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陈波编注的《陶行知教育文选》从四川教育出版社《陶行知全集》2005年第二版1至12卷中,选文170多篇。加上尚未收入全集的《生活教育论发凡》、《答震叔》、《贫穷与教育》、《教育统计学大纲》序等,合计180多篇,外加陶诗及其所填的词,收录60多首(阕)。 无 著作 陈波,字杜若(1922―),浙江丽水人。浙江丽水学院(前身为丽水师专)教师,曾为教育学心理学教研室主持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理事,教育科学思想“九五”规划“陶行知教育思想现代价值研究”课题组成员,《陶行知全集》(四川教育出版社)第十一、十二卷编委。著有《生活世界与生活教育》文集(北京研究出版社出版)。这部厚重的选集,甫一翻开,便扑面而来一股穿越时空的教育理想的清新气息。虽然我尚未深入研读每一个篇章,但仅仅是那些引人深思的标题和开篇的几句话,就足以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教育思考者心生敬佩。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生活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论述,这与当下我们热议的实践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理念有着惊人的契合点。想象一下,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教育者如何将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让知识真正与人民的生活发生化学反应,这本身就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叙事。它不只是理论的堆砌,更像是亲历者在困境中摸索出的一条光亮路径。那些关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反对死记硬背的呼吁,读来让人热血沸腾,仿佛在为当今教育体制中那些僵化的部分鸣不平。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找到更多关于如何将这些宏大理念落地为具体教学方法的实例,毕竟,再伟大的思想,也需要脚踏实地的实践来支撑其不朽的价值。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去反思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它应该服务于谁,又该如何承载起塑造未来社会的重任。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透露着一种庄重感,也预示着其中内容的重量。我目前主要在翻阅关于教师专业发展与自我修养的部分,从中体会到一种对师者职业的近乎神圣的敬畏。作者笔下的理想教师形象,绝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人格的塑造者和生活的设计师。这与当前社会对教师“减负”和“专业化”的呼吁形成了有趣的对话——真正的专业化,或许恰恰在于这种对生命负责的深度投入。我注意到,书中对于教师自我反思和持续学习的强调是贯穿始终的,这提醒我们,教育的进步是永无止境的“在路上”的过程。虽然我尚未完全消化所有关于教学法的细节,但这种由内而外对教育使命的重申,已经极大地鼓舞了我对未来教育工作的期待。它让我明白,技术和工具的更新固然重要,但教育的根基永远在于教育者对“人”的理解和热爱。
评分我最近沉浸在对教育公平和城乡差距的思考之中,恰好朋友向我推荐了这本汇集了深刻洞见的文集。尽管我仍在细嚼慢咽地品味着其中的思想精华,但其中对于儿童主体性的尊重和对传统权威的反思,已经深深地震撼了我。那些探讨如何“解放”儿童天性的文字,用词朴实却力量无穷,不像时下许多教育文章那样充斥着晦涩的学术术语,而是直击人心。我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一位教育家如何在实践中不断修正、不断探索,那种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与执着,是任何华丽辞藻都无法替代的。特别是一些涉及乡村教育的片段,描述了如何利用地方资源,将地域文化融入教学,这对于我们今天面对的资源分配不均问题,无疑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参照。我深感这不仅仅是一本教育读物,更是一部关于如何以人为本、尊重个体成长的社会学著作。那些超越时代的远见卓识,让人不得不停下来,审视自己是否也陷入了某种固有的思维定势,并渴望从中汲取勇气,去倡导更富有人文关怀的教育实践。
评分老实说,我刚开始接触这类汇集了前辈思想精粹的文集时,总担心会过于沉闷、难以阅读,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思想的穿透力,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展现了一种极为灵活的思维方式,即教育的创新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根植于对当下现实的深刻洞察。那些关于“做中学”的论述,并非空泛的口号,而是充满了对具体教学情境的细致描摹,我甚至可以从中勾勒出当时的课堂场景。这些文字的魅力在于其强大的生命力,它们没有被历史尘封,反而像新鲜的空气一样,为我们当前所面临的课程改革困境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其教育哲学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辩证的智慧,既肯定了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又强调了个人内在能动性的重要。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一位智者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不断地抛出问题,引导你深入思考,而不是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这种启发式的阅读体验,远比被动接受知识更为宝贵。
评分我喜欢这本书中那种不受条框束缚的自由精神。在阅读过程中,我反复被那些打破陈规的观点所吸引,它们像一道道闪电,划破了传统教育的沉闷夜空。那些关于教育与社会变革之间相互作用的分析,显示出一种宏大的历史视野,教育被置于整个社会进步的坐标系中去考察,而不是孤立地存在于象牙塔内。这种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对我理解当前教育改革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大有裨益。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教育民主化的不懈追求,那种希望每一个普通人都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朴素愿望,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这本书像是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一些结构性问题,同时也提供了诸多富有远见的解决方案的可能性。它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了过去的思想,更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持续批判和创新的精神动力,鼓励我们去构建一个更符合人性、更公平、更富有生命力的未来教育图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