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铁岭工笔画:2006-2011 | 作者 | 张策 |
| 定价 | 58.00元 | 出版社 | 辽宁美术出版社 |
| ISBN | 9787531450788 | 出版日期 | 2012-0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2开 | 商品重量 | 0.899Kg |
| 内容简介 | |
铁岭,五千多年的人类发展史,一万三干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特定的地理位置,源远流长的历史沿革,世代相袭的古老传统,干百年连绵不断的缔造经营,形成了铁岭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魅力的文化特色。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手指画鼻祖高其佩,字震九州的书法家魏燮均,宫廷画家、颐和园设计者庆宽,国画家梁冠山等一批艺术大师。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作为一个长年关注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爱好者,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展现地域文化特色,又具有高超艺术水准的作品抱有极大的兴趣。当我看到《铁岭工笔画:2006-2011》这个书名时,我的内心立刻被一种强烈的探索欲所点燃。我猜想,这本画册所收录的作品,一定不仅仅是简单的笔墨技巧的展示,更可能是一次深入挖掘铁岭地区独特文化底蕴,并通过工笔画这一载体进行艺术化呈现的尝试。 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那些在铁岭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艺术家们,如何将自己对家乡的深情,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工笔画那一丝不苟的笔触和细腻的色彩,缓缓地倾泻在宣纸之上。我期待着,在画中看到东北特有的自然风光,例如那层林尽染的秋色,或是那茫茫的白雪覆盖下的静谧;亦或是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例如忙碌的集市,淳朴的人物肖像,甚至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活动。工笔画特有的精致、典雅与东北人民的豪爽、坚韧,在艺术家手中会碰撞出怎样出人意料又和谐统一的美感?这让我充满了好奇。 尤其吸引我的是,书名中明确指出了“2006-2011”这一时间跨度。这五年,对于中国艺术的发展而言,无疑是一个充满变革与活力的时期。我猜想,这本书所呈现的作品,很可能代表了铁岭地区工笔画在这一关键时期内的探索与实践。我想知道,在这五年里,当地的艺术家们是否在传统技法的传承上有所突破?是否在题材的选择上更加多元化,融入了更多时代发展的元素?他们是如何在继承古典艺术精髓的同时,又赋予作品以鲜活的时代气息和个人风格?这五年,无疑是他们艺术成长和风格成熟的重要阶段,这本书将是窥探这一过程的绝佳窗口。 我同样对这本书的编排和呈现方式充满期待。一本优秀的画册,不仅仅是作品的堆砌,更需要有逻辑的梳理和恰当的解读。我希望能看到,这本书能够清晰地展现铁岭工笔画的发展脉络,或许会按照时间顺序,展示艺术家们技法和风格的演变;亦或是按照题材分类,呈现出不同主题下的艺术表现力。如果书中还能包含一些艺术家们的创作感悟,或者对作品的鉴赏性文字,那将更是一大福音,能够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艺术家创作背后的心路历程。 总而言之,在尚未翻阅之前,《铁岭工笔画:2006-2011》就已经在我心中勾勒出一幅充满地域特色、艺术魅力和时代精神的工笔画图景。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遇见一批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欣赏到一系列令人惊艳的作品,并对中国工笔画在不同地域的传承与创新,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中国画爱好者,一直以来对细腻婉约的工笔画情有独钟。最近偶然得知有这样一本关于“铁岭工笔画”的画册,虽然书中具体收录的作品我尚未一睹为快,但仅凭书名和出版年份,我便对它充满了好奇与期待。铁岭,这座东北的城市,在我脑海中似乎更多地与喜剧明星和悠扬的二人转联系在一起,而工笔画,则是我印象中江南水乡的精致典雅。将两者结合,无疑是一个极具画面感和故事性的组合。 我设想,这本画册一定蕴含着一种独特的美学视角,将东北特有的风土人情,通过工笔画严谨细腻的笔触和缤纷的色彩表现出来。