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的思路是,基于现代猎头的视角,依照时间顺序,串联历史的珠玑、散落的轶事,刻画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示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总结高端人才的发现、任用和处置的一般原理,探索民族强衰、国家兴亡、社会进退与高端人才交互耦合的特殊规律。
本书记述公元前221—公元280年的猎头风云。前221年,赢政自称始皇帝,建成统一多民族的庞大帝国。始皇帝猝死,赵高、李斯发动政变,血雨腥风、横征暴敛。大泽乡起义点燃复国烈火。前206年,楚汉战争爆发。“不如子房、不如萧何、不如韩信”的刘邦,广收人才、屡败屡战。“有一范增而不能用”的项羽,先胜后败、自刎乌江。
前202年,汉朝沿袭秦制,实行帝国统治。信奉道家,长期施行休养生息政策。文景时期,怀柔天下、教化普及,国库充盈、民心向好。汉武帝 “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者,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史称“汉之得人,于此为盛!”。开辟“丝绸之路”,反击匈奴44年。“霸王道杂之”的“汉家制度”成型。
公元9年,王莽建立新朝,意求颠覆式的变革,号称*彻底的儒家治国。新制颁布,忽东忽西、无以适从。物价飞涨,民不聊生。赤眉、绿林、铜马起义连发,地方豪强并起。
海内分崩,天下大乱。刘秀采纳“元功”邓禹的计策,“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重树汉朝旗帜,承诺休养生息、轻薄赋税。及至统一全国,是为东汉。全面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柔性抑制外戚、简选各种人才,史称“光武中兴”。
汉明帝时期,佛教传入中原地区。窦固率兵攻打北匈奴,委派班超、郭恂等人出使西域,先后持续31年,平定西域50多个国家,促进民族融合。汉和帝以降,10多个小皇帝轮流上台。及至曹丕强行禅让,延续400年的汉朝,就此了结。
豪强纷起,彼此攻伐。200年,年轻儒雅的孙权,危难之机掌管江东,任用旧臣,统御诸将。广招贤才,聘求名士。江南局势得以稳定。208年,没落宗室的刘备,半生无成、求贤如渴。三顾茅庐,寻访诸葛亮出山,又得庞统。更有“五虎上将”辅佐。计取荆州、征伐蜀地,渐成一方诸侯。曹操击破袁术、平定北方。及至赤壁之战,遂成三国鼎立。209—217年,先后发布3次《求贤令》,大力招揽各类人才,决意东山再起。一时间,谋士如云、良将千员。
三国之间,混战不已。228—262年,蜀汉政权举行17次北伐,历时25年。无奈,人口数量不足,民风安逸封闭;蜀道艰难,外来人才稀少;上层裙带关系严重,既得利益关系紧密;察密待严极甚,任用将领屡次失误;内部高端人才极其匮乏;等等。
220年,曹魏建立,改革吏治、消夺藩权,广议轻刑、与民休养,次年,下令郡国察举孝廉。重修孔庙,大兴儒学,立太学,置五经课试之法,设立春秋谷梁博士。文教持续兴盛,一时无双。
263年,钟会、邓艾突袭蜀国。“非中兴之器”的刘禅,不战而降。孙吴政权围绕子嗣继承,宫廷恶斗、势力辗转。280年,晋军挥师南下。江东战将死绝、贤臣殆尽、宗族自保,只得投降。晋朝统一全国。
宋斌(1970—),湖北随州人。中南财经大学哲学硕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博士、暨南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博士后。
这本书的标题《中国猎头史·秦汉》实在太吸引人了!光是“猎头”这个词,就让人联想到那个波澜壮阔、群雄逐鹿的时代。秦汉,那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也是一个充满传奇的时期。我想象着,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岁月里,一定有无数为了权力、为了生存、为了改变命运而奔波的身影。这本书会不会讲述那些被权力机器选中的人,那些在乱世中运筹帷幄、呼风唤雨的“猎头”们?他们是如何被发现,如何被培养,又如何一步步登上历史舞台,甚至影响了王朝的兴衰?我特别好奇,秦朝严苛的法制和汉朝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会对“猎头”这种职业产生怎样的不同影响?书中是否会描绘他们所经历的政治斗争、权谋博弈,甚至生死考验?我非常期待能从这本书中一窥那个时代人才选拔的奥秘,以及那些在幕后操纵一切的智者身影。
评分《中国猎头史·秦汉》这个书名,让我不禁对“猎头”这个词在古代的具象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猜想,这本书并非简单地讲述历史事件,而是试图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去剖析那个时代人才的流动和价值发掘。也许书中会介绍当时有哪些机构或个人扮演着“猎头”的角色?是朝廷设有专门的部门,还是存在着民间组织?亦或者是由一些具有影响力的人物,通过自己的人脉和声望,为君主物色合适的官员?我特别想了解,在秦汉这样一个社会转型期,传统的贵族政治是如何逐渐被新的选官制度所取代的,而“猎头”在这种变革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是否是打破门阀制度、促进社会流动的一种隐形力量?我对书中对于“猎头”的定义和操作流程的考证非常感兴趣,希望能从中看到一个真实可信的古代人才市场。
评分“中国猎头史·秦汉”这个书名,极具颠覆性,让我瞬间提起了阅读的兴趣。我总是认为“猎头”是一个现代的职业概念,但这本书似乎要将它追溯到遥远的秦汉时期。这让我不禁思考,那个时代的人才选拔机制究竟是怎样的?它与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猎头”有何异同?书中是否会描绘在秦汉统一和巩固的过程中,那些关键人物是如何被“发现”和“招募”的?我尤其对书中可能涉及到的“人才市场”感到好奇,这个市场是由谁主导的?又有哪些规则?书中会不会分析在秦朝与汉朝这两个不同政治体制下,“猎头”行为的具体表现和特点?例如,秦朝的法家思想是否会使得人才选拔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服从性,而汉朝的儒家文化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我对书中对于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的解读,以及如何从中梳理出“猎头”这条线索充满了期待。
评分读到《中国猎头史·秦汉》这个书名,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画面: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如何在浩大的工程中挑选并安插能臣;汉武帝雄才大略,又是如何网罗天下英才,为他的帝国扩张奠定基础。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当时社会阶层对人才选拔的影响?比如,寒门子弟是否有机会通过某种“猎头”机制进入权力核心?又或者,这更多的是权贵子弟之间的游戏?我特别想知道,那个时代对于“人才”的定义是什么?是能征善战的武将,还是足智多谋的文官?亦或是精通礼仪、善于沟通的士人?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一些具体的“猎头”案例,比如某个著名的谋士是如何被某位君主发现并重用的?我对书中关于“猎头”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各种技巧和手段充满了好奇,比如信息搜集、能力评估、激励机制等等,这些在两千多年前是如何实现的?
评分《中国猎头史·秦汉》的书名,让我对书中所描绘的那个时代人才选拔的“隐秘角落”充满了好奇。我联想到,在那个兵荒马乱、皇权至上的年代,许多有才能的人可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赏识,又或者因为出身而被埋没。这本书会不会揭示一些被历史尘埃所掩盖的“遗珠”?它会不会讲述那些“伯乐”的故事,那些慧眼识珠、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君主或官员?我特别想知道,在秦汉时期,是否存在着一种不同于科举(虽然科举在秦汉尚未形成)但又具有相似功能的“人才输送管道”?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家族势力在人才推荐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这种影响力是如何运作的?我对书中关于“猎头”的道德伦理考量也颇感兴趣,比如在当时环境下,是否存在着不正当的“买卖人才”的现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