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一节一养生(汉竹)

二十四节气 一节一养生(汉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段长春 著
图书标签:
  • 二十四节气
  • 养生
  • 中医
  • 季节养生
  • 汉竹
  • 传统文化
  • 健康
  • 生活常识
  • 养生保健
  • 自然疗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5378062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347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5
字数:12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本书以日历的形式呈现整本书的时间维度,教给您一种一天一养生的生活态度。收录了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需要注意的养生原则及方法,顺应四时养生,让您从本书开始了解中医养生中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本书比以往节气养生方法更全面,集食疗、穴位按摩、茶饮、情志调养等为一体,有条理、更实用。食疗常见有效;穴位配图,让人一找就准。
  本书在推荐节气食材或生活方式的同时,还配上相关古语,让您在养生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古人在这个时节的做法或心情,养生贯穿古今。养生方法更令人信服,也让您的阅读更具趣味性。

内容简介

  你知道立春为什么要吃春卷吗?
  你知道惊蛰为什么要吃炒豆子吗?
  你知道清明时节为什么会有放风筝的习俗吗?
  从这本书里你可以得知,其实这些习俗都与养生息息相关,春卷里边的韭菜有助于春天生发阳气;惊蛰吃大豆可以帮助身体排除整个冬季积累在身体内的毒素;清明时节放风筝可以调节因为祭奠逝者而阴郁的心情。《灵枢?本神》曰:“智者之养神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这本书带你解读中医养生中强调的天人合一、顺应四时,每个节气自己的养生原则和方法。
  今天揉揉太冲穴,明天吃碗醪糟汤圆,后天再喝杯红茶,养生要每天坚持,方法也要多种多样,才会有效果。跟着这本书让你养成每天一养生的生活态度,习惯成自然,养生会变得简单又有意思。
  本书在推荐节气食材或生活方式的同时,还搭配了相关古语,让你了解古人的养生方法,养生贯穿古今。生方法更令人信服,也让您的阅读更具趣味性。

作者简介

  段长春,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二十余年,先后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下属广安门医院、针灸医院、中医专家门诊部长期从事临床工作,现就任于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针灸科。曾发表《小议当归芍药散》、《论中医药治疗率标准之修订》等多篇论文,撰写《临证必读歌诀》等著作,点校《杂疫证治》、《黄帝内经太素》等医籍,参与编辑《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优势病种研究》等书籍。拥有多年的临床经验,涉猎广泛,对中医文化、养生保健有很深的了解和认识,善于运用中医理论指导辨证论治,长于以针灸、方剂并举治疗各种中医杂病。

内页插图

目录

立春2月3~5日入节
立春养生总则
阳交 急性疼痛找阳交
红茶 暖暖脾胃不胃痛
防病
2月4日
萝卜 顺气又排毒
雨水 2月18~20日入节
惊蛰 3月5~7日入节
春分 3月20~22日入节
清明 4月4~6日入节
立夏 5月4~7日入节
小满 5月20~22日入节
芒种 6月4~7日入节
夏至 6月20 至22日入节
小暑 7月6~8日入节
立秋 8月6~9日入节
处暑 8月22~24日入节
白露 9月6~9日入节
秋分 9月22~24日入节
寒露 10月7~9日入节
霜降 10月22~24日入节
立冬11月6~8日入节
小雪 11月21~23日入节
大雪 12月6~8日入节
冬至 12月21~23日入节
小寒 1月4~7日入节
大寒 1月19~21日入节
附录一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汇总
附录二 四季养生总则

