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读懂成长的心——解读孩子的异常心理和行为
定价:32.00元
作者:李丹著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56393327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读懂成长的心——解读孩子的异常心理和行为》由李丹编著,帮助父母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提高孩子的生存能力。透视孩子的常见问题,帮助他们摆脱心理阴影,成就精彩的人生。读懂成长的心,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读懂成长的心,引导孩子快乐地成长。
内容提要
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父母的*心愿就是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各种烦恼,表现出异常的心理和异常的行 为时,父母常常忧心如焚。社会在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在加快,现代人的心理问题也随之越来越 多,这一现象突出表现在青少年群体中。一些孩子为了一点儿小事就会表现出过激行为,甚至有的孩子对父母的养育之恩不知回报,对生命的绚丽多彩 不懂得珍惜。其实,孩子有异常的心理和异常的行为不是偶然的,而是一个感受潜移 默化的过程的反映。就家庭而言,家庭环境、家教方式以及家教态度等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和行为。瑞典教育家爱伦,凯指出: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 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环境是孩子形成正确思想和人格的基础。孩子尚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们看待事物、判断事 物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他们的心理很容易出现问题。因此,父母要对孩子的异常心理和行为给予高度的重视。 《读懂成长的心——解读孩子的异常心理和行为》通过大量生动的事例从多个层面详细地解读孩子的异常心理和行为,帮助父母真正地了解自己的 孩子,读懂孩子成长的心。从而帮助孩子矫正不良习惯,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孩子拥有健康的人格和的品质,更加健康快乐地 成长。《读懂成长的心——解读孩子的异常心理和行为》适合广大儿童家长阅 读。
目录
章 孩子不听话是父母心中的结
孩子不听话表现为任性、逆反
孩子过分任性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
孩子脾气暴躁是家庭教育不当引起的
孩子的自负心理要不得
孩子离家出走是“高压政策”所致
第二章 化解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的烦恼
帮孩子走出厌学的沼泽
引导孩子化“苦学”为“乐学”
正确对待孩子的偏科
帮助孩子摆脱“老师不喜欢我”的阴影
让孩子适应学校生活
发现、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让孩子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
让孩子“自主地学习”
第三章 让家庭氛围更和谐
父母是孩子的人生导师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解惑
给孩子一点儿自由的空间
为孩子营造情趣之家
惩罚孩子有妙招
家庭和美,孩子才能茁壮成长
第四章 塑造孩子健康的人格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让孩子学会自理
让孩子摆脱依赖型人格
帮孩子矫治偏执型人格
帮孩子改正强迫型人格
纠正孩子的攻击型人格
第五章 帮助孩子克服社交障碍
让孩子学会与人交往
克服孩子的人际敏感
缓解孩子的人际冲突
消除孩子的人际孤独
化解孩子的社交恐惧
第六章 矫正孩子的不良习惯
纠正孩子爱说谎的习惯
清除孩子的语言垃圾
纠正孩子爱打人的坏习惯
克服孩子的“多动症”
严肃对待孩子的偷窃习惯
不让孩子成为小烟民
改变孩子不爱运动的习惯
矫正孩子不讲卫生的习惯
第七章 教会孩子抵制成长中的诱惑
教孩子正确使用互联网
不让孩子在电子游戏中迷失
让孩子抵制诱惑
正确对待孩子“追星”问题
拒绝孩子“高消费”
不让孩子品尝早恋的苦果
第八章 驱除孩子的心理阴影
帮孩子消除抑郁心理
帮孩子战胜考试焦虑
帮孩子释放自卑心理
帮孩子克服猜疑心理
帮孩子缓解紧张情绪
帮孩子消除急躁情绪
帮孩子控制愤怒情绪
不让孩子产生轻生的心理
第九章 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让孩子走出自我中心
培养孩子健康的气质
塑造孩子良好的性格
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
让孩子懂得人活着不只是读书
