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男孩穷养女孩富养(全新升级版)》传统智慧与科学理论相结合的育儿技巧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男孩将来要承担社会和家庭的重大压力和责任,因此无论家境多好,对男孩必须“穷”着养,要刻意使他尝试生活的艰辛,从小磨砺他坚强的意志。只有经历过坎坷磨砺、性情坚忍的人才能担当大任。穷养男孩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是对男孩人生发展的投资。
适合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富养女孩,并非惯养女孩,而是要在物质上开阔其视野,精神上丰富其思想,主要培养她的女性魅力。要从小宠她、爱她,同时培养她高雅的气质和大家闺秀的涵养,培养她的自信心,使她的审美观和生活品位从小就达到某一个高度。这样的女孩才能独立自主,见多识广,心智成熟,一生幸福。
上篇 基因选择区别,你选择教育
第一章 男孩和女孩真的不一样——男孩和女孩所要面临的世界
谁在说“男孩女孩就要不一样”
无处不在的性别暗示
一个排斥“变态”的真实世界
可怕的“娘娘腔”与“野蛮女友”
孩子需要一张“明性片”
第二章 男孩女孩天生的差异——染色体、大脑成长和激素
染色体负责设计人体
右脑发达,男孩善于解决问题
女孩独特的天赋和优势
让男孩调皮捣蛋的睾丸激素
让女孩甜美可人的雌性激素
第三章 男孩女孩的成长蓝图——相同的成长,不同的轨迹
纯真的时代——0~7岁的男孩女孩
转变的时代——8~13岁的男孩女孩
青春的时代——14岁以后的男孩女孩
第四章 教育孩子,先走人他们的内心——男孩女孩的情感世界
男孩有冒险天分和英雄情结
女孩渴望得到友谊和爱
我是大王——面对竞争,男孩跃跃欲试
我害怕——面对挑战,女孩习惯退三步
胆小、内向、敏感—清理解另类的男孩
帅气、粗心、孤僻——清理解另类的女孩
第五章 父母无法回避的现实——正视男孩女孩的差异
男女并不真正“平等”
女孩所遭遇的就业性别歧视
男孩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男孩应该比女孩入学晚一年
第六章 回归传统的教养观念——走出无差别教养的误区
世界范围的青年“中性化危机”
差别教育不是性别歧视
“一视同仁”的教育未必合理
看得见的爱与看不见的爱
找准男孩女孩的社会性别角色
从名人教子得到的启示
中篇 穷养出了不起的男孩
第一章 历来纨绔少伟男——再富也要穷养男孩
为何“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
下篇 富养出最完美的女孩
找准男孩女孩的社会性别角色
“男尊女卑”的思想并不只是中国特色,纵观全球很多国家都是如此。比如在日本、韩国这样的国家里,都是男性占据了家庭生活中的主导地位。日本女人在结婚之后,基本上就不会出去工作了,而是做全职太太照料家庭,在经济上则是完全依赖于丈夫。还有很多国家都实行着一夫多妻制。
中国有句古话叫:“女子无才便是德。”为什么这样讲呢?男人需要有才,有才则有心机,才能看得清局势。而女孩子基本上是在照料家庭,每天面对的都是一家人,不需要和人动心机,所以就要“无才”。而女子无才不能解释成什么都不懂,那也不对,女子无才,但是要有“识”,就是忠孝节义的见识。很多的父母都抱有一种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男孩子将来是要闯荡社会的,要挑起养家的责任,所以需要对他从小进行吃苦教育,让他受点挫折、受点委屈都是理所应当的。而女孩子将来的任务主要就是操持家庭而不是创业,所以也没有必要让她来吃苦,只要懂规矩,惹人喜爱就是好女孩。
所以,有人说“男孩穷着养,女孩富着养”其实是一种“男尊女卑”思想的延续。不过,也有人认为男人和女人完全是平等的。在社会中,女人和男人一样可以承担责任和义务,也就不需要再区别教育了,女孩子必须有自己的独立性,和男孩子一样,才会在社会上有竞争力,成就一份事业。
其实,看似是不平等的“男尊女卑”,实际上则是对社会的一种极大的促进。现在有很多女性走出家庭,那料理家务、照料孩子、孝敬老人这些必需的工作谁来做呢?中国现在有很多年轻的职业女性,为了自己的职业发展,没有时间来照料家庭,为了工作放弃了一切,甚至有的女性为了不让别人夺走自己的职位,或者为了保住优越的薪水待遇,可以找“代孕妈妈”帮助自己来生小孩。有的妈妈为了工作,没有时间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到后来发现孩子对她没有感情,悔之也晚矣。
男尊女卑,并不能把它简单地理解成是男权主义或是对妇女的歧视。它的存在,对社会,包括对今天的社会,都有着合理的意义。而针对男孩和女孩所要施行不同的教育,目的也是在于帮助孩子找准自己的社会定位,怎样培养孩子使他能有属于自己的真正的美好的人生,怎样培养孩子才会把他们塑造成是社会最需要的人。
教育点:引领男孩女孩获得不同的生存智慧
由于男孩女孩天生的不同。整个社会对他们的定位也有所不同,性别有从生理结构的不同来区分,称“生物性别”;也有由社会对男女特征、角色、活动、责任的期待和规范来区分,称“社会性别”,这就是所谓的“性别角色”。
我们知道,男女是不一样的。无论从生理或其他方面,虽然没有谁好谁坏之分,但男女对事物的感觉、对待事物的态度,以及对应的方式各有不同却是毋庸置疑的。社会文化对男女的特点、特长、分工的定型,以及相应的资源和机会的分配、能力和特长的发展,影响了该社会对男女高低不等的评价,从而建构出男女之间不平等的权力和地位关系。
