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施霍恩中级进阶钢琴练习曲33首:作品66

莱施霍恩中级进阶钢琴练习曲33首:作品6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莱施霍恩 著,段召旭 编,陈学元 校
图书标签:
  • 钢琴曲
  • 钢琴练习曲
  • 莱施霍恩
  • 中级
  • 进阶
  • 作品66
  • 古典音乐
  • 技巧提升
  • 乐谱
  • 钢琴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447163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1879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世纪钢琴作品图书馆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这部《莱施霍恩中级进阶钢琴练习曲33首:作品66》相当于4-7级的难度,旋律优美,同时每一首都针对不同的技术要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是中等程度的钢琴学习者学习的必备良书。

内容简介

  这本练习曲其程度大致相当于车尔尼作品849到作品299。从音型、调性、和声以及旋律来说,这些练习曲比车尔尼作品849和作品299更为丰富和多变,音响也更浪漫化。而且与车尔尼作品849、作品299等明显侧重于右手的技术训练不同,莱施霍恩的这本练习曲对于两只手的训练几乎是均等的,每一首练习曲中两只手都会得到同样充分的练习,这一点十分难能可贵。这本练习曲从五指位置开始,每一条针对一种技术课题,包括了音阶、琶音、双音、装饰音以及八度和多声部演奏等十分全面的训练内容。非常有特点的是,这本练习曲集除了最后一首外,每一首的前面都有一个内容提要式的准备练习,要求每次重复弹奏20遍。这些准备练习使每首练习曲的训练目的更为一目了然,有利于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使用。这本练习曲的编订出版,并非以取代传统的车尔尼练习曲为目的(车尔尼练习曲是非常优秀的钢琴教材),而只是希望能为我们钢琴教学的练习曲部分提供更多的选择,为钢琴教师解决学生的技术难题提供更多启发和训练方法,成为传统钢琴教材的有益补充。在此,我十分期待更多优秀的国外钢琴教材能够引入到中国,让我们的钢琴教材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从而使我们的钢琴教学能够更好地因材施教。

作者简介

  莱施霍恩(Carl Albert Loeschhorn,1819-1905),德国作曲家、钢琴家、钢琴教师。遵照父亲的愿望,他自幼就在家中学习钢琴,但他本人最初志在文献学。1837年师从贝尔格(Ludwig Berger)之后才决定了最后的职业。他写有大量钢琴练习曲,其中有《30首旋律化练习曲(Op.38)》、《20首旋律化练习曲(Op.52)》(为作品38作预备)、三卷《进阶钢琴练习曲(Opp.65-67)》、《33首中级进阶钢琴练习曲(Opp.169-171)》、《40首儿童练习曲》(作品181)、《21首钢琴练习曲》(作品193)、《钢琴技巧天天练》(Piano Technics-DailyExercises for Piano)等。此外他还校订过舒曼以及约翰·菲尔德等人的乐谱,并曾执笔编写钢琴入门书籍。

