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古的新石器时代,一直写到今天,重点研究和探讨了茶、饮茶方式与茶器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三者之间的交互影响。
本书的知识构架较为完整,引经据典,深入浅出,不仅对各个时代的茶与茶器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和探讨,对每一个观点、每一类茶器,尽量写精写透,而且对于如何正确选择茶器,一针见血地从根本上提出了极具操作性的选购与参考的客观标准,让读者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静清和,原名张茂林,出身于中医世家,当代著名茶人,知名茶学者。清和茶道、清和花道的创始人。国内著名的茶席、茶道空间设计师,茶道与茶席美学的推广者、践行者。长期以来,致力于茶道、香道、传统插花、中医、文玩等传统文化旳研习。
多年来,秉持“精为茶性,清为茶韵,和乃茶魂”的制茶、做茶理念,长期游学茶山,源头问茶,对茶类、茶史、茶性、茶器等,均有深刻地研究和论述。以传统中医理论为基础,以现代科学理念为表达,深入浅出,对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视角与观点,深刻影响着国内健康饮茶、茶席设计、茶道美学及其对茶的进一步认识。代表作有《茶味初见》《茶席窥美》《茶路无尽》。
上 篇
药食同源神农始
烹荼尽具青瓷生
素瓷雪色缥沫香
南青北白各有韵
人间相学事春茶
《茶经》奠定唐煎茶
唐代主流是饼茶
青瓷益茶越窑上
茶具茶器有分别
大宋点茶香弥漫
采择之精重茶白
松风涧水辨三沸
紫泥新品泛春华
兔毛倾看色尤宜
宋瓷淡雅难逾越
揉捻促进茶分化
元代青花釉里红
中 篇
废团改散求真味
一瀹便啜茶类多
闵老子茶甲天下
桃叶渡边花乳斋
虎丘松萝与罗岕
鸡缸杯本是酒器
张源力荐壶泡法
后辈还推时大彬
文人泡茶五色土
紫泥红泥与团泥
清代名茶各有味
松萝影响武夷茶
松萝饮法传武夷
工夫茶始闽最盛
壶必孟臣小为佳
杯必若琛大变小
清瓷康雍最精美
下 篇
清和茶道和为贵
紫砂壶以砂为上
杯盏虽小可啜香
温润泡茶用盖碗
清和花道道生一
自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习茶瀹茶时,茶滋于水,水藉乎器,汤成于火。活火、活水、妙器,加之静心泡茶时,对茶汤浓度把握得恰恰好,才会成就一盏茶的色、香、味、形、韵的准确表达。
长期以来,国内茶界对茶与茶器的研究,是一个空白,很难找到一本严谨可靠的书籍以供参考,使得习茶的人少有懂器的,制器的人少有知茶的,似懂非懂的,却又在以讹传讹。即使是许多常识性的茶与器的问题,也在岁月既淹中,袭以成弊,是非难分。鉴于此,抽时间去写一本有理有据的关于茶与茶器的新书,成为我的一个愿望。
此类书籍的写作,想想容易,一拿起笔就会惆怅万分。茶与茶器毕竟是两个专业,真要搞清楚二者的边界与相互影响,涉及到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既需要“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又必须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幸好,我能吃苦,耐得住寂寞,可以依赖多年的积累与考证,绝息交游,夜以继日,探赜索隐,识契真要。历时九个多月的艰辛,终于写完了《茶与茶器》的书稿。
《茶与茶器》一书,从上古的新石器时代,一直写到今天,重点研究和探讨了茶、饮茶方式与茶器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三者之间的交互影响。在唐代以前,由于原始条件下的药、食、饮同源,因此茶与茶器的发展,并没有发生多少的交叉。陆羽《茶经》问世以后,人间相学事春茶,茶器与茶具有了明确的分野。从茶的晒青、蒸青初始,随着制茶技术的进步,饮茶方式不断得以调整和完善,它们二者综合对茶器的影响,开始变得越来越深刻。
元代,揉捻工艺的发明与普及,为发酵茶的出现创造了可能,也使茶的瀹饮变得简单和快捷。尤其是在明末清初,当松萝茶的制作技术影响了武夷茶之后,随着一个崭新的乌龙茶类的诞生,必将催生与之相应得最恰当的新的品饮方式。于是,器具之精良、闲情逸致烹制的工夫茶出现了。工夫茶在乌龙茶产区的横空出世,使得其品饮方式,不断地随着乌龙茶制作技术的向外传播,而逐渐在福建、广东地区扩散和发展。当酒杯被借用作茶杯使用之后,很多酒器的形制,便影响和左右了茶器的发展与变革。曾作为品茗器的盖碗,也渐渐地在向泡茶器方向转变。形随功能,当茶器的用途发生了改变以后,其形制必然也会为之变化。
本书的知识构架较为完整,引经据典,深入浅出。茶的发展的知识体系,可视为是对《茶路无尽》的细化,茶器的考证与研究,是对《茶席窥美》的深化,三本著作可以融会贯通,相互印证。
该书不仅对茶与茶器,从各个时代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和探讨,对每一个观点、每一类茶器,尽量写精写透,而且对于如何正确选择茶器,一针见血,从根本上也提出了极具操作性的选购与参考的客观标准,并回答了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很多常识,论证明晰,使读者一看就会,一读皆可掌握。从此,就能明明白白地学会选择健康贴心的茶器,故《茶与茶器》,是一本学茶识器的入门必读书。
最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静下心来阅读的书,偶然间看到了《茶与茶器》,这本书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它不像市面上一些泛泛而谈的书籍,而是深入到每一个细节。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介绍茶道流程时那种严谨的态度,从水温的控制,到茶叶的投放量,再到冲泡的时间,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科学性和艺术性。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关于“茶道精神”的内容,比如“和、静、怡、真”,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我常常在想,我们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而茶,恰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开始思考如何在日常的点滴中,融入更多仪式感和对生活的热爱。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茶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生活的指南。