社会学家告诉我们,社会对理想的男性和理想的女性期待是不同的。社会对男性的要求更注重内在素质和实力,需要他有独立的生活能力和思维能力。社会观念认为:男性应该积极进取、有主见、有雄心、理智、自我依靠,而女性应该忠于爱情、文雅、爱小孩、富有同情心、言语流畅。很显然,男性的理想特征与决策、职业发展有关,而女性的理想特征与人际关系、情感表达有关。
男人充分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工作、坚信自己的人生、寻觅温驯恭良的女人、让女人得到幸福,这都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反过来由女人供养男人,而让男人幸福的女人却极少。男人味十足的性别象征挪到女人身上,多少会让男人们觉得不那么舒服,甚至产生相当大的反感。卢梭说得好:“当女人彻底是女人时,她的价值要比她充当男人的角色大得多。”
不管是男是女,他们都有着不同的性别优势,有些性别特征能提高个体胜任社会生活的能力,有些则会妨碍个体对社会的良好适应。比如男性在速度力量和方向感上占有非常明显的优势,而女性的形象思维和非逻辑思维、观察敏锐和感觉细微、感情丰富和性格温柔的优势明显高于男性。因此,男孩女孩在将来的社会中也需要不同的生存智慧。要适应社会,我们还要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充分发挥他们的性别优势。
从来富贵多淑女,自古纨绔少伟男。自古以来,“穷养儿子富养女”就是中国父母养儿育女的“金科玉律”,其中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人生智慧,其道理可以很容易地从中国传统上男孩和女孩将来要在社会上承担的角色来解释。
男孩将来所承受的社会责任和压力都比较大,在家庭中,男人更是顶梁柱。要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这一生不知要承受多少磨难、冷眼、屈辱和挫折。古人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如此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无论家境多好,对男孩绝对不能宠,必须“穷”着养,让他吃得苦中苦,从吃苦中使他的意志得到磨炼,培养其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作风,仁义孝道的思想,让他从小就明白生活的艰辛。如此,将来方可顶天立地,担负起社会和家庭的重任。相反,如果父母对男孩娇生惯养,在物质上过多、轻易给予,就会要么培养出一个花天酒地、不成器的纨绔子弟来,要么把男孩培养成阴柔气十足的“娘娘腔”,缺乏男孩应有的阳刚气。因此,父母真正心疼儿子,就要狠心“穷”着养,今天对男孩“狠心”,明天才能对男孩“放心”。而穷养男孩的实质是培养男孩自立自强,成为勇敢出色的男子汉。穷养中的磨砺会成为蕴藏在男孩内心深处的取之不尽的资本,让他受益终身。正如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所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穷”养的男孩,将来步入社会后更容易适应环境、承受逆境,具备独立支配自我的能力。父母望子成龙不能等,从小就要“穷”养男孩,为儿子将来有出息打下基础。
“富养女孩”是中国历来的传统,中国传统上称女孩为“千金”,正包含着富养的意味。过去大户人家的女儿,养在深闺,从小学习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舞文弄墨,知书达理,而且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何等优秀。在现代社会,富养女孩就是说女儿要精细地养,不能像养男孩那样粗放,在家庭经济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满足女儿对物质的需求,让她享受公主般的待遇。要从小宠她、爱她。女孩的容貌非常重要,可以说关系着一生的命运,虽说相貌由天而生,可也需要后天的精心呵护,需要平日的精致雕琢,这显然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当然“富养”并不仅仅是给她提供富裕的物质生活,而更应该是一种精神和教育上的富足,要培养她高雅的气质和大家闺秀的涵养,培养她的自信心,使她的审美观、生活品位从小就达到某一个高度。大凡那些举止优雅、充满自信的淑女一般都是出自家境比较优越的家庭。她们往往乐观开朗、热情,有同情心,有主见,心智成熟,眼光独特,魅力不凡,她们更能抵挡外界的诱惑,更易领会什么是美,怎么才美。
本书不仅从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角度详尽阐述了“男孩穷养,女孩富养”的先进育儿理念,而且从实践、方法、技巧和图解等方面深入讲解了男孩如何穷养、女孩如何富养。帮助广大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中国父母在尊重孩子的性别差异的基础上,更有针对性地教育自己的子女,培养出符合社会角色的优秀孩子。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挺有意思的,封面色彩鲜明,虽然标题看起来有点“鸡汤”,但内页的排版和插图却意外地精致。我原本以为这种主题的书籍无非是些老生常谈的育儿经,但翻开后发现,它在叙事方式上用了不少巧思。作者似乎很擅长用生活化的场景来切入复杂的教育理念,比如通过一个家庭的周末日常,来探讨金钱观的培养。我特别喜欢它对“穷养”和“富养”的重新定义,不再是简单地指物质上的匮乏与丰裕,而是侧重于精神世界的构建和思维模式的塑造。