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孩子》
开创性地讲述了儿童是怎样一种存在,指出孩子应自主观察周围的世界,学会集中注意力,自然地进行学习和成长。蒙台梭利以此为基础,努力地进行着打破传统教育的探索,去寻求爱孩子和理解孩子的新方法,提出了独特的、革命性的儿童观,揭示了儿童具有的内在潜力,展现了儿童是作为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的存在。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以及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和成长热情的方法,并将幼儿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看待,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儿童内在潜能的发展,而成人能做的就是为其提供所需要的环境,让孩子自由地成长。
《童年的秘密》
揭开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神秘面纱,提出了“敏感期”这一极富革命性的理念,即儿童在智力、节奏、运动、人物角色认识和工作等方面的发展拥有一个特殊的敏感期,处于敏感期的孩子会根据“敏感性”的指令,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从周围的环境中进行吸收和学习。抓住敏感期,将对儿童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本书也对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进行了反思,指出成人应该处于观察者的地位,不要压抑孩子的发展,要学会富有智慧地爱孩子。
《有吸收力的心灵》
是集蒙台梭利的理论思想与方法经验的大成之作,呈现出蒙台梭利的革命性教育观念。本书体现了蒙台梭利后期的一些教育思想,她从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提出孩子的知识是通过他们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吸取经验获得的,以及教育必须与人类自身的实际相符合等,揭示了大自然赋予儿童的内在发展力量。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
本书详细讲解了如何针对儿童使用这些教具,以及该如何为孩子提供一个能够进行“自我教育”的环境,以刺激儿童观察力、认知力和判断力的发展。蒙台梭利在书中强调,成人的作用是让孩子自己去试验,自己发现错误,甚至在学习中让他们冒必要的风险,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好地成长。
《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
本书揭示了蒙台梭利的教育原理和教育方法,主张从日常生活训练入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让儿童自发地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自我发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通过应用本学习法,孩子不但能轻松、愉快地掌握阅读、计算的基本能力,还能掌握相当多的自然知识,更重要的是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贝茜成长的奥秘》
伊丽莎白·安是一个九岁的小女孩,从小失去双亲,由敏感多疑的亲戚哈利特一家抚养。她在哈利特家的时候,什么也不用做,什么也不用操心,因为所有的事都有人替她解决了。因此,9岁的伊丽莎白·安依旧什么也不会做,而且性格懦弱、胆小、敏感。后来,伊丽莎白·安被迫离开哈利特一家,来到帕特尼农场生活。帕特尼一家虽亲切地叫她“贝茜”,但在这里,贝茜所有的事都要自己做,还要学着大人的样子,自己想办法解决眼前面对的难题。就这样,贝茜在跨越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后,得到了真正的成长。
玛丽亚?蒙台梭利是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意大利第 1位医学女博士。她完成学业后,开始致力于诊断和治疗儿童身心方面存在的缺陷,并创办了“儿童之家”,提出“敏感期”“精神胚胎”“有吸收力的心灵”等极富革命性的理念,为我们揭示了儿童发展的奥秘。同时,她还反思了成人对儿童的教育,指出儿童的很多问题源于成人对待儿童的错误方式以及对他们造成的压抑,向成人提出了警示。她独创的“蒙氏幼儿教育法”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儿童教育,在中国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得到越来越多中国父母的认可和推崇。
蒙台梭利在实验、观察、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童年的秘密》《发现孩子》《有吸收力的心灵》等多部著作,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幼儿教育的革命。
