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音乐圣经(上卷)(增订本)》是当代西方古典音乐欣赏指南中*好的选择。推荐的版本,以国内市场容易找到的大公司产品为主。
本书下卷还含有附录
世界著名交响乐团简介
关于四大唱片品牌
唱片公司名称对照表
内容简介
《音乐圣经(上卷)(增订本)》是对原《音乐圣经》大大规模扩编。其版本推荐,主要以《企鹅唱片指南》、日本《唱片艺术》、美国TAS、《留声机》杂志榜单为基础,并辅助以欧美日音乐杂志及各类唱片指南的咨讯。全书瑰集了目前可能得到的西方古典音乐的有关曲目、背景、唱片版本的全部资料。
本书融西方音乐史、曲名、作品资讯、作品解读、唱片版本指南为一体,是CD时代西方古典音乐欣赏指南中的*好选择。书后还附有:西方音乐史上重要作曲家与作品速览,经典唱片版本收藏推荐,著名指挥家、演奏家、演唱家资讯,以及*值得收藏的500个版本。是广大西方古典音乐爱好者选择唱片版本、查阅曲目资讯、购买CD的好帮手。
目录
前言 音乐圣经正文目录(A—L) 音乐圣经正文(A—L) 西方音乐史·作曲家与作品速览 经典唱片版本收藏推荐 *值得收藏的300个版本 著名指挥家、演奏家、演唱家备查
精彩书摘
J.S.巴赫:赋格的艺术 J.S.BACH:The Art of Fugue J.S.巴赫的《赋格的艺术》,BWV1080,作于他生命的*后阶段,大约是1749—1750年。1749年,巴赫将要失明,身体也日见衰退,这部作品可看作是他的音乐遗嘱。这部曲集共包括22首赋格与卡农,但其编号只有19首,原因是16、17、18各号均含两曲,而第十九号未完成。在第十九号中,巴赫想把自己的姓名作成B—A—C—H 4个主题组成的四声部赋格,可惜未完成:他的手迹停止的地方,就是这位大师要将他的名字的第四个字母填上去的地方。这部作品被看成是高级对位的教科书,全曲分为:1.对位法第*,4声部赋格;2.对位法第二,4声部赋格;3.对位法第三,4声部赋格;4,对位法第四,四声部赋格;5.四声部赋格;6.法国型的四声部赋格;7.扩大与缩小的四声部赋格;8.3声部赋格;9.12度的4声部赋格;10 .10度的4声部赋格;11.4声部赋格;12.8度卡农;13.反行的扩大卡农;14.在3度对位上的10度卡农;15.在5度对位上的12度赋格;16.对位法第十六,4声部赋格(正反两首);17.3声部赋格(正反两曲);18.两台古钢琴赋格曲(正反两首);19.3个主题的赋格曲,实际出现BACH4个主题。这部作品,巴赫只对第十八号两首作品注定了使用的乐器,早期研究,认为此曲集应由附有踏板的古钢琴或管风琴演奏。自20世纪后,由指挥家卡尔·斯特劳贝(K.Straube,1873—1950)1927年第*次以管弦乐的方式演奏,编曲是格拉萨(W.Graser,1906—1928)。他在18岁时改编了这部作品,22岁时自杀身死,现在这部作品的演奏,基本使用古钢琴。 这部《赋格的艺术》用小乐队方式演奏的版本,可选:1.马里纳(Marriner)指挥圣马丁乐团版,Philips公司,LP编号7699007(两张)。2.格贝尔(Goebel)指挥科隆古代艺术团版,DG,Archiv公司,CD编号431642 —2(与《音乐的奉献》各为3张),《企鹅》评介三星。3.柏林爱乐小协奏团版,CPO公司,CD编号999058—2(两张)。用管风琴或钢琴演奏版,可选:1.瓦尔哈(Walcha)用管风琴演奏的版本,DG公司,瓦尔哈录制的巴赫管风琴作品全集,CD编号419904—2(12CD)。2.阿斯佩伦( Asperen)和莱昂哈特(Leonhardt)以大键琴演奏的版本,BMG/RCA公司,CD编号为GD77013(两张)。《企鹅》评介三星。
编辑推荐
《音乐圣经(下卷)(增订本)》是当代西方古典音乐欣赏指南中*好的选择。推荐的版本,以国内市场容易找到的大公司产品为主。
内容简介
