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虎威艺术歌曲选集

黄虎威艺术歌曲选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虎威 著
图书标签:
  • 艺术歌曲
  • 黄虎威
  • 声乐
  • 音乐
  • 选集
  • 古典音乐
  • 中国音乐
  • 音乐教材
  • 音乐作品
  • 声乐作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ISBN:9787810963497
版次:1
商品编码:10674016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0-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黄虎威艺术歌曲选集》中的歌曲都是已经发表或出版过的。在编选过程中,对它们进行了校正和修订。如果其它版本与《黄虎威艺术歌曲选集》有不一致之处,请以《黄虎威艺术歌曲选集》为准。
  这些歌曲的简介如下:
  1.《游日本京都圆山公园》1977年写于中央音乐学院。1980年由女高音歌唱家周亨芳首唱。发表于《音乐创作》1981年第3期。
  2.《晚风》1994年写于四川音乐学院,同年由女高音歌唱家张莉首唱。发表于《歌曲》1995年第3期和《音乐创作》1995年第3期。
  3.《月光摇篮曲》1979年写于四川音乐学院。1980年由女中音歌唱家谭小平首唱。发表于《中国音乐》1982年第1期。
  4.《永恒的歌》1991年写于四川音乐学院。1992年由男高音歌唱家吴企善首唱。1994年获首届“中华歌会”征歌比赛金奖。发表于《歌曲》1992年第3期和《音乐创作》2009年第3期。
  5.《红岩赞》1963年写于四川音乐学院。1964.年由音乐出版社出版单本。
  6.《大江歌罢掉头东》1977年写于中央音乐学院。1978年由男低音歌唱家吴天球首唱。发表于《音乐创作》2003年第1期。
  7.《我驾飞船上蓝天》1978年写于中央音乐学院,同年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年广播合唱团首唱。1978-1979年发表和转载于《少年儿童歌曲选》(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和《北京音乐报》等。修订稿载于《儿童音乐》2001年第5期和《音乐创作》2001年第3期。1980年选人小学试用课本《音乐》第9册。2003年获“第五届中国少年儿童歌曲卡拉OK电视大赛作品征集评选”一等奖。
  8.《我爱雪莲花》和《我和小树来比赛》1979年写于四川音乐学院,同载于《1976-1981全国少年儿童歌曲评选获奖歌曲集》。两者均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喇叭”教唱,并且分别选人全国小学课本《音乐》第4册和第2册。

作者简介

黄虎威,四川内江人,作曲家,四川音乐学院教授,被载入20余种中外人物辞典、传记集、名人录。
发表作品140余件。
音乐作品主要包括:《音乐创作》发表的13首音乐作品,《歌曲》和《儿童音乐》发表的12首歌曲,《黄虎威钢琴作品选集》,《黄虎威器乐独奏曲选集》,《黄虎威艺术歌曲选集》,还有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作品单本。其中钢琴曲《巴蜀之画》的曲名已载入13种音乐词典和中国音乐史书;器乐曲《阳光灿烂照天山》、《赛里木湖抒情曲》和《峨眉山月歌》的曲名也已载人中国音乐史书。
理论成果主要包括:《和声写作基本知识》、《转调法》、《斯波索宾等(和声学教程)习题解答》等。

目录

1.游日本京都圆山公园(女高音独唱)
2.晚风(女高音独唱)
3.月光摇篮曲(女中音独唱)
4.永恒的歌(男高音独唱)
5.红岩赞(男中音独唱)
6.大江歌罢掉头东(男低音独唱)

