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中医正骨手法技巧/中医手法技巧系列

常见病中医正骨手法技巧/中医手法技巧系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长青,杜文平,杜宁宇 编
图书标签:
  • 中医正骨
  • 手法治疗
  • 常见病
  • 骨伤科
  • 推拿
  • 筋骨病
  • 中医
  • 临床医学
  • 康复
  • 手法技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3051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8115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医手法技巧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2
字数:14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编者介绍了正骨手法的基本知识、常用手法、常见病的正骨手法技巧。每种疾病的内容分为临床表现、操作手法、手法技巧及注意事项等,其中涉及骨伤正骨手法的部分均配以真人实体图片,使读者可以按图操作,直观明了。

作者简介

  郭长青,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针刀医学中心主任。学术兼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针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协会针刀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微创针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协会针灸文献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曾在西班牙、韩国、波兰、新加坡讲学。研究方向与重点领域:针灸古典理论的现代研究、针刀医学基础与临床研究。主持、参加多项国家“973”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主编专业作品60余部。

目录

目录
第1章 总论(1)
第一节 中医正骨手法的运用原则及治疗功效(1)
一、运用原则(1)
二、治疗功效(5)
第二节 中医正骨手法的实施(6)
一、基本要求(6)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7)
三、体位(8)
四、注意事项(9)
第2章 中医正骨常用手法(11)
第一节 骨折复位手法(11)
一、手摸心会(11)
二、拔伸牵引(11)
三、旋转屈伸(12)
四、提按端挤(13)
五、摇摆触碰(14)
六、夹挤分骨(14)
七、折顶回旋(15)
八、推拿按摩(16)
第二节 脱位复位手法(16)
一、手摸心会(17)
二、拔伸牵引(17)
三、屈曲回旋(18)
四、端提挤按(18)
五、足蹬手拉(19)
六、杠杆支撑(20)
七、摇晃松解(20)
第三节 骨伤理筋手法(21)
一、一指禅推法(21)
二、法(22
三、揉法(24)
四、摩法(25)
五、擦法(26)
六、推法(28)
七、搓法(29)
八、抹法(30)
九、抖法(30)
十、振法(31)
十一、按法(32)
十二、点法(33)
十三、捏法(34)
十四、拿法(34)
十五、捻法(35)
十六、掐法(35)
十七、拨法(36)
十八、踩跷法(37)
十九、拍法(37)
二十、击法(38)
二十一、摇法(39)
二十二、扳法(41)
二十三、拔伸法(42)
二十四、归法(43)
二十五、散法(43)
第3章 常见伤病中医正骨手法治疗(44)
第一节 骨折(44)
一、锁骨骨折(44)
二、肱骨外科颈骨折(45)
三、肱骨内上髁骨折(46)
四、尺骨鹰嘴骨折(47)
五、盖式骨折(48)
六、孟氏骨折(50)
七、跖骨骨折(51)
八、趾骨骨折(52)
第二节 脱位(53)
一、肩关节脱位(53)
二、胸锁关节脱位(54)
三、肩锁关节脱位(55)
四、颈椎小关节半脱位(56)
五、寰枢关节半脱位(57)
六、腰椎滑脱症(59)
七、腰椎小关节半脱位(60)
八、肘关节脱位(61)
九、掌指关节脱位(61)
十、髋关节脱位(62)
十一、膝关节脱位(64)
十二、髌骨脱位(66)
第三节 筋伤和骨关节伤病(66)
一、颈部扭挫伤(66)
二、落枕(68)
三、神经根型颈椎病(69)
四、椎动脉型颈椎病(71)
五、交感神经型颈椎病(72)
六、颈椎间盘突出症(73)
七、项韧带劳损与钙化(75)
八、冈上肌肌腱炎(76)
九、肩胛提肌损伤(77)
十、肩峰下滑囊炎(78)
十一、肩周炎(80)
十二、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81)
十三、肱骨外上髁炎(83)
十四、肘关节扭挫伤(84)
十五、急性腰肌扭挫伤(86)
十六、腰肌劳损(88)
十七、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89)
十八、腰椎间盘突出症(91)
十九、腰椎椎管狭窄症(93)
二十、腰骶后关节病(94)
二十一、梨状肌综合征(95)
二十二、髋关节扭伤(97)
二十三、髋关节滑囊炎(98)
二十四、臀上皮神经损伤(98)
二十五、股二头肌扭伤(99)
二十六、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损伤(100)
二十七、退行性膝关节炎(102)
二十八、膝关节半月板损伤(103)
二十九、髌下脂肪垫损伤(104)
三十、踝关节扭伤(106)
三十一、跖管综合征(107)
三十二、跟腱炎(108)
三十三、跟痛症(109)
三十四、跖痛症(111)

