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儿童心理学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儿童心理学教育书籍 教育孩子的书籍 育儿百科书

正版 儿童心理学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儿童心理学教育书籍 教育孩子的书籍 育儿百科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儿童心理学
  • 育儿
  • 亲子教育
  • 家庭教育
  • 好妈妈
  • 教育孩子
  • 育儿百科
  • 儿童教育
  • 心理学
  • 亲子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40506
商品编码:27615046906

具体描述

``````````

儿童心理学

著        者     李学军

责任编辑     郭广

版式设计     华阅时代

责任校对      徐秀英

出版发行     中国广播出版社[010-83139469  010-83139489(传真)]

社        址     北京市西城区天宁寺前街2号北院A座一层

                    邮编:100055

网        址      www.chirp.com.cn

经        销      新华书店

印        刷      北京毅峰迅捷印刷有限公司

开       本       710×1000      1/16

字       数       180千字

印       张       15.5

定       价       39.80元

目    录

入门篇

不要让“爱”徒有虚名

      ——要从孩子的心理出发

第*章   满足儿童的真正需求         3

了解孩子的心,才能给他*好的爱           4

爱:儿童*好的精神食粮                           8

安全感:在儿童心里筑起一个安乐小窝          11

鼓励: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                        14

自由:儿童的内心是个独立的世界                        19

尊重:不同的位置会看到不同的风景          25

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10个敏感期     31

拿什么吃什么:口腔敏感期                                 32

反复扔东西:手敏感期                                               34

哪里不平走哪里:行走敏感期                                 37

小话唠:语言敏感期                                               39

“自私”:自我意识敏感期                                 42

“没事找事”:秩序敏感期                                 45

喜欢“小”东西:细节敏感期                                 48

乱涂乱画:书写敏感期                                               50

边“读”边看:阅读敏感期                                  52

打破砂锅问到底:文化敏感期                                      55

第三章   儿童的“心理雷区”你不要踩        59

心理偏盲: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60

强调弱点:这个弱点将伴他一生                                      62

侵犯隐私:划出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65

人前教子:伤害儿童“面子”                                      67

不当惩罚:帮他发展出更强烈的反抗                        70

啰唆:他会生出“聋子”的耳朵                                      73

读心篇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解读儿童行为背后的心理秘密

第四章   通过孩子的嘴了解孩子的心             77

自言自语:从外部语言到内部语言的过渡                                78

小结巴:语言跟不上思维的表现                                              80

说谎:儿童成长路上的特有现象                                              82

放狠话:体会“诅咒”带来的威力                                              85

选择性缄默:儿童在向这个世界说“不”                                87

爱告状:儿童依赖性的表现                                              89

顶嘴:儿童的“独立宣言”                                              92

插话:儿童强烈的表现欲                                                            94

第五章    探寻儿童习惯背后的奥秘                      97

重复做事:“儿童的智力体操”                                             98

离不开电子产品:儿童也许只是孤独                               100

抢别人东西:进入“自我中心期”                                             103

“屁股底下长尖”:注意力缺失                                   106

做事磨磨蹭蹭:可能缺乏兴趣                                   109

喜欢“顺手牵羊”:是非界限模糊                                   112

缠人:行为不独立,内心不安定                                   115

只喜欢自己玩:儿童交际障碍的表现                     117

“破坏大王”:探索未知世界的手段                     119

走哪抱哪的“洋娃娃”:不安全感是主因                 121

