应的典型舌象图片,让读者能够直观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病例相结合。例如,感冒咳嗽、胃痛呕吐、月经不调、小儿疳积等,每种病症都有其独特的舌象表现。 舌诊在辨证施治中的地位: 舌诊是中医辨证论治不可或缺的一环。本书将阐述舌诊如何与其他诊法(望、闻、问、切)相互印证,如何为方药的选择提供准确的指导。一个看似普通的白苔,在配合脉象、症状时,可能提示风寒感冒;而同样的白苔,若伴随其他症状,也可能指向脾阳虚。 特殊人群的舌象特点: 婴幼儿、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其舌象可能存在一些特殊的表现。本书将对此进行详细的介绍,以避免误诊。 舌诊的辅助诊断作用: 在某些情况下,舌诊可以作为疾病的早期预警信号,或者辅助诊断一些疑难杂症。 五、 舌诊的误区与注意事项:追求精准与严谨 任何一种诊法,都可能存在误区。为了使读者能够更准确地掌握舌诊,本书也将对一些常见的误区进行辨析,并提出相应的注意事项。 进食、饮水对舌象的影响: 某些食物、药物会暂时改变舌苔颜色,需要注意区分。 口腔卫生: 口腔清洁程度,也会影响舌苔的真实性。 光线的影响: 观察舌象时,应在充足、均匀的光线下进行。 舌诊的局限性: 舌诊虽然重要,但并非万能,仍需与其他诊法相结合。 结语 《中医舌诊临床图解》是一本集理论性、实践性、图文并茂于一体的舌诊专著。它不仅适合中医药专业学生、临床医师学习参考,也同样适用于对中医养生保健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通过本书的学习,您将能够拨开舌象的层层迷雾,洞悉身体的健康密码,从而更好地关爱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舌尖上的生命密码,等待您去探索,去解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长期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医学结合的视角来看,这本书在“图文对应”的处理上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这在同类书籍中是相当罕见的。很多中医书籍的插图要么过于写意,与实物脱节,要么就是为了清晰而过度修饰,失去了真实感。而这本书的图片,看起来像是从真实的临床第一线采集而来,光影、湿润度、细节纹理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留。更重要的是,每一张彩图的旁边,作者都精确地标注了关键的病理特征点,并用简洁的文字进行了提炼总结。这避免了读者在面对复杂舌象时,不知道该重点关注哪个区域的困境。这种精细到微观层次的图解,真正体现了“百闻不如一见”的古训,是帮助我们建立“舌象数据库”最直接有效的工具。

评分

我个人对那些过于学术化、充斥着大量古文引用的医学书籍常常望而却步,因为它会大大增加入门的门槛。然而,这本关于舌诊的书籍,在语言的运用上展现了极高的智慧。作者似乎深谙如何用现代、精准的汉语来转译传统中医的精髓。它做到了“信达雅”的统一,既保持了中医理论的严谨性,又确保了现代读者能够快速、无障碍地理解。特别是那些关于舌体颜色、形态变化的描述,不再是空泛的形容词堆砌,而是结合了生理学和病理学的视角进行解释,使得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这种“平易近人”的叙事风格,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进入舌诊领域的心理负担,同时也让有一定基础的人能够从中获得更系统、更精炼的知识梳理,真可谓是老少咸宜的典范。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的章节划分逻辑性极强,从基础的舌诊概论、正常舌象的描摹开始,逐步过渡到舌质、舌苔的单项分析,再到两者结合的复杂辨识,最后收录了大量典型的临床病例作为案例分析。这种循序渐进的组织方式,使得读者能够建立起一个完整且稳固的知识体系。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动态观察”的章节,它提醒我们舌诊并非一成不变的静态诊断,而是需要结合患者的病程、治疗反应进行动态评估。书中通过时间轴的方式展示了同一患者在不同阶段的舌象变化,这种对比分析法,对于培养临床思维的灵活性,比单纯的静态图片展示要有效得多,它教会我们如何“看活的舌头”,而不是“看死的图片”。

评分

作为一名临床实践者,我最看重的还是书籍内容的实用性和准确性,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确实给我带来了不少惊喜。它并非仅仅罗列舌象与病名的简单表格,而是深入剖析了形成特定舌象背后的病机演变过程。比如,在讲解“黄腻苔”的成因时,作者没有止步于“湿热内蕴”这一表述,而是详细描绘了脾胃运化失司如何导致湿邪积聚,再如何由热邪煎熬而化黄,最后又如何因为津液被耗而显得粘腻,整个逻辑链条清晰且富有层次感。这种对病理生理过程的深入挖掘,使得我们不光是“知道”舌象是什么,更能“理解”它为什么会是这样。此外,书中对于一些罕见或复合型舌象的鉴别点描述得极其细致,提供了很多教科书上容易被忽略的临床细节,这些“经验之谈”才是真正能帮助我们提高诊断准确率的宝贵财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色彩搭配沉稳又不失专业感,那种墨绿和米白的组合,透着一股传统中医的韵味。内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触感厚实,印刷的清晰度极高,这一点对于图文并茂的医学书籍来说至关重要。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文字部分的留白处理得当,使得阅读起来毫不费力,不会有那种信息密度过大导致的压迫感。更难得的是,那些理论阐述的章节,作者似乎懂得如何平衡文字的深度与读者的接受度,既没有为了追求晦涩而牺牲清晰度,也没有为了通俗而流于表面。整体来看,这本初版的设计,就给人一种“用心做学问”的扎实感觉,让人愿意捧在手里细细品味,而不是匆匆翻阅。这种对书籍本身的尊重,也间接提升了阅读学习时的专注度,毕竟,好的载体是引导人深入知识殿堂的第一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