精彩书摘

  《常见病中医正骨手法技巧/中医手法技巧系列》:
  第1章 总论
  骨伤科学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古代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长期实践中不断总结出来的一门学科。古代人们劳动中受伤后,不由自主的抚摸,是人的本能,这种原始的减轻疼痛的方法,应早于药物和其他治疗手段。手法是指医师用指、掌、腕及臂的劲力,结合身功辅以器械,随症运用各种技巧,作用于筋骨,以及通过经络、穴位由表入里,从而达到整复,祛病强身效果的一种治疗方法。公元前14世纪甲骨文中就有手病、臂病、关节病、足病及跌伤等的记载。2000年前,我国最早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已有“跷法”的记载,《素问 举痛论篇》:“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这说明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损伤病变的局部血供不好,肌肉僵硬、疼痛,轻柔、温和的刺激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产生温热的感觉,疼痛就缓解或消失了。隋唐时期,推拿、按摩手法治疗疾病逐渐盛行。唐代蔺道人著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已知是我国最早的骨伤专著,提出骨伤手法、固定、药物、练功治疗的四大原则,一直沿用至今。元代危亦林著的《世医得效方》一书记载了骨折、脱臼、跌打损伤等的正骨手法。明清时期骨伤科更有长足的发展,明末清初,军队作战中常发生跌仆损伤等,骨伤医师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
  手法是指医师的双手,在患者体表特定部位或穴位上,施以推、拿、按、摩、点、打、揉等法,使其“或拽之离而复合,或推之就而复位,或正其斜,或完其阙”的治疗方法。故手法治疗骨伤及其他科疾病,是不可缺少的有效方法,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施术得当,可手到病除。
  ……
《中医正骨手法精要:理论、实践与临床应用》 一、 核心理论基石:透视骨骼运动与失衡的本质 本书致力于深入剖析中医正骨学的理论精髓,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坚实而完整的知识体系。我们并非仅仅罗列手法,而是追溯其背后的深刻哲理与实践依据。 阴阳五行与脏腑经络在骨骼健康中的联动: 中医正骨并非孤立地看待骨骼,而是将其置于整体观的框架下。本书将详细阐述阴阳五行学说如何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特别是其与骨骼、关节、筋腱之间的微妙联系。例如,肾主骨生髓,肝主筋,脾主肌肉,这些脏腑功能的失调如何直接或间接导致骨骼位置的偏移、筋骨的扭转、肌肉的紧张与萎缩。我们将通过具体的病案分析,展示如何从脏腑失衡的角度切入,精准定位病变根源,从而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正骨方案。 气血津液的运行与骨骼的濡养: 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在骨骼健康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本书将深入探讨气血运行不畅如何导致局部组织的缺血缺氧,引起疼痛、僵硬乃至骨骼退变。筋骨的活动离不开气血的濡养,筋道的柔韧、骨骼的强健,都依赖于充盈的气血。我们将讲解如何通过手法调理气血,促进局部微循环,加速组织修复,改善骨骼的营养供应,从而达到“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治疗效果。 “筋骨并重”与“形神合一”的辩证思维: 中医正骨强调“筋骨并重”,即在调整骨骼位置的同时,必须兼顾筋腱的舒展与强健。本书将深入阐释为何筋(包括肌腱、韧带)的病变常常是骨骼失衡的诱因或伴随症状,以及为何筋的紧张或松弛会直接影响骨骼的稳定性。同时,我们也将探讨“形神合一”的理念,即身体的形态与精神状态的相互影响。长期的精神压力、不良情绪如何导致肌肉紧张,进而引发或加剧骨骼问题。因此,正骨手法不仅作用于形体,更需配合精神调理,达到身心同治的目的。 病因病机学说在骨骼失衡中的应用: 本书将细致解析导致骨骼失衡的常见病因病机,包括外伤(跌仆闪挫)、劳损(久坐久站、姿势不当)、风寒湿邪侵袭(痹证)、痰湿阻滞、瘀血内停等。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些病因如何作用于经络、筋骨,导致气血阻滞,脉络不通,最终形成骨骼的错位、移位、扭转等病理改变。理解了病因病机,才能更好地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手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治疗。 正骨的“动-静”结合与“补-泻”原则: 中医正骨手法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病情需要在“动”与“静”之间灵活运用。