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肌肉训练图解
:49.00元
作者: 布拉德·舍恩菲尔德(Brad Schoenfeld)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5-01
ISBN:978711546871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肌肉训练图解》一书没有炒作和夸大成分,是一本难得的紧密结合科学和实践经验的专业书籍。卢·舒勒(Lou Schuler),畅销书作者布拉德是个专家,他十分清楚人体骨骼肌的构造、形态、走向以及使用方法,这都源于他的潜心钻研。请仔细阅读这本书,去体会他的意图,并严格遵照书中的计划进行训练,你一定会有所收获。戴夫·德雷珀(Dave Draper),美国健美运动员,“美国先生”“宇宙先生”获得者《肌肉训练图解》这本书中讲解的器械增肌完全训练计划以科学研究为依据,为每一个想要改变肌肉形态的人提供了快捷且高效的训练方式。我强烈推荐这本书!乔·多戴尔(Joe Dowdell,CSCS),Peak Performance 创始人及CEO《肌肉训练图解》这本书的作者布拉德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以科学为依据的、用少量时间见证良好训练效果的健身方案。汤姆·韦尼(Tom Venuto),畅销书作者这是一本系统介绍如何利用各种器械进行全身肌肉训练的图书。全书共分为4 个部分,前两章讲解了人体结构及增肌的科学理论;第3 ~ 5 章按照身体部位进行划分,介绍了具体的肌肉训练动作及方法;第6 ~ 9 章为核心内容,给出了一套完整的训练计划,包括训练强度和训练周期的制订原则及具体实施方案等;*后两章阐述了营养及有氧运动对肌肉训练的作用,并讲解了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因素进行减脂增肌。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本系统介绍如何利用各种器械进行全身肌肉训练的图书,其内容全面、扎实具体。全书共分为4个部分,前两章通俗易懂地讲解了人体结构及增肌的科学理论;第3~5章按照身体部位分类,详细介绍了具体的肌肉训练动作及方法;第6~9章为核心内容,给出了一套完整的训练计划,包括训练强度与训练周期的制订原则和具体实施方案等;后两章则讲述了营养及有氧运动对肌肉训练的作用,并讲解了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因素进行减脂增肌。本书适合广大的健身爱好者,尤其适合热爱在健身房锻炼肌肉、希望利用器械进行增肌的健身爱好者阅读。
目录
训练动作索引 vi
序 xi
前言 xii
第 1章 有关骨骼肌发育的科学知识 1
第 2章 大周期化 9
第3章 背部、胸部和腹部的训练动作 25
第4章 肩部与手臂的训练动作 73
第5章 下肢的训练动作 111
第6章 大磨合期阶段训练计划 139
第7章 大肌肉力量阶段训练计划 151
第8章 大新陈代谢阶段训练计划 165
第9章 大肌肉阶段训练计划 175
第 10章 大营养方面 193
第 11章 有氧运动方面 205
作者简介 214
作者介绍
布拉德·舍恩菲尔德,理学硕士,体能训练专家,私人教练,是美国公认的力量和健身专家。他获得了2011年度美国国家体能协会(NSCA)私人教练终生奖,此外还有无数头衔,包括美国形体与力量协会(ANPPC)三州地区和全国双冠王。作为教练,他与众多杰出运动员协作过,其中不乏世界知名运动员。舍恩菲尔德共著有8本图书,包括《女性家庭运动圣经》《塑造她的完美身材》《28天拥有健硕身形》,以及畅销图书《看!完美身材》。他曾任FitnessRX for Women杂志的专栏作家,还在很多知名健身杂志(Muscle and Fitness、MuscleMag、Ironman、Oxygen和Shape)上发表过文章或担任顾问。他在美国国内录制了数以百计的电视和广播节目,同时以健身专家的身份担任一些健身网站的顾问。
文摘
序言
我过去几年里断断续续地尝试过好几种训练计划,从所谓的“金字塔递减法”到“高次数燃脂法”,尝试了不少流行趋势,但总是难以坚持,效果也是时好时坏,尤其是到了瓶颈期,完全不知道该如何调整组数和休息时间。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训练周期化”的讲解,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练什么”,而是告诉你“什么时候该练什么”。比如,它会详细区分力量增长期、肌肥大期和减脂期,并且针对不同时期推荐不同的训练容量和强度区间。我按照它建议的八周基础力量建立周期进行训练后,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卧推的重量有了显著突破,而且不再是那种靠蛮力硬推的感觉,而是发力更集中、更协调。它里面介绍的复合动作和孤立动作的配比原则也很有见地,不是盲目堆砌大重量,而是注重基础动作的稳定性和功能性,这让我的核心力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终于有了一个可以长期依赖的“训练蓝图”,不再是今天感觉练哪个部位就练哪个,而是心中有数,每一步都是为了最终的目标在服务。这种系统性的思维框架,比任何单个的训练动作都更有价值。