附录
少儿歌曲三首
1.我驾飞船上蓝天(少年歌曲)
2.我爱雪莲花(儿童歌曲)
3.我和小树来比赛(儿童歌曲)
后 记

前言/序言


音乐的殿堂:世界经典歌剧咏叹调赏析 本书精选了十八世纪至二十世纪,欧洲歌剧黄金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咏叹调作品,带领读者深入理解歌剧这一复杂而迷人的艺术形式的精髓。全书结构严谨,内容丰富,旨在为音乐爱好者、声乐学生以及专业研究者提供一份详实且富有洞察力的指南。 第一部分:巴洛克与古典主义的奠基 本部分着重探讨歌剧艺术的早期发展,特别是亨德尔、莫扎特等巨匠如何确立了咏叹调作为表达人物内心冲突与情感高潮的核心地位。 第一章:巴洛克时期的激情与技巧 我们首先聚焦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的歌剧。《里纳尔多》中的“让我痛哭吧”(Lascia ch'io pianga)以其纯净的旋律线条和深刻的哀伤,展现了卡斯特拉托(阉人歌手)时代的标志性审美。我们将详细分析该曲中装饰音的运用如何增强情感的层次感,以及其三段式结构(ABA)如何烘托主角内心的挣扎与最终的接受。此外,还将探讨亨德尔对“宣叙调”(Recitative)与“咏叹调”(Aria)交替使用的精妙处理,这不仅是叙事推进的需要,更是对戏剧张力的精准控制。 紧接着,本章会转向克里斯托弗·维利巴尔德·格鲁克(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的“改革歌剧”。格鲁克的艺术目标是回归希腊悲剧的纯朴与庄严。《奥菲欧与欧律狄刻》中的“精魂之舞”(Dance of the Blessed Spirits)虽然技巧上相对内敛,但其对纯粹冥想与超脱的描绘,是古典主义对过度炫技的有力反拨。本书将对比分析格鲁克如何通过简洁的乐队配器和清晰的旋律来服务于戏剧主题,而非仅仅是歌手的个人展示。 第二章:莫扎特的心理深度与形式完美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是歌剧史上将人物心理刻画推向巅峰的大师。本书将投入大量篇幅分析《费加罗的婚礼》中苏珊娜的“您可知道什么叫温柔的爱”(Voi che sapete),尽管这是由男中音扮演的伯爵夫人所唱,但其细腻的口吻和对爱情哲学的探讨,体现了莫扎特对人物复杂性的捕捉。 更重要的是,对《唐璜》中唐璜的“女士们,请听我说”(Il Catalogo è questo)的剖析。此曲是“角色歌曲”(Character Aria)的典范,它不仅是唐璜的炫技时刻,更是他纨绔本质的宣言。我们不仅分析其华彩乐段的技巧难度,更关注其在戏剧中起到的反讽作用——在轻快的旋律下,隐藏着对道德的蔑视。本书还将深入探讨莫扎特对“柔板咏叹调”(Adagio Aria)和“激动咏叹调”(Sturm und Drang Aria)的区分使用,展示其音乐语言的巨大跨度。 第二部分:浪漫主义的火焰与戏剧的融合 十九世纪是意大利美声歌剧(Bel Canto)的鼎盛时期,也是德语浪漫主义歌剧的崛起阶段。这一时期的咏叹调更加注重情感的极端化表达和乐队与人声的紧密结合。 第三章:美声的极致——罗西尼、贝利尼与多尼采蒂 本章聚焦于“美声”艺术的巅峰。焦阿基诺·罗西尼(Gioachino Rossini)的“花腔女王”——《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的“流言之歌”(La Calunnia è un venticello)是分析歌唱家如何通过对快速音阶、琶音和三连音的精确控制来描绘“流言”这一抽象概念的绝佳案例。我们将详细解读其“附带注释的歌词”在音乐处理上的技巧要求。 文森佐·贝利尼(Vincenzo Bellini)的咏叹调则侧重于抒情性的无尽延长。玛丽亚·卡拉斯(Maria Callas)的传奇生涯与《诺尔玛》中的“圣洁的女神”(Casta Diva)密不可分。本书将细致剖析此曲中对长音的控制、对气息的运用,以及其旋律中蕴含的宗教性的肃穆与个人爱情的冲突。我们还将对比分析多尼采蒂(Gaetano Donizetti)在《拉美莫尔的露琪亚》中对“疯狂场景”(Mad Scene)的处理,理解其如何将技术难度转化为精神崩溃的戏剧表现。 第四章:威尔第与瓦格纳的对立与融合 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 Verdi)的歌剧彻底将咏叹调融入到连续的音乐场景中。他的作品不再是独立的片段展示,而是戏剧流程的必然产物。我们将重点分析《弄臣》中弄臣的“女人善变”(La donna è mobile),探讨其看似简单的结构如何因其附带的戏剧背景而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威尔第对“重唱段”(Duet)和“合唱咏叹调”(Ensemble Aria)的创新,也将在本章得到阐述,如《阿依达》中光辉的“凯旋归来”(Triumphal March and Chorus)。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的“总体艺术作品”(Gesamtkunstwerk)。瓦格纳摒弃了传统咏叹调的结构,代之以“无尽的旋律”(Endless Melody)。我们选取《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的“爱的场景”(Liebestod)作为分析对象,探讨其如何运用“主导动机”(Leitmotif)系统来构建一个超越传统咏叹调框架的、持续的内心独白。本书将侧重于乐队的叙事作用,以及人声如何与复杂的和声结构交织,以表达人类最深层的“爱与死”的哲学命题。 第三部分:二十世纪的探索与回归 随着社会剧变的加剧,歌剧的音乐语言也随之演变,从浪漫主义的辉煌走向了更具社会批判性和实验性的表达。 第五章:现实主义的冲击与新古典主义的回响 贾科莫·普契尼(Giacomo Puccini)是最后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意大利抒情大师。他的咏叹调以其强大的管弦乐色彩和令人心碎的旋律著称。《蝴蝶夫人》中乔乔桑的“黄莺仙曲”(Un bel dì, vedremo)是分析普契尼如何运用异域情调(Exoticism)来烘托人物命运悲剧的经典范例。我们将详细研究其配器的细腻之处,以及如何通过音乐的层层递进,来表达主人公瞬间的希望与最终的幻灭。 与此同时,理查德·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在德语歌剧中展现了后浪漫主义的巅峰技巧。《莎乐美》中莎乐美的“七层面纱之舞”及其后续的“亲吻场景”(The Kiss Scene),展示了极端复杂的和声语言和对女高音体力的极限要求。本章将分析施特劳斯如何利用这些技术难度来描绘人物的病态欲望和道德沉沦。 附录:咏叹调的术语与表演实践 本附录提供一份详尽的音乐术语表,专门解释歌剧中常用的意大利语指令,如 con fuoco(带有火热地)、dolcissimo(极其柔和地)等,并附有相应的演唱技巧指导,帮助读者理解这些术语对实际表演产生的具体影响。同时,本附录也简要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对装饰音的即兴处理惯例,加深读者对歌剧表演实践的理解。 本书力求以严谨的音乐分析结合深入的戏剧解读,使读者能够欣赏到这些不朽旋律背后的复杂结构、历史背景与人性光辉。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接触《黄虎威艺术歌曲选集》,我便被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深深打动。黄虎威先生的歌曲,往往在看似简单的旋律中蕴含着深刻的情感,仿佛一股清泉,缓缓流淌,滋润心田。我并非专业音乐人士,但这本书中的作品却让我领略到了艺术歌曲的魅力所在。每一首歌曲都有其独特的生命力,或激昂澎湃,或婉约低沉,都能引起我内心的强烈共鸣。我反复聆听其中的几首,常常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沉思,回味歌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这本书不仅仅是音乐的呈现,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它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艺术有了更深的敬畏。黄虎威先生的才华令人惊叹,他用音乐描绘出他对世界的观察与感悟,而这些作品,也恰恰成为了我精神世界里的一抹亮色,让我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积极向上。

