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這是一本分門彆類教你記筆記的書。精選過的筆記符號,在不同的話題中靈活運用。於是你就能感受到聽力筆記神奇的記錄效果。這是一本訓練語言感覺的書。通過對經典訓練材料的學習,積纍詞匯短語和錶達法,讓自己的英語更加精細和精美。這是一本積纍背景知識的書。將重要的短語術語娓娓道來,學習不僅實用,而且有趣。這是一本適用廣泛的書:在口譯、托福、雅思等考試和各種工作場景中,都能發揮神奇的效果。掃碼獲取配套音頻資源
內容簡介
本書包括五章,分彆從經濟、健康、教育、科技和農業等五個角度齣發,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在每個章節下有又各自的分支和交叉學科,大約十多個小話題。每個話題下麵有四個訓練,分彆是:中文聽力與筆記復述訓練、英文聽力與筆記復述訓練、中文筆記與翻譯訓練和詞場掃雷。本書所涉及題材基本上涵蓋瞭口譯、托福、雅思等國內外考試常用題材,選用原汁原味的經典材料,在筆記訓練的同時,積纍翻譯素材和背景知識。采用韓剛老師經典的訓練方法,通過聽力的輸入型學習,可以夯實基礎,快速提高英語水平,輕鬆應對工作、生活和考試。
作者簡介
韓剛,2001年畢業於外交學院英語翻譯理論與實踐專業,曾以優異成績考入外交部翻譯室接受培訓,後調任新聞司擔任新聞發言人同傳。作為B2A口譯係統教學法和CECE/ECEC學習法創始人,自2003年起潛心鑽研口譯和筆譯培訓,注重係統傳授,教學踏實認真,方法科學得當,現已在翻譯培訓界獨樹一幟,是深得廣大學員尊重和愛戴的CATTI口筆譯資深講師。
目錄
目錄:
第一章 經濟篇
移民匯款
GDP與PPP的區彆
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PP)
現代小額信貸
南非經濟發展
格拉瑉銀行
債務限額
諾貝爾經濟學奬
地區內貿易
企業分類
第二章 健康篇
電流治療帕金森
青少年欺淩現象
血液與抗衰老
電子香煙
大腦男女有彆
全麵強健運動
咖啡因與記憶力
反式脂肪問題
流感病毒復雜性
遠程醫療
第三章 教育篇
有關教育的韆年發展目標
漢語進入南非課堂
美國社區學院項目
SAT考試改革
非洲教育狀況
發展中國傢教育不足對經濟的影響
網絡課堂的影響
音樂教育的重要性
數字時代對教育的影響
文本學習對兒童的影響
第四章 科技篇
可穿戴電子産品
移動設備的發展
互聯網對音樂的影響
二維晶體管
3D打印立法
國際消費者電子展
天氣預報
足球門綫技術
世界數字圖書館
非洲互聯網路由器
第五章 農業篇
農業肥料對密西西比河的影響
大豆作物和電腦解決糧食問題
殺蟲劑濫用問題
藜麥
某些作物有助減緩飢餓問題
作物控草方法
種植蔬菜和養魚結閤
一品紅
世界糧食奬
土壤養護方法——防風林
精彩書摘
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PP)
訓練1:中文聽力與筆記復述訓練
這是四步訓練法中的第一步。聽中文音頻,進行中文筆記復述並找齣可能涉及的專有名詞或詞組。
本月早些時候,高級貿易官員們在新加坡召開瞭會議,通報瞭進展,但沒有達成最終協議。會上,他們討論瞭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PP),呼籲取消12個太平洋國傢之間的非關稅貿易壁壘。
支持者稱TPP可以促進貿易、創造就業、發展經濟,但批評者稱現有的一些條款旨在保護個人、工人和環境。
這12個國傢的貿易量占全球總量的約三分之一,包括澳大利亞、智利、日本、馬來西亞、墨西哥、秘魯、新加坡、越南和美國。
貿易官員們將於1月份重啓談判日程,解決幾個爭議問題。美國希望日本取消對美國汽車的限製,有的國傢就電影和音樂的知識産權問題進行談判。
專傢稱早期的貿易協定削減瞭關稅和其他費用,降低瞭商品在國傢間流轉的成本,支持者稱成本下降,則貿易量上升。
查爾斯?波斯坦尼(Charles Boustany)是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國會議員。他指齣,在2011年,與TPP國傢的貨物與服務的進齣口貿易為美國創造瞭近1500萬個就業崗位。TPP意在通過在各國之間製定相似的規則來促進貿易。
洛瑞?瓦拉赫(Lori Wallach)是美國活動組織“公共市民”的一員。他說,一些商品進齣口方麵的政府規定是必要的,這些規定旨在保護環境、工人健康和進口商品購買者。
洛瑞?瓦拉赫說,TPP更多地與政治而非貿易有關,大公司利用秘密貿易協商來促成國會不會批準的事情,如果那些確保工作環境安全、保護健康的規定被視為國際貿易的障礙,那事情就不妙瞭。
來自勞工和消費者保護組織的反對派認為TPP協議在華盛頓的命運充滿不確定性,該協議必須經過包括美國國會在內的許多國傢立法機構的批準。
TPP的支持者試圖阻止國會對貿易會談上達成的任何協議做齣更改。
訓練2:英文聽力與筆記復述訓練
這是四步訓練法中的第二步,聽英文音頻,進行英文筆記復述或翻譯,將中文中涉及的專有名詞或詞組找齣並重點鞏固記憶;聽第二遍,全文復述,練習短期記憶力;筆記部分參照筆記示範。
Top trade officials reported progress, but no final deal after meets in Singapore earlier this month. They met to discuss details of the proposed Trans Pacific Partnership, or TPP. The plan calls for removing non-tariff trade requirements among 12 Pacific nations.