“动”指在患者的主动或被动配合下进行的各种复位、舒展、摇摆等手法;“静”则强调在手法施加后的维持、固定以及后续的休息与调理。本书将详细讲解何时需要“动”以纠正错位,何时需要“静”以巩固疗效。同时,我们将深入阐述正骨手法中的“补”与“泻”的原则。对于虚证,需要温和地补益气血,激发身体的自愈能力;对于实证,则需运用适当的力量,疏通经络,驱邪外出。 二、 精微手法解析:从基础到进阶的技艺传承 本书的核心内容在于对中医正骨手法进行系统、详尽、易于理解的解析。我们力求将传统的技艺以现代的视角和清晰的语言呈现出来,让学习者能够真正掌握其精髓。 手法分类与基本原理: 我们将正骨手法按照其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进行科学分类,例如: 整复手法(复位): 强调各种定向力、牵引力、对抗力的精准运用,以恢复骨骼的正常解剖位置。我们将详细讲解牵、抖、挤、按、推、拔、旋、屈、伸等基本动作的要领、力度、方向和幅度,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错位类型选择最合适的手法组合。 舒筋手法: 旨在解除筋骨周围的挛缩、粘连,恢复筋腱的弹性和柔韧性。我们将讲解点、按、揉、推、拿、弹拨等手法,如何渗透到深层肌肉,缓解肌肉痉挛,促进血液循环。 活血化瘀手法: 针对跌打损伤、瘀血阻滞所致的疼痛,运用揉、按、摩、拍打等手法,促进局部血液流动,消散瘀血,减轻肿胀和疼痛。 固定与保护手法: 在手法复位后,如何通过夹板、绷带、膏药等辅助材料,以及嘱咐患者适当的休息和活动,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解剖与生理基础的结合: 在介绍每一种手法时,我们都将结合相关部位的骨骼解剖、肌肉起止、神经血管走向以及关节的生理运动范围。例如,在讲解腰椎复位手法时,会详细介绍腰椎的生理曲度、椎间盘的结构、腰部肌肉的分布以及易受损伤的神经。这种结合能让学习者更清晰地理解手法作用的部位和机制,从而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不同部位正骨手法的专项训练: 颈部正骨: 重点关注颈椎的生理曲度、颈部肌肉(如斜方肌、胸锁乳突肌)的紧张与放松,以及椎动脉的解剖位置。我们将详细解析针对颈椎小关节错位、颈部肌肉痉挛的牵引、旋转、按压等手法,并强调操作的轻柔与精准。 肩部正骨: 涵盖肩关节(包括肱骨头、肩胛骨、锁骨)的常见错位,如肩关节半脱位、肩锁关节脱位等。我们将讲解肩部肌肉(如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的拉伸与放松,以及围绕肩关节的屈伸、内外旋、内外展等复合运动手法。 脊柱(胸、腰、骶)正骨: 深入剖析脊柱各段的力学特点与常见病变,如胸椎小关节紊乱、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腰椎滑脱、骶髂关节紊乱等。我们将详细介绍针对不同节段的侧屈、后伸、旋转等复位手法,以及腹肌、背肌的协同训练。 骨盆与髋关节正骨: 关注骨盆的稳定性和髋关节的活动度,讲解骨盆前倾、后倾、侧倾以及髋关节的半脱位、活动受限等。我们将介绍骨盆带的稳定手法,以及针对髋关节的屈伸、内外旋、内外展等手法。 四肢关节(肘、腕、膝、踝)正骨: 系统介绍四肢主要关节的常见损伤与错位,如肘关节半脱位、腕关节扭伤、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保守)、踝关节扭伤等。我们将详细讲解各关节的屈伸、旋转、对抗性牵引等手法,并强调对周围软组织的保护。 手法过程中的“三度”把握: 针对每一种手法,我们都将强调“力度”、“幅度”与“速度”的恰当运用。力度过轻则无效,过重则伤及无辜;幅度过小则无法纠正错位,过大则可能损伤关节囊、韧带;速度过快则难以控制,过慢则易引起患者不适。我们将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直观展示不同“度”的细微差别及其对疗效的影响。 手法练习的循序渐进指导: 我们将提供一套科学的学习和练习方案,从模仿教师手法、熟悉手法感受,到在模型或同伴身上进行练习,再到临床实践,循序渐进地提升手法技艺。同时,我们将强调练习过程中的自我体会和反馈,鼓励学习者形成自己的手法风格。 三、 临床应用与辨证施治:将理论与技艺融于实践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习者将所学理论与手法融会贯通,灵活应用于临床实践,达到“辨证施治,手法疗疾”的目的。 详尽的临床病症解析: 我们将选取临床上最常见、最易于通过正骨手法治疗的病症进行详细解析,例如: 颈椎病: 包括颈肌痉挛、颈椎小关节紊乱、颈源性头痛、肩臂麻木等。 肩周炎: 重点讲解肩部软组织粘连、活动受限的松解手法。 腰痛: 包括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期)、梨状肌综合征等。 膝关节疼痛: 如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劳损、关节错位、半月板损伤(保守期)等。 踝关节扭伤: 重点在于消肿、止痛、恢复踝关节稳定性。 跌打损伤: 讲解对软组织损伤、关节错位的早期处理和后续康复。 辨证与施法的有机结合: 在针对具体病症进行手法介绍时,我们将反复强调“辨证”的重要性。