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名品图鉴

绿茶名品图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广智 编
图书标签:
  • 绿茶
  • 茶叶
  • 茶文化
  • 品鉴
  • 饮茶
  • 绿茶品种
  • 茶艺
  • 健康
  • 生活
  • 礼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龙门书局
ISBN:9787508837536
版次:1
商品编码:1105271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7
字数:1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绿茶名品图鉴》作者系植物学研究专家。《绿茶名品图鉴》凝结了作者多年的工作经验,使《绿茶名品图鉴》既具有指导性又能够充分兼顾到读者的真正需要,是一本经得住验证,且是广大读者,真正需要的图文读本。《绿茶名品图鉴》的一大特色是图文有效结合,既有言简意赅的文字,又有非常直观的步骤图,读者朋友可以对照进行操作,可以说是一本随身的宝典。

内容简介

   《绿茶名品图鉴》是一本关于全国绿茶名品的大全,不但有全国知名的绿茶品种,也有一些工艺优良,品质独特的地方名茶。《绿茶名品图鉴》中,每一种茶都介绍了其独有的工艺、冲泡方法和参考价格,让你在品茶时深知其味,在买茶时心中有数。

作者简介

王广智,安徽无为人,1937年7月10日出生,1964年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技术学院。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曾是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所所长),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投资与技术促进处绿色产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老科协农业分会副理事长,茶与食品专业委会主任,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副会长。2006年,被中国老科协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光荣称号。并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共获部委级奖11个,发表论文61篇多,享受国务院津贴。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中国茶产区
茶史
绿茶的制作工艺
绿茶的冲泡方法
绿茶的功效和禁忌

第一章 江南名绿茶
西湖龙井 从来佳茗似佳人
洞庭碧螺春 香得真是吓煞人
庐山云雾 色香幽细比兰花
黄山毛峰 鱼叶金黄,色如象牙
太平猴魁 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
径山茶 日本茶道的始祖
顾渚紫笋 茶圣陆羽喻第一
惠明茶 巴拿马上得金奖
平水珠茶 无法发射的火药弹
安吉白茶 不是白茶的白茶
江山绿牡丹 绿茗敢以牡丹名
千岛玉叶 千岛湖畔育好茶
大佛龙井 扁平光滑,嫩香持久
千岛银珍 杭州七宝之一
松阳银猴 郁香便是引路人
普陀佛茶 观音道场出佳茗
武阳春雨 形似松针丝雨
开化龙项 形似青龙盘白云
鸠坑毛尖 色、香、味具臻妙境
天目青顶 头茶之香远胜龙井
泰顺云雾茶 味醇色秀,香馨汤清
南京雨花茶 形似松针,翠绿挺秀
金坛雀舌 形似雀舌味鲜爽
南山寿眉 形似寿者之眉
敬亭绿雪 清茗洗积昏,妙香滤浮尘
休宁松萝 松萝香气盖龙井
老竹大方 褐润似铸铁,形似竹叶
涌溪火青 干茶落杯叮当有声
屯溪绿茶 绿色金子
汀溪兰香 翠绿显毫,兰花香高
瑞草魁 肥硕饱满,香气高长
黄山绿牡丹 形似菊花,黄绿隐翠
井冈翠绿 细紧曲勾,翠绿多毫
婺源茗眉 秀如仕女之细眉
婺源仙芝 纤细紧直,翠绿光润
狗牯脑 紧结秀丽,莹润生辉
小布岩茶 锋苗秀丽,香似兰花
双井绿 形如鸡爪,光润高香
高桥银峰 雪芽如银现异香
古丈毛尖 茶味持久,茶韵悠长
江华毛尖 晶莹如珠,清高甘爽
安化松针 挺直紧细,香气馥郁
……
第二章 江北名绿茶
第三章 西南名绿茶
第四章 华南名绿茶
附录