《音乐圣经(下卷)(增订本)》是对原《音乐圣经》大大规模扩编。其版本推荐,主要以《企鹅唱片指南》、日本《唱片艺术》、美国TAS、《留声机》杂志榜单为基础,并辅助以欧美日音乐杂志及各类唱片指南的咨讯。全书瑰集了目前可能得到的西方古典音乐的有关曲目、背景、唱片版本的全部资料。
本书融西方音乐史、曲名、作品资讯、作品解读、唱片版本指南为一体,是CD时代西方古典音乐欣赏指南中的*好选择。书后还附有:西方音乐史上重要作曲家与作品速览,经典唱片版本收藏推荐,著名指挥家、演奏家、演唱家资讯,以及*值得收藏的500个版本。是广大西方古典音乐爱好者选择唱片版本、查阅曲目资讯、购买CD的好帮手。
目录
以曲作者名字首字母为序排列
下卷含M-Z
并附有
世界著名交响乐团简介
关于四大唱片品牌
唱片公司名称对照表
精彩书摘
第二幕,摄政公主索菲亚的宠臣、情人戈利钦(Golistin)大公府,夜。戈利钦读索菲亚来信,喃喃低语说,公主是权力欲极强的野心家,虽是自己情人,何时会被杀头都不可预料。玛尔华上场,戈利钦要她替自己算命。玛尔华以咒语召唤灵界幽灵,唱预言之歌《将袭击你的是失势与流放》(Tebe ugroahaet opolai zatochenie v dal’nemkrayu)。戈利钦大怒,大叫着“消失吧”,令部下把玛尔华推入沼泽。戈利钦哀叹自己命运,霍万兴那来访,指责他削弱自己的权力。两人争吵时,多西费上场又警告说,分离派正处在危机中,希望大家同心协力。但实际3人各怀鬼胎,戈利钦希望索菲亚从摄政变为女帝,霍万兴那想推儿子登上皇座,多西费想把尼曼派消灭干净。他们共同的希望是尽快弄垮彼得帝。传来分离派教徒合唱,玛尔华重新上场,指控戈利钦派人暗杀她,多亏彼得帝的卫兵相救。3人听说与彼得帝一起长大的卫兵已经获得权力而感惶恐。这时夏克罗维蒂向大家报告,霍万兴那的阴谋已被告发,沙皇已下令要逮捕他,大家将信将疑。 第三幕,莫斯科河右岸营地。分离派教徒唱着赞美歌走过,玛尔华登场唱《年轻姑娘在徘徊》(Iskhodila maladyoshenka)。她还在思念背叛自己的情人安德烈,她唱:“你把我抛弃,我也绝对不让你自由,让我们一起走向熊熊烈焰。”分离派老教徒苏珊娜听了玛尔华的歌声,说玛尔华罪孽太深,两人争吵。多西费赶走了苏珊娜,问玛尔华为何事烦恼。玛尔华说,她希望与安德烈一起走向熊熊烈焰。多西费说,现在不是走向死的时候,两人一起下场。夏克罗维蒂登场,为祖国担忧,唱《哦,母亲的俄罗斯,你处在被诅咒的命运中》(Akhgy,vsudibine zloschastnaya Rohnava Ru’s)。远处传来士兵合唱,喝醉了酒的士兵唱着登场,他们的妻子们也跟着穷开心。普蒂雅奇警告,别处军营已遭彼得帝卫兵袭击,弄清真相的士兵们请出霍万兴那,建议立即迎战彼得帝的军队。霍万兴那责备说现在不是时候,回到自己家中。士兵们预感自己命运的悲伤合唱,幕落。
现货音乐圣经(上下卷)(增订本)艺术音乐 音乐理论系列 当代西方古典音乐欣赏指南 音乐爱 以下是三本不同主题的图书简介,它们分别聚焦于不同的音乐领域,旨在为读者提供深入而全面的学习体验,与您提到的《现货音乐圣经》系列形成互补。 --- 图书一:《巴洛克时期键盘音乐的演奏实践与风格演变》 定位: 深入研究巴洛克音乐历史、演奏技法与文献考证的专业参考书。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研究巴洛克时期(约1600-1750年)键盘音乐的演奏者、学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份详尽的指南。它不仅仅是曲目导览,更是一次对那个黄金时代的音乐思维、乐器构造及其审美标准的深度挖掘。 第一部分:历史背景与乐器演变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巴洛克时期在欧洲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特别是音乐如何从对位法的严谨结构中解放出来,走向情感表达的路径。重点探讨了这一时期键盘乐器的革新——从早期的羽管键琴(Harpsichord)到音色多变的古钢琴(Clavichord),以及管风琴在宗教仪式和世俗音乐中的角色。