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品格、习惯、性格、勤学、独立、自律、乐观、行动、交际、情商十大主题,编写了趣味盎然、发人深省的故事。这些故事贴近孩子的生活、切合孩子的心理,它们就像一盏盏智慧的明灯,把一个个做人的道理、处世的技巧、人生的建议通过妈妈之口娓娓道来,引导孩子去思索、去感悟。而且,本书还有一个特色,它的每一篇故事后都配有“妈妈点一点”、“妈妈有办法”、“互动小贴士”,为每一位妈妈提供切实的解决技巧。
刘芳芳,资深儿童杂志主编、儿童文学作家、儿童心理学研究者,多年致力于儿童文学写作和儿童心理研究。作品多以关注人物人格塑造,探析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之间的隔膜、误区为主,倡导理解与沟通,注重儿童阶段心理活动的创作观念形象构建。
作品有:
《我们的古里古怪学校》
《喵呜,我是7岁老妈的猫》
《蓝鼻涕的假期》
并有多篇短篇发表于《少年文艺》、《延河》、《星星诗刊》、《童话世界》、《快乐童话》、《小溪流》、《少年时代》等杂志
目录
第一章品格:优秀品格决定孩子优秀人生
(一)温暖的红衣小兔——大方分享,会快乐(怎样培养孩子的分享能力?)
(二)花朵镇上的皮皮服装店——开诚心,布大度(怎样才能让孩子学会宽容?)
(三)狮子阿奇——滴水恩,涌泉报(怎样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四)老兔子和小兔子——行孝心,好美德(怎样培养孩子的孝心?)
(五)兔子王选继承人——以诚待人,诚相报(怎样才能让孩子不说谎?)
(六)我要躲着你——豁达胸怀,更乐观(怎样培养孩子豁达的胸怀?)
(七)住进琉璃鱼花瓶的夜来香——不攀比,少虚荣(怎样纠正孩子的虚荣心?)
(八)两只猴子走绳索——懂得谦让,显大气(怎样培养孩子谦让的品质?)
(九)小麻雀做窝——不找借口,勇于面对(怎样让孩子遇事不找借口?)
(十)踢足球的小狮子——敢承担,负责任(怎样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第二章习惯:好习惯造就最优秀孩子
(一)慢腾腾的拖拉——管理时间,不磨蹭(怎样让孩子做事不磨蹭?)
(二)小狮子嘴巴臭哄哄——喜欢刷牙,有伙伴(怎样让孩子喜欢上刷牙?)
(三)大老虎是个马大哈——练就细心,不大意(怎样让孩子做作业克服粗心大意?)
(四)赖床鼠——按时起床,身体棒(怎样让孩子克服赖床的习惯?)
(五)小猴脏兮兮——讲卫生,病菌少(怎样才能让孩子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六)露水萝卜——不挑食,体康健(怎样才能让孩子爱上吃饭?)
(七)不爱锻炼身体的灰兔子——锻炼身体,益处多(怎样让孩子养成每天锻炼的好习惯?)
(八)一只花母鸡找蛋——学会有条理,不丢三落四(怎样让孩子不丢三落四?)
(九)我的小星星——懂珍惜,不浪费(怎样让孩子学会珍惜和不浪费?)
第三章性格:好性格让孩子更具亲和力
(一)一直捡球的小猪——乐于助人,赢友情(怎样才能让孩子变得乐于助人?)
(二)菜刀霸王——不霸道,受欢迎(怎样让孩子变得不霸道?)
(三)不合群的兔子水晶——不合群,少人理(怎样培养孩子合群的性格?)
(四)小白马很骄傲——不骄傲,明事理(怎样让孩子不骄傲自大?)
(五)快乐起舞的叶子——快乐感性,做最好的自己(怎样培养快乐的孩子?)
(六)大胆歌——受气包,学自卫(怎样才能让孩子不再胆小?)
(七)嘿,再也不抢啦——不打架,危险少(怎样才能让孩子不争吵打架?)
(八)小猪皮皮一点也不傻——理解人,朋友多(怎样才能让孩子学会理解他人?)
(九)小猪丽丽很爱笑——不生气,有福气(怎样才能让孩子不乱发脾气?)
(十)大象去买鞋——一根筋,难成事(怎样教育“一根筋”孩子?)
第四章勤奋:勤奋让孩子更加自信
(一)唱歌的破锣嗓女孩——接纳自己,不放弃(怎样才能让孩子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二)小猴子亲月亮——进取心,梦成真(怎样培养孩子的进取心?)
(三)小猪可真懒——保持活力,不懒散(怎样才能让孩子不懒散?)