精彩书摘

  绿茶溯源
  茶叶的历史就是绿茶的历史,数千年来,在祖先们不断地摸索中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绿茶制作工艺。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绿茶最早起源于巴地(今川北、陕南一带)。据信史《华阳国志》记载,当年周武王伐纣时,巴人曾向周军献茶。由此可见,茶叶的种植历史追溯到3000年以前是可以确定的。
  两晋南北朝时期,为方便储藏和运输,出现了将散装茶叶跟米膏一起制成茶饼的晒青茶,这种方法一直沿用到初唐时期。而到唐朝及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蒸青饼茶取代了晒青饼茶成为当时茶的主要形式。蒸青茶克服了晒青茶加工后仍有浓浓的青草味这一缺点,使茶叶的味道更加鲜爽。
  到了宋朝,由于蒸青饼茶在压制过程中会损失一部分茶香,而且制茶过程费时费力,于是就出现了蒸青散茶,蒸青散茶是将茶蒸后直接烘干,这样就很好地保持了茶叶的香味。自宋朝至元朝,蒸青饼茶和蒸青散茶一直并存,直到明朝初年,这种局面才被打破。
  1391年,洪武皇帝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于是,不再有蒸青饼茶,而独存下来的蒸青散茶在明朝前期大行其道。
  蒸青散茶虽然比蒸青饼茶留香好,但还是不够浓郁,于是利用干热发挥茶叶芳香的炒青技术就应运而生了。其实炒青工艺早在唐朝以前就有了,不过直到元朝才在王祯的《农书》中提及。到了明朝,炒青工艺日趋完善,已经有杀青、摊凉、揉捻和焙干等全套工序了,非常接近近现代的炒青绿茶制法。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量身定制的图书简介,它完全专注于茶叶的世界,但避开了《绿茶名品图鉴》的具体内容: --- 茗韵千载:中国茶文化深度探索与品鉴指南 —— 一部穿越历史、品味风雅的茶学通识巨著 【图书定位】 这不是一本简单的茶类划分手册,而是一次对中国茶文化宏大图景的系统梳理与深度透视。本书旨在为所有热爱、好奇或渴望深入了解中华茶道精髓的读者,提供一套全面、严谨且充满人文温度的知识体系。我们追溯茶的起源,解析其在历史长河中的流变,探讨其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生活美学。 【核心内容结构与亮点】 本书的结构精心设计,以宏观历史为经,以微观工艺为纬,构建起一座立体的中国茶知识殿堂。 第一篇章:茶的源流——从神农尝百草到文人雅士的饮品 本篇着眼于茶的“前世今生”,探究其作为植物的演化与作为饮品的文明起源。 1. 茶树的植物学奥秘与地理起源: 详细介绍茶树(Camellia sinensis)的分类、主要地域分布(从云南大叶种到江南小叶种的基因差异),以及不同风土条件如何孕育出万千茶性的基础。 2. 远古传说与早期利用: 梳理从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传说,到汉代“茗饮”的初步记载。探讨茶在药用价值向日常饮用转化的关键节点。 3. 唐宋茶文化的鼎盛与转向: 深入分析唐代陆羽《茶经》的划时代意义,阐释其如何将饮茶从单纯的物质需求提升至审美与哲学的层面。重点解析宋代“斗茶”之风的兴起及其对点茶技艺的推动,以及这期间制茶工艺的初步规范化。 4. 明清制茶的革命性飞跃: 重点解析明太祖朱元璋“罢造团茶,兴易散茶”的政策对中国制茶工艺产生的决定性影响。本章将详细描绘炒青、烘青、晒青等基本工艺的雏形是如何确立,并奠定了现代六大茶类加工的基础框架。 第二篇章:茶之六艺——传统制作工艺的精微解构 本篇是本书的工艺核心,通过对传统制作流程的细致拆解,展现制茶师如何“借物抒情”,将自然之味转化为人文之韵。我们将系统介绍六大茶类的基础加工脉络,但侧重于其工艺哲学的共性与差异。 1. 萎凋、杀青与揉捻: 探讨这些决定茶叶“性格”的关键步骤。萎凋过程中的水分动态变化如何影响内含物质的转化;杀青(炒制或蒸制)是“锁住春光”还是“激发毫香”的抉择,以及揉捻对面条形、针形、紧结形外观的塑造作用。 2. 发酵(酶促氧化)的控制艺术: 详尽阐述涵盖从轻微酶促到完全转化的不同阶段,及其对茶汤色泽、香气与口感的影响机制。这不是对某一类别的聚焦,而是对“氧化程度”这一核心变量的普适性讲解。 3. 