书里提到的一些案例,比如如何引导孩子进行有意义的“延迟满足”,以及如何通过“物质的匮乏”来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让我深思。它没有给我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思考的框架,让我可以结合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去调整。读完几章后,我感觉它更像一本关于如何进行高质量亲子沟通的指南,而不是一本单纯的育儿手册。整体来说,视觉体验和内容深度的平衡做得不错,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着实令人称道。它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腔调,反而像一位经验丰富、充满智慧的长辈在跟你娓娓道来。行文流畅自然,逻辑性极强,哪怕是涉及到一些比较深奥的心理学理论,也能被作者用极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包裹起来。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界限感”这个话题上的细腻处理。很多家长在“爱”与“放手”之间挣扎,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实用的视角——即“富养”的最高境界是给予孩子独立面对世界的勇气和能力,而这种能力恰恰需要恰到好处的“限制”来磨砺。书中通过大量的对比分析,让我清晰地认识到,我们常常用爱之名,行了“过度保护”之实。这种深刻的洞察力,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普通育儿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培养一个内心强大、人格健全的独立个体的“心法秘籍”。每读完一个小章节,都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迫不及待想付诸实践。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并非线性叙事,而是采用了“主题模块化”的方式,这对于忙碌的现代父母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可以根据自己当前最困惑的问题,直接跳到相应的章节去寻找答案,而不用担心错过关键信息。比如,当我最近为孩子的零花钱管理问题焦头烂额时,我正好翻到了关于“财商启蒙”的那一部分。书中对不同年龄段孩子处理金钱的不同策略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让我明白,对小学生和对青少年采取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是多么必要。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提倡的“高质量陪伴”不仅仅是时间投入,更是心智上的投入。作者强调,在陪伴孩子时,家长首先要处理好自己的焦虑和对未来的恐惧,因为这些负面情绪会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成为他们“富养”路上最大的障碍。这种由内而外的自我审视,是很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深度和力度。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平衡的艺术”。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物质极易获得的时代,如何培养孩子既不因过度溺爱而失去斗志,又不因过度限制而变得自卑怯懦,是每个家长都在摸索的课题。这本书没有简单地站队某一方,而是深入剖析了“穷养”和“富养”背后的教育哲学。它告诉我们,“穷养”的核心是培养“知足”与“创造力”,“富养”的本质是提供“视野”与“选择权”。这些概念的提炼精准到位,让我重新审视了过去的一些教育习惯。尤其是在讨论“挫折教育”时,作者的观点非常人性化,反对盲目的“鸡娃式”打压,提倡在安全的范围内让孩子经历失败并学会自我修复。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爱”的理解更成熟了,不再是简单地满足需求,而是有策略地引导和赋能。这是一本可以常读常新的指导书,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作为一名追求实操性的读者,我关注的重点往往是书中的具体方法是否可行。令人欣喜的是,这本书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没有停留在“应该如何做”的层面,而是提供了大量“可以如何做”的细节点拨。例如,书中有一个关于如何带孩子进行“价值交换”体验的小环节,指导家长如何设计一次让孩子体会到劳动价值的家庭活动,这个设计极其具有可操作性,我上周末已经尝试了一次,效果立竿见影。此外,它对“精神富养”的解读非常具有前瞻性,不再局限于艺术熏陶或阅读,而是将其提升到了“批判性思维”和“情绪韧性”的培养。作者认为,一个真正富养的孩子,是能承受挫折、能独立思考、拥有强大内心世界的人。这本书让我从一个“物质供给者”的角色中抽离出来,开始专注于成为一个“精神导师”,这是一种巨大的思维跃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