或许是画中人物的服饰,带着北方特有的粗犷与实用;又或许是画面中的景物,展现的是东北广袤的土地、皑皑的白雪,或是夏日绿意盎然的原野。我不禁会想象,那些在严寒中坚韧生长的白桦林,或是秋日里金黄的稻田,在工笔画家的笔下会呈现出怎样令人惊叹的色彩和层次?这不仅是对绘画技巧的考验,更是对艺术家对家乡情感的深刻表达。 尤其令我感到兴趣的是,这本书的出版年份跨越了2006年至2011年,这五年对于一个地区的艺术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沉淀期。我推测,画册中的作品,应该能够反映出这五年间铁岭工笔画创作的脉络和演变。是技法的创新?是题材的拓展?还是风格的融合?我很想知道,在这段时间里,铁岭的工笔画家们是如何传承传统,又如何与时代同步,将他们的艺术情感倾注于笔尖之上。他们是否在题材上有所突破,例如尝试描绘现代都市生活,或是更具时代精神的人物肖像? 此外,我还会好奇画册的整体编排风格。是按照题材分类,还是按照时间顺序?是注重艺术家个人的风格展现,还是强调铁岭工笔画的集体面貌?我相信,无论哪种方式,都应该能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完整且富有深度的艺术画卷。我甚至会联想到,是否会有一些介绍性的文字,讲述这些画作背后的故事,或是艺术家创作的心路历程,这将极大地增加我欣赏作品的维度和深度,让我不仅仅是看画,更是去理解画,去感受画。 总而言之,尽管我尚未翻阅这本《铁岭工笔画:2006-2011》,但仅凭书名和出版信息,它就已经在我心中勾勒出了一个充满艺术魅力和地域特色的画面。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发现一种不同于我以往认知的工笔画风格,一种承载着铁岭地域文化,却又展现出精湛艺术水准的作品。我相信,这会是一次令人难忘的艺术探索之旅,一次对中国传统绘画在不同地域土壤中生长与绽放的深刻体验。
评分作为一名长久以来钟情于传统中国画的爱好者,特别是对工笔画那份细腻、严谨的美学追求情有独钟,一本以“铁岭工笔画”为题的画册,无疑会立刻勾起我强烈的好奇心。虽然我尚未亲眼所见书中的内容,但仅凭书名,我便已经开始在脑海中构建出一幅幅充满想象的画面。 我首先想到的是,工笔画的精髓在于其“精”与“工”。每一笔线条的勾勒,每一层色彩的渲染,都凝聚着艺术家无数的心血与时间。而“铁岭”这个地域名称,则会让我联想到中国东北的辽阔土地,以及那里人民淳朴、坚韧的性格。我猜想,这本画册所收录的作品,定然会带有浓郁的东北地域特色。或许是画中人物的服饰,带着北方特有的质朴与温暖;又或许是画面所描绘的景致,如皑皑白雪覆盖下的林海雪原,或是夏日里金黄色的稻田,又或是那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田园风光,都将在工笔画的细腻笔触下,焕发出别样的艺术光彩。 令我倍感兴奋的是,书名中标注的“2006-2011”这个时间段。这五年,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而言,无疑是一个充满活力与探索的时期。我想象,这本画册所呈现的作品,很可能代表了铁岭地区工笔画在这一时期内的发展缩影。艺术家们是否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他们是否在题材的选择上,融入了更多当代的社会元素和生活气息?亦或是,他们是否在风格上形成了独特的辨识度,将东北的地域文化与工笔画的艺术形式进行了深度的融合?这五年间的艺术创作,必将在这本书中留下宝贵的印记,成为我深入了解铁岭工笔画发展脉络的绝佳窗口。 我还会设想,一本优秀的画册,不仅仅是作品的堆砌,更需要有清晰的脉络和深入的解读。我期待着,这本书的编排能够条理清晰,或许会按照创作年代来展现作品的演变,又或是按照题材进行分类,以便读者能够更全面地认识铁岭工笔画的艺术风貌。如果书中能够附带一些关于艺术家创作理念的介绍,或者对画作的鉴赏性文字,那将极大地提升阅读的深度和趣味性,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与情感。 总而言之,在尚未翻阅之前,《铁岭工笔画:2006-2011》就已经在我心中勾勒出一幅充满地域特色、艺术深度和时代气息的工笔画卷。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发现一种独属于铁岭的艺术语言,感受中国传统工笔画在不同地域土壤中的蓬勃生命力,并与艺术家们的艺术灵魂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绘画,特别是工笔画情有独钟的爱好者,这本《铁岭工笔画:2006-2011》的名字,就如同一个充满诗意的邀请,瞬间吸引了我的目光。虽然我尚未有机会翻阅书中的具体内容,但仅仅从书名本身,我就能联想到无数的可能性,并对其中蕴含的艺术价值充满了无限的遐想。 我首先会想到,作为“工笔画”,它必然承载着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严谨的构图、细腻的笔触、鲜明的色彩和生动的造型。