(四)喜欢书的小怪物——多看书,知识广(怎样让孩子爱上阅读?)
(五)咯咯叫爱做白日梦——别空想,踏实干(怎样培养孩子踏实做事?)
(六)差点闯祸的蓝色公交车——学不好,己受损(怎样让贪玩的孩子爱上学习?)
(七)小猪金金学劳动——勤劳动,责任强(怎样才能让孩子爱上劳动?)
第五章:独立:独立让孩子更有担当
(一)猪一抓住了猪精灵——坚持到底,获成就(怎样培养孩子的坚持力?)
(二)喜欢听故事的老虎——打破规矩,可自救(怎样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三)香蕉大狮子——有主见,可担当(怎样培养有主见的孩子?)
(四)要给妈妈当拐杖的小花狗——被关注,则懂事(怎样才能让孩子变得懂事?)
(五)小小鲤鱼爱思考——坚持自我,不盲从(怎样培养孩子不盲从的品质?)
(六)懒跳蚤——靠自己,得发展(怎样才能让孩子学会独立?)
(七)变来变去的花鼠——能坚持,强意志(怎样培养孩子的意志力?)
(八)不会穿衣服的龙猪猪——排除依赖,靠自己(怎样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九)不要给陌生人开门——安全意识,很重要(怎样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识?)
第六章自律:自律的孩子更易成功
(一)捣蛋鬼精灵——立规矩,不捣蛋(怎样管教调皮捣蛋的孩子?)
(二)坏脾气公主——控制脾气,稳行事(怎样让孩子学会控制脾气)
(三)小精灵爱大话——不甘人下,爱大话(怎样才能让孩子不说大话?)
(四)说话不算话——轻承诺,必寡信(怎样才能让孩子言而有信?)
(五)白兔白白偷萝卜——辨别错对,不偷拿(怎样改掉孩子偷拿的行为?)
(六)人来疯毛豆——人来疯,没规矩(怎样让孩子不人来疯?)
(七)玲子阿姨的巧克力——不被诱惑,忍耐强(怎样培养孩子的耐性?)
(八)家禽混战——懂忍让,心大度(怎样让孩子学会忍让?)
(九)勇勇很专注——专注力,能成才(怎样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第七章乐观:乐观是孩子迈向成功的钥匙
(一)莱莱要去看杂技——充满乐观,隆重不会远(怎样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
(二)小小萤火虫——相信自己,更优秀(怎样让孩子相信自己很优秀?)
(三)小米的理想——笑看挫折,收获丰(怎样才能让孩子正确面对挫折?)
(四)变来变去的麻雀——不自卑,要乐观(怎样改变孩子的自卑心理?)
(五)小猪还有希望——有希望,得力量(怎样才能让孩子充满希望?)
(六)蜜蜂球球很勇敢——我勇敢,我不怕(怎样才能让孩子变得更勇敢?)
(七)法兰王子去喂牛——积极自强,很独立(怎样培养孩子的自强精神?)
(八)梦想的价值——能坚持,则事成(怎样帮助孩子实现梦想?)
第八章行动:行动决定孩子的成就
(一)袋鼠妈妈有个袋袋——有想法,须行动(怎样让孩子养成立即行动的习惯?)
(二)我们的皮球——多动脑,事则成(怎样让孩子养成爱动脑筋的习惯?)
(三)世界很大,我要去看看——有志者,事竟成(怎样帮助孩子树立志向?)
(四)小猪想要跑得更远——少迟疑,速行动(怎样让孩子做事变得果断?)
(五)摸星星的猴子——有毅力,可成功(怎样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毅力?)
(六)大公鸡踩高跷——爱探索,获成就(怎样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
(七)找啊找工作——能吃苦,人上人(怎样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
(八)强强是个大力士——小聪明,吃大亏(怎样把孩子的小聪明引导成大智慧?)
第九章交际:交际让孩子变得幸福
(一)懂得倾听的小兔子——能倾听,有风度(怎样才能让孩子学会倾听?)
(二)鸭子菲菲——学会友爱,不孤单(怎样教孩子与同伴友爱相处?)
(三)彩色帐篷——与人为善,落落大方(怎样让孩子养成与人为善的习惯?)
(四)叽叽与嘎嘎——同舟共济,能成功(怎样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
(六)自以为是的小马——自以为是,害自己(怎样纠正孩子的自以为是?)
(七)小猫的跷跷板——不小气,赢友谊(怎样让孩子不小气?)
(八)不要和它交朋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怎样教孩子选择朋友?)
