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古的新石器時代,一直寫到今天,重點研究和探討瞭茶、飲茶方式與茶器的起源和發展曆程,以及三者之間的交互影響。
本書的知識構架較為完整,引經據典,深入淺齣,不僅對各個時代的茶與茶器進行瞭詳細的論證和探討,對每一個觀點、每一類茶器,盡量寫精寫透,而且對於如何正確選擇茶器,一針見血地從根本上提齣瞭極具操作性的選購與參考的客觀標準,讓讀者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
靜清和,原名張茂林,齣身於中醫世傢,當代著名茶人,知名茶學者。清和茶道、清和花道的創始人。國內著名的茶席、茶道空間設計師,茶道與茶席美學的推廣者、踐行者。長期以來,緻力於茶道、香道、傳統插花、中醫、文玩等傳統文化旳研習。
多年來,秉持“精為茶性,清為茶韻,和乃茶魂”的製茶、做茶理念,長期遊學茶山,源頭問茶,對茶類、茶史、茶性、茶器等,均有深刻地研究和論述。以傳統中醫理論為基礎,以現代科學理念為錶達,深入淺齣,對茶形成瞭自己獨特的視角與觀點,深刻影響著國內健康飲茶、茶席設計、茶道美學及其對茶的進一步認識。代錶作有《茶味初見》《茶席窺美》《茶路無盡》。
上 篇
藥食同源神農始
烹荼盡具青瓷生
素瓷雪色縹沫香
南青北白各有韻
人間相學事春茶
《茶經》奠定唐煎茶
唐代主流是餅茶
青瓷益茶越窯上
茶具茶器有分彆
大宋點茶香彌漫
采擇之精重茶白
鬆風澗水辨三沸
紫泥新品泛春華
兔毛傾看色尤宜
宋瓷淡雅難逾越
揉撚促進茶分化
元代青花釉裏紅
中 篇
廢團改散求真味
一瀹便啜茶類多
閔老子茶甲天下
桃葉渡邊花乳齋
虎丘鬆蘿與羅岕
雞缸杯本是酒器
張源力薦壺泡法
後輩還推時大彬
文人泡茶五色土
紫泥紅泥與團泥
清代名茶各有味
鬆蘿影響武夷茶
鬆蘿飲法傳武夷
工夫茶始閩最盛
壺必孟臣小為佳
杯必若琛大變小
清瓷康雍最精美
下 篇
清和茶道和為貴
紫砂壺以砂為上
杯盞雖小可啜香
溫潤泡茶用蓋碗
清和花道道生一
自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習茶瀹茶時,茶滋於水,水藉乎器,湯成於火。活火、活水、妙器,加之靜心泡茶時,對茶湯濃度把握得恰恰好,纔會成就一盞茶的色、香、味、形、韻的準確錶達。
長期以來,國內茶界對茶與茶器的研究,是一個空白,很難找到一本嚴謹可靠的書籍以供參考,使得習茶的人少有懂器的,製器的人少有知茶的,似懂非懂的,卻又在以訛傳訛。即使是許多常識性的茶與器的問題,也在歲月既淹中,襲以成弊,是非難分。鑒於此,抽時間去寫一本有理有據的關於茶與茶器的新書,成為我的一個願望。
此類書籍的寫作,想想容易,一拿起筆就會惆悵萬分。茶與茶器畢竟是兩個專業,真要搞清楚二者的邊界與相互影響,涉及到上下五韆年的曆史,既需要“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又必須行萬裏路,讀萬捲書。幸好,我能吃苦,耐得住寂寞,可以依賴多年的積纍與考證,絕息交遊,夜以繼日,探賾索隱,識契真要。曆時九個多月的艱辛,終於寫完瞭《茶與茶器》的書稿。
《茶與茶器》一書,從上古的新石器時代,一直寫到今天,重點研究和探討瞭茶、飲茶方式與茶器的起源和發展曆程,以及三者之間的交互影響。在唐代以前,由於原始條件下的藥、食、飲同源,因此茶與茶器的發展,並沒有發生多少的交叉。陸羽《茶經》問世以後,人間相學事春茶,茶器與茶具有瞭明確的分野。從茶的曬青、蒸青初始,隨著製茶技術的進步,飲茶方式不斷得以調整和完善,它們二者綜閤對茶器的影響,開始變得越來越深刻。
元代,揉撚工藝的發明與普及,為發酵茶的齣現創造瞭可能,也使茶的瀹飲變得簡單和快捷。尤其是在明末清初,當鬆蘿茶的製作技術影響瞭武夷茶之後,隨著一個嶄新的烏龍茶類的誕生,必將催生與之相應得最恰當的新的品飲方式。於是,器具之精良、閑情逸緻烹製的工夫茶齣現瞭。工夫茶在烏龍茶産區的橫空齣世,使得其品飲方式,不斷地隨著烏龍茶製作技術的嚮外傳播,而逐漸在福建、廣東地區擴散和發展。當酒杯被藉用作茶杯使用之後,很多酒器的形製,便影響和左右瞭茶器的發展與變革。曾作為品茗器的蓋碗,也漸漸地在嚮泡茶器方嚮轉變。形隨功能,當茶器的用途發生瞭改變以後,其形製必然也會為之變化。
本書的知識構架較為完整,引經據典,深入淺齣。茶的發展的知識體係,可視為是對《茶路無盡》的細化,茶器的考證與研究,是對《茶席窺美》的深化,三本著作可以融會貫通,相互印證。
該書不僅對茶與茶器,從各個時代進行瞭詳細的論證和探討,對每一個觀點、每一類茶器,盡量寫精寫透,而且對於如何正確選擇茶器,一針見血,從根本上也提齣瞭極具操作性的選購與參考的客觀標準,並迴答瞭知其然與知其所以然。很多常識,論證明晰,使讀者一看就會,一讀皆可掌握。從此,就能明明白白地學會選擇健康貼心的茶器,故《茶與茶器》,是一本學茶識器的入門必讀書。
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情有獨鍾,而《茶與茶器》這本書,可以說是將我帶入瞭一個全新的境界。作者對茶的理解,已經超越瞭簡單的飲品範疇,上升到瞭哲學和藝術的高度。我最感興趣的是書中關於“茶與人生”的探討,那些將品茶的過程與人生起伏、心境變化聯係起來的論述,讓我深有感觸。書中提到,品茶需要一顆平和的心,需要專注於當下的感受,這不正是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所需要的嗎?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不同人生階段適閤品飲不同茶葉的觀點,仿佛人生也像茶一樣,有不同的滋味,有不同的醇厚。而且,作者在描寫茶器時,也常常賦予它們情感,仿佛它們不僅僅是冰冷的器物,而是承載著曆史和情感的載體。這本書讓我對“茶”這個字有瞭更深的敬畏,也讓我對生活有瞭更細膩的觀察和感悟。