干燥与储存的终极技术: 剖析不同干燥方式(如火功、日晒、石碾)对残留水分与风味物质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适当的储存环境,实现茶叶的“后发酵”或“保鲜”。 第三篇章:茶器的哲学——形、色、声、味的和谐统一 茶文化不仅仅是“喝茶”,更是“用器饮茶”的美学实践。本篇将视角从茶叶本身转向承载茶汤的器物。 1. 陶土的呼吸与砂的内敛: 重点研究宜兴紫砂在明清以来如何成为文人案头的主角。解析不同泥料(紫泥、朱泥、段泥)的透气性、吸附性与对茶汤口感的微妙影响。探讨“养壶”的物质基础与精神内涵。 2. 瓷器的洁净与釉彩的表达: 深入探讨白瓷(如德化、景德镇)如何因其“不夺香”的特性,成为考验茶汤纯净度的标准。以及青花、粉彩等装饰艺术如何与饮茶场景进行文化互动。 3. 玻璃与铁器的功能美学: 分析现代玻璃茶具如何回归宋代对茶汤“色相”的关注,以及铸铁壶(如南部铁器)在保温性与改善水质方面的独特贡献。 第四篇章:茶的境界——礼仪、禅思与当代复兴 本书的收官之作,探讨茶的文化渗透力与现代价值。 1. 礼仪的规范与变通: 梳理中国传统待客之道中“茶为先”的礼节规范,从正式的待宾到日常的问候。解析不同地域(如川渝的盖碗文化、闽南的工夫茶道)在程序细节上的差异性。 2. 茶与禅宗的交融: 深入探讨“茶禅一味”的思想根源。研究茶的“静”、“净”、“和”如何契合佛教的修行理念,并如何通过茶事活动达到内心的安宁与觉知。 3.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茶: 探讨鸦片战争后,中国茶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如英式红茶的建立基础),以及当代中国茶产业在面对国际市场竞争与消费升级时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探讨有机种植、可追溯性等现代议题。 【本书特色总结】 体系宏大: 覆盖历史、工艺、美学、哲学四大维度,构建起完整的中国茶知识框架。 视角平衡: 既有对制茶技术的严谨考证,又不乏对人文情怀的深情描绘。 专业性与可读性并重: 语言流畅,论证扎实,避免了学术专著的晦涩,也超越了入门手册的肤浅。 文化纵深: 强调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载体的核心地位,展现其在诗词歌赋、绘画艺术乃至社会结构中的深远影响。 目标读者: 茶道爱好者、传统文化研究者、酒店管理与餐饮服务专业人士,以及任何渴望在快节奏生活中寻找一方清净之地的现代都市人。阅读此书,您将不仅学会“如何品鉴一杯好茶”,更将领悟“如何以茶观世界”。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脊设计就深深吸引了我。沉静的绿色,带着一种仿佛能透出茶香的质感,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的不凡。翻开扉页,那精美的插图便扑面而来,每一页都像是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无论是茶叶的形态,还是冲泡后的茶汤色泽,都描绘得细腻入微,栩栩如生。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不同茶叶产地和采摘季节的描绘,文字间流淌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底蕴,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阻隔,亲眼见证了那些珍贵的茶叶是如何诞生,又是如何被人们珍视的。读到关于不同采摘时节对茶叶风味的影响时,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各种画面:清晨第一缕阳光洒落茶园,带着露珠的嫩芽被灵巧的手指采摘,而后经过精心的制作,最终成为杯中的那抹清香。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茶叶本身的介绍,更像是一次关于生活美学和自然馈赠的探索之旅,让我对“喝茶”这件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它让我明白,每一片茶叶背后,都蕴藏着大自然的智慧和匠人的心血,值得我们用心去品味和尊重。

