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李光写生手迹 9787533034221

道法自然:李光写生手迹 978753303422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光 著
图书标签:
  • 绘画
  • 写生
  • 李光
  • 艺术
  • 自然
  • 水彩
  • 风景
  • 中国画
  • 艺术作品
  • 手迹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山东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3034221
商品编码:2965792270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道法自然:李光写生手迹

:45.00元

售价:30.6元,便宜14.4元,折扣68

作者:李光

出版社:山东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5-01

ISBN:9787533034221

字数

页码:8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时年五十,这里有观望、有憧憬,也有感怀,有善良、有美好,也有真切;是人文的反复、是时事的变换……路总是曲曲折折、柳暗花明。
人道、厚道,源自人类情道之温暖,确与兽道有异。
不敢说是深思,也不敢说是优美,但肯定是对优美和深思的敬爱。《易经》中“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变天下”。这里赋有人文的亲切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心智守望人类精神家园,是一种情怀也是一种态度,“态”和“度”是人应有的尊严。
小画结集名曰《道法自然》出版有感。

目录


作者介绍

李光,字泺谷,蓊然堂主。1961年12月出生于山东省莱阳市。1985年毕业于青岛大学(原山东纺织工学院),获学士学位。现执教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从事造型艺术教学和研究。t
1990-1991年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美术学院)研修装饰绘画,师从袁运甫、杜大恺、刘巨德先生。1997-199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首届研究生学历班,师从詹建俊、朱乃正、吴小昌先生。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美展、省美展,获铜奖两次,奖多次,论文和作品发表于多种专业书刊:举办个人画展两次。
近年致力于景观艺术与建筑艺术的研究与实践,设计、建造“达观美术馆”,达观美术馆系济南市座综合性私立公益性美术馆,它坐落在济南市南部山区,建筑风格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自然与人文于一体,它关注了历史、关注了文脉,是一座集区域人文符号于一身的生态建筑景观集群。