《大师的指引:19世纪浪漫主义钢琴技巧精研》 前言 本册精选汇集了19世纪中叶至末期,欧洲大陆几位重量级钢琴教育家和演奏家们的独到见解与心血结晶。彼时,钢琴艺术正经历着从古典主义的严谨结构向浪漫主义的自由表达过渡的关键时期。技术层面的进步不再仅仅追求指尖的敏捷,更深层次地探索如何通过精妙的触键、对踏板的深刻理解,以及对音乐呼吸的把握,来诠释席勒、歌德式的宏大叙事与肖邦、李斯特式的个人情感抒发。 本书的编写目标,旨在为已具备扎实基础,渴望向专业演奏水平迈进的中高级学习者,提供一套系统化、具有高度针对性的技术深化方案。我们摒弃了单纯的炫技练习,转而聚焦于那些能够真正提升演奏表现力、拓宽音乐视野的练习模块。 第一部分:触键的雕塑——音色与力度控制的精微艺术 在浪漫主义钢琴学派中,“音色”(Timbre)的重要性甚至超越了纯粹的速度。如何让钢琴发出歌唱性的、富有层次感的音色,是本部分的核心议题。 第一章:重量与反作用力:从指尖到肩膀的连接 传统的练习多强调手指的独立性。然而,19世纪的演奏家们深知,真正的力度变化来源于手臂的自然重量而非僵硬的肌肉收缩。 练习1.1:静默落键与重量传递(Weight Transfer Drills): 选取C大调和a小调音阶,要求在极弱(ppp)的力度下完成。练习的重点在于:当一个手指落下时,前一个手指应保持对琴键的“感知”而非“按压”,让手臂的重量自然地沿着骨骼结构传递到目标指尖。关键在于体会“支撑”的感觉,而非“推”的感觉。 练习1.2:渐强渐弱的“呼吸”模式: 针对八度进行练习。在连续的六个八度中,要求以严格的、非线性的方式实现渐强(Crescendo)与渐弱(Diminuendo)。例如,从pp到mf需要四个八度,从mf到ff只需要两个八度,模拟人声的呼吸方式,避免机械的平均用力。 练习1.3:非均匀重音的组织: 练习包含大量装饰音或快速琶音的段落。重音必须落在旋律线上,而非机械地落在第一个音符上。我们设计了交替重音练习,例如,在十六分音符组中,每隔三个音符落下重音,要求声音的“核心感”保持一致,但重音的“爆发力”必须清晰可辨。 第二章:踏板的诗意:延音与模糊的边界 浪漫主义音乐的标志之一是对延音踏板的创造性使用。它不再仅仅是延长声音,而是用来“混合”和“染色”和声。 练习2.1:和声色彩的即时转换: 选取以不协和和弦为导向的织体(如半音进行或增三和弦)。要求在换踏板的瞬间,必须完全抬起踏板,捕捉到清晰的“寂静”后,立即落下新的踏板,以体会和声的“新鲜感”。 练习2.2:半踏板与微小的延迟: 针对那些要求声响连贯但和声必须清晰的乐句(如某些舒曼的夜曲片段)。要求在乐句结束的最后一个音符落下后,延迟半拍抬起踏板,让声音的“尾巴”恰好融入下一乐句的起始,创造出无缝连接的听感。 练习2.3:双踏板的探索(针对早期钢琴设计): 虽然现代钢琴多为三踏板,但本练习模拟了早期钢琴的弱音踏板功能。要求在保持右手清晰的对位旋律时,左手使用弱音踏板演奏低音区,探索低音的“幽灵般”的存在感。 第二部分:速度与精度的统一——复调织体与快速跑动的技术挑战 随着乐曲的复杂性增加,对跨度、跨指和快速音群的控制要求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第三章:跨度与伸展:八度与和弦的稳定演奏 练习3.1:不规则跨度的换位练习: 摒弃固定音程的八度练习。本练习要求在快速的分解和弦中,突然插入一个九度或十度的跨越,然后立即返回原位,要求手腕在瞬间完成放松与伸展的转换,避免僵硬的“锁住”感。 练习3.2:平行八度中的力度差异化: 选取连续的八度进行练习,要求上声部(高音)与下声部(低音)保持严格的音准与时值,但力度上必须形成对比(如上声部强两级)。这要求手臂对两个音符施加不同的垂直压力。 练习3.3:颤音与双音的融合: 专注于快速的颤音(Trill)与邻近声部的双音(Two-note figures)的协调。要求颤音的起始必须与双音的第一个音符完美对齐,不可有丝毫的抢跑或滞后。 第四章:非均匀节奏与音群的掌控 浪漫主义音乐中充满了三对二、四对三等复杂的节奏交织。 练习4.1:三对二的快速交替: 在极快的速度下,练习三连音与二连音的交替出现。重点在于培养耳朵对节奏分割点的“预判”能力,使手部肌肉能够迅速切换到正确的节奏型。 练习4.2:快速的“滚动”与“铺陈”: 针对需要演奏大量快速琶音的段落,引入“滚动式”练习法。练习时,将琶音想象成滚动的球体,而非单个音符的堆砌。要求每个音符的触键时间几乎相等,声音的连接如同丝绸般顺滑,避免出现“断裂”或“尖锐的起步”。 练习4.3:交替指法的精细调整: 探讨何时使用标准的1-2-3指法,何时需要引入4或5指跳跃。通过特定的音阶和琶音序列,强制学习者在预定位置进行指法切换,确保切换过程本身不会打断乐句的流畅性。 第三部分:诠释的深度——音乐结构与情感的表达 技术练习的最终目的是为更深层次的音乐表达服务。本部分引导学习者超越指法,关注乐句的宏观构建。 第五章:对位与声部线条的清晰化 练习5.1:旋律线的“显形”: 从巴赫的对位法中汲取灵感,应用于浪漫主义的复调作品。选取包含两条主要旋律线的乐段,要求演奏者分别用不同的触键重量和触键深度来“突出”其中一条旋律线,而另一条旋律线则作为背景的支撑,如同舞台上的主唱与伴唱。 练习5.2:低音的“锚定”作用: 练习中,低音声部往往起到和声骨架的作用。要求低音必须始终保持清晰、沉稳的音色,即使在伴奏部分速度极快时,低音的音符也要有“重量感”,充当稳定节奏的“锚”。 结语 本册练习曲集并非旨在取代任何既有的经典教材,而是作为一种补充和深化,侧重于解决19世纪钢琴艺术中特有的技术难点和美学追求。坚持系统的、带有审美意识的练习,方能真正驾驭浪漫主义钢琴作品中那份既充满激情又极度精致的艺术魅力。每一组练习的完成,都应伴随着对声音、色彩和呼吸的深刻体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附注和解析部分,虽然篇幅不多,但字字珠玑,透露出老一辈教育家深厚的功底和对教学艺术的洞察力。