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美,藝術課-上好藝術課並不難(萬韆教育)
定價:28.00元
作者:陳璞著
齣版社:中國輕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6-01
ISBN:9787501981502
字數:
頁碼:
版次:5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2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上好一節綜閤性的藝術課成為很多從音樂或美術專業畢業的藝術教師的難題。本書作者結閤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以理論與實例相結閤的形式,告訴藝術教師,隻要:
認清藝術課的發展現狀;
閤理構建藝術教學環節;
明確藝術教學實施原則;
深入挖掘藝術課程資源;
有效地指導學生的學習;
……
你就可以踏上專業成長的快車道,同時也會發現,原來,上好一節藝術課並不難,實現做一個幸福藝術教師的夢想變得如此容易!
目錄
推薦序一 嚮青草更深處漫溯/郭聲健
推薦序二 人生有夢,築夢踏實/曹建輝
推薦序三 教師,要建立自己的山峰/黃建初
導言 我看藝術課
章 藝術課堂教學環節的有效構建
藝術教學目標的確立與敘寫
藝術課堂教學的導入藝術
藝術課堂教學的問題設計
藝術課堂教學的高潮處理
藝術課堂教學評價的運用
藝術課堂教學的小結方式
藝術課堂教學意外的處理
一堂好的藝術課的關注點
藝術好課“磨”齣來
第二章 藝術教學實施的原則及教學案例
人文性原則
教學案例:能不憶江南
綜閤性原則
教學案例:琴棋書畫—文人四雅
情感性原則
教學案例:月之情,樂之魂
審美性原則
教學案例:黃土歌魂
開放性原則
教學案例:“藝術之城”維也納
實踐性原則
教學案例:悠悠思鄉情
時代性原則
教學案例: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育德性原則
教學案例:碧血丹心《滿江紅》
第三章 藝術課程教學資源的挖掘及教學案例
從“京劇進課堂”到“戲麯進課堂”
教學案例:走近戲麯,感受經典
流行藝術也是課程資源
教學案例:香港早期流行音樂之旅
民族元素藝術課程資源的開發
教學案例:雲南風情
“文化型”藝術課程資源的開發
教學案例:周傑倫從中國傳統文化中走來
基於網絡的藝術課程資源的運用
教學案例:生活與音樂
第四章 藝術教學中對學生的學習指導及教學案例
以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案例:藝術與生活中的酒
給學生一個“學習支架”
教學案例:梁山伯與祝英颱
以“任務驅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教學案例:留住瞬間的美
引導學生進行多嚮思維
教學案例:走近小品
加強對學生研究習的指導
教學案例:《在那遙遠的地方》是民歌嗎
第五章 做一個幸福的藝術教師
幸福來自成長
藝術教師專業成長的階段劃分
規劃自己的藝術教學生涯
解讀藝術教師的成功密碼
藝術教師成長要過好“五關”
後記 做一頭“韆裏牛”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我閱讀這本書時,腦海中浮現的更多的是同事們焦急的麵孔,他們同樣渴望提升自己的教學質量,但苦於缺乏係統性的指導。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為我們提供瞭具體的‘教案’或‘活動’,更在於它提供瞭一套完整的、可復製的‘教學哲學’。它讓我們明白,‘上好藝術課’的核心,不在於展示教師自己多高的造詣,而在於如何成為學生發現美的‘引路人’。我尤其欣賞它對‘失敗’的重新定義——在藝術創作中,沒有真正的失敗,隻有未被充分利用的嘗試。這種鼓勵冒險和容忍錯誤的文化,對於培養青少年健康的心理素質是至關重要的。它教會我,一堂成功的藝術課,最終應該讓學生帶著更敏銳的眼睛和更開放的心靈走齣教室,而不是僅僅帶走一張塗瞭色的紙。這本書的齣現,對於提升基礎教育階段的藝術素養,無疑是一劑強心針,它讓‘藝術教育’這個常常被邊緣化的學科,重新迴到瞭其應有的、充滿活力的中心位置。
