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在育兒過程中,遇到問題尋求解決辦法的年輕父母;想要瞭解科學育兒方法,助力孩子健康成長的父母。 1.將核心功能放大:本書係告彆瞭過去那種籠統的傢教書概念,突齣瞭功能性,每一分冊有三個重點,都是傢長關心的、有強烈需求的。例如“性格好”、“有教養”、“學習棒”,一本書解決瞭傢長關心的三個問題,突齣瞭傢長的訴求,從而拉動購買需求。
2.生動的寫作風格:本書在寫作中盡量做到每個小節都有生活中的案例佐證,讓讀者在閱讀起來更輕鬆,能得到更多可以藉鑒的地方,也是本書可以作為傢長後期傳播的基礎。
3.發揮套書係優勢:本書係首推兩本,不同側重,“一推兩得”。如果市場反響好,還可以繼續拓展成為一個更大的係列,逐漸形成一個獨立品牌。
內容簡介
☉糾正行為!父母的方法變瞭,孩子就優秀瞭!
☉不打不罵、不吼不叫,改變孩子壞習慣有方法!
☉糾正孩子成長中的錯誤行為,讓孩子迴到正確的軌道上,養成好習慣,擁抱獨立!
一個好習慣孩子能受益一生,同樣,一個壞習慣也會跟隨孩子的一生,影響孩子一生的發展。有些不好的行為習慣(包括:貪玩、磨蹭、依賴等等),如果不能及時糾正,會對孩子的性格培養、學習能力塑造造成負麵的影響,孩子也將會遠離優秀的道路,逐漸失去自信心和進取心。為瞭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本書嚮父母傳授瞭一些頗為實用的方法,能讓父母在不吼、不罵、不打孩子的同時,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習慣,讓孩子走上正軌。
作者簡介
淩悅,傢庭教育專傢,傢庭教育專傢,傢庭教育專傢、專欄作傢、自媒體人,畢業於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專業,曾任職於國內多傢教育研究機構,在兒童行為糾正、青春期心理、親子關係上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幫助過全國數以萬計的傢庭解決孩子的成長問題,同時她也是一位成功的母親。
目錄
Chapter 1 規矩的背後是自由 001
1.立規矩,要趁早 002
2.沒規矩,孩子缺乏自控力 004
3.規矩不是束縛而是為瞭自由 006
4.父母要先給自己立規矩 008
5.告彆溺愛的陷阱 010
6.父母必須及時糾正孩子的行為 013
7.循序漸進地糾正孩子 015
8.樹立權威更有效 017
9.嚴厲不等於“打罵吼叫” 020
10.懲罰不是目的隻是手段 022
11.拒絕孩子無休止的要求 024
Chapter 2 培養一個會玩、不貪玩的孩子 027
1.沒有孩子不愛玩 028
2.孩子在玩的時候也在思考 030
3.父母應該和孩子一起玩什麼 032
4.要玩,就要玩得痛快 034
5.貪玩,其實是天性的“錯” 036
6.把閱讀和學習變成一種“玩” 038
7.把掌握一種技能變成“玩” 040
8.太過貪玩的本質就是缺乏自控力 042
9.幫助孩子做到自控 044
10.減輕孩子因受限而産生的對抗情緒 046
11.先學,再玩 049
12.適當引入“競爭機製” 052
13.區分貪玩和“多動癥” 054
Chapter 3 用對方法,“小磨蹭”不見瞭 057
1.十個孩子九個“磨” 058
2.沒有時間觀念的孩子會怎樣 060
3.為何孩子總會“慢半拍” 062
4.你無法永遠代替孩子的行動 064
5.讓孩子感受到拖延的後果 066
6.用錶揚替代催促 068
7.讓孩子感到“快得有價值” 070
8.1分鍾訓練法 072
9.給孩子的每一項任務加上截止時間 074
10.讀秒遊戲,提高效率 076
11.讓枯燥的事情變成“小比賽” 077
12.分解大事項完成小步驟 079
13.彆讓孩子的注意力隨便轉移 081
14.從“三心二用”到“一心一用” 083
15.一切以養成好習慣為目標 085
Chapter 4 父母鬆開手,孩子纔能自己走 088
1.被“慣”大的孩子很難成熟 089
2.捨得讓你愛的孩子吃苦 091
3.過度保護就是傷害 092
4.父母鬆開手,讓孩子自己走 094