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如何处理踏板”的建议,它没有给出简单粗暴的“踩到底”或“全部抬起”的指令,而是结合了具体的和声走向和空间感,指导演奏者去倾听琴音在空气中弥散和消逝的过程。这些不是写在五线谱上的“潜规则”,却是决定演奏效果的关键。此外,在一些难以把握的连奏段落,作者还会提示一些非常规的身体运用方法,比如如何巧妙地利用手腕的轻微旋转来辅助指尖发力,而不是纯粹依赖僵硬的手指力量。这些提示虽然需要反复体会,但一旦领悟,便如同打开了新的大门,让你感觉以前的练习都是在“蛮干”。这种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的文字描述,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曲谱本身,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在你身边耳提面命,值得反复研读和揣摩。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充满了古典的韵味,那种深沉的蓝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让人一拿到手里就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钢琴黄金时代。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厚实且带着微微的纹理,翻阅起来手感极佳,让人舍不得弄脏它。我之前买过一些版本,要么是纸质太薄容易破损,要么就是印刷质量跟不上,很多谱子上的细节都模糊不清,但这一本的排版清晰明了,连那些细微的表情记号都标注得清清楚楚,这对练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尤其是那些复杂的和弦和琶音部分,清晰的五线谱能大大减少误读的可能,让我的练习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我非常欣赏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这不仅仅是一本练习册,更像是一件艺术品,让人在学习音乐的路上也享受到视觉上的愉悦。它的装帧方式也很稳固,即使经常打开摊平在琴架上,也不会有散页的风险,这对于需要长时间使用的教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考量。总而言之,从开箱到第一次翻阅,这本书都给我带来了极高的满足感,推荐给所有对钢琴学习有要求的琴友。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进修者,我经常感到困惑的是,很多练习曲虽然技术性很强,但音乐性却严重不足,练完后指法虽然灵活了,但弹出来的乐曲听起来却像一台生硬的机器,缺乏灵魂和歌唱性。这部练习曲的作者显然对这一点有深刻的理解。虽然它是一本技术导向的教材,但它所选取的每一个练习片段,都蕴含着非常明确的音乐意图和情绪表达空间。在练习那些看似枯燥的音阶或八度练习时,作者都会巧妙地加入一些力度变化(比如突然的渐强或渐弱)或者对位处理的暗示,这促使我在练习指法的同时,必须思考“我为什么要这样弹?”以及“我想让听众感受到什么?”。这种将技术与音乐性深度融合的训练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钢琴演奏的理解。它不再是单纯的“按键运动”,而是声音的雕琢过程。我现在弹奏一些正式曲目时,能更自如地运用触键的轻重缓急来塑造乐句,这无疑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惊喜和收获,它真的在教我们如何“成为一个音乐家”,而非仅仅是一个“演奏员”。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实用性给予高度评价,特别是针对那些希望提高演奏流畅度和稳定性的学习者。我发现很多练习曲非常侧重于手型的稳定性和均匀性训练,这是许多中级水平的演奏者容易忽略却又至关重要的基础。例如,其中几首关于快速换把位和保持手指“站立”姿势的练习,我坚持每天进行,效果立竿见影。我的小指力量明显增强了,过去在一些跨度较大的和弦转换时经常出现拖沓或失衡的问题,现在那种“松垮”的感觉几乎消失了。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某些乐段中巧妙地设计了不同声部之间音量平衡的挑战。这不仅仅是力度标记的问题,更是考验手指独立控制能力的核心。通过长时间的针对性练习,我发现自己对左右手,甚至同一只手中不同手指的音量控制能力有了质的飞跃,这对于处理巴赫或者海顿这种需要清晰复调织体的作品时,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帮助。这是一本真正能从根本上“重塑”你演奏习惯的实用工具书。

评分

我接触到的很多中级教材,往往在难度递进的逻辑上处理得比较生硬,要么是突然冒出一些难以驾驭的难点,让人心生挫败感;要么就是内容过于重复,长时间练习下来会觉得枯燥乏味,严重打击学习积极性。但这本书在章节的编排上展现了极高的教学智慧。它似乎非常懂得演奏者的心理波动,总能在你快要达到瓶颈时,适时地引入一个新的技巧点,但这个新点又是建立在之前练习成果之上的,过渡得极为自然流畅。比如,它可能先让你集中精力攻克某个特定指法的协调性,紧接着的曲目就会要求你将这种协调性应用到更快的速度和更复杂的节奏型中去,这种循序渐进的“打怪升级”过程,让人感到每一点进步都是实实在在的收获,而不是靠硬记硬背达成的。这种精心设计的难度曲线,让我的技术瓶颈期明显缩短了,每天练琴时都充满了期待,想看看下一个挑战是什么,这种持续的动力远胜于那些平铺直叙的练习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