精彩书摘

  4月5日
  踏青寻找春天,感受春光
  所谓踏青,顾名思义就是到郊野游玩,脚踏青草,寻找春天,感受春光。所以,踏青,又被称为探春、寻春等。清明时节,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郊游踏青的大好时光,旧时又称清明节为踏青节。
  踏青有什么好处?
  春应养肝,肝主疏泄,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春天容易肝火旺,应注意调适,以使肝气调达疏泄。
  春季,是阳气升发的季节,不可憋闷自己,而要适应自然界的勃勃生气,适当进行户外运动,沐浴阳光,呼吸新鲜空气,舒展筋骨,通过采纳自然之气来长养自身之阳气,以利于自身阳气的升发。踏青不仅能畅达心胸、怡情养性,而且还能使气血通畅、瘀滞疏散,提高心肺功能,强体防病。
  旧时清明时节,人们常踏青,并开展踢蹴鞠、打马球、荡秋千、放风筝等各种文娱活动。
  4月6日
  液门清火散热助去火
  液门具有清头目,利三焦,通络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头痛、中耳炎、咽喉炎、牙龈炎等头面部疾病。清明时节有扫墓的习俗,许多人睹物思人,有时也会情绪不佳、肝气郁结,导致上火。按摩液门就有很好的清火散热的作用。
  液门怎么用?
  按摩法:经常用拇指指腹揉按液门,对头晕、耳部疼痛等不适症状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艾灸法:用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1次,可用于治疗心痛。
  配伍:液门配鱼际,有效缓解、治疗咽喉痛。经常按摩、艾灸液门对头面部病症,如头痛、上火引起的咽喉炎等或如疟疾、手背痛、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精神疾患等病症都有很好的疗效。
  “高柳岂堪供过客,好花留待踏青人。”——《滦京杂咏》
  4月7日
  “清明螺”泄热明目、利水消肿
  清明时节,有些地方有吃田螺的习惯。此时,田螺尚未因繁殖而消耗精华,最为肥壮,正是食用的最佳时节,民间有“清明螺,赛只鹅”之说。
  田螺有什么功效?
  田螺不仅可作席上佳肴,而且可奏养生治病之效。中医认为田螺味甘、咸,性寒,入脾、胃、肝、大肠经,有泄热明目、利水消肿、解暑止渴、解毒醒酒之效,可治热结小便不利、黄疸、脚气、水肿、消渴、痔疮、便血、目赤肿痛、疔疮肿毒等症。
  炒田螺:田螺300克,葱、干辣椒、盐、香油、郫县豆瓣酱、花椒粉、料酒、蒜蓉各适量。田螺泡盐水后用铁钳剪去壳尾,只留上壳,洗净沥干水;将葱洗净切段备用;炒锅中下油两大匙,爆香干辣椒、郫县豆瓣酱、花椒粉;然后下田螺爆炒,加料酒1大匙继续快炒片刻;闻到香味后加少许水入锅,然后下葱段、蒜蓉、盐等其他调味料烧至入味;出锅前淋香油再炒匀即可。
  4月8日
  荡秋千休闲放松,锻炼身体
  旧时清明时节,人们除踏青欣赏春光之美景,还有荡秋千之乐。
  古人怎么说?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曾在《点绛唇》中描写清晨起来荡秋千锻炼身体的场景:“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荡秋千既可以使人心旷神怡,又可协调人体生理机能,是一项有益的游艺活动。
  1986年,国家体委将荡秋千列为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4月8日,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时节,不妨带着孩子荡会儿秋千,享受一下“无边风景一时新”的大好春光。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长安清明》
  ……