文摘


序言



丹青意境: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与哲思 一、 卷首语:天地入毫端,心境映山河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艺术脉络、审美旨趣及其背后蕴含的东方哲学思想。我们聚焦于宋元以来的经典画作,剖析文人画的核心精神——“写意”,探寻画家如何在有限的尺幅内,构建出无限的宇宙情怀与个体生命体验。本书不求详尽罗列历代画作,而是精选不同流派、不同时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引领读者走进那片水墨氤氲的意境深处。 二、 气韵生动:从“形似”到“神似”的飞跃 中国山水画的精髓,在于对“气韵生动”的追求,这是中国传统美学中至高无上的境界。六法之中,气韵居首,它要求艺术家不仅要描摹客观物象的形体结构,更要捕捉自然界的内在生命力和精神气质。 2.1 笔墨的语言:线条的生命力 本书将详细解析中国画独有的笔墨语言体系。从“皴法”的千变万化——披麻皴的沉郁、斧劈皴的峻峭、荷叶皴的圆润,到“点苔”的灵动与生机,每一个笔触都承载着画家的情绪与对自然的理解。我们不再将线条视为单纯的轮廓,而是将之视为流动的生命力。例如,董源、巨然的“披麻皴”如何表现江南烟雨朦胧的湿润感,而范宽的“雨点皴”又如何营造出北方山岳的雄浑厚重。 2.2 墨色的玄妙:浓淡干湿的层次 水墨,是山水画的灵魂。本书将探讨“墨分五色”的奥秘。从焦墨的苍劲到淡墨的空灵,墨色的层次变化不仅是表现光影的手法,更是画家心境的投射。浓墨之处,如磐石巍峨;淡墨之处,似烟云缭绕,一幅画中的墨色对比,即是阴阳、虚实的辩证统一。 三、 境界营造:空间布局与“可行、可望、可游、可居” 山水画不同于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它采用的是散点透视或移动视点,旨在构建一个可供心灵栖居的“可游”之境。 3.1 留白:无画处皆成妙境 “留白”是中国画最富禅意的元素。空白并非虚无,而是“气”与“韵”的载体,是静默的呼吸空间。本书会分析画家如何巧妙地利用留白,引导观者的视线,使画面在有限的范围内获得无限的想象张力。大片的云雾、开阔的水面,正是画家给予观者心灵回旋的余地。 3.2 咫尺千里:构图中的哲学 山水画的构图遵循“计白当黑,虚实相生”的原则。我们会探讨“三远法”——高远、深远、平远——如何将观者的视线在不同维度间穿梭,实现“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艺术效果。高远取势,深远取景,平远取境,三者结合,便构建了一个立体而充满层次感的精神世界。 四、 师法自然与寄托人文:文人画的精神内核 中国山水画自唐代开始,逐渐脱离纯粹的写实描绘,转而成为文人表达学识、修养和抱负的媒介。 4.1 师古与出新:继承与创新的张力 文人画家极其重视“师古”,但“师古”并非简单模仿,而是吸收前人笔墨精髓,用以表达当下对自然的感悟。我们将探讨如元代四家(黄公望、倪瓒、吴镇、赵孟頫)如何继承宋代院体的严谨,却又注入了更多个体的情感和魏晋以来的士人风骨。倪瓒的极简与孤傲,正是他内心世界的直接流露。 4.2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的交融 山水画常配以题跋诗词,这种文、诗、画的结合,构成了完整的艺术体验。诗词点明了画家描绘此景时的心境或哲思。本书将分析特定画作与其题跋的内在联系,揭示画家借山水以言志,托物以抒情的深层动机。山水是“我”的延伸,山峰的险峻是人生的坎坷,林泉的幽静是内心的归宿。 五、 时代的回响:山水画在新时代的探索 进入近现代,面对西方绘画思潮的冲击,中国山水画并未固步自封,而是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自我审视与变革。 5.1 近代变革者的视野 我们将简要回顾如黄宾虹“黑密厚重”的探索,他如何将传统笔墨推向极致,探索墨法的现代性;以及傅抱石如何融合西方的光影观念,创造出独特的“抱石皴”,在保持民族性的同时,拓展了山水的表现力。 5.2 当代语境下的传承与反思 在当代,山水画如何回应快速变化的社会?许多画家开始思考如何在坚守水墨本体语言的同时,表现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与对自然本源的追问。这种探索,是老树发新芽,是经典在新的历史语境下的生命力体现。 结语:在山水间寻找永恒的安宁 本书最终希望达成的目标,是引导读者不仅能“看懂”山水画的技巧,更能“进入”山水画所构建的精神空间。在那片墨色淋漓的山水之间,我们得以暂时抽离尘世的喧嚣,体会古人“寄情山水,托迹自然”的淡泊与高远,领悟中国文化对天人合一境界的永恒追求。 (总字数:约151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道法自然:李光写生手迹》立刻抓住了我。我对于“道法自然”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它是一种关于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深刻理解,而将其与“写生手迹”结合,则预示着一种将哲学理念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独特探索。我设想,李光先生的写生手迹,一定不仅仅是对景物的简单描摹,更可能蕴含着他对自然法则的体悟和表达。我好奇书中是否会展现出他如何通过观察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去领悟“道”的运行,以及如何将这种领悟通过绘画的形式呈现出来。是淡泊宁静的山水,还是生机勃勃的花鸟?亦或是捕捉稍纵即逝的瞬间,如飞鸟掠过水面,或是云卷云舒的变幻? 我期待这些手迹能够传递出一种宁静致远的力量,让我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得以片刻的喘息和沉淀。同时,我也相信,每一个艺术家的手迹都蕴含着他们独特的风格和心路历程,这些痕迹本身就是一种故事,一种无声的叙述。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吸引了我很久,我一直对“道法自然”这个概念充满好奇,加上“写生手迹”几个字,让我立刻联想到那种回归本源、亲近自然的艺术创作方式。然而,我还没有机会翻阅这本书,所以无法就其具体内容发表评论。但我可以想象,这样一本画册,一定能够带领读者走进一位艺术家内心最真实、最纯粹的创作世界。那些手迹,想必承载着艺术家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感悟,或许是晨曦中露珠的晶莹,或许是晚风中树叶的婆娑,亦或是山间流水的潺潺。我特别期待能够看到其中是否描绘了那些稍纵即逝的美丽瞬间,是否捕捉到了万物生长的律动和生命力的蓬勃。而且,写生往往是最直接、最未经雕琢的表达,它考验的是艺术家对物象本质的把握能力,以及将这份感受转化为笔触和色彩的功力。如果这本书能展现出李光先生在写生过程中的思考、探索乃至是灵感迸发的瞬间,那无疑是一种极大的艺术享受。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一些画面,期待它能给我带来惊喜。