Supporters say the TPP would make trade easier, create jobs and help the economy of those countries. But critics say some of the requirements exist to help protect individuals, workers and the environment.
The 12 nations are responsible for about one-third of all world trade. They include Australia, Chile, Japan, Malaysia, Mexico, Peru, Singapore, Vietnam and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officials are set to restart talks in January. Negotiators are attempting to settle several disputes. The United States wants Japan to end restrictions on American-made automobiles. Some nations are arguing over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for films and music.
Experts say earlier trade deals cut tariffs and other payments. This made it less costly to move goods from one nation to another. Supporters say lower costs increases trade.
Charles Boustany is a congressman from the American state of Louisiana. He notes that in 2011, trade exports and imports of goods and services with TPP countries supported nearly 15 million job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Trans Pacific Partnership is an attempt to increase trade by making rules similar from one nation to another.
Lori Wallach works with the American activist group Public Citizen. He says some government rules for importing or exporting goods are necessary. He says they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health of workers and people who buy imported goods.
Lori Wallach says the TPP is more about politics than trade. He says big companies have used secretive trade negotiations to get things done that Congress would not approve. He says rules that make work conditions safe or protect health are under attack if they are defined as a barrier to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Opposition from labor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groups means the proposed deal faces an uncertain future in Washington. The agreement has to be confirmed by many national legislatures, including the U.S. Congress.
Supporters of the TPP are seeking to prevent Congress from making changes to any agreement reached at the trade talks.
前言/序言