《四季流转,身心和鸣:二十四节气养生智慧》 在中国数千年的农耕文明中,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指导农业生产的古老智慧,更深深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哲学与养生之道。它们如同一部天籁交响曲,随着太阳的运行,微妙地调整着自然界的阴阳变化,也悄然提示着我们身体内部的节律转换。本书《四季流转,身心和鸣:二十四节气养生智慧》并非一本简单的节气介绍手册,而是一次深入探索传统养生智慧与现代生活方式融合的旅程,旨在帮助读者在日新月异的时代中,重新连接古人的智慧,学会顺应天时,调整身心,达到一种和谐安宁的生命状态。 本书将以二十四节气为脉络,层层深入地剖析每个节气所蕴含的独特养生理念。我们将从“立春”开始,感受万物复苏的生机,探讨如何在这个阳气初升的季节里,通过调养肝脏,舒展筋骨,为一年的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从饮食上,我们会推荐适合春季的甘温、辛甘的食物,如韭菜、菠菜、葱等,强调“食宜健脾,宜甘,忌酸”,避免过于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助生发之气。在起居上,倡导“晚睡早起”,多到户外活动,感受春风的拂煦,让身体逐渐适应由冬入春的转变。 进入“雨水”,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气息,万物开始萌动。此时,我们关注的重点将转向脾胃的调养。湿气容易困阻脾胃,影响消化功能。因此,我们将介绍如何通过调整饮食,如食用健脾益气的食物,如山药、茯苓、扁豆等,避免生冷寒凉,以及适度增加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生姜、红枣等。同时,也会探讨一些简单的艾灸或按摩方法,以温助脾阳,化湿健脾。 “惊蛰”一声雷,蛰虫纷纷出。自然界进入了活跃的时期,人体内的阳气也随之升腾。本书会详细阐述此时节养生的要点在于“顺应阳气”,外出活动,增加运动量,促进气血流通,避免郁滞。在饮食上,强调“春季多吃菜”,多摄入新鲜的蔬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同时也要注意滋养阴津,避免因阳气过盛而伤津耗液。 “春分”时节,昼夜长短大致相等,阴阳平衡。这是调养身体,进行身心调整的绝佳时机。我们将深入探讨春分时节养生的核心——“养肝”,因为肝属木,与春季的生发之气相应。通过讲解食疗方,如绿豆粥、枸杞菊花茶等,以及适宜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八段锦等,帮助读者舒缓情志,疏肝理气,让身心达到一种舒畅平和的状态。 随着“清明”的到来,气温逐渐升高,草木葱茏。此时,养生的重点在于“化湿”,尤其是在南方地区。我们将介绍如何通过饮食,如食用薏米、赤小豆、冬瓜等祛湿食材,以及增加一些芳香化湿的食物,如薄荷、香橼等,来清除体内的湿气。同时,也会提醒读者注意防范花粉过敏等春季常见疾病。 “谷雨”节气,雨水充沛,万物生长。此时,养生的重点在于“固护脾胃”,防止湿气侵袭,保持肠道健康。我们将分享一些简单易行的食疗方法,如用紫苏叶、陈皮煮粥,以及推荐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帮助消化,增强脾胃功能。同时,也会强调适当的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促进新陈代谢。 进入夏季,“立夏”标志着季节的正式转换。气温升高,阳气渐盛,人体新陈代谢加快。本书将深入阐述夏季养生的核心——“养心”。心脏属火,与夏季的炎热相应。我们将介绍如何通过饮食,如多食用苦瓜、黄瓜、西瓜等清热解暑的瓜果蔬菜,以及莲子、百合等养心安神的食物,来滋养心阴,清热泻火。在生活起居上,强调“晚睡早起”,午时小憩,以顺应自然界的阳气盛长。 “小满”,夏熟作物开始籽粒饱满,但尚未完全成熟。此时,暑气渐盛,但尚未达到最热。养生重点在于“养阴”,避免阳气过盛伤及阴液。我们将介绍如何通过饮食,如多食用银杏、桑葚、桃子等滋阴润燥的食物,以及补充足够的水分,来维持身体的阴阳平衡。同时,也会提醒读者注意防暑降温,避免长时间暴露在烈日下。 “芒种”,麦子成熟,稻子开始播种。炎热的夏季正式来临,湿气也随之加重。本书将侧重于“祛湿健脾”,因为湿邪容易阻滞脾胃,导致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我们将推荐一些具有祛湿健脾功效的食材,如薏米、赤小豆、冬瓜、丝瓜等,以及介绍一些简单的中医方法,如刮痧、拔罐等,来帮助身体排出湿气。 “夏至”,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阳气达到极致,暑热最盛。此时,养生的关键在于“养心安神”,避免心火过旺。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通过饮食,如多食用莲子、百合、绿豆等清心火的食物,以及调整作息,保持心情舒畅,来安抚躁动的心绪。同时,也会强调午睡的重要性,以补充精力。 “小暑”,暑气依然炽热,但强度稍有减缓。此时,湿热交织,养生的重点在于“清热解暑”,同时也要注意“养肺”,因为肺属金,与夏季的炎热相克。我们将介绍如何通过饮食,如多食用西瓜、苦瓜、番茄等清热解暑的食物,以及润肺止咳的食材,如梨、百合等,来缓解暑热对身体的影响。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期。酷暑难耐,人体容易出现中暑、烦躁不安等症状。本书将重点讲解“防暑降温”,以及“固护脾胃”,因为暑热会耗伤脾胃阳气,导致消化不良。我们将推荐一些具有清热解暑、健脾益气功效的食疗方,如绿豆汤、酸梅汤、荷叶粥等,并提供一些实用的防暑降温建议,如勤洗澡、保持室内通风等。 秋季的到来,“立秋”意味着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凉爽的秋季即将来临。