5.讓孩子自己體會酸甜苦辣 096
6.父母的角色是幫助和安慰 098
7.乾涉得太多,叛逆就會早來 100
8.引導孩子不走錯路、彎路 102
9.相信孩子自己能站起來 104
10.自理能力是一點一滴積纍起來的 106
11.自理的同時要做到自律 109
12.讓孩子體會靠自己成功的感覺 110
13.鼓勵孩子承擔一些責任 112
14.在團體活動中成長 114
15.有主見,更全麵 116
16.父母的觀念再好,不如孩子自己體會到 118
精彩書摘
《父母這樣教,孩子不貪玩、不磨蹭、不依賴》:
父嚴母慈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傢庭模式,事實也證明很多好孩子是從這種模式的傢庭走齣的。父親不苟言笑,母親慈愛溫暖,他們指導孩子的言行舉止,照顧孩子飲食起居,但卻一般不會俯下身來陪他們玩耍。尤其是父親,要注重所謂父道尊嚴。
可如今社會現實是,雖然放開瞭“二胎”政策,大部分傢庭仍舊是一個孩子,孩子沒有兄弟姐妹共同玩耍成長,陪孩子玩也就成瞭父母的必修課。那麼,玩什麼、怎麼玩,纔玩得有質量呢? 我們還是希望孩子盡量和同齡的小夥伴玩,因為他們之間纔能夠真正互相理解和溝通,孩子的世界,傢長們不懂。
孩子也需要社交,傢長要製造機會讓孩子們一起玩,比如幼兒園或學校的同學,同一個社區的年齡相仿的孩子,大傢約定時間聚在一起,這個時候,不需要父母的參與,父母隻是在旁邊靜靜陪伴保證安全就好。
麵對更多的在傢時光,沒有同一屋簷下的玩伴,孩子是寂寞的,這時他(她)總是喜歡圍著父母轉,希望能夠得到關注,陪他們玩耍。雖然大部分父母會放下手中的事情,陪伴孩子,但下麵兩種情況傢長們要注意避免。
(1)敷衍型
這類父母雖然會按孩子的要求參與遊戲,或者陪在身邊,但在他們心裏卻認為和孩子玩這些遊戲很“無聊”,有點浪費時間,所以常常不會傾心配閤,仿佛相聲裏不盡責的捧哏演員,“哼”、“哈”瞭事。不要以為孩子看不齣來,父母的這種態度,孩子很快就能感知,他(她)從你的眼中看不到熱情,從父母的言語中得不到響應,當父母心中祈禱快點Gome Over時,孩子為瞭引起父母的注意,反而會拉長遊戲時間,甚至開始無理取鬧。
……
父母這樣教,孩子不貪玩、不磨蹭、不依賴 內容簡介: 在這本內容詳實的育兒指南中,我們深入探討瞭當代父母在麵對孩子“貪玩”、“磨蹭”、“依賴”等普遍性難題時,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培養齣獨立自主、目標明確、時間管理能力強、並且在人際關係中具有健康界限的孩子。本書並非提供一蹴而就的“秘籍”,而是基於心理學原理、兒童發展規律以及大量成功的傢庭教育案例,為傢長們提供一套係統、可操作的指導方案。我們將逐一剖析這些行為背後的深層原因,並在此基礎上,提供一套循序漸進、兼具科學性與人文關懷的教育方法。 第一部分:理解“不貪玩、不磨蹭、不依賴”行為的根源 在著手解決問題之前,深入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至關重要。 關於“貪玩”: 很多時候,孩子的“貪玩”並非純粹的“不務正業”,而是對新奇事物的好奇心、對當下活動的投入,以及在遊戲中獲得成就感和釋放壓力的重要途徑。傢長需要區分是“沉迷”還是“投入”,是“逃避”還是“享受”。本書將引導傢長識彆孩子過度沉迷於娛樂的潛在原因,例如: 現實生活中的挫敗感: 當孩子在學習、社交或麵對挑戰時感到睏難重重,他們可能會轉嚮遊戲來尋求掌控感和即時滿足。 缺乏更有吸引力的替代活動: 如果現實生活中的學習和活動不夠有趣,孩子自然會傾嚮於更容易獲得快樂的虛擬世界。 情感需求未被滿足: 有些孩子通過玩耍來填補情感的空虛,尋求關注和連接。 生理和心理發展階段: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對遊戲的興趣程度和控製能力不同。 關於“磨蹭”: 孩子磨蹭的行為,常常讓傢長感到抓狂。然而,這背後可能隱藏著多種原因,而非簡單的“拖延癥”。本書將深入剖析: 對任務的畏難情緒: 孩子可能覺得任務太難,或是對自己能力不自信,於是通過拖延來逃避。 完美主義傾嚮: 有些孩子過於追求完美,害怕做得不夠好,反而遲遲不動手。 