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丛书19(2集第9辑)

美术丛书19(2集第9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宾虹,邓实 编
图书标签:
  • 美术
  • 艺术
  • 绘画
  • 设计
  • 艺术史
  • 艺术理论
  • 艺术作品
  • 图画本
  • 丛书
  • 艺术普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034534
版次:1
商品编码:1122986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美术丛书》是上海神州国光社从1911年春开始刊行的一大套关于中国美术的丛书,编者是神州国光社的创办人邓实,后来又有黄宾虹加入。这是集中国古代重要美术著作于一身的大型丛书,依传统四部分类法的“书画、琴谱、篆刻、杂技”,将所收书籍分为“书画类、雕刻摹印类、磁铜玉石类、文艺类、杂记类”等五类,共收书270余种,约300万字。其中书画类最多,占全书七成,其中不甚经见之书,更为言书画者所不可不备。

内容简介

  《美术丛书19(2集第9辑)》包括:书筏、画筌、龚安节先生画诀、苦瓜和尚画语录、赐砚斋题画偶录、草心楼读画集、摹印述、墨经、琴学八则、观石录、艺兰记、履园画学、七颂堂词绎、七颂堂识小录。

作者简介

  黄宾虹(1865-1955),近现代画家、学者。原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除绘画之外,并从事绘画史论、篆刻的研究和教学。擅画山水,精研传统与关注写生齐头并进。早年受“新安画派”影响,以干笔淡墨、疏淡清逸为特色,为“白宾虹”;八十岁后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为特色,为“黑宾虹”。其画风苍浑华滋,意境深邃。偶作花鸟草虫亦奇崛有致。曾任杭州国立艺专教授、中国美协常务理事等职。著有《黄山画家源流考》《虹庐画谈》《画法要旨》等。
  邓实(1877~1951)字秋枚,别署枚子、野残、鸡鸣,风雨楼主,广东顺德人。1877年生于上海。五岁亡父,与弟邓方(字秋门)相依为命。从青年起,便崇拜顾炎武,“喜为经世通今之学”。光绪二十八年(1902)创办《政艺通报》,宣传民主科学思想。后与黄节、章太炎、马叙伦、刘师培等创立国学保存会、神州国光社,出版《风雨楼丛书》和《古学会刊》,主编《国粹学报》,在知识界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关心时局,“凡阅国内外月报、旬报、时报至百余种,钞辑成书”,至数百卷之多。弟兄二人,寒夜读书,每及“当世之故”,常慷慨悲歌,饮酒起舞,期期以报国自许。