評分我是在一個雨天的午後翻開《茶與茶器》的,窗外雨聲淅瀝,屋內一杯熱茶,手裏一本書,感覺再愜意不過瞭。書裏關於茶器的部分,真是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以為,茶壺、茶杯不過是盛茶的工具,看瞭這本書纔明白,原來它們也有如此多的講究。作者對不同材質的茶器,比如紫砂壺、瓷器、玻璃杯,它們的優缺點、適閤衝泡的茶葉種類,都做瞭非常詳盡的介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紫砂壺的部分,那種泥土的質感,那種獨特的吸附性,以及隨著使用而産生的包漿,都讓我覺得它不僅僅是一個器物,更像是一個有生命的夥伴。書中還穿插瞭不少關於古代茶器收藏的故事,那些流傳有序的古董茶壺,背後都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讀來引人入勝。我甚至開始留意起自己傢裏的茶杯,思考它們是否真的適閤我平時喝的茶。這本書讓我對“器”有瞭全新的認識,原來生活中的這些細微之處,也能蘊含如此豐富的學問。
評分不得不說,《茶與茶器》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作者的文筆非常細膩,他沒有用枯燥的說教方式,而是通過大量的場景描寫和故事穿插,將復雜的茶文化知識娓娓道來。我尤其喜歡書中描寫的那些茶室場景,那種古樸典雅的布置,那種寜靜緻遠的氛圍,仿佛能讓人瞬間穿越到某個年代,親身感受當時的品茗情趣。比如,書中對明代茶人鬥茶的情景描繪,那種對技藝的極緻追求,那種文人雅士間的交流,都讓我覺得十分有趣。而且,作者在介紹不同的茶器時,也常常會引經據典,引用古人的詩詞歌賦,讓整個閱讀過程充滿瞭詩意。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常常會不自覺地放慢速度,細細品味每一個字句,仿佛害怕錯過任何一個精彩的細節。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情感的共鳴,讓我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中那種含蓄內斂的美。
評分最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真正靜下心來閱讀的書,偶然間看到瞭《茶與茶器》,這本書果然沒有讓我失望。它不像市麵上一些泛泛而談的書籍,而是深入到每一個細節。我特彆欣賞作者在介紹茶道流程時那種嚴謹的態度,從水溫的控製,到茶葉的投放量,再到衝泡的時間,每一個環節都充滿瞭科學性和藝術性。書中還提到瞭很多關於“茶道精神”的內容,比如“和、靜、怡、真”,這些看似簡單的道理,卻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我常常在想,我們如何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寜靜,而茶,恰恰提供瞭一個很好的載體。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開始思考如何在日常的點滴中,融入更多儀式感和對生活的熱愛。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茶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生活的指南。
評分這本《茶與茶器》讀起來,真的像是置身於江南的某個古鎮,微風拂過,帶來陣陣茶香。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不同茶葉的描述,那股清冽的龍井,那醇厚的普洱,那幽雅的烏龍,文字仿佛擁有瞭溫度和香氣,讓我忍不住咽瞭咽口水。作者對於每一種茶的生長環境、采摘時節、製作工藝的講解,都細緻入微,仿佛在為我們揭示大自然最精妙的饋贈。讀到關於茶樹如何在大山深處紮根,如何汲取天地精華,我仿佛也能感受到那種頑強的生命力。更彆提那些關於茶馬古道的曆史故事瞭,讀來蕩氣迴腸,讓我對茶這個飲品背後蘊含的文化底蘊有瞭更深的理解。有時候,我甚至會放下書,去陽颱泡一杯茶,閉上眼睛,試圖去感受書中描述的那種意境。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喝茶,它更像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旅程,帶我認識瞭茶的不同麵貌,也讓我對生活有瞭新的感悟。那些關於采茶人的辛勤勞作,關於茶農樸素的生活,都讓我心生敬意。我常常覺得,我們現在喝的每一口茶,都凝聚瞭太多人的心血和智慧。
評分閑來無事,買瞭幾本書,每天翻翻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火車不錯的不錯部分人
評分老婆很喜歡的書,作為情人節禮物送給她,她非常高興
評分好
評分新人,瞭解茶葉茶具知識的一本好書
評分很喜歡。
評分書不錯,包裝可以,沒什麼破損。
評分東西不錯,蠻喜歡的,還可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