评分

《黄虎威艺术歌曲选集》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本尘封的往事,里面充满了浓郁的时代气息和个人情感的抒发。我喜欢这本书的编排方式,每一首歌曲都有其独特的背景介绍,让我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创作的初衷和意境。那些歌词,或细腻如丝,或粗犷如风,都充满了画面感,让我仿佛置身于歌曲描绘的场景之中。我常常会哼唱其中的几首,感受旋律在口中流淌的韵味。这本书不仅仅是给我带来了音乐的享受,更像是一次心灵的对话。黄虎威先生用他的音乐,与我进行了跨越时空的交流,让我感受到了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真挚情感和深刻思考。这本书让我觉得,音乐的力量是如此伟大,它能够超越一切界限,连接人与人之间最真实的情感。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一场音乐的盛宴!当我翻开《黄虎威艺术歌曲选集》的时候,我立刻被那充满力量与情感的旋律所吸引。黄虎威先生的歌曲,不仅仅是音符的堆砌,更像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将我带入了一个又一个故事之中。我尤其喜欢其中的几首,它们的歌词意境深远,仿佛能触碰到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演唱者的演绎更是锦上添花,他们用饱满的热情和精湛的技巧,将每一首歌曲的灵魂都完美地展现出来。我甚至能想象到,在某个昏黄的午后,独自一人静静地聆听,让思绪随着音乐自由飞翔,那种感觉真的太美妙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歌曲集,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黄虎威先生独特的艺术世界,感受他创作中的澎湃激情和细腻情感。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动,仿佛每一次的聆听都是一次全新的旅程。这绝对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宝藏,我会反复回味,从中汲取力量和灵感。

评分

不得不说,《黄虎威艺术歌曲选集》是一本充满惊喜的书。在我看来,黄虎威先生的音乐,有着一种独特的魔力,能够轻易地触动人心。我尤其欣赏歌曲中那种复杂的情感表达,它不像某些作品那样直白,而是需要细细品味,才能领略其中的深邃。我喜欢在独处的时候,选择一首黄虎威先生的歌曲来聆听,让自己的思绪随着旋律起伏。有时候,我会因为某句歌词而潸然泪下,有时候,我也会因为某个旋律而感到振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音乐作品的集合,更像是一本情感的日记,记录着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它让我看到了一个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也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阅读中最具价值的一本。

评分

这是一本能够让你沉静下来的书,《黄虎威艺术歌曲选集》。当我第一次翻开它,我便被那种宁静而又充满力量的氛围所感染。黄虎威先生的歌曲,总是有着一种能够直抵人心的力量,它不张扬,却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你最柔软的神经。我喜欢其中的一些作品,它们仿佛是作者对人生百态的细致观察,用音乐的形式呈现出来,让人回味无穷。每次听完,我都会觉得自己的内心更加平和,对生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给我带来了音乐上的享受,更像是对我精神世界的一次洗礼。它让我学会了更加关注内心的声音,也更加珍惜生活中的点滴美好。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艺术品,每一次阅读,都能有新的感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