评分这本《茶与茶器》读起来,真的像是置身于江南的某个古镇,微风拂过,带来阵阵茶香。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不同茶叶的描述,那股清冽的龙井,那醇厚的普洱,那幽雅的乌龙,文字仿佛拥有了温度和香气,让我忍不住咽了咽口水。作者对于每一种茶的生长环境、采摘时节、制作工艺的讲解,都细致入微,仿佛在为我们揭示大自然最精妙的馈赠。读到关于茶树如何在大山深处扎根,如何汲取天地精华,我仿佛也能感受到那种顽强的生命力。更别提那些关于茶马古道的历史故事了,读来荡气回肠,让我对茶这个饮品背后蕴含的文化底蕴有了更深的理解。有时候,我甚至会放下书,去阳台泡一杯茶,闭上眼睛,试图去感受书中描述的那种意境。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喝茶,它更像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旅程,带我认识了茶的不同面貌,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那些关于采茶人的辛勤劳作,关于茶农朴素的生活,都让我心生敬意。我常常觉得,我们现在喝的每一口茶,都凝聚了太多人的心血和智慧。
评分不得不说,《茶与茶器》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作者的文笔非常细腻,他没有用枯燥的说教方式,而是通过大量的场景描写和故事穿插,将复杂的茶文化知识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书中描写的那些茶室场景,那种古朴典雅的布置,那种宁静致远的氛围,仿佛能让人瞬间穿越到某个年代,亲身感受当时的品茗情趣。比如,书中对明代茶人斗茶的情景描绘,那种对技艺的极致追求,那种文人雅士间的交流,都让我觉得十分有趣。而且,作者在介绍不同的茶器时,也常常会引经据典,引用古人的诗词歌赋,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诗意。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不自觉地放慢速度,细细品味每一个字句,仿佛害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细节。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让我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含蓄内敛的美。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而《茶与茶器》这本书,可以说是将我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作者对茶的理解,已经超越了简单的饮品范畴,上升到了哲学和艺术的高度。我最感兴趣的是书中关于“茶与人生”的探讨,那些将品茶的过程与人生起伏、心境变化联系起来的论述,让我深有感触。书中提到,品茶需要一颗平和的心,需要专注于当下的感受,这不正是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所需要的吗?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不同人生阶段适合品饮不同茶叶的观点,仿佛人生也像茶一样,有不同的滋味,有不同的醇厚。而且,作者在描写茶器时,也常常赋予它们情感,仿佛它们不仅仅是冰冷的器物,而是承载着历史和情感的载体。这本书让我对“茶”这个字有了更深的敬畏,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细腻的观察和感悟。
评分我是在一个雨天的午后翻开《茶与茶器》的,窗外雨声淅沥,屋内一杯热茶,手里一本书,感觉再惬意不过了。书里关于茶器的部分,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茶壶、茶杯不过是盛茶的工具,看了这本书才明白,原来它们也有如此多的讲究。作者对不同材质的茶器,比如紫砂壶、瓷器、玻璃杯,它们的优缺点、适合冲泡的茶叶种类,都做了非常详尽的介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紫砂壶的部分,那种泥土的质感,那种独特的吸附性,以及随着使用而产生的包浆,都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个器物,更像是一个有生命的伙伴。书中还穿插了不少关于古代茶器收藏的故事,那些流传有序的古董茶壶,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读来引人入胜。我甚至开始留意起自己家里的茶杯,思考它们是否真的适合我平时喝的茶。这本书让我对“器”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生活中的这些细微之处,也能蕴含如此丰富的学问。
评分闲来无事,买了几本书,每天翻翻
评分很好的,向大家推荐,真的不错
评分不错不错
评分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健健康康了
评分不错,满意
评分不错,喜欢上喝茶,学到了很多
评分很不错,一直在京东购买,服务到位,发货速度快
评分好好
评分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健健康康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