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十年典藏版) 湖北新华书店

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十年典藏版) 湖北新华书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晓波著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历史
  • 企业史
  • 经济史
  • 湖北新华书店
  • 十年典藏版
  • 两千年
  • 古代史
  • 商业史
  • 文化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湖北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60721
商品编码:25343233282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十年典藏版) 作者 吴晓波著
定价 58.00元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 9787508660721 出版日期 2017-1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3 装帧 精装
开本 大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继《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之后,在公元前7世纪到1869年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跨度里,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继续前两部作品的研究主题,再次探寻国家与资本、政策与商业之间的关系。
《浩荡两千年》记录的是一个基本上已经失去或被遗忘的世界。在书中出现的工商人物,要么默默无闻,要么在另外的历史叙述中被脸谱化、妖魔化,我们可以称他们为商人,或企业家。他们行走在广袤的国土之上,或疾行,或踯躅,或彷徨,在他们身后的时空幕景上,是一出连续上演了两千多年的杀史。在所有的历史时刻,这些人从来没有当过主角,甚至在所有的史料记载中,他们要么被忽略不计,要么就躲在那个黑暗角落。不过在另外的意义上,正是这些工商业者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从一斗池盐到一块麻布,从一把铁刀到一座城池。
  我无意为他们代言,我只是完成一次漫长的陈述。我所希望做到的是,以活在当代的立场,书写昔日的国家,与发生过的历史重建关系,与已逝的前辈修好,并试图以私人的方式诠释中国的企业史。
  逝去的人们已不再归来,正在出发的我们却需要寻觅到自己的记忆。


   作者简介

吴晓波
知名财经作家,巴九灵新媒体、蓝狮子财经出版创始人,常年从事中国企业史和公司案例研究。著有《大败局I》和《大败局II》、《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浩荡两千年》、《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等广具影响力的财经类经典畅销书,著作两次入选《亚洲周刊》年度十大好书。
2014年在微信、爱奇艺等内容平台开设自媒体“吴晓波频道”,微信公众号订阅用户超过300万,是国内数一数二的个人财经类自媒体之一。
2016年在微信、喜马拉雅FM推出付费音频会员服务“每天听见吴晓波”,现已有超过40万付费用户。


   目录

总 序 “历史没有什么可以反对的。”
前 言 企业史就是一部政商博弈史
章 商人出身的“千古一相”
第二章 商父的诞生
【企业史人物】治生之祖
第三章 铁血兵马俑
【企业史人物】奇货可居
第四章 商人的自由时代
第五章 帝国的逻辑
【企业史人物】弘羊难题
第六章 后的世族
【企业史人物】石崇斗富
第七章 长安城里的商人
【企业史人物】唐诗商人
第八章 乱世思弘羊
【企业史人物】妇人经商
第九章 虚弱的繁荣
第十章 走到尽头的变法
第十一章 马可·波罗眼中的中国
第十二章 “男耕女织”的诅咒
第十三章 晋徽争雄
【企业史人物】耶稣教士
第十四章 权贵经济的
【企业史人物】南方海盗
第十五章 寄生动物
【企业史人物】商帮会馆
第十六章 爬满虱子的“盛世”绸缎
第十七章 夕阳下的工商图景
【企业史人物】日升日落
第十八章 被击溃的帝国


   编辑推荐
继《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之后,在公元前7世纪到1869年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跨度里,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继续前两部作品的研究主题,再次探寻国家与资本、政策与商业之间的关系。《浩荡两千年》记录的是一个基本上已经失去或被遗忘的世界。在书中出现的工商人物,要么默默无闻,要么在另外的历史叙述中被脸谱化、妖魔化,我们可以称他们为商人,或企业家。他们行走在广袤的国土之上,或疾行,或踯躅,或彷徨,在他们身后的时空幕景上,是一出连续上演了两千多年的杀史。在所有的历史时刻,这些人从来没有当过主角,甚至在所有的史料记载中,他们要么被忽略不计,要么就躲在那个黑暗角落。不过在另外的意义上,正是这些工商业者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从一斗池盐到一块麻布,从一把铁刀到一座城池。  我无意为他们代言,我只是完成一次漫长的陈述。我所希望做到的是,以活在当代的立场,书写昔日的国家,与发生过的历史重建关系,与已逝的前辈修好,并试图以私人的方式诠释中国的企业史。  逝去的人们已不再归来,正在出发的我们却需要寻觅到自己的记忆。