目录

画史
六如居士画谱
纸墨笔砚笺
香笺
茶笺
山斋清供笺
起居器服笺
文房器具笺
游具笺
论印絶句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不包含“美术丛书19(2集第9辑)”内容的图书简介: ---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与文化探微》 引言:历史的榫卯,文化的瑰宝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演变历程、独特的结构哲学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我们避开对单一艺术门类(如绘画、雕塑或特定时期的美术出版物)的聚焦,而是将视野投向那跨越数千年、由夯土、木石和砖瓦构筑起来的宏大叙事——中国的建筑世界。从史前的原始聚落到秦汉的磅礴宫阙,再到宋元明清的精巧匠作,每一座遗存的古建筑都是一部活态的历史书,记录着不同时代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审美取向乃至宇宙观。 第一部分:源起与奠基——先秦至汉代的形制确立 本部分追溯中国建筑的源头,探讨早期聚落形态如何受到地理环境和宗法制度的塑造。《周礼》中的“匠人制度”如何确立了建筑的规范与等级秩序?我们详述了早期夯土技术的发展,以及木构架体系的初步成熟。重点分析了汉代宫殿、陵墓和礼制建筑的布局特点,如“前朝后市”的都城规划原则,以及斗栱在早期的雏形与承重作用。通过对画像石、壁画中建筑图像的细致考证,还原了汉代木构建筑的真实面貌及其在国家意识形态构建中的关键角色。这一时期的建筑,以其雄浑、大气和朴素的力度,奠定了中国古典建筑的基本语汇。 第二部分:融合与成熟——魏晋南北朝至唐代的范式确立 这是一个文化大交融的时代,佛教的传入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建筑语汇和技术体系。本章详细考察了石窟寺和佛塔的兴建,分析了印度、中亚建筑元素如何被本土化,并与原有的殿堂、楼阁结构有机结合。唐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其建筑风格达到了一个高峰:气魄宏大、布局严谨、技术成熟。我们将重点分析长安城的设计理念,分析唐代官式建筑的“面阔、进深、出檐”的比例标准,并对比分析官署建筑(如大明宫、佛光寺东大殿)与地方建筑的异同。斗栱结构在唐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复杂程度,其结构与装饰的平衡美学,是后世难以企及的典范。 第三部分:精细与转型——宋元时期的技术革新与地方风格的勃兴 宋代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审美趣味趋向内敛、精巧和世俗化。建筑技术手册如《营造法式》的出现,标志着建筑设计和施工标准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书详细剖析了《营造法式》中“材分制”的科学性及其对建筑模数化的贡献。在这一时期,园林建筑开始独立发展,文人园林成为审美表达的新载体,强调“咫尺之内再造乾坤”。同时,砖石结构的技术也获得了长足进步,如福建土楼等地方特色建筑的成熟,反映了建筑对地域文化和防御需求的深度适应。 第四部分:集大成与程式化——明清的等级森严与装饰艺术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建筑的集大成阶段,也是程式化和等级制度表现得最为极致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建筑,从紫禁城的宏伟布局到民间四合院的规范形制,无不严格遵循礼法。我们详述了清代官式做法的细化和简化,特别是彩画、油漆和琉璃等装饰工艺的繁复发展。本书将专门辟章分析“风水”理论如何渗透到选址、定向和空间序列的安排中。此外,我们关注了这一时期世俗建筑的丰富性,如会馆、戏台、牌坊等,它们是社会生活和商业活动的物质载体,体现了地域文化的多元表达。 第五部分:结构哲学与文化意蕴 建筑不仅仅是遮风避雨的物质存在,更是“天人合一”哲学观的物质载体。本章回归到理论层面,探讨中国建筑中独特的结构哲学:木构架的柔性抗震性、院落空间的序列性与围合感,以及屋顶曲线所象征的天空意象。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的建筑(宫殿、寺庙、园林)如何通过空间布局、材料选择和装饰符号,表达权力、信仰、隐逸或伦理秩序。这种对空间、尺度与意义的综合运用,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区别于其他文明的独特美学体系。 结语:传统的当代价值 古代建筑的衰落与保护是当代面临的重要课题。本书的最后,将简要讨论传统木构技术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从古代建筑的结构智慧、可持续理念和文化精神中汲取营养,为当代建筑设计提供深远的历史参照。 --- 本书全面覆盖了从早期聚落到清代成熟体系的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脉络,通过对结构、形制、技术和文化意涵的系统分析,提供了一个宏观而深入的学术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美术丛书19(2集第9辑)》真是一场视觉盛宴,尽管我没有机会亲睹它的真容,但光是想象一下它可能收录的内容,我的思绪就已经在艺术的殿堂里徜徉了。我猜想,作为“丛书”的一部分,它必然会汇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或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品。或许是专注于某个特定画种的深度挖掘,比如水墨画的演变,或是西方印象派在特定地域的传播与影响。我期待着其中能有对那些“隐形大师”的重新发掘,那些在艺术史的宏大叙事中偶尔被遗漏的、但其作品力道十足的艺术家。每一辑的“9”,都可能暗示着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或一个阶段性的总结,这让我联想到,它或许会呈现出一种清晰的脉络,从早期的探索到成熟期的定型,或者干脆就是对某个主题的颠覆性重构。如果能有精美的铜版印刷,那些色彩的微妙变化和笔触的力度,即便只是想象,也足以令人心潮澎湃。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作品的罗列,更包含深入的学术探讨,让读者能透过图画的表象,窥见艺术家创作时的心境与时代背景的深刻互动。这种结合了审美愉悦和智性探索的出版物,才真正称得上是宝贵的艺术文献。