此时,养生的重点在于“润肺”,因为秋季干燥,容易伤及肺阴。我们将介绍如何通过饮食,如多食用梨、藕、蜂蜜、百合等滋阴润燥的食物,来滋养肺部,缓解秋燥。同时,也会强调“早睡早起”,以适应昼夜的变化。 “处暑”,暑气逐渐消退,但余热未尽。秋高气爽,是进行户外活动的好时节。养生的重点在于“适应天气变化”,并继续“润肺”。我们将推荐一些适合秋季食用的滋阴润燥的食材,如柿子、葡萄、核桃等,并介绍一些有助于缓解秋燥的茶饮和药膳。 “白露”,天气转凉,露水开始凝结。此时,养生的重点在于“健脾胃”,因为湿气容易滞留在体内,影响脾胃功能。我们将介绍如何通过饮食,如食用山药、茯苓、芡实等健脾益气的食物,来增强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同时,也会提醒读者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秋分”,昼夜长短相等,阴阳平衡。这是调养身体,为冬季储备能量的关键时期。本书将深入探讨秋分时节养生的核心——“养肝”,因为秋季属金,肺气最盛,容易克制肝木,导致肝气不舒。通过讲解食疗方,如百合莲子粥、花生红枣汤等,以及适宜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帮助读者舒缓情志,疏肝理气,让身心达到一种平和的状态。 “寒露”,天气明显转凉,露水增多,寒气渐重。此时,养生的重点在于“补肾”,因为肾属水,与冬季相应,是储存生命能量的关键。我们将介绍如何通过饮食,如多食用黑芝麻、核桃、枸杞、栗子等具有补肾功效的食物,以及进行一些能够温肾壮阳的运动。 “霜降”,地面上开始出现霜冻,天气更加寒冷。此时,养生的重点在于“防寒保暖”,并“滋养脾胃”,因为寒冷会损伤脾胃阳气,导致消化不良。我们将推荐一些具有温中散寒、健脾益气的食疗方,如羊肉汤、生姜红糖水等,并提供一些实用的保暖建议。 进入冬季,“立冬”,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开始。万物潜藏,阳气收藏。本书将深入阐述冬季养生的核心——“养藏”。我们将介绍如何通过饮食,如多食用温补的食物,如羊肉、牛肉、鸡肉、海参等,以及一些滋补肝肾的食材,来补充身体所需的能量。在生活起居上,强调“早睡晚起”,保持充足的睡眠,以顺应自然界的阳气收藏。 “小雪”,天气开始变冷,降雪的可能性增加。此时,养生的重点在于“补气血”,因为冬季天气寒冷,容易消耗人体的气血。我们将介绍如何通过饮食,如多食用红枣、桂圆、花生、猪肝等补气养血的食物,以及进行一些温和的运动,来促进气血的生成和运行。 “大雪”,天气更加寒冷,降雪量可能增多。此时,养生的重点在于“固护阳气”,避免阳气外泄。我们将推荐一些具有温补肾阳、散寒驱邪功效的食疗方,如当归生姜羊肉汤、核桃芝麻糊等,并提供一些实用的保暖建议,如多穿衣、多泡脚等。 “冬至”,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阴气最盛,阳气初生。此时,是养生进补的最佳时机。本书将重点讲解“补肾培元”,以及“顺应冬至阳气生发”。我们将推荐一些具有温补肾阳、滋补肝肾的食疗方,如当归生姜羊肉汤、八珍汤等,并强调适度的运动,如慢跑、快走等,以促进体内阳气的生发。 “小寒”,天气更加寒冷,但尚未达到最冷。此时,养生的重点在于“敛藏”,避免阳气外泄。我们将介绍如何通过饮食,如多食用具有温补肾阳、益精填髓的食物,如鹿茸、冬虫夏草、黑豆等,以及进行一些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的运动。 “大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此时,养生的重点在于“固精蓄气”,为来年的春天储备能量。我们将推荐一些具有滋补肝肾、益气固精的食疗方,如鹿茸炖鸡、核桃炖甲鱼等,并强调保持心情平和,避免过度劳累。 本书在讲解每个节气的养生内容时,将不仅仅局限于食疗和起居,还会融入中医的养生理念,如顺应自然、天人合一、辨证施治等。我们将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提供切实可行的养生建议。无论是从饮食的五味调和,还是起居的作息规律,抑或是情志的舒畅疏导,都将围绕着“以养生为本,以节气为引”的宗旨展开。 本书还将介绍一些与节气相关的传统习俗和文化,让读者在学习养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在春节期间,我们会探讨立春的饺子与人体“藏”的概念;在端午节,我们会分析夏至时节的粽子与清热解暑的关联。 《四季流转,身心和鸣:二十四节气养生智慧》是一本集智慧、实践、文化于一体的养生指南。它不仅仅是为了帮助读者在每个节气中保持身体的健康,更是希望能够引导大家建立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从而达到身心安宁,生命蓬勃的最高境界。这本书将成为你身边的贴心养生顾问,让你在每一个节气变换之际,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养生之道,收获健康与宁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是我最看重的一点。作为一名对健康生活充满热情但又缺乏系统知识的读者,我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指导我实际操作的书籍。《二十四节气 一节一养生(汉竹)》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它提供了详细的养生指南,从饮食、起居到运动,再到情绪调理,都有针对性的建议。我曾经因为季节转换而出现过感冒或者消化不良的情况,读完这本书后,我学会了如何提前预防,以及在出现症状时如何通过食疗来缓解。这种“授人以渔”的学习方式,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自己的健康有了更多的掌控感。