   文摘

   序言

《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史卷(公元前7世纪—1869年)》 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华商业文明史诗 从春秋战国时期萌芽的私营手工业,到汉唐盛世的丝绸之路与官营商业的辉煌;从宋元时期民间商业的蓬勃发展,到明清时期家族企业与行会的繁荣,再到鸦片战争前夕中西贸易的碰撞,《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史卷(公元前7世纪—1869年)》以时间为脉络,以企业为载体,深入描绘了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商业活动如何孕育、成长、演变,直至形成蔚为大观的中华商业文明。本书旨在呈现一部关于中国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宏大叙事,展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力以及他们为中华民族经济繁荣所做出的不朽贡献。 第一篇:先秦之源——商业的曙光 (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221年)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商业的种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悄然播下。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革,铁器的使用和推广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为商业的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各国争霸,为了充实国力,纷纷鼓励农桑,同时也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私营手工业的崛起: 传统的奴隶制经济开始瓦解,自由农民和手工业者逐渐增多,他们不再完全依附于贵族,开始独立从事生产和经营。冶铁、制陶、纺织、漆器等手工业部门涌现出大量技艺精湛的工匠,他们生产的产品不仅满足了贵族的奢侈需求,也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许多工匠逐渐脱离了纯粹的生产者身份,开始将自己的产品进行交换,形成了早期的商品经济。 商业经营者的萌芽: “商”的起源,本身就与商业活动紧密相连。在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他们利用不同地区物产的差异,进行跨区域的贸易。例如,齐国的管仲就曾提出“农、工、商、贾”的分工,并大力发展商业,通过统一市场、鼓励贸易等措施,使齐国一度成为经济强国。一些富商巨贾,如范蠡,虽然以经商致富,但也为当时的政治和经济发展贡献了智慧。 早期市场与货币的流通: 随着商品交换的活跃,各地出现了固定的集市和市场。不同地域的货物在此汇聚,促进了信息和技术的交流。货币在这一时期也逐渐统一和发展,金属货币(如铜币、贝币)的流通促进了商业的规模化和效率化。 第二篇:帝国动脉——官营与私营的共生 (公元前221年—公元581年) 秦汉统一,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也为商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格局。虽然国家对商业的控制有所加强,但民间商业的活力并未被完全压制,形成了官营与私营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局面。 汉代的商业扩张与控制: 汉朝时期,国内统一,政治稳定,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为商业提供了充足的物资。丝绸之路的开通,更是将中国的商业触角延伸至遥远的西方,对外贸易空前繁荣。然而,汉朝政府也深知商业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实行了一系列重要的商业政策,如盐铁官营。盐和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汉武帝时期推行盐铁官营,目的是为了控制资源、增加财政收入,同时也限制民间资本的过度膨胀。尽管如此,民间手工业和商业依然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 魏晋南北朝的商业变迁: 这是一个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但商业的活力并未因此完全停滞。北方地区的胡汉融合,带来了新的商业经营模式和技术。南方政权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较快,江南地区的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兴盛。这一时期,一些贵族和地主也开始参与商业活动,将土地的剩余产品进行交换,促进了区域间的贸易。同时,佛教的兴盛也带动了与宗教相关的商品和服务的贸易。 第三篇:市井繁荣——宋元商业的黄金时代 (581年—1368年)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业最发达的时期之一,甚至被一些历史学家誉为“市民的黄金时代”。商品经济的繁荣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民间商业的活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突破性发展: 宋朝政府一改唐朝“重农抑商”的传统,采取了更为开放和鼓励商业发展的政策。城市经济空前繁荣,出现了大型的商业中心和商业街区,如东京(开封)的“瓦子”、“夜市”等,商品种类繁多,交易活跃,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印刷术的普及极大地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成本,促进了商业信息的流通和书籍的出版。造纸术和指南针的应用,也为商业活动提供了便利。火药的应用,虽然主要用于军事,但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金融工具的革新: 交子、会子等纸币的出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极大地缓解了金属货币携带不便的难题,促进了远距离贸易和大规模商业活动的开展。 多元化的经营主体: 除了传统的个体商人,宋朝出现了更为复杂的商业组织,如行、团、会等。这些组织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行业协会的作用,规范了市场秩序,也为会员提供互助和融资的便利。官营商业依然存在,但民间商业的规模和影响力已远远超越。 元朝商业的融合与挑战: 元朝时期,蒙古统治者在初期采取了相对开放的商业政策,尤其是在对外贸易方面,丝绸之路再次焕发生机。驿站制度的完善,为商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然而,元朝的社会结构和民族矛盾也给商业带来了挑战,民族歧视和经济政策的变动,使得商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第四篇:转型与碰撞——明清企业的演进与挑战 (1368年—1869年)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商业继续发展,但内部也面临着深刻的转型,同时,西方资本主义的到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家族企业与行会的繁荣: 明清时期,以家族为纽带的商业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如著名的晋商、徽商等,他们凭借家族的信誉、人脉和资金,构建了庞大的商业网络,涉足茶叶、丝绸、粮食、盐等多个领域,成为当时中国商业的主力军。各地形成的行业性组织——行会,在规范市场、维护行业利益、提供信息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商品经济的深化: 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市场的分工和专业化也更加明显。江南地区的丝织业、棉纺织业,景德镇的瓷器业等,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并通过国内外的贸易,形成了区域性的专业化生产基地。 早期近代化的萌芽: 尽管是传统商业,但在明清时期,也出现了一些带有近代化色彩的经营模式。例如,一些大型的商号开始采用更为规范的账簿管理、现代化的财务制度,甚至出现了合伙经营、股份制的雏形。洋行和买办的出现,也标志着中国商业开始接触并卷入全球资本主义体系。 西方的冲击与挑战 (1840年之前): 随着地理大发现的深入,欧洲国家的海外贸易迅速发展,他们带着先进的技术和资本,开始涌入中国。最初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逆差,随后,鸦片贸易的兴起,打破了原有的贸易平衡,对中国白银的流失造成了巨大影响。尽管如此,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传统商业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并与西方商业进行着有限的、但又充满张力的互动。 《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史卷(公元前7世纪—1869年)》不仅仅是一部商业史,更是对中华民族数千年间经济智慧、商业精神、社会变迁以及与世界文明互动历程的深刻解读。它展现了中国古代企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坚韧、创新与融合,为我们理解当下中国经济的深层基因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视角。本书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细致梳理和深入分析,旨在为读者呈现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华商业文明画卷,重塑我们对中国古代经济成就的认知,并引发对中国未来商业发展道路的深邃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在书店的货架上偶然瞥见这本《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十年典藏版)》,书名本身的厚重感便瞬间吸引了我。两千年的跨度,从春秋战国时期那些星星点点的商业萌芽,一直延展到近代中国社会巨变的序幕拉开前夕,这样的时空视野,已经足以让我心生向往。湖北新华书店推出的这个“十年典藏版”,更添了一份珍贵感,仿佛里面承载的是无数次的打磨与沉淀。我脑海中勾勒的,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涌现的、形态各异的“企业”——也许是官营的作坊,也许是家族式的商号,又或者是那个时代独有的某种组织形式。我期待着它能像一条蜿蜒的河流,将我带入中国早期经济活动的洪流之中,去感受那时的贸易往来,去探究那些早期商人的智慧与风险,去理解是什么样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环境孕育了这些商业的种子。这本书,在我看来,不应仅仅是枯燥的史料堆砌,而应该是一幅生动展现中国经济文明演进的宏伟画卷,让我能窥见那个遥远时代人们如何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创造、流通,最终构筑起中华民族经济的雏形。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史略有涉猎的读者,我一直对那些在历史书本中一笔带过的商业活动感到意犹未尽。比如,我们知道丝绸之路的辉煌,但在这背后,有多少个默默无闻的商队,多少家生产丝绸的家庭作坊,又是如何组织起来进行长途贸易的?《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十年典藏版)》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我特别期待它能深入到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个朝代的盐业、茶叶、瓷器或是粮食贸易,去描绘那些“企业”的生存状态。它们是如何应对市场波动、官府干预,以及与其他“企业”的竞争的?成功的商业模式有哪些共通之处?失败的教训又是什么?“十年典藏版”的精良制作,让我预感其中必然包含了大量细致的文献考证和深入的田野调查,能够还原出那个时代鲜活的商业图景,让我仿佛能听到古代集市的喧嚣,闻到作坊里的烟火气,感受到那个时代经济活动的勃勃生机。