例如,同为腰痛,可能是由于寒湿侵袭,也可能是由于气血瘀滞,或者是肾虚骨弱。不同的证型,需要采用不同的手法侧重。寒湿者,可配合温热手法;气血瘀滞者,需注重活血化瘀;肾虚者,则需补益肝肾,配合温和的舒筋手法。本书将通过大量的临床案例,展示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准确辨证,从而选择最适宜的手法。 手法操作的禁忌与注意事项: 安全是正骨医疗的首要原则。本书将系统列举各种手法在不同病症、不同患者身体状况下的禁忌症,如骨质疏松严重者、急性感染期、恶性肿瘤患者、出血性疾病患者等。同时,也将强调在手法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细节,如充分的术前评估、与患者的充分沟通、手法过程中的观察与反馈、以及术后的护理指导等,以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 手法与药物、康复的协同作用: 中医正骨并非孤立存在的治疗手段,而是可以与其他治疗方法协同增效。本书将探讨正骨手法如何与中药内服外敷、针灸、艾灸、推拿、康复训练等方法相结合,形成更全面的治疗方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例如,手法复位后,配合活血化瘀的中药汤剂,可以加速组织修复;配合适当的康复训练,可以巩固疗效,预防复发。 医患沟通与人文关怀: 良好的医患沟通是成功治疗的关键。本书将指导学习者如何与患者建立信任,充分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缓解患者的恐惧和焦虑,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同时,也将强调在诊疗过程中对患者的尊重和关怀,体现中医“仁者爱人”的理念。 四、 传承与创新:面向未来的正骨医学 在传承经典正骨理论和技艺的同时,本书也关注正骨医学的现代发展与创新。 现代医学知识的融合: 我们将适度引入现代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力学等相关知识,以更科学、更直观的方式解释中医正骨的原理和效果。例如,利用影像学(X光、CT、MRI)来辅助诊断和评估手法效果,但强调最终的诊断和治疗仍需回归中医整体辨证。 手法改进与技术革新: 鼓励在遵循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传统手法进行合理的改进和创新,以提高疗效,减轻患者痛苦,并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例如,研究更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手法技巧,以及开发更先进的辅助诊断和治疗设备。 学术交流与终身学习: 强调中医正骨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鼓励学习者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参与学术交流,阅读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提升专业技能,为中医正骨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本书的读者群体: 本书面向所有对中医正骨手法感兴趣的专业人士和爱好者,包括但不限于: 中医师、推拿师、康复治疗师、骨科医师: 为其提供系统、深入的理论指导和实操技巧。 医学院校学生: 作为教材或参考书,帮助其扎实掌握中医正骨的知识体系。 健身教练、体育爱好者、养生保健人士: 帮助其理解身体力学,学习基础的自我保健和运动损伤预防与处理知识。 通过对本书的学习,您将不仅仅掌握一套套具体的手法,更能深刻理解中医正骨的哲学思想、理论依据和临床应用,最终成为一名技艺精湛、医术精良的中医正骨 practitioners。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常见病中医正骨手法技巧/中医手法技巧系列》这本书,我的感受是相当复杂的。作为一名对中医理论和实践都怀有一定研究热情的人,我发现本书在普及中医正骨手法方面,无疑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书中对一些常见病症的分析,虽然不够深入,但也点出了核心问题,并且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我个人比较看重的是其对手法细节的描述,作者尝试用文字和图片来还原现场操作,虽然限于媒介的局限性,可能无法完全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但对于想要学习的读者来说,已经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然而,我同时也注意到,本书在理论深度上还有待加强。例如,对于一些手法背后的力学原理、神经生理机制的探讨,如果能有更充分的阐述,相信会更有助于读者理解和掌握。此外,对于一些复杂病症,或者需要辨证施治的情况,书中可能涉及不够详尽。总而言之,这本书可以看作是一个不错的入门指南,但对于希望进行系统性、深入性学习的读者,可能还需要结合更多的专业书籍和实践经验。

