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猎头史·秦汉

中国猎头史·秦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斌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秦汉
  • 猎头
  • 文化
  • 风俗
  • 战争
  • 民族
  • 考古
  • 社会
  • 军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山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606233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0748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189
字数:221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全书的思路是,基于现代猎头的视角,依照时间顺序,串联历史的珠玑、散落的轶事,刻画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示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总结高端人才的发现、任用和处置的一般原理,探索民族强衰、国家兴亡、社会进退与高端人才交互耦合的特殊规律。

内容简介

本书记述公元前221—公元280年的猎头风云。前221年,赢政自称始皇帝,建成统一多民族的庞大帝国。始皇帝猝死,赵高、李斯发动政变,血雨腥风、横征暴敛。大泽乡起义点燃复国烈火。前206年,楚汉战争爆发。“不如子房、不如萧何、不如韩信”的刘邦,广收人才、屡败屡战。“有一范增而不能用”的项羽,先胜后败、自刎乌江。

前202年,汉朝沿袭秦制,实行帝国统治。信奉道家,长期施行休养生息政策。文景时期,怀柔天下、教化普及,国库充盈、民心向好。汉武帝 “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者,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史称“汉之得人,于此为盛!”。开辟“丝绸之路”,反击匈奴44年。“霸王道杂之”的“汉家制度”成型。

公元9年,王莽建立新朝,意求颠覆式的变革,号称*彻底的儒家治国。新制颁布,忽东忽西、无以适从。物价飞涨,民不聊生。赤眉、绿林、铜马起义连发,地方豪强并起。

海内分崩,天下大乱。刘秀采纳“元功”邓禹的计策,“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重树汉朝旗帜,承诺休养生息、轻薄赋税。及至统一全国,是为东汉。全面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柔性抑制外戚、简选各种人才,史称“光武中兴”。

汉明帝时期,佛教传入中原地区。窦固率兵攻打北匈奴,委派班超、郭恂等人出使西域,先后持续31年,平定西域50多个国家,促进民族融合。汉和帝以降,10多个小皇帝轮流上台。及至曹丕强行禅让,延续400年的汉朝,就此了结。

豪强纷起,彼此攻伐。200年,年轻儒雅的孙权,危难之机掌管江东,任用旧臣,统御诸将。广招贤才,聘求名士。江南局势得以稳定。208年,没落宗室的刘备,半生无成、求贤如渴。三顾茅庐,寻访诸葛亮出山,又得庞统。更有“五虎上将”辅佐。计取荆州、征伐蜀地,渐成一方诸侯。曹操击破袁术、平定北方。及至赤壁之战,遂成三国鼎立。209—217年,先后发布3次《求贤令》,大力招揽各类人才,决意东山再起。一时间,谋士如云、良将千员。

三国之间,混战不已。228—262年,蜀汉政权举行17次北伐,历时25年。无奈,人口数量不足,民风安逸封闭;蜀道艰难,外来人才稀少;上层裙带关系严重,既得利益关系紧密;察密待严极甚,任用将领屡次失误;内部高端人才极其匮乏;等等。

220年,曹魏建立,改革吏治、消夺藩权,广议轻刑、与民休养,次年,下令郡国察举孝廉。重修孔庙,大兴儒学,立太学,置五经课试之法,设立春秋谷梁博士。文教持续兴盛,一时无双。

263年,钟会、邓艾突袭蜀国。“非中兴之器”的刘禅,不战而降。孙吴政权围绕子嗣继承,宫廷恶斗、势力辗转。280年,晋军挥师南下。江东战将死绝、贤臣殆尽、宗族自保,只得投降。晋朝统一全国。


作者简介

宋斌(1970—),湖北随州人。中南财经大学哲学硕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博士、暨南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博士后。