评分

翻开这本《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十年典藏版)》,我最大的好奇点在于它如何处理“企业”这个概念在如此漫长历史中的演变。毕竟,我们现在理解的“企业”,与古代的“商队”、“作坊”、“当铺”、“行会”乃至官营的“场”和“市”是截然不同的。我期望作者能巧妙地跨越这些概念的鸿沟,找到一条清晰的线索,展现中国古代商业组织从朴素到复杂,从零散到集中的过程。是地理环境的变迁,还是政策法规的调整,抑或是技术革新的推动,塑造了这些“企业”的形态?我非常想了解,在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股份制、公司法的情况下,古人是如何解决资金筹集、风险控制、人才管理以及利润分配这些核心问题的。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去审视中华文明在经济发展上的独特性和连续性,而不只是关注政治和文化。看到“十年典藏版”的字样,我更相信它会深入挖掘那些被忽视的细节,呈现出更具说服力的研究成果,让历史的脉络更加清晰可见。

评分

拿到《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十年典藏版)》,我立刻被它宏大的叙事所吸引。公元前7世纪到1869年,这段历史横跨了中国几大重要的朝代更迭,也经历了从农业文明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预示着它将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去探寻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中国社会是如何孕育和发展出各种形态的商业组织,即“企业”。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如此庞杂的史料进行梳理和整合,才能勾勒出清晰的时间线和发展脉络。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关于经济史的简单陈述,更应该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商业智慧、经营策略以及社会经济变迁的百科全书。湖北新华书店出品的“十年典藏版”,也让我对其内容的深度和权威性有了更高的期待,希望能从中获得关于中国经济文明发展最真实、最全面的解读。

评分

读到《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十年典藏版)》这本书名,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个关于中国古代商业的片段。从春秋战国时期那些初具规模的官营工场,到唐宋时期活跃的民间商行,再到明清时期遍布全国的会馆和商号,这些都是中国经济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这些“企业”背后的故事,展现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运作方式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尤其是“十年典藏版”这个标签,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一定经过了多年的积累和打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收藏意义。我希望它能不仅仅停留在宏观的叙述,更能深入到具体的历史人物、商帮的形成,乃至某种商品贸易的兴衰,让我能更直观地理解中国古代商业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发展历程,从而更深刻地认识中国经济的过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