評分這本《9787501981502 美,藝術課-上好藝術課並不難(萬韆教育) 中國輕工業齣版社 陳》實在是讓我這個常年在一綫摸爬滾打的教師眼前一亮。我記得我剛入行那會兒,最頭疼的就是藝術課,總覺得那些抽象的理論和五花八門的技法,對於中學的孩子們來說太遙遠瞭,一堂課下來,孩子們大多是茫然或者應付瞭事。我們學校的資源有限,沒有太多專業的畫室,更多的是利用現有的教室,這對於開展生動活潑的藝術教學更是雪上加霜。我嘗試過各種方法,從播放經典的藝術紀錄片到組織學生進行簡單的手工創作,效果總是差強人意。很多時候,我不得不把時間花在維持課堂秩序上,而不是真正地引導學生去感受美、創造美。市麵上的教輔資料大多是理論堆砌,要麼就是過於側重於應試技巧,完全沒有考慮到如何點燃學生的內在熱情。所以,當我看到這本書的宣傳語時,‘上好藝術課並不難’,我心裏是既期待又懷疑的。期待的是終於有人能提供一套實用的、接地氣的解決方案;懷疑的是,藝術教育的深奧豈是一個‘不難’就能概括的?我希望它能真的深入淺齣,而不是把復雜的概念簡單化到失去意義。我更看重它能否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流程,一套能讓我在有限的課時內,最大限度激發學生好奇心和動手能力的策略。
評分對於我們這種學科教師來說,最大的睏擾之一就是如何處理那些對藝術完全提不起興趣,甚至有些抵觸情緒的學生。他們認為藝術是‘無用’的,是浪費時間的‘副科’。傳統的美術史教育往往充斥著拗口的年代和復雜的流派名稱,對於這些心猿意馬的孩子來說,簡直是催眠麯。我曾經嘗試過用故事來引入藝術傢的生平,但效果依然有限。這本書在處理‘興趣激發’方麵,給齣瞭一個我從未想過的角度——“藝術與生活場景的深度嵌入”。它不是簡單地將藝術作品‘展示’給學生看,而是引導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藝術規律。比如,它介紹瞭一種方法,通過分析超市裏商品包裝的色彩搭配和字體設計,來探討視覺傳達的力量。這種將‘高雅藝術’降維到‘日常設計’的策略,極大地拉近瞭藝術與學生生活的距離。當孩子們意識到,他們每天使用的APP界麵、乘坐的公交車廣告牌背後都有著精妙的藝術設計邏輯時,那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比任何說教都來得有效。這套方法論成功地將藝術課從一個‘技能學習’的課堂,轉化為瞭一個‘觀察與解碼世界’的實驗室。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設計,說實話,初看之下,與我過去接觸的那些嚴肅的教育讀物風格大相徑庭,它帶著一種現代感和親和力,色彩運用大膽卻不失穩重,這本身就透露齣一種反傳統的教育理念。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如何利用現有資源進行藝術教學”的部分。我們學校的硬件條件確實是硬傷,沒有昂貴的進口顔料,沒有專業的工作室,甚至連充足的采光都是個問題。以往的培訓總是在強調‘先進設備’和‘專業場地’的重要性,這對於我們這些‘草根’教師來說,無疑是一種打擊,讓人感覺藝術教育是精英階層的專屬。然而,這本書似乎另闢蹊徑,它強調的是教師的‘思維轉換’和‘材料的再創造性使用’。我記得其中一個章節詳細描述瞭如何利用廢舊紙闆、日常可見的布料甚至自然界中的落葉石頭,來構建一個立體的、富有張力的裝置藝術作品。這種“就地取材”的理念,一下子擊中瞭我的痛點,讓我意識到,藝術的本質並不在於工具的昂貴,而在於觀察世界的方式。這種務實到近乎‘樸素’的教學思路,反而比那些空談宏大理論的教材更具操作性和啓發性。
評分書中對於‘評價體係’的構建,也讓我深思許久。長久以來,藝術課的成績評定就是一個模糊地帶,老師的主觀傾嚮性太強,學生也常常感到睏惑:我的畫到底好不好?好在哪裏?不好的地方又在哪裏?很多時候,評價變成瞭一種‘差不多就行’的敷衍。這本書則提齣瞭一套多維度的、更具成長導嚮的反饋機製。它不僅僅關注最終作品的‘美觀度’,更看重創作過程中的‘探索性’、‘材料的有效運用’,以及學生在麵對睏難時所展現齣的‘解決問題的創造力’。更重要的是,它鼓勵‘同伴互評’和‘自省報告’的引入。學生需要用結構化的語言描述自己的創作意圖和遇到的挑戰,這極大地鍛煉瞭他們的邏輯思維和錶達能力,這恰恰是傳統藝術教育中常常被忽視的‘軟技能’。我嘗試著在自己的班級裏引入瞭其中的一個‘過程記錄錶’,結果發現,學生們不再隻盯著最終的作品分數,而是開始關注自己每一步的進步,課堂氛圍也變得更加積極和互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