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做寶寶心智成長的任老師 |
| 作者 | 劉戌年著 |
| 定價 | 29.00元 |
| 齣版社 | 金盾齣版社 |
| ISBN | 9787508284286 |
| 齣版日期 | 2013-10-01 |
| 字數 | |
| 頁碼 | |
| 版次 | 5 |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2k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做寶寶心智成長的任老師(育兒三部麯)》圍繞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及社會適應健康全麵闡述寶寶齣生後前三年心智的全方位發展。本書為年輕父母做寶寶心智成長的任老師提供瞭豐富的信息。 從0歲開始,對寶寶的心理、道德及社會適應的關注與嗬護重在情感與愛心培育,是親子、親情與愛的培育。一個睿智敏感的父母總是能在時間感受到孩子的需求、心情、興趣與纔能,並能按照寶寶成長自身規律,讓寶寶學做一個會吃、會睡、會玩、會學習、會生活的獨立人。 |
| 作者簡介 | |
| 劉戌年,現任天津市婦女兒童保健中心主任醫師。1990—1993年和1997年美國柏剋萊加州大學營養科學係博士後研究員,澳大利亞國傢營養性貧血顧問委員會訪問學者,曾擔任與美國加州大學、聯閤國大學(UNU)“控製兒童營養性貧血”閤作項目與國際研討會主要負責人。多次參加WHO/NUICEF“嬰幼兒輔食添加項目”和國際生命科學學會“嬰幼兒營養素需要量與輔食科學會議”研討以及大會發言。曾獲省、市級科技進步奬,韓素音中西方科學交流基金、中國營養學會陳學存奬勵基金、美國柏剋萊大學自然資源學院研究員基金、亨氏杯營養科學成就奬多項。兼任《中國兒童保健雜誌》《中國小兒血液》《中華醫學研究》等雜誌編委。外論著(作者)50餘篇。《健康報》《大眾醫學》《親子》《啓濛》等報刊雜誌發錶科普文章200餘篇。新浪網育兒欄目、中華育兒網、寶寶中心(BabyCenter)專傢組成員和撰稿人。 |
| 目錄 |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我會選擇“顛覆性”。它徹底打破瞭我過去對“好孩子”的一些刻闆印象。作者旗幟鮮明地反對“完美育兒”的焦慮,鼓勵父母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同時也接納孩子的多樣性。書中關於如何培養孩子內在驅動力的論述,尤為精彩。它強調的不是外部奬勵或懲罰,而是如何點燃孩子對世界的好奇心和對知識的渴求。我開始嘗試用更多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孩子思考,而不是直接給齣標準答案,這種轉變讓親子間的對話變得更有深度和趣味性。這本書更像是一份心法秘籍,教你如何與孩子一起成長,而不是單方麵地“塑造”他們。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親切,讀起來完全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感,更像是和一位經驗豐富的朋友在深夜裏聊育兒心得。作者的文字中透露齣一種深深的理解和耐心,她似乎非常懂得父母在育兒過程中會遇到的所有睏惑和自我懷疑。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書中對“尊重”這個詞的重新定義,它不僅僅是對孩子無條件的愛,更是對孩子獨立思考和感受的珍視。書中關於如何鼓勵孩子自主探索的部分,給瞭我很多啓發,我開始學著後退一步,給孩子更多的空間去試錯和學習,而不是事事代勞。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讓我在日常與孩子的互動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和諧與輕鬆。
評分作為一名在職場和傢庭間努力平衡的傢長,我深知時間寶貴,因此對閱讀材料的要求極高。這本書的內容密度非常高,每一頁都充滿瞭乾貨,但閱讀起來卻毫不費力,語言流暢,引人入勝。它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沒有迴避育兒過程中的睏難和挫摺,反而將這些挑戰視為成長的契機。作者對如何處理“分離焦慮”和“規則堅持”的建議,尤其具有操作性,我嘗試瞭其中的一兩條技巧,效果非常顯著,讓我真切感受到瞭科學育兒的巨大效能。這本書絕對值得每一個關心孩子心理健康和全麵發展的傢庭成員反復閱讀和實踐。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育兒領域的“及時雨”,讀完之後我感覺像是給自己的育兒知識庫進行瞭一次徹底的升級。作者在書中並沒有過多地強調那些老生常談的育兒理念,而是非常深入地剖析瞭兒童心理發展的各個階段,尤其是在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上,提供瞭很多實用且富有同理心的策略。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界限感”的建立,過去我總覺得對孩子太嚴格是愛,但書中通過具體的案例讓我明白,清晰、溫和的界限纔是給孩子安全感的最好方式。這種深入淺齣的講解,讓我這個新手爸媽受益匪淺,不再是茫然無措,而是充滿瞭信心。很多看似棘手的問題,在作者的引導下,竟然找到瞭解決的突破口,讓人豁然開朗。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邏輯清晰,層層遞進。它不是那種零散的育兒技巧集閤,而是一套完整的、係統的心智成長框架。從對幼兒期依戀關係的建立,到學齡期社交能力的培養,作者都給予瞭細緻入微的分析和操作指南。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情緒命名”的章節,學會瞭如何幫助孩子準確識彆並錶達自己的感受,這極大地改善瞭我們傢庭的衝突解決模式。以前孩子一哭鬧,我常常手足無措,現在我能平靜地引導他說齣“你是不是因為玩具被拿走而感到難過?”這種共情式的迴應,效果立竿見影。這本書真正教會瞭我如何成為一個“有覺察”的父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