拿到这六册书时,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完全超出了我对“育儿指南”的传统想象。它更像是一部融合了生物学、心理学和教育哲学的综合性学术著作,但语言又极其清晰、富有洞察力。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敏感期”概念的细致描绘,书中不仅仅是罗列了语言敏感期、动作敏感期,更深入探讨了这些时期背后的生理机制和环境需求。阅读这些内容时,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照自家孩子的日常行为,那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是阅读一般育儿读物难以给予的。例如,书中对“书写准备”的探讨,远超出了我们通常认为的握笔练习,而是追溯到了对精细动作的控制和对环境的掌控欲。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让你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仅仅告诉你“怎么”做。每一次重读,都会因为自身经历的增加,而对书中的某些段落产生新的理解和共鸣,这才是经典永恒的魅力所在。
评分这套书的排版和装帧,也体现出一种对内容的尊重。新版的翻译流畅而准确,没有那种翻译腔带来的阅读障碍,使得蒙台梭利博士那份特有的、近乎于虔诚的教育热情能够完整地传递过来。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日常生活教育”部分的论述,它将最琐碎的家务——比如擦桌子、穿衣服、系扣子——提升到了精神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书中详尽的步骤分解和原理阐释,这些日常琐事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这极大地改变了我对“早教活动”的固有认知,不再盲目追求那些花哨的早教课程,而是将目光聚焦到如何将生活环境转化为一个充满学习机会的实验室。对我这个忙碌的家长而言,这套书提供的不是更多的“任务清单”,而是更清晰的“观察指南”,让我学会如何在日常的互动中,捕捉并支持孩子内在的“工作”。这种实用性与理论深度的完美结合,是它最难能可贵之处。
评分阅读完这六册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漫长而细致的内观之旅。它颠覆了我过去对于“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所有预设,尤其是关于“自由”和“纪律”的关系。书中对“在约束中获得的自由”的阐释,简直是教育哲学的精髓所在:真正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在充分准备好的环境和清晰的界限下,自我选择和自我修正的能力。书中对不同年龄段儿童心理需求的把握,细腻到令人心惊,让我认识到,对三岁以下幼儿的教育,核心在于保护其感官的纯净和动作的连贯性;而对稍大一些的孩子,则要逐步引导其心智的逻辑构建。这套书不仅仅是指导如何养育孩子,它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如何自然展开”的宏大叙事,它鼓励家长放下焦虑和控制欲,以一种近乎科学家的冷静和艺术家的耐心,去见证生命的奇迹。读完后,我不仅对孩子有了更深的理解,对我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角色定位也产生了深刻的重塑。
评分这套《蒙台梭利早期教育经典原著 新版套装(全六册)》的读者体验,简直是一场知识与实践的深度对话。我最初翻开这些书时,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科学严谨性震撼了。它不是那种空泛地喊着“尊重天性”的口号,而是真正深入到儿童心理结构和神经发展规律的底层逻辑。比如,在关于“预备环境”的论述中,作者详尽地剖析了环境如何成为儿童学习的第三位老师,那种对细节的关注,从光线、空气流通到教具的材质和摆放高度,都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读到关于“正常化”的章节时,我才真正理解,那些看似不受控制的、重复性的动作,其实是孩子内在秩序感建立的必经之路。书中大量引用的案例和实验数据,让那些理论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可以被观察、被验证的教育事实。这种阅读过程,与其说是学习育儿知识,不如说是重新校准了自己对“人如何学习”这个基本命题的认知框架。它迫使我这个成年人停下来,审视自己惯有的干预方式,学会退后一步,观察并相信孩子内在的驱动力,这对我个人心性的锤炼,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坦率地说,这套书的阅读体验是需要投入精力的,它不是那种能让你在咖啡馆轻松翻阅的消遣读物,更像是一本需要带着笔记和反思去深入研读的教科书。我惊喜地发现,它对“教师”(或者说是家长)的要求是极高的——要求观察者具有高度的自我觉察能力。书中反复强调,教育者必须首先净化自己的心灵,消除自身的偏见和强加的意志,才能真正看到孩子“真实的样子”。这种对成人自我成长的强调,是很多现代育儿书所忽略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工作”的定义,它不是指家务劳动,而是指儿童自发性地、专注于地进行的心灵建构活动。理解了这一点,我才开始反思,我过去提供的那些“玩具”,是不是仅仅满足了我作为成人的审美需求,而不是孩子构建世界的工具。这种视角上的根本性转变,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自我审视的张力,让人既感到挑战,又感到无比充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