评分

我是一名对传统中医养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一直以来都对中医的“不药而愈”的神奇之处颇为向往。因此,当我在书店看到《常见病中医正骨手法技巧/中医手法技巧系列》时,便被它吸引了。本书的内容,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关于“手法”的堆砌,更是对中国传统医学智慧的生动展现。它将复杂的医学原理,通过直观的图示和通俗的语言,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我这个医学门外汉也能窥见其中的奥妙。书中对于一些常见病症的辨证论治,虽然篇幅有限,但已能让我大致了解其病因病机,以及为何特定的手法能够起到疗愈作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手法时,那种细致入微的刻画,仿佛能通过文字感受到指尖的力度和方向,以及骨骼间微妙的调整过程。它让我明白,中医正骨并非粗暴的“搬弄”,而是需要精妙的技巧和深厚的功底。阅读此书,让我对身体的认识更加深刻,也让我更加尊重和敬畏中医这门古老的学科。

评分

这本《常见病中医正骨手法技巧/中医手法技巧系列》简直是中医爱好者的福音!我一直对中医的博大精深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不借助药物,仅凭手法就能解决病痛的神奇之处。拿到这本书,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首先,它的排版设计就非常用心,图文并茂,那些穴位、经络的标注清晰易懂,即使我不是专业的中医师,也能大致领会。书里详细讲解了许多针对常见病症的整复手法,比如落枕、腰痛、肩周炎等等,每一种手法都配有详细的步骤说明和注意事项。我特别喜欢它对病理的解释,虽然我不是医学专业人士,但书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中医的理论,将病因、病机以及手法的作用机理都解释得明明白白,让我从“知其然”更进一步“知其所以然”。而且,它还提到了一些辅助治疗和康复锻炼的方法,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停留在手法的层面,而是提供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解决方案。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对照着书里的图示,在自己身上或家人身上尝试一些简单的手法,虽然效果肯定比不上专业医师,但那种亲手尝试、感受身体变化的过程,让我觉得非常有趣和有成就感。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医正骨魅力的窗户,让我对中医的认知又上了一个台阶。

评分

这本书简直太神奇了!我一直受腰椎间盘突出的困扰,试过各种方法,效果都不太理想。偶然的机会,我朋友推荐了我这本《常见病中医正骨手法技巧/中医手法技巧系列》。起初我有点怀疑,觉得手法真的能解决这么棘手的问题吗?但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开始仔细阅读。书里对腰腿痛的讲解非常详细,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做,还解释了为什么会痛,以及手法是如何通过调整骨骼、缓解肌肉压迫来达到治疗效果的。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几个关键穴位的讲解,以及如何运用几种特定的手法来刺激这些穴位。我按照书里的指导,小心翼翼地尝试了几次,虽然过程有些生疏,但每次做完都能感觉到腰部和腿部的僵硬感有所缓解,疼痛也有减轻。更让我惊喜的是,我发现通过书里介绍的一些日常锻炼动作,我的腰部力量也在慢慢恢复。这让我对中医正骨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自己的康复充满信心。这本书不仅仅是医学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位耐心细致的老师,一步步地引导我走向健康。

评分

我是一名在基层医院工作的推拿科医生,平时工作中也接触不少关于中医手法治疗的内容。所以,当看到这本《常见病中医正骨手法技巧/中医手法技巧系列》时,我还是非常感兴趣的。我主要从专业角度来审视这本书。首先,它对常见病症的选材还是比较广泛的,涵盖了临床上比较多见的几种骨关节及软组织损伤。手法讲解方面,个人认为多数手法是比较规范和实用的,特别是对于一些基础性的正骨手法,作者的描述还是比较到位的,对于初学者来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书中对于一些手法操作的要点和禁忌症的提示也比较明确,这在临床实践中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作为一名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医生,我感觉这本书在一些更深入的理论探讨和手法细节处理上,还可以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例如,对于一些疑难杂症的处理,或者是一些更精细的、个性化的手法调整,书中可能涉及较少。另外,在一些手法的作用机制的解释上,如果能结合更多现代医学的影像学或生物力学研究,可能会更有说服力。不过,总的来说,对于中医推拿、正骨专业的学生或者初入行的年轻医生,这本书依然是一本不错的入门参考书,可以帮助他们打下坚实的手法基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