伤害自己:儿童表达诉求的一种*端方式                      123

微行为:小动作中隐藏“大心事”                                   125

第六章    情绪是儿童心灵的晴雨表                129

微笑:不同年龄段意义各不同                                    130

哭泣:减轻压力的一种自然方式                                    132

害怕:本质上是儿童独立性欠缺                                    137

发脾气: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表现                             141

嫉妒:一种动物本能的怨恨体验                                    143

第七章    破译儿童性格的心灵密码                145

睡姿:流露出儿童的内心世界                                    146

涂鸦作品:颜色和线条中的心理秘密                      148

笔迹:性格信息的载体                                                  151

声音:准确反映儿童情绪变化                                    154

运动:项目偏好与儿童性格密切相关                      156

游戏角色:个人素养的自然流露                                    159

第八章    儿童性心理的发展过程                163

吮吸大拇指:在体验性快感                                     164

憋屎憋尿:进入肛欲期                                                   166

玩生殖器: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体                                     169

偷看大人洗澡:性意识萌芽的标志                               171

“我从哪里来?”:性意识的进一步深化                       173

结婚的游戏:对婚姻的朦胧向往                                     175

早恋:望获得情感关注和情感依赖                                     177

指导篇

教育就是一门“动心”的艺术

      ——巧用心理策略培养孩子

第九章    开发儿童潜能的8个心理效应         183

优势效应:成功往往是在优势方面                                       184

自我参照效应:让记忆更扎实                                       187

感官协同效应: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189

篮球架效应:“引诱”儿童持之以恒                         191

紫格尼克效应:提高儿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93

普雷马克原理:促使他完成不喜欢但应做的事           195

强化定律:对自控能力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197

齐加尼克效应:让儿童获得更好的休息                         199

第十章    借助心理学帮助儿童塑造好性格    201

让儿童体验成功:乐观充溢小脑袋                                              202

传达期待:增强儿童自信和勇气                                              204

贴上好“标签”:“坏”孩子也会自觉变好                  206

满足:提高儿童自制力                                              208

多给儿童做决定的机会:培养孩子勇敢有主见                  210

挫折教育:提高儿童心理承受力                                              213

强调他对别人的影响:激发儿童同理心                                216

第十一章    儿童良好习惯养成策略                    219

把睡觉变成快乐的事:早睡早起并不难                             220

动觉、视觉双刺激:让儿童坐正坐直                       222

适度给压:让自控成为习惯                                     224

激将法:卫生习惯“激”出来                                     227

“粗心点”上提醒:从此告别马大哈                       229

下“后通牒”:遏制儿童的拖拉习惯                       231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建立良好学习习惯                       234


《儿童心灵的悄悄话:走进孩子真实的内心世界》 内容概述: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一场充满温情与智慧的探索之旅,旨在带领家长们深入了解孩子那颗敏感而又充满活力的心灵。我们拒绝泛泛而谈的“育儿秘籍”,而是聚焦于孩子成长过程中那些最真实、最细微的情感需求、认知发展规律以及行为背后的深层动因。通过生动翔实的案例分析,结合儿童心理学前沿的研究成果,本书将为家长们打开一扇通往孩子内心世界的窗口,帮助您真正理解孩子,并以最恰当的方式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第一章:倾听,是爱的第一步——如何真正“看见”你的孩子 孩子的世界,你真的懂吗? 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了解孩子,却忽略了他们表达爱、表达需求、表达困惑的独特方式。本章将挑战家长们固有的认知模式,从全新的视角审视孩子,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真实动机。我们将探讨孩子如何通过非语言信号、情绪波动、甚至是看似“调皮捣蛋”的行为来传递信息,教会家长如何成为一个敏锐的“倾听者”,不仅仅是用耳朵听,更是用心去感受。 情绪的洪流:孩子的情感世界探秘。 孩子的情绪如潮汐般涌动,有时狂风暴雨,有时细水长流。恐惧、愤怒、焦虑、快乐、悲伤……这些情绪对孩子意味着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应对?