评分

作为一名对绿茶充满好奇心的爱好者,我总是希望能有一本能够系统地、全面地了解绿茶的书籍。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所有期待,甚至超出了我的想象。它不仅仅是一本图鉴,更像是一部绿茶的百科全书。从最基础的茶叶分类,到复杂的加工工艺,再到不同品种的独特性格,书中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还涉及了一些关于绿茶冲泡技巧和茶具选择的内容,这些都是在品鉴绿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书中关于不同地区绿茶的特色对比,也让我对中国绿茶的丰富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特别喜欢书中提到的那些关于如何通过观察茶叶的外形、色泽,以及冲泡后的茶汤、叶底来判断茶叶品质的实用技巧,这些知识对于我提升自己的品鉴能力非常有帮助。这本书让我觉得,自己不再是一个浅尝辄止的茶客,而是能够更深入地去探索和理解绿茶的世界。

评分

这本图鉴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它的“全”与“精”。它收录的茶叶种类之广,让我惊叹,从最耳熟能详的绿茶,到一些我闻所未闻的珍稀品种,几乎囊括了市面上绝大多数的优质绿茶。而更难得的是,它在“精”的方面也做得无可挑剔。对于每一种茶叶,它都提供了详尽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产地、品种、采摘标准、制作工艺,甚至是不同年份和批次的细微差别。书中的插图更是我之前从未见过的,清晰地展示了茶叶干燥后的形态,以及冲泡后舒展开来的样子,仿佛就在眼前一般。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如何辨别茶叶品质的章节,那些细致入微的描述,如“叶片肥壮、匀整”、“色泽翠绿、有白毫”等,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它让我能够更自信地去挑选和品鉴,不再盲目跟风,而是能够真正找到适合自己口味的绿茶。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又不失文学作品的优美。它并非那种枯燥乏味的科普读物,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茶友,娓娓道来,与你分享他对绿茶的热爱和理解。我常常在阅读时,被那些优美的词句所打动,仿佛能感受到茶香在字里行间弥漫开来。书中对于不同茶叶风味的描述,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用词精准而富有诗意,能够唤醒读者内心深处的味觉记忆。例如,它描述某款绿茶时,可能会用“如山泉般清冽,又似晨露般甘甜,回甘持久,伴有淡淡的兰花香”这样的句子,一下子就让我对这款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期待。它不仅仅是告诉你一种茶叶是什么,更是在告诉你,它能够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和体验,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品鉴方式,让我觉得受益匪浅。

评分

我一直认为,对一种事物的了解,需要从它的起源和发展脉络入手。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不仅仅停留在对名品茶叶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演变。从古老的传说,到历朝历代的茶事发展,再到现代制茶工艺的创新,每一个环节都讲述得引人入胜。我读到了关于文人雅士如何将茶融入生活,成为精神寄托的故事,也看到了普通百姓如何将茶作为日常饮品,承载着生活的喜怒哀乐。书中关于不同茶类的分类和特点的讲解,也并非生硬的知识灌输,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描述,让我仿佛置身于茶园之中,亲手触摸着茶叶,嗅着茶香,感受着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特别是那些关于特定茶山和茶农的叙述,充满了人文关怀,让我看到了茶叶背后那些鲜活的生命和辛勤的汗水。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喝茶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对生活态度的表达。

评分

马力 相信很少有人知道,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地都会纷纷举办各种活动鼓励阅读。相较于其他节日,“读书日”更多的是宣告着自己的警示作用——重视读书、尊重创作。去年公布的第10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2年中国人均纸质图书和电子书合计阅读量为6.74本,而韩国人均图书阅读量约为10本,俄罗斯人均超过20本,以色列人均最多,在60本左右。 文化大国的的阅读量着实让国人自惭形秽了一把。国人阅读量与以色列人相差近10倍,这引起了读书人们的反思:国人为何不爱阅读?其实不尽然,调查报告的样本选取与问题设置都有可能使得调查结果以一个狭义的阅读概念去笼统地分析广义的阅读量。国人不阅读吗?你在大街上、公车上或者公园里看到不断滑动手机屏的人们,也许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在完成一个阅读的环节,当然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阅读——而是在非纸质阅读媒介上完成的一个零碎信息的吸收过程。 除了这些“低头族”外,浸泡在网络文学的年轻一代的阅读量也是容易被忽视的一项。据报道,我国目前有4亿手机阅读网民,而网络文学是主要阅读内容之一。而在2009年红袖添香举办的华语言情小说大赛中,大赛8个月齐集17536部言情作品,其中133部作品总阅读量超过1000万次,1076部作品阅读量超过100万次,所有作品总阅读量高达数十亿次。网络时代已经打破传统的阅读模式,而这上亿次的阅读量却很难科学地进行调查统计。 其实,相较于“为什么不读书”的问题,“读什么书”和“怎样读书”更应该得到关注。我们应该读什么书?现在网络文学、快餐文化、碎片化信息挤压着传统文学的生存空间。据统计,中国网络文学历经16年发展,网络写手的数量超过100万,仅一天发表的网络文学就超过1000万字,相当于一个中等出版社一年的出版量。而这些海量的网络文学质量参差不齐,其中不乏黄色、崇尚暴力以及玛丽苏情节等等的不良示范,读者往往从中获得了片刻的信息需求或精神幻想,却无法汲取细嚼慢咽经典作品时所能得到的营养和魅力。 另外,我们应该怎样读书?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把一本好书当作是镇静剂,完全是极度浪费。不论睡着,还是花了好几小时的时间想要从书中获得利益——主要想要理解这本书——最后却一路胡思乱想,都绝对无法达成你原来的目标。”每本书都像有血有肉的躯体,它们盛装而来,你不得不撕开它华丽的衣裳,沿着它的血肉,找到它的骨、它的气。只是,在浮躁的快餐时代,还有多少人能够像小学生一般端坐在书桌前,细细地品味作品的意蕴。