评分我之前买过一些号称“科学训练”的书籍,结果发现它们很多都是基于特定运动员的经验总结,或者是一些还未被充分验证的训练理论。这本《肌肉训练图解》的严谨性在于,它似乎是基于已经被广泛接受的运动科学原理构建起来的。它在介绍训练变量(比如组数、次数、组间休息)对身体适应性的影响时,引用了一些基础的生理学概念,但都用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了,避免了生涩的术语堆砌。更妙的是,它在讲解如何评估自身训练强度时,提供了一些量化的指标,比如RPE(自觉运动强度)的应用指南。我以前凭感觉判断是否“练到位了”,现在有了RPE这个工具,我能更准确地控制训练的负荷,确保自己既没有过度训练导致疲劳堆积,也没有训练不足影响效果。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了我如何“思考”训练,而不是仅仅“执行”训练。它让我从一个被动的模仿者,转变为一个能根据自身反馈主动调整训练计划的参与者,这是从“新手”向“进阶者”跨越的关键一步。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有力,那种硬朗的字体和肌肉线条的插图,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记得当时是在一家实体书店里翻到的,那种拿到手里的厚重感和纸张的质感就让人觉得这是一本“干货”。我当时其实是在找一些关于基础力量训练的系统方法,市面上很多书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就是零散的动作罗列,缺乏一个清晰的成长路径。拿到这本后,我立刻被它排版的清晰度所折服。你看它对于每一个主要肌群的介绍,不仅有详细的图示,比如肩部的前束、中束、后束,都会用不同颜色的标记区分开来,甚至连呼吸的配合节奏,都用小小的标注符号给出来了。我尤其欣赏它对动作细节的强调,很多我以为自己做对的动作,比如深蹲的标准深度和膝盖的朝向,通过书里的图解对比,我才发现自己之前的启动方式完全是错的,这直接导致训练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有受伤的风险。这种对“正确姿势”的死抠,对于新手来说是无价之宝,它帮你避开了弯路,确保了你每次举铁都是有效的,而不是在做无用功。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这是一套极其严谨的训练教科书,绝不是那种浮夸的“速成指南”。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不苟言笑的教练,站在你身边,一板一眼地纠正你的每一个细微错误。
评分如果要说这本书有什么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那就是它对训练恢复和营养支持的重视程度,这部分内容篇幅不小,而且讲解得极其细致,不像很多纯粹讲动作的书那样只是简单带过。它对睡眠质量和主动恢复(比如动态拉伸和泡沫轴放松)的重要性进行了强调,并且还提供了一套针对不同训练频率的恢复时间表建议。我个人对它关于营养补充的章节特别感兴趣,它没有鼓吹某种昂贵的补剂,而是着重讲解了宏量营养素(蛋白质、碳水、脂肪)在肌肉修复和能量供给中的作用比例,并且给出了很多日常饮食中容易被忽视的食物来源。例如,它推荐的训练后碳水化合物摄入窗口,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在剧烈训练后摄入一些快速吸收的糖原补充剂是必要的。这本书的全面性令人佩服,它把训练、恢复、营养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对待,这种整体观是很多健美爱好者容易欠缺的。读完后,我不仅知道该怎么练,更明白了身体是如何适应和成长的,这才是真正能让人长期受益的知识。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没有太多哗众取宠的口号,读起来非常舒服,没有那种市面上很多健美杂志中常见的夸张和煽动性词汇。它更像是一本严肃的运动生理学入门读物,但又比教科书更具实操性。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不同训练器械时的那种客观评价。比如,对于杠铃、哑铃、器械和自重训练的优劣势分析,它给出了非常中肯的见解,不是一味推崇自由重量,而是根据不同的训练阶段和个人身体条件,给出最合适的建议。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了如何安全地进行大重量硬拉,那一段我反复看了好几遍。它不仅配有清晰的图示,还加入了对不同阶段发力点变化的文字描述,比如“想象用脚把地面推开,而不是单纯地拉起杠铃”这类具象化的描述,一下子就把抽象的动作概念给“可视化”了。对于那些有慢性旧伤或者关节不适的人,这本书也提供了很多替代动作和保护性训练,这一点做得非常人性化和负责任,体现了作者对读者健康的深切关怀,而不是只追求肌肉的围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