第十章:情商:高情商使孩子更杰出
(一)城里的孩子,乡下的孩子——换位思考,不小瞧(怎样才能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二)飞蛾掉进蜘蛛网——反省自我,更进步(怎样培养孩子自我反省的能力?)
(三)灰狼当了羊国王——明辨是非,判断强(怎样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
(四)大狮子变得有爱心——有爱心,多善行(怎样培养孩子的爱心?)
(五)燕子与柿子树——欣赏他人,胸怀宽(怎样教孩子懂得欣赏别人?)
(六)叽叽喳喳在吵架——多体谅,友谊久(怎样帮助孩子正确面对友谊挫折?)
(七)森林晚会——慷慨待人,朋友多(怎样培养孩子的慷慨品格?)
(八)爱管闲事的花花豹——管闲事,要得当(怎样正确指导孩子管“闲事”?)
(九)男爵的故事——幽默诙谐,富智慧(怎样培养孩子的幽默感?)
前言:每位妈妈都是孩子的点灯人
两年前,女儿六岁,故事的魅力使我获得了一件意想不到而又珍贵的礼物。
那是本韩国的绘本,名字叫《奶奶来了》,是我当时要讲给女儿的睡前故事。
小女孩的爸爸和妈妈在小城里经营着一家小餐馆,非常辛苦和劳累。有一天,小女孩的奶奶从乡下一路搭出租车来到城里,花了爸爸很多租车费。
这个奶奶曾经不是一位好妈妈,喜欢捡破烂,没有美感,总是做着不应该做的事。
奶奶不会补衣服,为了省水,不让妈妈用洗衣机;软软的打卤面,奶奶都说硬;和奶奶在一起吃饭,她会随时吐的到处都是;奶奶老是把尿壶弄倒,害得小女孩只好和妈妈挤在一起睡。
奶奶还经常把鱼露放在衣橱里,直到长出蛆,真的好臭。就连大便都要小女孩提醒,因为奶奶总是要等到拉裤子才会想起去厕所。
......
这天,奶奶竟然躺在学校的围墙边睡觉。
爸爸背起睡得迷迷糊糊的奶奶,和小女孩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
“爸爸,我们可不可以叫奶奶回自己的家住?”
“不行。”
“为什么?你不是从很小的时候就没跟她住一起了吗!”
“还是不行……因为是妈妈。奶奶是爸爸的妈妈啊!”
故事结尾有两个画面,一个画面是:爸爸妈妈在给孩子和孩子的奶奶洗澡。另一个画面是小女孩对爸爸说:“爸爸,我长高一公分了!”
这是一个小女孩看见爸爸怎么对待奶奶的故事,在她长高一公分的时候,她觉得自己有足够的力量可以把爸爸背在身上。
这个故事,我只给女儿讲了一遍。
那天早上,扭伤腰的我躺在床上,忽然听到从厨房传来一阵哐当哐当的响声。我缓慢地起身下床,来到厨房,眼前的一幕让我吃惊。我六岁的女儿,正站在小板凳上,从微波炉里端出一碗鸡蛋糕!她的脸上洋溢着喜悦,对我说:“妈妈,这是我给你做的早点。”
看到我弯着腰扶着门框,她放下碗,头钻到我的胳膊下。
“妈妈,我现在可以当你的拐杖啦!”