目录


前言/序言



时代洪流中的求索:中国古代猎才智慧的曙光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画卷中,人才的汇聚与甄选,始终是驱动文明进步的强大引擎。而《中国猎头史·秦汉》这部巨著,并非仅仅记录着某个特定职业的兴衰,它更是一部关于智慧、战略、权谋与时代洪流交织的恢弘史诗,深入剖析了在那片孕育了辉煌帝国的土地上,一种超越简单招募的、系统性的、战略性的寻觅与延揽杰出人才的独特实践。这本书,将我们带回到那个风云际会的年代,去探寻中国古代“猎头”的雏形,是如何在秦汉两代王朝的建立、巩固与发展过程中,悄然生根,并逐渐演化出其独特的形态与深刻的影响。 本书的目光,聚焦于秦汉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与文化背景。在那个从分裂走向统一,从战乱走向相对稳定的历史关口,秦朝的横空出世,以其严苛的法度与强大的军事力量,重塑了中国的版图。而汉朝的建立与承继,则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开创了更为绵长而辉煌的时代。在这两大王朝的交替与巩固过程中,人才的匮乏与渴求,始终是统治者们面临的严峻挑战。如何打破地域、身份、阶级的壁垒,将散落在民间的、藏匿于乡野的、抑或是在敌对阵营中被埋没的卓越之士,纳入体制之内,为王朝效力,这无疑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任务。 《中国猎头史·秦汉》并非以现代意义上“猎头公司”的模式来解读这段历史,而是以一种更为宏观、更为历史学的视角,去考察当时社会各阶层、各势力在延揽人才方面所展现出的策略与技巧。书中探讨的“猎头”,并非指代某个独立运作的商业机构,而是泛指那些主动、有策略地去发现、接触、评估、并最终说服或招募具备特定才能、符合特定需求的个体,为统治者、军事将领、乃至新兴的商业团体服务的行为或过程。这种行为,贯穿于王朝的政治运作、军事征伐、经济发展、文化传播等方方面面。 作者在书中,细致地梳理了秦汉时期,统治者们为搜罗人才而采取的种种途径。这其中,既包括官方主导的“举贤授能”制度,如汉朝的“察举制”,鼓励地方官员向中央推荐人才,这种制度本身就蕴含着一种主动发现人才的“猎头”逻辑。它打破了以往世袭或门阀的局限,为寒门士子提供了向上流动的机会,但同时也潜藏着权力寻租与徇私舞弊的风险,书中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此外,书中也深入研究了统治者们,尤其是君主和高级将领,在个人层面上的“求贤若渴”。从汉高祖刘邦“三顾茅庐”式的对张良、萧何等人的尊重与礼遇,到汉武帝时期,不惜代价地从全国乃至周边地区搜寻能够治理国家、开疆拓土的良才,这种君主个人的积极作为,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猎头”行为。书中不回避对这些统治者在招募人才时所使用的各种手段的描写,包括恩威并施、利益诱惑、甚至是通过权谋手段来延揽人才,这些细节的披露,使得整个“猎头”的历史脉络更为真实可触。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试图从“猎头”这一视角,去解读秦汉时期人才流动背后的深层动因与运作机制。例如,在秦朝统一六国过程中,如何运用计谋、利诱,甚至是以武力威胁来瓦解敌方人才体系,从而为己所用?在汉朝时期,面对匈奴的威胁,朝廷又是如何不拘一格地从民间、甚至是被俘的敌方将领中,寻找能够抵御外侮的军事人才?这些都展现了“猎头”智慧在不同情境下的变通与运用。 书中对“猎头”所涉及的“评估”环节的探讨,尤为精彩。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时代,统治者和其幕僚是如何判断一个人的才能、忠诚度以及是否适合特定岗位的?是依靠口耳相传的声望?是考察其过往的功绩?还是通过设计巧妙的考察方式,例如设下圈套,观察其反应?这些细节的描写,让读者得以窥见古代“猎头”在人才鉴别方面所付出的努力与智慧。 《中国猎头史·秦汉》同样关注到,在秦汉时期,人才并非仅仅是官方机构的“猎物”,新兴的商业集团、乃至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家族,也在积极地吸纳和培养人才。例如,一些富商巨贾如何通过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有经营才能或技术专长的人才加入自己的队伍,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属于广义的“猎头”范畴。本书将这种民间层面的“猎头”行为与官方的“猎头”行为进行对比,展现了人才争夺的多元化格局。 更重要的是,本书不仅仅是对历史现象的描述,更是在探寻一种“理念”的演进。它展现了中国古代统治者对于人才价值的日益认识,以及从被动等待到主动寻觅的转变过程。这种转变,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为后世王朝在人才战略的制定上,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 在阅读《中国猎头史·秦汉》时,读者会惊喜地发现,那些我们以为是现代才有的“猎头”思维,其实早已在中国古老的土地上萌发并生长。这本书,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战略眼光以及对人才的珍视。它所揭示的,不仅是秦汉时期“猎头”现象本身,更是中国古代社会在追求卓越、巩固统治、推动文明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非凡智慧与不懈努力。它告诉我们,在任何一个时代,对杰出人才的有效识别、延揽与运用,都是国家强盛与社会进步的关键所在,而秦汉时期,正是这场伟大智慧探索的璀璨起点。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中国猎头史·秦汉》实在太吸引人了!光是“猎头”这个词,就让人联想到那个波澜壮阔、群雄逐鹿的时代。秦汉,那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也是一个充满传奇的时期。我想象着,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岁月里,一定有无数为了权力、为了生存、为了改变命运而奔波的身影。这本书会不会讲述那些被权力机器选中的人,那些在乱世中运筹帷幄、呼风唤雨的“猎头”们?他们是如何被发现,如何被培养,又如何一步步登上历史舞台,甚至影响了王朝的兴衰?我特别好奇,秦朝严苛的法制和汉朝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会对“猎头”这种职业产生怎样的不同影响?书中是否会描绘他们所经历的政治斗争、权谋博弈,甚至生死考验?我非常期待能从这本书中一窥那个时代人才选拔的奥秘,以及那些在幕后操纵一切的智者身影。

