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体3.0,用精细化运营逆袭
营销的本质是触动人性,新媒体营销则是用更新、更具性价比的营销工具去撩拨人性G点的方法。
早在2013年我在创作《玩转微信营销实战手册》的时候,就提出了新媒体营销的概念。5年过去,新媒体营销对于整个商业环境来说,似乎仍然热度不减,而且对于新媒体营销的理解,大家也是各不相同。一方面,我每次发关于新媒体营销的朋友圈时,都会引发小伙伴的讨论,其中不乏精辟之言;另一方面,在这几年中,我的运营团队操作了大小品牌若干,但发现很多企业主对于新媒体营销的概念并不理解,依然还像数年前那样,以为开个微信公众号发发文章,就是新媒体营销,就能给自己带来销量上的变化。
几年的时间,大家对新媒体营销的认知也发生了两极分化。而其中,接受度高的人往往没有太多成功的经历。但就是这些人,让很多大品牌耕耘多年的市场在一夜之间完全颠覆。
2014年的时候,有家面膜行业的巨头找到我的团队,希望我们帮他运营自有品牌。这家企业当时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很多国际一线品牌都是他们做的OEM(代工),技术实力也是数一数二,这大概是面膜界标准的“高富帅”了。当时他们准备切入微商市场,推出自己的高端面膜。
对于当时刚刚兴起的微商市场来说,面膜算是主流产品,这样一个技术和品牌号召力都很强大的企业切入,本应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但终的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对方受传统思维局限,没有完全认同我的团队在新媒体营销上提出的一系列方案,所以合作没有持续。后我们转而与更愿意配合我们的嘉玲面膜合作,创造了前微商时代的营销神话。
这些年的实战下来,我发现再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时代了,尤其是对于那些没有背景、没有大资金、没有行业沉淀品牌来说,逆袭并不是天方夜谭。因为,新媒体营销已经进入到了3.0的时代。
什么是新媒体营销3.0时代?我们有必要为它做个定义。
在微博微信刚刚诞生的时候,就已经有人开始在微博、微信上宣传自己的产品。比如代购,或者一些高仿货,虽然无序、没有规划,但他们的的确确在借助社交工具开始营销,这应该算是新媒体营销的1.0时代。
2013~2015年,不仅是微商的狂欢年,也是大大小小众多品牌的井喷年。从C端说,朋友圈的营销方式被微商们逐步规范。从B端说,公众账号的不断优化和改版,也奠定了当下各个品牌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基础规则。这算是2.0时代。
然而当越来越多的品牌都要运营公众号,当微博的品牌推广价值再次升温,当直播的快速繁荣与迭代出现时,新媒体营销又有了新的变化——更丰富的营销方法、更广泛的工具应用、更优化的线上线下融汇,以及“消费商”的挖掘。而这,就是新媒体营销3.0。
今天,终端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诉求已经有了新的变化,快速而持续的曝光、大量深入人心的活动就会让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有实力的品牌,再加上产品和服务本身的功底足够扎实,要超越同行前辈并不困难。
举个例子,下图是我的团队做的一个公众账号的新关注人数曲线图,这个公众账号在我接手的时候是休眠状态,有四千粉丝基础,但没有激活,日增粉丝为零。2017年元旦前,我做了一次小活动,活动成本不大,但是快速激活了粉丝,日增粉丝量高突破了300人。2月初,配合他们的线下门店做了一次活动,单日新增粉丝接近1000人。
在正式接手该公众账号后,也就是2017年的2月下旬开始,大家可以看出整个日均粉丝增长情况是非常明显的。短短两个多月就聚集了数万粉丝。可以想象,这种活跃度的每日累计,持续一年,有二三十万粉丝的时候,这个公众账号的价值有多大!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我做了什么事情,让一个完全休眠的公众账号焕发了青春呢?
这就是“精细化运营”的魅力,也是本书要给大家分享的内容之一。
之所以提出“精细化运营”的概念,是因为在实战中我发现微信公众平台给出的很多数据,都反映了粉丝想跟我们传递的信息。而在运营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时刻关注这些数据的变化,同时通过各种渠道去接触我们的粉丝和用户,不断尝试细节上的变换甚至是文章里面表情图片的替换,你会发现一个截然不同的结果。若能精细到如此程度,运营其实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我认为这本书应该是至今为止我所分享的内容当中实战案例非常丰富的一本。这几年我和我的团队新媒体运营的经验和技巧,都会在这本书里完整呈现。我基本上不会说太多那些知名企业的案例,因为每个案例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很多细节,不是亲自操作的人是根本不会意识到的。而往往就是这些细节,成就了一个品牌。
另外一个需要各位注意的事情,就是这本书的主线是关于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虽然公众平台不是新媒体运营的唯一内容,但它是其中重要的板块之一,承载着粉丝聚合以及粉丝激活的功能。所以,在本书中,我们的众多营销工具,都是在为公众平台导流,把握这一点,就能明白很多操作的核心逻辑。
后,我想说的是,这本书不仅适合品牌的运营人员看,更适合企业高层、营销老大们看看,因为只有他们真正懂得新媒体营销的核心及思路,员工的运营才能有的放矢,用户才会真正被他们所吸引。
祝大家好运!