评分

《道法自然:李光写生手迹》这个书名,让我的思绪如同潮水般涌动。我一直深信,真正的艺术来源于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而“道法自然”正是这样一种哲学的高度概括。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李光先生是如何将这种“道”的精神融入到他的写生创作中的。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画面:或许是在深山老林中,艺术家静静地对着一棵古树写生,捕捉它饱经风霜的沧桑;或许是在湖畔,他细致地描绘水面上波光粼粼的粼粼波光,以及栖息在岸边的鸟儿;又或许是在田野里,他用画笔记录下春夏秋冬的轮回,以及作物生长的喜悦。而“手迹”二字,更是增添了一份神秘和期待。它意味着原始的、未经加工的创作过程,或许能看到艺术家反复推敲的痕迹,亦或是灵光乍现时的笔触。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不仅仅看到美丽的图画,更能感受到艺术家与自然之间那种深刻的连接,以及他通过绘画所表达的对生命、对世界的敬畏与热爱。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光是读起来就有一种沉静悠远的气息。《道法自然:李光写生手迹》,我还没有机会翻阅,但光从书名,我就开始想象它可能带来的艺术体验。我一直对“道法自然”这个概念非常感兴趣,它不仅仅是一种哲学,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与宇宙万物和谐共处的方式。而“写生手迹”,则让我联想到最纯粹、最本真的艺术创作。我猜想,李光先生的这些手迹,一定是他深入自然、用心去感受,然后用画笔将其转化为视觉语言的真实记录。我期待在书中看到,他如何捕捉到自然界那些微妙的光影变化,如何表现出花草树木的生命力,又如何描绘出山水之间那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写生往往是最直接的表达,它考验的是艺术家的观察力和表现力,以及他对自然最真实的理解。我渴望通过这些手迹,能够感受到一种质朴的力量,一种回归本真的纯粹,仿佛能够听到大自然的呼吸,感受到万物的律动。

评分

我对这本《道法自然:李光写生手迹》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尽管我尚未有幸一窥真容。书名本身就传递出一种返璞归真的哲学理念,与艺术的结合更是令人神往。我猜想,李光先生的笔触一定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那些手迹,是否记录了他深入山林、田野,与天地万物对话的过程?是否捕捉到了阳光穿透林间的光影变化,或是雨后泥土的芬芳?我尤其对“手迹”二字感到着迷,它意味着一种亲手创作的痕迹,一种带有温度的表达。这不同于经过电脑修饰的图片,更不同于经过多重印刷的成品,它蕴含着艺术家最直接的情感流露和最原始的创作冲动。我期待在书中看到一些未完成的草稿,一些反复修改的痕迹,甚至是艺术家随性的涂鸦,因为这些往往最能展现一个艺术家的真实状态和创作的艰辛与乐趣。我相信,通过这些手迹,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道法自然”并非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化在每一个笔触、每一个色彩之中,是艺术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动写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