评分

《中国猎头史·秦汉》这个书名,让我不禁对“猎头”这个词在古代的具象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猜想,这本书并非简单地讲述历史事件,而是试图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去剖析那个时代人才的流动和价值发掘。也许书中会介绍当时有哪些机构或个人扮演着“猎头”的角色?是朝廷设有专门的部门,还是存在着民间组织?亦或者是由一些具有影响力的人物,通过自己的人脉和声望,为君主物色合适的官员?我特别想了解,在秦汉这样一个社会转型期,传统的贵族政治是如何逐渐被新的选官制度所取代的,而“猎头”在这种变革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是否是打破门阀制度、促进社会流动的一种隐形力量?我对书中对于“猎头”的定义和操作流程的考证非常感兴趣,希望能从中看到一个真实可信的古代人才市场。

评分

“中国猎头史·秦汉”这个书名,极具颠覆性,让我瞬间提起了阅读的兴趣。我总是认为“猎头”是一个现代的职业概念,但这本书似乎要将它追溯到遥远的秦汉时期。这让我不禁思考,那个时代的人才选拔机制究竟是怎样的?它与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猎头”有何异同?书中是否会描绘在秦汉统一和巩固的过程中,那些关键人物是如何被“发现”和“招募”的?我尤其对书中可能涉及到的“人才市场”感到好奇,这个市场是由谁主导的?又有哪些规则?书中会不会分析在秦朝与汉朝这两个不同政治体制下,“猎头”行为的具体表现和特点?例如,秦朝的法家思想是否会使得人才选拔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服从性,而汉朝的儒家文化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我对书中对于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的解读,以及如何从中梳理出“猎头”这条线索充满了期待。

评分

读到《中国猎头史·秦汉》这个书名,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画面: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如何在浩大的工程中挑选并安插能臣;汉武帝雄才大略,又是如何网罗天下英才,为他的帝国扩张奠定基础。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当时社会阶层对人才选拔的影响?比如,寒门子弟是否有机会通过某种“猎头”机制进入权力核心?又或者,这更多的是权贵子弟之间的游戏?我特别想知道,那个时代对于“人才”的定义是什么?是能征善战的武将,还是足智多谋的文官?亦或是精通礼仪、善于沟通的士人?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一些具体的“猎头”案例,比如某个著名的谋士是如何被某位君主发现并重用的?我对书中关于“猎头”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各种技巧和手段充满了好奇,比如信息搜集、能力评估、激励机制等等,这些在两千多年前是如何实现的?

评分

《中国猎头史·秦汉》的书名,让我对书中所描绘的那个时代人才选拔的“隐秘角落”充满了好奇。我联想到,在那个兵荒马乱、皇权至上的年代,许多有才能的人可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赏识,又或者因为出身而被埋没。这本书会不会揭示一些被历史尘埃所掩盖的“遗珠”?它会不会讲述那些“伯乐”的故事,那些慧眼识珠、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君主或官员?我特别想知道,在秦汉时期,是否存在着一种不同于科举(虽然科举在秦汉尚未形成)但又具有相似功能的“人才输送管道”?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家族势力在人才推荐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这种影响力是如何运作的?我对书中关于“猎头”的道德伦理考量也颇感兴趣,比如在当时环境下,是否存在着不正当的“买卖人才”的现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