让孩子学会认识自己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是一个对细节特别敏感的家长,常常因为孩子一个小小的“不礼貌”或者“退缩”而耿耿于怀,生怕影响了他未来的人际关系。这本书在探讨社交适应性方面的内容尤其让我感到震撼和受益。它深入分析了内向与外向的本质区别,而不是简单地将内向等同于社交恐惧。书中有一段关于如何支持一个内向孩子在集体环境中找到舒适区的描述,让我印象深刻——强调为他们提供“预先的通知”和“独处的空间”,而不是强迫他们去迎合外界的热闹。这种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理念,正是现代教育所急需的。它不仅仅关注行为的表象,更深入到孩子的气质类型和能量来源上进行解读,让我不再试图把一个天生的“思考者”硬塑成一个“社交达人”。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使得它不仅仅是一本育儿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尊重生命个体独特性的哲学读本。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真的很独特,它让我跳出了传统“好孩子”的框架去审视孩子的行为。过去,我总是在用“乖巧”、“听话”这些标签来衡量我的孩子,一旦出现不符合这些标准的行为,我就会感到焦虑,觉得是不是哪里出了错。这本书却非常强调“正常范围内的异常”,它告诉我们,孩子的发展过程中,出现各种“古怪”的行为,恰恰是他们探索世界、构建自我认同的必经之路。比如,孩子痴迷于重复性的游戏,或者突然对某些特定事物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执着,我过去可能认为是“浪费时间”,现在才明白这可能是他们整理外界信息、建立内在秩序的方式。书里对青春期前夜的一些微妙变化描述得极其精准,那种欲言又止、看似疏远实则更需要关注的信号,我几乎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找到了对应。它没有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个观察和理解的“工具箱”,让我们能够根据自家孩子的具体情况,去解读那些隐藏在行为背后的“心声”。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叙事节奏让人读起来很舒服,它不像一本严肃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位资深心理咨询师在陪你一起走过孩子成长的迷雾期。我最喜欢的地方是,它并没有把“心理问题”妖魔化,而是将其视为成长过程中的“信号灯”。很多时候,家长一看到孩子行为稍有偏差,就会立马联想到最坏的结果,比如“是不是有病?”、“是不是我的错?”。这本书很有力量地打破了这种恐慌,它用大量篇幅解释了不同年龄段大脑发育的特点,让家长明白,很多看起来“不合理”的行为,恰恰是某个脑区正在高速成长的标志。这种科学的、去污名化的视角,极大地缓解了我的焦虑感。它教会我放慢脚步,用更长远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每一次“失控”的表现,把每一次“异常”都看作是了解孩子独特思维模式的宝贵机会。
评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接触过不少案例,也读过不少理论书籍,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深奥的心理学概念,用极其生活化、可操作的语言呈现了出来。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学术论文堆砌,而是充满了真实的、鲜活的教育场景。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冲突”和“界限”问题时的平衡感。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挑战性行为时,要么是彻底的“溺爱”,要么是极端的“权威”,两者都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既有同理心又不失原则的中间地带。它教我们如何坚定地设定界限,同时又不扼杀孩子探索的欲望和表达的权利。书中关于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的那几章,我反复看了好几遍,特别是关于提问的艺术——如何避免使用审判性的语言,转而使用开放式、邀请式的问句,这对改变亲子间的对话模式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我已经开始在我的日常工作中尝试这些方法,效果显著。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新手父母量身打造的指南,简直让人茅塞顿开!我一直以为孩子那些看似“叛逆”或者“不合群”的小动作,只是他们个人性格使然,或者是我教育方式出了问题。读完前几章,才发现,原来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小问题”,背后都藏着孩子内心世界的复杂波动。比如,孩子突然变得黏人,我原以为是安全感不足,但书中提到了很多环境变化、生理发展阶段对孩子情绪的影响,让我明白了这可能是一种正常的适应过程,而不是单纯的“依赖性强”。作者的文字非常细腻,她没有用那种高高在上的专家口吻,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邻家长辈在跟你娓娓道来。特别是关于情绪识别的那一部分,我以前总想直接解决问题,比如孩子哭闹了就赶紧塞个零食哄着,现在我学会了先去“看见”和“命名”他们的情绪,让他们知道被理解了。这种由内而外的引导方式,比单纯的“管教”有效得多。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只会“灭火”的家长,而是开始学着理解火苗是如何产生的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