職場精英的效率革命:高效會議速記與文檔整閤實戰指南 告彆信息過載的時代,掌握高效溝通的核心技能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無論是跨國會議、項目研討還是日常團隊協作,我們都麵臨著海量的口頭信息。如何迅速捕捉關鍵點,準確記錄,並在會後高效整理、轉化為可執行的行動方案,是衡量一個職場人士專業素養的重要標準。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語言的學習或考試技巧,而是深入探討一套普適性的、麵嚮結果的高效信息處理係統,旨在幫助讀者徹底優化會議記錄和文檔整閤的流程,實現“一次聽清,一次記對,一次用好”。 本書的核心價值:從“記錄員”到“信息架構師”的蛻變 傳統的工作模式常常將注意力消耗在機械的謄寫上,導緻對討論深層含義的理解不足。本書提供的是一套結構化思維工具,幫助您將聽力輸入轉化為結構化的輸齣。我們假設您已經具備基本的專業知識和語言理解能力,本書的重點在於如何係統性地管理和利用這些信息。 第一部分:聽覺信息的預處理與策略製定——“磨刀不誤砍柴工” 在任何正式或非正式的會議開始前,有效的準備工作決定瞭記錄的質量。本部分將詳細拆解“聽前準備”的三個關鍵步驟: 1. 會議目標與上下文的深度解析: 許多人在記錄時陷入“什麼都想記”的誤區。我們將引導讀者學會如何通過會議議程、背景材料(如會前郵件、項目報告)快速定位核心議題(The Core Agenda)和預期産齣(Desired Outcomes)。這不僅僅是閱讀材料,而是進行批判性分析,預測發言的可能方嚮,預設筆記的框架。例如,對於技術評審會,我們提前確定需要關注的“風險點”、“技術選型依據”和“資源分配”這三大核心模塊。 2. 建立個人化的“速記代碼係統”: 我們不提倡死記硬背復雜的符號體係,而是強調建立一套個人化、可遷移的速記符號集。這套係統基於您最熟悉的邏輯結構和專業術語縮寫。內容包括: 動詞簡化: 將“確認執行”簡化為“☑E”,將“提議修改”簡化為“△M”。 狀態標記: 區分“已定案(✓)”、“待討論(?)”、“高優先級(!!!)”。 人員指代: 為常用參會人員設置固定的首字母或代號,避免重復書寫全名。 本章將提供大量的實戰案例,展示如何根據行業特點(如金融、IT、市場營銷)定製高效的代碼,確保記錄速度與信息密度同步提升。 3. 聽力聚焦與信息過濾機製: 成功的記錄者知道何時“放過”細節。我們將訓練讀者識彆“噪音”與“信號”的能力。信號通常齣現在以下關鍵節點: 決策點: 齣現“因此我們決定……”、“最終共識是……” 關鍵數據: 具體的指標、截止日期、預算數字。 行動指令: 明確指齣“誰(Who)必須在何時(When)完成什麼(What)”。 我們將介紹如何使用聽覺提示來觸發記錄模式,例如識彆發言者的語氣變化、句式結構的變化(如從陳述句轉嚮祈使句)。 第二部分:會議中的實時結構化記錄——“動態思維導圖”的構建 實時記錄的核心在於保持與對話節奏的同步,同時在腦海中構建清晰的邏輯樹。 1. “康奈爾筆記法”的升級應用: 我們摒棄傳統的綫性筆記,將康奈爾筆記法的“綫索欄”、“筆記區”和“總結區”進行動態化處理。在會議進行時,“筆記區”用於快速捕捉關鍵點(使用前述的代碼係統);而“綫索欄”則被用來實時標記“待澄清的問題(Follow-up Questions)”和“關聯的資源鏈接”。這使得記錄不再是信息的堆砌,而是思考過程的映射。 2. 時間軸與事件流的追蹤: 對於流程復雜或涉及多個並行項目的會議,單純的議題劃分是不夠的。本節教授如何使用時間戳(Timestamping)和事件鏈(Event Chain)技術來記錄討論的演變。這對於事後追溯“某個決定是如何産生的”至關重要。例如,記錄A提議被B反駁,C提齣摺中方案,最終采納C方案,全程的邏輯推演將被清晰地固化下來。 3. 跨部門溝通的“術語橋梁”構建: 在跨職能會議中,不同部門對同一術語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本書強調在記錄時,不僅要記下對方的用詞,更要在括號內注明您的理解或該術語在您部門的定義。這能有效避免因術語歧義導緻的後續協作失誤。 第三部分:會後信息整閤與知識資産轉化——“從草稿到藍圖” 會議結束的十分鍾是信息價值衰減最快的階段。本部分聚焦於如何迅速將淩亂的速記轉化為結構清晰、可立即交付的文檔。 1. 快速重構的“三段式提煉法”: 不再需要逐字校對全文。我們提倡采用“三段式”快速提煉: 第一遍掃描(關鍵詞提取): 快速圈齣所有代碼和縮寫,補全最核心的動詞和名詞。 第二遍結構化(框架搭建): 基於會議議程,將提取的關鍵詞填入預設的文檔模闆(如“結論-論據-行動”)。 第三遍精煉(語言潤色): 將簡短的代碼和指令轉化為規範的業務語言,確保文檔的正式性。 2. 行動項的精準分配與追蹤機製: 本書認為,沒有明確責任人和交付日期的記錄等於無效記錄。我們將詳細介紹如何從記錄中自動生成“責任矩陣(RACI或DoD)”,並利用現有工具(如項目管理軟件的導入格式)進行無縫對接,確保記錄中的“待辦”事項能立即轉化為項目管理係統中的“任務”。 3. 知識庫的構建與檢索優化: 記錄的最終目的是形成可復用的知識資産。我們將介紹一套簡單的“標簽化與元數據管理”方法,確保每次記錄的文檔都能被清晰地分類、標記主題、關聯項目和參會者。這使得未來您可以通過關鍵詞、時間段或項目名稱,迅速調齣曆史會議的關鍵決策點,而非大海撈針。 本書特色總結: 本書摒棄瞭對特定聽力材料的依賴,專注於通用高頻場景下的信息處理能力。它提供的是一套方法論、一套係統和一套可執行的工作流,幫助您在任何語言環境、任何專業領域中,都能成為最有效率的“信息轉化工程師”。掌握本書內容,您將不再是會議的被動參與者,而是會議成果的積極架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