而“铁岭”,这个地名,则会让我立刻将目光投向中国东北的广袤大地。我猜想,这本画册中的作品,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笔墨描摹,更可能蕴含着铁岭乃至东北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或许是画中人物的服饰,带着北方特有的朴实与粗犷;或许是画面中的景物,展现的是东北特有的自然风貌,例如雄浑的山峦、奔腾的河流,或是冬季里那份别样的静谧与圣洁。 令我颇为好奇的是,书名中包含的“2006-2011”这一时间段,这五年恰好是中国艺术创作经历深刻变革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我想象,这本画册收录的作品,很可能代表了这五年间铁岭地区工笔画创作的一个重要缩影。这期间,艺术家们是否在技法上进行了创新,是否在题材上有所突破,是否在风格上形成了独特的融合?他们是如何在传承传统的同时,又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将当代人的审美情趣融入到古老的工笔画艺术之中?这些都让我感到无比期待。 我还会设想,这本书的编排方式,也一定凝聚了编者的巧思。是按照创作年代来展示作品的演变,还是按照题材的类别来呈现不同的艺术风貌?是侧重于展示名家名作,还是力求展现铁岭地区工笔画的整体创作水平?我期待着,这本书不仅仅是一幅幅精美的画作集合,更能通过合理的编排和必要的文字说明,引导读者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艺术理念、创作背景以及艺术家们的情感世界。 总之,在还未亲手翻阅这本书之前,它就已经在我心中勾勒出了一幅充满地域特色、艺术深度和时代印记的工笔画卷。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发现一种别样的工笔画美学,一种源自东北大地,却又具有普适艺术价值的魅力。我深信,这必将是一次令人愉悦的艺术发现之旅。
评分刚拿到这本书,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其中的每一幅画作,但仅仅是书名和封面的设计,就足以让我心生赞叹,并对内容充满期待。作为一名对传统艺术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认为,地域性的艺术特色是其生命力的重要源泉。而“铁岭工笔画”这几个字,在我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了一幅画面:在广袤的东北大地上,一方水土滋养着一群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们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通过工笔画细腻、严谨的笔法,转化为一幅幅充满生命力的画卷。 我猜想,这本书所呈现的作品,必然会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这色彩,或许是东北人民淳朴、热情、坚韧的性格写照;或许是东北独特的自然风光,如层林尽染的秋季,或是银装素裹的冬季;又或许是东北人民的日常生活场景,那些充满烟火气的瞬间,在画家的笔下被赋予了艺术的生命。工笔画特有的精致、细腻和写实,与北方粗犷、豪放的民风相融合,会碰撞出怎样令人惊艳的艺术火花?这让我感到非常好奇。 更让我感到兴奋的是,这本书的出版时间跨度是2006年至2011年,这五年恰恰是中国社会转型和艺术思潮涌动的时期。我想象,在这几年间,铁岭的工笔画家们,一定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新的表现手法和创作理念。他们是否在技法上有所创新?是否在题材上有所突破,例如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工笔画的创作中?这五年间,铁岭工笔画的发展轨迹,无疑在这本书中留下了宝贵的印记,我迫切地想从中窥见一二。 我甚至会联想到,这本书的编辑和排版,也可能蕴含着作者或编者的匠心。是怎样的版式设计,才能最恰当地展现工笔画的精致之美?是怎样的配文,才能更深入地解读画作的内涵和艺术家的创作心境?我期待着,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能成为一本艺术的导览,带领我走进铁岭工笔画的世界,感受那份来自北方的艺术之美。 总而言之,在未读此书之前,它就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成功地吸引了我。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认识一个不为人知的艺术宝藏,感受工笔画在不同地域土壤中绽放出的独特魅力,并对铁岭这座城市及其艺术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