我们将详细分析不同地域(如意大利、法国、德国、英国)键盘乐器制造工艺的差异,及其对音乐创作风格的直接影响。例如,意大利羽管键琴的清晰音色如何催生了托卡塔和赋格的精妙织体,而法式羽管键琴的柔和音色又如何适配了组曲中抒情段落的细腻处理。 第二部分:核心曲目与体裁分析 本书的核心在于对巴洛克键盘音乐主要体裁的解构与分析。涵盖了赋格(Fugue)、组曲(Suite)、奏鸣曲(Sonata)、托卡塔(Toccata)和前奏曲(Prelude)等关键形式。 针对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 Bach)的《平均律键盘曲集》、亨德尔的键盘作品以及多梅尼科·斯卡拉蒂的奏鸣曲,我们提供了细致的谱例分析。分析内容包括和声进行中的调性关系、对位线的逻辑展开、以及主题动机的变形与发展。特别辟出一章深入探讨了巴赫晚期作品中象征性的编码与哲学内涵。 第三部分:演奏风格与诠释难题 这是本书最具实践价值的部分。我们聚焦于如何“真实地”再现巴洛克音乐的面貌。讨论将围绕以下几个核心议题展开: 1. 指法与触键: 探讨18世纪演奏法手册(如C.P.E.巴赫的论著)揭示的指法惯例,并对比现代指法与历史指法的优劣。 2. 装饰音的运用: 详述上行与下行装饰音(如颤音、回音)的起始点、长度及其与乐谱记号的关系。强调装饰音是即兴创作的一部分,而非僵硬的符号。 3. 速度与韵律: 分析巴洛克音乐中“节拍的划分”与“呼吸感”的微妙平衡,反对过度浪漫化的速度处理,提倡基于清晰对位结构的韵律感。 4. 力度与音色控制: 鉴于羽管键琴缺乏现代钢琴的延音踏板和动态范围,本书指导演奏者如何通过触键速度、双音的音量对比以及对乐器机械特性的理解来构建音响层次。 适用读者: 音乐学院学生、专业键盘演奏家、音乐史研究人员,以及对深入理解古典音乐源头抱有热情的听众。本书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基础乐理知识。 --- 图书二:《20世纪非西方传统音乐:田野调查与民族音乐学视角》 定位: 结合人类学、社会学和音乐学的跨学科研究,聚焦于全球非西方音乐文化的深度考察。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打破传统音乐学的地域局限,将读者的视野投向全球各地那些尚未被主流西方古典音乐叙事充分涵盖的音乐传统。它不是一本简单的世界音乐选集,而是一套严谨的民族音乐学研究方法论与案例分析的集合。 第一部分:民族音乐学的理论基石 首先,本书详细阐述了民族音乐学的核心概念,包括文化相对主义、田野调查伦理、以及音乐作为社会实践的意义。我们探讨了早期西方学者对“他者”音乐的观察偏差,并引入后殖民语境下的音乐研究范式。核心内容包括如何设计田野调查、记录技术(录音、抄谱、访谈),以及如何处理采集到的非标准音高和节奏体系。 第二部分:三大区域的深入个案研究 本书选择了三个地理和文化差异显著的区域进行深入剖析,展示不同音乐系统如何与社会结构、宗教仪式及日常生活深度融合: 1. 东南亚:爪哇甘美兰的声学宇宙 我们聚焦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甘美兰(Gamelan)音乐。详细解析了其以金属敲击乐器为主导的复调结构,特别是“有微音高”(entanglement/pelog)调式与“无微音高”(slendro)调式的内在逻辑。研究重点在于“齐奏”(Irama)概念——即不同速度层级如何共同服务于一个宏大的时间感知,而非单纯的节拍叠加。同时,考察了甘美兰在宫廷、民间仪式和当代舞台上的功能转换。 2. 撒哈拉以南非洲:西非科拉琴的口头传承 本书转向西非的曼丁文化圈,以科拉琴(Kora,21弦竖琴)演奏家为中心,探讨了吟游诗人(Griot)在维护家族历史和政治叙事中的核心作用。分析了其复调和声的特有模式,以及与说唱(praise-singing)和叙事结构紧密结合的演奏技法。