缺乏時間概念和計劃能力: 孩子的大腦尚未完全發育,對時間的感知和規劃能力較弱,難以估算任務所需時間。 尋求關注或控製: 磨蹭有時也是孩子吸引傢長注意力的策略,或是試圖在不被強製的情況下保持某種程度的自主性。 能量和情緒狀態: 疲憊、情緒低落或焦慮都會影響孩子的執行力。 關於“依賴”: 孩子對父母的過度依賴,在學齡前是正常的,但若延續到較大年齡,則可能阻礙其獨立性的發展。本書將探討: 分離焦慮: 孩子對離開父母感到不安和恐懼。 缺乏自主解決問題的經驗: 長期以來,父母包辦一切,導緻孩子缺乏獨立思考和行動的能力。 不安全感: 孩子可能因為缺乏自信,認為自己無法獨自完成任務,需要父母的“保駕護航”。 父母的過度保護: 傢長齣於愛,過度替孩子承擔,反而扼殺瞭孩子的獨立空間。 社交技能不足: 孩子在同伴交往中遇到睏難,更傾嚮於迴到父母身邊尋求慰藉。 第二部分:培養孩子“不貪玩”的秘訣——引嚮有意義的活動 本書的核心理念是,與其一味地禁止和限製,不如積極地引導孩子發現更有價值、更能激發他們興趣和潛能的活動。 建立健康的娛樂觀: 傢長需要幫助孩子認識到,娛樂並非洪水猛獸,而是生活的一部分,關鍵在於“度”和“質”。我們將提供方法: 共同製定娛樂規則: 在尊重孩子意願的基礎上,與孩子一起商定遊戲時間、時長以及選擇遊戲的原則,讓他們參與到規則的製定中,增強其責任感。 區分“被動娛樂”與“主動創造”: 鼓勵孩子從單純的“觀看者”轉變為“參與者”和“創造者”,例如鼓勵孩子自己動手畫畫、搭建、編故事,而不是僅僅沉浸在電子屏幕前。 引入多樣化的興趣愛好: 積極發掘和培養孩子的多元化興趣,包括但不限於閱讀、運動、藝術、音樂、科學實驗、戶外探索等,讓孩子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樂趣。 引導孩子認識不同活動的價值: 幫助孩子理解,有些活動可以放鬆身心,而有些活動則能提升技能、增長知識、鍛煉體魄,從而形成更健康的認知。 傢長以身作則: 傢長自身對多元化活動的興趣和投入,是影響孩子最好的方式。 提高學習的吸引力: 將學習的體驗變得生動有趣,是減少孩子對遊戲過度依賴的關鍵。 聯係生活,學以緻用: 將抽象的學習內容與孩子的生活經驗相結閤,讓他們看到知識的實用性和趣味性。 遊戲化學習: 運用各種遊戲化的方法,將學習過程變得像玩遊戲一樣吸引人,例如通過闖關、積分、奬勵等方式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鼓勵探索式學習: 提倡孩子通過動手實踐、觀察、思考來獲取知識,而不是被動接受。 建立積極的學習反饋機製: 及時肯定孩子的努力和進步,即使是很小的成就,也能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 為學習創造良好的環境: 提供安靜、舒適的學習空間,減少外界乾擾,幫助孩子集中注意力。 營造健康的傢庭氛圍: 傢庭是孩子最重要的成長環境,一個溫馨、支持、充滿活力的傢庭氛圍,能有效緩解孩子因現實生活壓力而産生的對虛擬世界的逃避。 高質量的親子陪伴: 抽齣時間與孩子進行深度互動,進行有意義的交流和共同活動,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鼓勵傢庭成員共同參與: 組織傢庭遊戲、戶外活動、閱讀分享等,增進傢庭成員之間的感情。 正麵溝通,理解與支持: 當孩子遇到睏難或情緒低落時,用理解和支持的態度與他們溝通,而不是一味地批評和指責。 第三部分:攻剋“磨蹭”難題——培養高效的時間管理能力 本書將為傢長提供一套係統的方法,幫助孩子剋服磨蹭,成為時間的主人。 建立清晰的時間概念: 使用時間工具: 引入沙漏、計時器、日曆、周計劃錶等工具,讓孩子直觀地感受時間的流逝,並學會規劃。 “時間魔法”練習: 通過一些有趣的小遊戲,讓孩子感知不同時長的時間,例如“一分鍾能做什麼?”“十分鍾能畫幾隻小鳥?” 估算與對比: 鼓勵孩子在開始一項任務前,估算需要多少時間,完成後再進行對比,逐漸提高估算準確性。 分解任務,化繁為簡: “拆解”法: 將復雜的任務分解成一個個小步驟,讓孩子更容易著手,每完成一步都能獲得成就感。 “番茄工作法”的簡化應用: 引導孩子集中精力完成一個小目標(例如15-25分鍾),然後休息片刻,再繼續下一個目標。 列錶式清單: 製作簡單的任務清單,讓孩子能夠清晰地看到需要完成的事項,並逐一勾選,獲得掌控感。 提升行動力與執行力: “五秒法則”: 當孩子需要開始一項任務時,鼓勵他們從“5”倒數到“1”,然後立即行動,打破猶豫和拖延的僵局。 設定明確的“啓動信號”: 告訴孩子什麼時候應該開始做某件事,例如“吃完晚飯,我們就開始寫作業。” 創造“即時奬勵”: 對於按時完成任務的孩子,給予及時的、他們喜歡的奬勵,強化其積極行為。 識彆和應對“啓動睏難”: 瞭解孩子在啓動任務時可能遇到的障礙,並提供針對性的幫助,例如陪孩子一起開始,或者先完成最容易的部分。 培養責任感與自律性: 讓孩子承擔後果: 當孩子因為磨蹭而導緻不良後果時(例如錯過精彩的電視節目),讓他們體驗並從中學習。 鼓勵孩子自我監督: 引導孩子反思自己的時間使用情況,讓他們為自己的時間負責。 製定個性化作息時間錶: 與孩子一起討論製定符閤其個體需求的作息時間,讓他們成為自己生活的主人。 培養“計劃”的習慣: 鼓勵孩子每天或每周花一點時間來規劃自己的活動,從宏觀到微觀,逐步培養計劃能力。 第四部分:塑造獨立人格——告彆過度依賴 本書旨在幫助傢長和孩子一起,邁嚮獨立自主的旅程。 鼓勵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我能行”的力量: 相信孩子的能力,在孩子遇到睏難時,先給予提問和引導,鼓勵他們自己尋找解決方案,而不是立刻代勞。 “提問式”引導: 用“你覺得可以怎麼辦?”“還有其他的辦法嗎?”等問題,激發孩子的思考,讓他們學會分析和判斷。 給予試錯空間: 允許孩子犯一些小錯誤,從中學習經驗教訓,而不是害怕失敗而不敢嘗試。 鼓勵孩子錶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讓他們知道自己的聲音很重要,並學會清晰地錶達。 培養生活自理能力: 分階段的“放手”: 根據孩子的年齡和能力,逐步增加他們需要獨立完成的任務,例如自己穿衣服、整理玩具、準備簡單的食物等。 “傢庭責任”分配: 讓孩子承擔力所能及的傢務,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是傢庭的一份子,有責任為傢庭做齣貢獻。 教授生活技能: 耐心細緻地教授孩子各種生活技能,例如安全用電、用火常識,以及基本的烹飪、清潔等。 建立健康的社交界限: “我的”和“你的”: 幫助孩子理解個人物品和空間的概念,學會尊重他人,也保護自己的權益。 學會說“不”: 教導孩子在不情願的情況下,如何禮貌而堅定地說“不”,維護自己的獨立意願。 發展同伴交往能力: 鼓勵孩子多與同齡人交往,學習閤作、分享、解決衝突,在同伴關係中獲得獨立感和歸屬感。 認識和管理情緒: 幫助孩子識彆和錶達自己的情緒,並學習用健康的方式來管理情緒,減少對父母的過度依賴。 父母的“退一步”藝術: 調整自身期望: 認識到孩子成長的規律,不過度追求完美,給予孩子足夠的發展空間。 給予信任和支持: 相信孩子有能力獨立成長,並在他們需要時給予鼓勵和支持,而不是過度乾涉。 學會傾聽: 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聲,理解他們的需求和睏惑,用溫和而堅定的態度與他們溝通。 創造機會讓孩子獨立: 主動為孩子創造一些他們可以獨自完成的事情,例如讓他們自己去商店買東西,或者獨自完成一項小的項目。 關注自身的成長: 父母也需要不斷學習和成長,提升自身的育兒智慧,纔能更好地引導孩子。 結語: 《父母這樣教,孩子不貪玩、不磨蹭、不依賴》不是一本教條式的育兒手冊,而是一份充滿智慧與實踐性的夥伴。它引導父母從根源上理解孩子的行為,提供一套係統、科學且充滿愛的教育方法。通過積極引導、耐心陪伴和循序漸進的訓練,傢長們將能夠幫助孩子告彆“貪玩”、“磨蹭”和“依賴”,培養齣具備獨立思考能力、良好時間管理習慣、以及自信、陽光人格的未來主人翁。這是一場關於愛、理解與成長的旅程,願每一位傢長都能在這本書的指引下,與孩子攜手同行,收獲幸福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