本章将深入剖析儿童常见情绪的产生原因,提供科学有效的情绪管理策略,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情绪表达和调节能力。您将学会如何安抚孩子的不安,如何引导他们认识并接纳自己的情绪,如何将负面情绪转化为成长的动力。 “为什么”的背后:孩子好奇心的魔力。 “为什么天会下雨?”“为什么小鸟会飞?”孩子的“为什么”清单总是无穷无尽,这是他们认知世界、探索未知的最佳方式。本章将强调保护和激发孩子好奇心的重要性,并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引导方法。您将学会如何耐心解答孩子的疑问,如何将日常的琐事转化为学习的机会,如何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第二章:成长的足迹:认知发展与潜能激发 大脑的秘密花园:不同年龄段的认知发展特点。 孩子的认知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遵循着特定的规律。从婴幼儿的感官探索,到学龄前儿童的具象思维,再到学龄期儿童的抽象逻辑,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重点。本章将详细解析0-12岁儿童不同年龄段的认知发展里程碑,帮助家长们了解孩子在不同时期大脑发育的特点,从而提供与之匹配的学习和支持。 玩转世界:游戏在孩子成长中的核心作用。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更是他们学习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本章将深入探讨游戏对孩子认知、情感、社交和身体发展的影响。您将了解到不同类型游戏的益处,如何为孩子选择合适的玩具和活动,以及家长如何在游戏中扮演重要的引导者和伙伴角色,共同创造充满乐趣的学习体验。 点燃智慧的火花:如何有效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 每个孩子都拥有无限的潜能,而激发这些潜能的关键在于科学的方法和适宜的环境。本章将为您揭示如何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专注力,以及发展创造性思维。我们将分享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教育理念和技巧,帮助家长们成为孩子学习路上的“引路人”,而非“包办者”。 第三章:社交的艺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我的朋友圈:孩子如何学习与人相处。 孩子在家庭、幼儿园、学校等环境中,不断地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联系、合作、分享、解决冲突。本章将聚焦于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分析他们在社交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并提供实用的应对策略。您将学会如何引导孩子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感受,如何教导他们有效的沟通技巧,以及如何帮助他们建立健康友谊。 冲突与合作:孩子学会共赢的智慧。 孩子之间的争执在所难免,这是他们学习妥协、理解和包容的宝贵机会。本章将教会家长如何看待和处理孩子间的冲突,如何引导他们从中学习合作,而不是对抗。您将了解到如何成为一个中立的调解者,帮助孩子找到双赢的解决方案,从而培养他们解决复杂人际关系问题的能力。 同理心:感受他人,连接世界。 同理心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本章将探讨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让他们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人的情感。通过具体的亲子互动方式和故事引导,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有温度、有爱心的人,更能理解和接纳不同的人和事物。 第四章:挑战与成长:理解并引导孩子的行为 “坏”行为的信号: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 孩子的不当行为,往往是他们内心需求未被满足的信号。本章将引导家长们抛弃简单粗暴的“惩罚”思维,而是深入探究孩子行为背后的根本原因。我们会分析常见的“问题行为”,如注意力不集中、攻击性行为、撒谎等,并提供科学、尊重且有效的引导方法,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界限的艺术:立规矩,更立爱。 建立明确的界限是孩子安全感和规则感的重要保障。本章将探讨如何以爱与尊重为基础,为孩子设定合理的规则和界限,让他们理解行为的后果,并学会自我约束。您将学习如何坚定而温和地执行规则,如何在坚持原则的同时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和支持。 面对挫折:培养孩子强大的内心。 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孩子也必将经历各种挫折和失败。本章将聚焦于如何培养孩子面对挫折的勇气和韧性。您将了解到如何帮助孩子正确看待失败,如何引导他们从错误中学习,如何鼓励他们一次次站起来,从而塑造一个内心强大、不畏艰难的孩子。 第五章:家长的智慧:自我成长与亲子关系的升华 您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家长的自我觉察与成长。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家长自身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本章将强调家长自我觉察和持续成长的重要性。您将反思自己的育儿模式,审视自己的情绪管理和沟通方式,并学习如何成为孩子心目中值得信赖和学习的榜样。 亲子关系的“黏合剂”:高质量的陪伴与沟通。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如何与孩子建立高质量的连接至关重要。本章将提供实用的亲子沟通技巧,帮助您与孩子建立开放、信任、充满爱的关系。您将学习如何有效地倾听孩子,如何给予孩子积极的反馈,如何通过共同的活动增进亲子感情,让每一次互动都成为滋养孩子心灵的养分。 告别焦虑,拥抱幸福:成为内心强大的父母。 育儿之路并非坦途,焦虑和压力在所难免。本章将关注家长的心理健康,提供应对育儿焦虑的方法,帮助您调整心态,找回育儿的初心和乐趣。您将学会如何平衡个人生活与家庭责任,如何寻求支持,从而成为一个内心充实、充满智慧的父母,也为孩子营造一个更积极、更健康的成长环境。 本书的独特之处: 拒绝空洞的理论,聚焦真实的场景: 全书穿插大量来自真实家庭的案例,通过生动的情节还原,让家长们身临其境,更能理解理论的实践意义。 强调“理解”而非“改变”: 我们认为,改变孩子行为的前提是理解孩子的内心。