评分

每一次接触到重要的艺术文献集,我都在寻找那种“顿悟”的瞬间。我猜想,这本《美术丛书19(2集第9辑)》可能收录了一些早期现代主义在某个特定地域(比如某个新兴工业城市)如何与本土传统艺术形态碰撞、融合,最终催生出全新视觉语言的案例研究。这类研究的价值在于,它揭示了艺术的“本土化”过程,即普遍的美学理念是如何被具体的人文地理所塑造的。我非常看重扉页的设计和装帧的工艺,它们是读者与作品建立初步“仪式感”的关键。理想情况下,这本书应该能让我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仿佛直接面对着那些创作于几十年前的画布或雕塑。如果能附带一些艺术家的素描稿或工作照片,那就更好了,因为那些草图往往比完成品更能透露出创作的真实轨迹与挣扎。这套丛书如果能提供如此丰富和多维度的信息维度,那它就远远超越了一本简单的画册,而成为了一份值得反复翻阅、时时都能发现新意的艺术研究资料。

评分

翻开任何一本精装的艺术画册,最先抓住我的往往是那种沉甸甸的、纸张散发出的独特气味,以及那种触感——光滑却又带着一丝纤维的粗粝感。我想《美术丛书19(2集第9辑)》倘若在我手中,那种期待感会更甚。我常常在想,编辑是如何平衡“经典”与“新锐”的?是侧重于对某个历史时期的深度剖析,比如对文艺复兴后期矫饰主义的某种特定流派的详细梳理?还是大胆地引入当代前卫艺术中的某些被低估的实验性创作?不同于那些专注于单一艺术家的传记式画册,丛书的优势在于广度和系统性。我希望能看到跨媒介的讨论,比如雕塑、装置艺术如何与传统架上绘画进行对话,或者摄影技术在特定年代对绘画媒介产生的冲击。更重要的是,我关注“第9辑”这个数字,它在某种文化语境下可能带有特殊的寓意,也许代表着一个阶段的收官或一个新阶段的序幕。如果能有高质量的图版注释,哪怕只是几行精炼的文字,描述出该作品的尺寸、媒材以及关键的收藏历史,那这份阅读体验就完整了。

评分

这么一套丛书,显然不是为那些只在商场大厅寻找装饰画的人准备的,它面向的是真正对艺术史和美学理论有追求的读者。我猜测,第19辑这个编号,意味着它已经有了一个相当深厚的历史积淀。这样的丛书往往会在编排上体现出一种精心策划的节奏感,不会将最震撼的作品放在最前面就耗尽读者的注意力。它可能像一部交响乐,前奏铺垫深沉,中段达到高潮,尾声则留下悠长的回味。我更倾向于那些探讨“非主流”艺术运动的内容。比如,某些在当时被视为异端的流派,在今天的眼光下反而显得极具前瞻性。如果《美术丛书19(2集第9辑)》能够勇敢地将这些“边缘”的声音放大,并配以严谨的考据,那它就具备了重塑我们对某一艺术阶段认知的潜力。我希望里面的文字排版是沉稳大气的,留白适度,让视觉元素和文字叙述都能获得呼吸的空间,而不是被过度拥挤的信息所淹没。

评分

对这类严肃的艺术出版物,我总是带着一种近乎朝圣般的心情去审视。它不该是走马观花式的速览,而应是一场需要慢下来的研习过程。《美术丛书19(2集第9辑)》,听起来就带着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仿佛是某个重要美术机构历经多年积累的成果结晶。我尤其关注其中对“技法”的呈现。比如,如果收录的是油画作品,我多希望它能通过局部特写,展现出颜料堆叠的厚度、笔触的肌理感,甚至是如何处理光影层次的微妙技巧。对于东方艺术,比如书法或版画,那种线条的力量感、墨色的晕染变化,才是灵魂所在。我期待的不是简单的高清复制,而是那种能捕捉到原作“生命力”的印刷技术。想象一下,如果其中有一篇关于“形式主义”在特定时期(比如战后)如何被本土艺术家重新诠释的专题文章,那简直是太棒了。它应该提供给我的,是看待艺术作品时更深层次的分析工具,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表面的视觉享受。

评分

经典书

评分

艺术类文论的典范之作!

评分

朋友买的,说书不错!

评分

经典书

评分

朋友买的,说书不错!

评分

朋友买的,说书不错!

评分

艺术类文论的典范之作!

评分

朋友买的,说书不错!

评分

朋友买的,说书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