重点讨论了口头传统在面对录音技术和全球化时的适应与抗争。 3. 喜马拉雅山脉:西藏佛教音乐的冥想功能 本章考察了西藏寺院音乐(如喇嘛的吟诵和法器演奏)作为一种精神工具的实践。分析了其独特的喉音唱法、复杂的长号(Dung-chen)和钹的声响特性,以及这些音乐元素如何服务于冥想、驱邪和祈福的目的。我们将从声学角度解释这些非标准音高的共鸣对听觉体验的塑造。 第三部分:音乐的全球化与身份重塑 最后,本书讨论了这些非西方音乐在进入全球音乐市场后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分析了“世界音乐”(World Music)标签的复杂性,以及当代作曲家(如在跨文化融合中进行创作的音乐家)如何借鉴这些传统元素,在保持其精神内核的同时,赋予其新的现代表达形式。 适用读者: 人类学、社会学、民族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和研究者,对世界文化多样性有浓厚兴趣的音乐爱好者。 --- 图书三:《浪漫主义晚期至现代主义的管弦配器法:色彩、张力与技术革新》 定位: 侧重于乐团编制的扩张、新乐器应用及管弦音色设计的前沿技术指南。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专注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管弦乐配器技术演变的关键著作。它详细追踪了从瓦格纳、马勒到德彪西、斯特拉文斯基等大师手中,管弦乐队如何从古典时期的平衡体量,蜕变为一个充满极端音色对比和巨大动态张力的“音色机器”。 第一部分:浪漫主义配器的极致探索 本部分首先重温了柏辽兹和瓦格纳在扩大乐队规模和创新乐器运用上的奠基性工作。我们分析了瓦格纳在《尼伯龙根的指环》中引入的“瓦格纳低音大号”等特殊乐器的设计理念,及其如何服务于主导动机的织体铺陈。 核心案例分析集中在马勒的交响曲。我们剖析了马勒如何利用木管组的声部细分、铜管组的弱奏技巧(如弱音器的大量使用),以及定音鼓与打击乐组的精确布局,来营造他标志性的“幽灵般的”或“史诗般的”音响景观。书中将配器视为叙事的一部分,细致勾勒出他在大规模合奏中保持清晰度的秘诀。 第二部分:印象主义的色彩革命 本书将大量篇幅献给德彪西和拉威尔的配器创新。这一时期的配器不再追求和声的推进,而是专注于音色的“涂抹”与“渗透”。 德彪西的配器哲学: 分析《海》或《牧神午后前奏曲》中,如何运用长笛、单簧管高音区与小提琴泛音的交织,创造出流动的、非明确的音色块。特别探讨了对音区(Register)的敏感度,以及如何利用不同乐器在特定音区最脆弱或最饱满的特质。 拉威尔的精确雕琢: 侧重于拉威尔对木管乐器独奏与交织的精妙布局,以及他在打击乐(如钢片琴、钟琴)运用上的精准度,如何为音乐带来闪烁和反光的质感。 第三部分:现代主义的技术突破与实验 进入20世纪,配器法开始服务于全新的结构观念和非传统音响需求。 1. 对位与音区的解构: 以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为例,分析其如何通过不协和和弦的层叠、强烈的节奏断裂以及铜管组的尖锐和弦,构建出原始的、充满野性的力量。书中详细剖析了弦乐组如何被分解为互相独立的“音色群”。 2. 乐器技术的拓展: 考察了对非常规技巧(Extended Techniques)的早期探索,如弦乐的“击弦”(col legno)、铜管的“超吹”(overblowing)等,以及这些技术如何被纳入正式的管弦乐谱中。 3. 新乐器的整合: 讨论了如萨克斯风、曼陀林等非标准乐器在20世纪初管弦乐作品中的试探性应用。 适用读者: 管弦乐指挥、作曲系学生、配器法教师,以及对管弦乐“幕后技术”有深入求知欲的资深听众。本书假定读者已掌握基础管弦乐法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