本书将引导家长们从“改变孩子”转向“理解孩子,并与孩子一同成长”。 提供可操作的工具箱: 每章结尾都附有实用的练习和反思题,帮助家长将书中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倡导科学、尊重、平等的育儿观: 本书摒弃了传统的“权威式”教育,倡导以尊重和理解为基础,与孩子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 目标读者: 所有关心孩子成长、希望与孩子建立更深层连接的家长、准父母、教育工作者,以及任何对儿童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 阅读本书,您将获得: 一套科学、系统、实用的儿童心理学知识体系。 一套能够真正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读心术”。 一套能够有效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育儿策略。 一份能够与孩子建立深厚情感连接的宝贵财富。 一份能够让您从容应对育儿挑战,收获育儿幸福感的信心。 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段充满惊喜与收获的育儿之旅,倾听孩子心灵的悄悄话,点亮他们成长的每一个瞬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真是太有意思了,读起来一点都不像那种枯燥的育儿书,更像一位经验丰富、幽默风趣的邻家阿姨在跟你分享她的育儿秘籍。我尤其喜欢它在处理“规则建立”这一块的章节。很多书上都强调“规则要坚定”,但往往不说怎么坚定,一到实际操作就变成吼叫和妥协的拉锯战。而这本书里,作者用一个“冰淇淋的比喻”来解释延迟满足的重要性,让我茅塞顿开。它教我们的不是压制孩子的情绪,而是引导他们理解“等待”也是一种能力培养。我试着运用书里提到的“选择权给予法”来处理宝宝不肯穿外套出门的难题,比如“你想穿蓝色的还是红色的?”而不是“快点给我穿上!”效果惊人,宝宝感觉自己做了主,反而配合多了。这种充满智慧和同理心的文字,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教育,而是在学习如何更优雅地成为一个家长。它让我意识到,养育孩子是一场需要技巧和耐心的“技术活”,而不是纯粹的本能反应。这本书对提升父母的“育儿情商”简直是功不可没。

评分

我是一个典型的“完美主义”妈妈,总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看了网上各种“别人家的娃”的对比,焦虑感爆棚。直到我偶然翻到了这本书的“接纳不完美”篇章,那段话真是像一盆清泉浇灭了我内心的火焰。作者非常坦诚地分享了自己养育过程中犯过的错误和经历过的低谷,这让我瞬间感到放松和被理解。原来,没有一个家长是全知全能的,犯错是学习的一部分。书中关于“情绪管理”的部分也特别深刻,它没有要求父母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而是指导我们如何进行“情绪隔离”——即理解自己的疲惫和烦躁,但不把这种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我发现,当我先允许自己不完美时,我对待孩子的耐心值自动提高了30%。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非常人性化,章节之间过渡自然,知识点密集但不混乱,即便是忙碌的职场妈妈,也能随时拿起翻阅,找到当下最需要的那一小段指导。它教会我,真正的教育是从关照好自己的内心开始的。

评分

要说这本育儿书有什么特点,那就是它的“实用性”和“长期主义”的视角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它不像一些只关注短期行为矫正的书籍,只教你如何“搞定”今天的哭闹,而是着眼于如何培养孩子未来面对复杂社会的能力。比如,关于“挫折教育”的那一章,它提供的不是简单的“打压式教育”,而是教会父母如何构建一个“安全失败区”。它用生动的案例说明,当孩子尝试挑战高难度任务失败时,父母的反应至关重要——是聚焦于“你没做好”,还是聚焦于“你付出了努力,我们来看看下次如何调整策略”。这直接关系到孩子未来是形成“固定型思维”还是“成长型思维”。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最深刻的影响是重塑了我对“教育”二字的理解——教育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品格的塑造,是为孩子人生的长跑提供强大的内在驱动力。读完它,我感觉自己不仅是孩子的母亲,更像是一位未来的“人生规划师”,对我们家庭的未来充满了积极的期待。

评分

天呐,我最近终于啃完了这本《婴幼儿行为与发展指南》,简直是为我这种新手妈妈量身定做的宝典!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搞那些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把每一个阶段宝宝可能出现的“奇葩”行为都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比如,宝宝突然开始夜醒频繁,我原以为是身体不适,结果书里细致地分析了这可能是“分离焦虑”的信号,还给出了超实用的应对小技巧,比如睡前固定的“道晚安仪式”,坚持了三天,效果立竿见影,我终于能睡个整觉了!还有关于辅食添加的部分,它不是简单地罗列食物种类,而是结合最新的营养学研究,告诉你不同月龄宝宝的消化能力极限在哪里,推荐的食谱既营养均衡又操作性极强,我那些焦头烂额的厨房时光都变得有条不紊起来。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那种尊重孩子天性的态度。它强调的不是“如何让孩子听话”,而是“如何理解孩子在说什么”,这种视角上的转变,让我和宝宝的互动质量提升了好几个档次。我强烈推荐给所有正在经历“宝宝两岁大魔王”阶段的父母,这本书绝对是你们的“定心丸”和“行动手册”。

评分

这本书对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描述,精准到让我感到有些“可怕”——因为它太贴合我女儿目前的表现了!特别是关于“物权意识”和“分享”的探讨。我以前一直强迫孩子“要分享”,结果导致她更紧紧地抱住自己的玩具,并伴随着大哭大闹。这本书明确指出,在特定的发展阶段,物权意识是孩子建立自我边界的关键,强迫分享会破坏这种边界感。它建议我们先尊重孩子的“不分享”,转而教导“轮流玩”的概念,并用更积极的语言引导。这个改变不仅仅是词语上的调整,更是对孩子心理需求的尊重。我照做了,现在女儿学会了主动展示她的玩具,虽然还没有完全学会分享,但抵触情绪大大减少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是基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脚手架”,而不是一蹴而就的“速成秘籍”。它让你明白,所有的“问题行为”背后,都有一个尚未被满足的发展需求在推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