她那被蛋清粘在一起的头发,和那双亮晶晶的眼睛,直到现在都记忆犹新。
这是我收到的最好最珍贵的礼物,它来自于爱,来自于稚嫩的童心。
孩子最初听到的,最初看到的,获得最初的快乐与感动,会化为胸腔的爱和素养。你给孩子怎样的教育,他们就有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苏格兰作家斯蒂文森写过一首诗,叫做《点灯的人》。诗里写的是那个每天太阳落下后,就扛着梯子走来,把街灯点亮的李利。
有很多妈妈,像极了点亮街灯的李利,她们和等在床前的孩子相约,把一个个有趣又耐人寻味的故事讲给孩子听,这些故事,就像夜色中亮起的一盏盏灯,为孩子的人生指明了方向。
在妈妈故事里长大的孩子,那些美好会闪现在他们未来的生命里,长大之后,他们会按故事的理想和秩序来设计、建设自己的世界,而那些优秀的精神和素养,也会陪伴在他们成长的路途上。
每一个故事,每一段陪伴,每一个温馨的瞬间,都会有种子撒下,被泥土覆盖,被太阳照耀,然后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我把这本书献给想要教育好孩子的妈妈们。
献给所有等候聆听妈妈讲故事的孩子们。
也献给我的女儿豌豌豆,以及还在教育路上钻研的我自己。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启发,在于它颠覆了我对“有效沟通”的传统认知。我以前总觉得沟通就是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观点,这本书却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沉默和非语言的信号,比滔滔不绝的言语更有力量。作者对“共情”的描述尤其精彩,她将其描绘成一种“情感的共振”,需要我们放下自己的情绪防备,像一面镜子一样,清晰、无扭曲地反射出对方的感受。这需要极高的自我控制力。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我不断地在脑海中进行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想象着自己在那些关键的时刻会如何反应,以及如何能做得更好。这本书的篇幅虽然不薄,但阅读体验却非常轻盈,因为它引人入胜,让人总想知道下一页会揭示怎样的生活智慧。它不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更像是一本需要时常翻阅、随时可以对照实践的“情感工具箱”。它让我对人与人之间那些微妙的能量交换,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敬意。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度的自我对话和反思。我一直在思考,自己现在是如何与我身边的人建立连接的。我们总是忙着规划未来,忙着解决眼前的问题,却很少停下来,真正去倾听,去感受。作者在书中对“倾听的艺术”的剖析非常深刻,她没有用那些空泛的心理学术语,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例子,描绘了我们是如何在不经意间打断、评判或者只是机械地回应。这让我感到非常惭愧,因为我发现自己很多时候都在“假装倾听”。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将每一次交流都视为一次创造和共同构建的过程。它鼓励我们放下自己的预设和焦虑,真正去进入对方的世界。这种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持续的练习和自我觉察。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在人际关系中那些模糊不清的盲点,迫使我去正视并愿意去改变。它的文字非常细腻,读起来毫不费力,但每一句话背后都蕴含着经过时间沉淀的智慧,让人不得不停下来细细品味。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实在是太抓人了,那种温暖的鹅黄色和手绘感的插图,一下子就让人回想起小时候依偎在妈妈身边的感觉。我一直是个对“陪伴”这个主题很有感触的人,尤其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似乎总是在追求效率和结果,却忽略了过程中那些细微的情感流动。这本书的整体氛围,从标题的字里行间就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治愈感。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序言中提到的,关于“高质量的在场”的阐述,那不仅仅是人坐着听着,而是全身心的投入和感知。这让我想起我自己小时候,我妈给我讲故事时,她会模仿各种声调,甚至会即兴发挥,把故事里的角色演活了。那种体验是任何电子设备都无法替代的。这本书似乎就是在试图重建这种“在场”的艺术,它不仅仅是提供故事素材,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用心去连接彼此的指南。我期待它能帮我找回那种在忙碌中遗失的、纯粹的亲子时光的质感,那种不需要言语,一个眼神就能传递的默契。这本书的装帧也很考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让人觉得作者是真正倾注了心血的。
评分这本书在结构上的安排非常有巧思,它没有采用传统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僵硬模式,而是用一种非常流畅、如同散文般的方式展开论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章节过渡时所使用的那些富有诗意的引文,它们像是为接下来的内容拉开了一层柔和的幕布。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被说教的感觉,更像是与一位智慧的长者进行一场关于生活哲学的深度交谈。它触及了许多关于“时间”和“记忆”的议题。我们是如何记录生活,又是如何遗忘的?作者提醒我们,那些看似琐碎的日常片段,恰恰是构建我们身份认同和情感基石的关键。这本书强调的陪伴,不是一个被动的行为,而是一种主动的“在场创造”,是共同编码一段专属的记忆。我感觉这本书的受众远不止于为人父母者,任何渴望加深与重要他人之间情感联结的人,都能从中获益匪ee。它的语言风格既有文学性的美感,又不失实践性的指导意义,达到了一种难得的平衡。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书时,我本来以为它会偏重于理论分析,但出乎意料的是,它充满了画面感和场景感。作者仿佛拥有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魔力,让我仿佛亲眼目睹了那些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温馨瞬间。她对于“仪式感”的探讨让我印象深刻,不是那种刻意为之的繁文缛节,而是将日常小事赋予特殊意义的能力。这种能力,正是我们现代生活中最稀缺的资源之一。我试着在最近的一次晚餐时运用了书中的一个小建议,只是一个小小的调整,但家庭氛围立刻变得不一样了,少了一些例行公事的匆忙,多了一份彼此欣赏的宁静。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有张有弛,张弛有度。它既有娓娓道来的个人经历,也有对更宏大社会现象的洞察,但所有的论述最终都巧妙地收束回那个最核心的主题——如何通过细微的互动,构建起坚不可摧的情感堡垒。它让我对“亲密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之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