评分

大悟绿茶

评分

性子直爽,心中想甚么口里就说甚么。黄蓉插嘴笑道:“啊哟,

评分

我看了这本书籍很好,有不错的感想。认真学习了这本书,给我几个感受

评分

在母亲一席,笑吟吟的向她招手,于是走近身去,叫了声:

评分

马力 相信很少有人知道,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地都会纷纷举办各种活动鼓励阅读。相较于其他节日,“读书日”更多的是宣告着自己的警示作用——重视读书、尊重创作。去年公布的第10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2年中国人均纸质图书和电子书合计阅读量为6.74本,而韩国人均图书阅读量约为10本,俄罗斯人均超过20本,以色列人均最多,在60本左右。 文化大国的的阅读量着实让国人自惭形秽了一把。国人阅读量与以色列人相差近10倍,这引起了读书人们的反思:国人为何不爱阅读?其实不尽然,调查报告的样本选取与问题设置都有可能使得调查结果以一个狭义的阅读概念去笼统地分析广义的阅读量。国人不阅读吗?你在大街上、公车上或者公园里看到不断滑动手机屏的人们,也许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在完成一个阅读的环节,当然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阅读——而是在非纸质阅读媒介上完成的一个零碎信息的吸收过程。 除了这些“低头族”外,浸泡在网络文学的年轻一代的阅读量也是容易被忽视的一项。据报道,我国目前有4亿手机阅读网民,而网络文学是主要阅读内容之一。而在2009年红袖添香举办的华语言情小说大赛中,大赛8个月齐集17536部言情作品,其中133部作品总阅读量超过1000万次,1076部作品阅读量超过100万次,所有作品总阅读量高达数十亿次。网络时代已经打破传统的阅读模式,而这上亿次的阅读量却很难科学地进行调查统计。 其实,相较于“为什么不读书”的问题,“读什么书”和“怎样读书”更应该得到关注。我们应该读什么书?现在网络文学、快餐文化、碎片化信息挤压着传统文学的生存空间。据统计,中国网络文学历经16年发展,网络写手的数量超过100万,仅一天发表的网络文学就超过1000万字,相当于一个中等出版社一年的出版量。而这些海量的网络文学质量参差不齐,其中不乏黄色、崇尚暴力以及玛丽苏情节等等的不良示范,读者往往从中获得了片刻的信息需求或精神幻想,却无法汲取细嚼慢咽经典作品时所能得到的营养和魅力。 另外,我们应该怎样读书?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把一本好书当作是镇静剂,完全是极度浪费。不论睡着,还是花了好几小时的时间想要从书中获得利益——主要想要理解这本书——最后却一路胡思乱想,都绝对无法达成你原来的目标。”每本书都像有血有肉的躯体,它们盛装而来,你不得不撕开它华丽的衣裳,沿着它的血肉,找到它的骨、它的气。只是,在浮躁的快餐时代,还有多少人能够像小学生一般端坐在书桌前,细细地品味作品的意蕴。

评分

“你见了从前的相好,全心全意就回护着她,哪里还把人家放

评分

母之仇、屠戮之惨,一时爱恨交迸,低头不语。忽听得号角

评分

快递很快,挺好的一本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