评分

我一直对中医的“天人合一”理论很感兴趣,但总觉得有些抽象。这本书用非常具体的方式,将这个理论具象化了。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吃什么”或者“做什么”,更是引导你去观察节气变化带来的自然景象,感受身体在不同时节的反应,从而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起居”的建议,比如在什么节气应该早睡早起,什么时候应该适当晚睡,每一个细节都与自然规律息息相关,让人觉得非常有道理。读这本书,感觉自己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与广阔的宇宙紧密相连。

评分

我是一个比较注重养生的人,但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不知道在每个节气转换的时候,身体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调理。这本书给了我一个清晰的指引。它的叙述方式非常贴近生活,不是那种枯燥的医学术语堆砌,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了每个节气的天气特征、人体的生理变化,以及相应的饮食、起居、运动建议。我特别喜欢它关于“食养”的部分,每个节气都有推荐的食材和食谱,而且解释得很详细,比如为什么这个时候吃什么对身体好,有什么样的功效。我按照书中的建议,在某个节气尝试了一个新的食谱,感觉身体真的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不再像以前那样容易疲惫了。

评分

作为一个在都市中忙碌的上班族,常常感到身心俱疲,压力很大。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为我的心灵做一次SPA。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不仅讲养生,还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智慧。在阅读“小满”那一章时,作者用“满而不溢,溢而未损”来形容节气的变化,让我对“适度”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引发了我对生活方式的思考。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古代医家和文人的养生故事,读起来很有意思,也让我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传统养生文化的魅力。每次读完一节,都会觉得内心平静许多,仿佛找回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感觉。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一直以来,我都对传统文化里的节气养生很感兴趣,但总觉得零散,没有系统。收到《二十四节气 一节一养生(汉竹)》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它。首先,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非常雅致,沉甸甸的,纸张的触感也很舒服,充满了文化底蕴。翻开第一页,就被里面精美的插图吸引了,不是那种俗艳的风格,而是带着古朴韵味的工笔画,每一幅都恰到好处地呼应着节气的主题,仿佛能听到春雨滴答,闻到夏日荷风,感受到秋日落叶的萧瑟,体会到冬日暖阳的温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