我通常对这类“手册”性质的书籍抱有一些保留态度,总觉得它们容易流于空泛,或者提供一些过时、普适性不强的技巧。但拿到这本《新媒体运营手册》后,我惊喜地发现它完全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首先,它在案例的选取上非常具有代表性,几乎涵盖了不同行业、不同平台的新媒体运营的成功与失败案例,并且对这些案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看到了“为什么”和“怎么做”的真实联系。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用户画像与精细化运营”的章节,这部分内容描绘得非常细致,让我看到了如何从数据分析中挖掘出用户的真实需求,并针对性地制定运营策略。我一直认为,在大数据时代,忽视用户数据就是最大的愚蠢。这本书似乎给了我一把解锁用户秘密的钥匙,让我看到了如何通过数据驱动,实现更精准的触达和转化。它并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要互动”,而是告诉你“如何通过互动撬动用户潜能”。我非常喜欢它那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让我学到的不仅仅是方法,更是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分一本沉甸甸的书,厚度比我预想的要扎实许多,翻开第一页,就被那种严谨又不失活泼的排版吸引了。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究每一个章节,但从目录的设置就能看出作者的用心良苦。它不仅仅是一本教你“怎么做”的书,更像是在为你搭建一个思考的框架。我特别注意到其中关于“内容生态构建”的部分,这绝对是当下新媒体运营的核心痛点。我一直觉得,好的内容不只是输出,更是要能形成一种吸引力,让用户愿意停留、互动,甚至成为传播者。这本书似乎从用户心理、平台算法,到内容选题、创意策划,都有着系统性的梳理。我特别期待它能为我解答一些“为什么”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有些内容能一夜爆火,而有些精心制作的却石沉大海。我希望它能给我提供一些更深层次的洞察,而不是流于表面的技巧。毕竟,在瞬息万变的新媒体世界里,只有理解了根本,才能应对未来的挑战。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期待感,我已经在脑海中勾勒出了我将如何将书中的理念融入到我自己的运营工作中。
评分我一直相信,掌握核心的底层逻辑,比掌握一堆零散的技巧来得更重要。而《新媒体运营手册》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它并没有过分强调某个平台的具体操作细节,而是从新媒体运营的本质出发,为我提供了一个通用的、可迁移的框架。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数据分析与效果评估”的章节,它没有仅仅罗列各种数据指标,而是教我如何解读这些数据背后的含义,以及如何根据数据反馈,不断优化运营策略。我曾多次陷入“做得很多,但效果不佳”的困境,这本书似乎为我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从数据出发,精准诊断,对症下药。它让我明白,每一次的运营投入,都应该是有迹可循,有据可查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看到了新媒体运营背后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为我提升专业能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位已经在新媒体运营领域摸爬滚打了一段时间的人来说,找到一本能够真正带来启发和突破的书籍并不容易。市面上充斥着太多泛泛而谈的书籍,看了等于没看。但《新媒体运营手册》给了我一些意料之外的惊喜。它在讨论“社群运营与用户关系管理”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建群、发通知”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精心的内容策划和互动机制,将用户从“粉丝”转化为“忠诚拥趸”,甚至成为品牌的“共建者”。我一直觉得,社群的价值在于其生命力,而不仅仅是人数的堆积。这本书似乎提供了构建这种生命力的秘诀。它让我看到,好的社群运营,是可以为品牌带来持续的口碑传播和商业价值的。它不仅仅是教你“怎么做”,更是让你理解“为什么这样做能够成功”。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觉得物超所值。
评分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够快速地掌握一些能够立竿见影的运营技巧,能够帮助我在短时间内提升账号的数据表现。然而,在翻阅了部分章节后,我发现它所传递的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在为我描绘一个宏观的新媒体运营蓝图,让我能够理解这个行业的运作逻辑和发展趋势。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内容差异化与品牌定位”的论述所吸引,它强调了在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如何打造独特的品牌价值,并将其融入到每一个内容输出中。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做的内容缺乏灵魂,只是在模仿,而这本书似乎在告诉我,如何找到那个属于自己的“魂”。它让我意识到,运营不仅仅是执行层面的工作,更是战略层面的思考。我期待它能够帮助我从一个“执行者”的角色,进阶为一个能够“战略性思考”的运营者。这本书就像一个引路人,为我指明了在新媒体运营这条充满机遇和挑战的道路上,应该看向何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