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神坛在左,华为往右:那些融入员工血液的华为基因(华友创将系列)
定价:58.00元
作者:末末
出版社:海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5-01
ISBN:9787550723399
字数:206000
页码:272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认可度: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亲自接见作者并表示:一个公司只有人说好,那不就快完蛋了嘛。只要是真实的,真实的才尖锐,才有穿透力。
2.原创性:各大微信公众账号、微信朋友圈、华为上下员工疯转原创文章《《别了!华为八年理工女硕士离职感言》》作者倾情打造豪华完整版,讲述华为人不为人知的血与泪的故事。
3.真实性: *次华为离职员工亲述“华为人”故事的图书,自下而上深度剖析华为职场围城;解读行业背后默默无闻的“华为人”不为人知的坚守与挣扎。
4.新颖度:以“离职华为人”为主体,揭露从走进华为到走出华为的一批华为人的心路历程内容提要
这里只讲真实的故事,无预设立场,至于正面负面,每个人心中有自己的秤。
本书以一位女工程师在华为的工作经验为引子,介绍了从华为离职的一群人各自的发展道路,文章正话反说,以华为离职者的视角说明华为企业文化的之处。
华为给了一代年轻人憧憬期望和施展才华的战场,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深种华为基因,融入他们的每一滴血液。华为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打上深深的烙印,影响他们今后的择业、就业和创业。
华为离职者的发展状况大相径庭,但是华为的工作经历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职业生涯,他们在华为这个大熔炉中学会了艰苦奋斗、永不放弃的创业精神。
目录
辑
你好,怀揣梦想的年轻人 / 1
01 为什么来华为 / 2
后一轮面试里,有一个问题我印象深刻:你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大困难是什么,你是怎么解决的?华为喜欢遭遇过苦难并且有能力解决的人。
02 新人求职Tips / 12
如今的大环境,信息流畅,价值观多元化,大部分机会已非垄断,人人可取之用之。但没有什么好东西是唾手可得的,也没有好机会会从天而降,所以这是一个比被动地随波逐流更残酷的时代,眼睁睁看着好东西远去,比没有是不是更糟心?不如主动出击。
第二辑
加入华为, 大有可为 / 21
01 入职礼 / 22
那段时间,整个人积极上进,精神面貌特别好,说是活力四射,说是八九点钟的红太阳都不为过。我还记得参加上研所的青春歌会,我抱着吉他弹唱了一首罗大佑的《歌》,尽管歌词带着“死去”“坟上”,但我看到的是蔷薇沾着雨露。
02 起跑的各种姿势 / 31
枪声一响,各自进入战斗状态。从疏于联系到少有联系,后完全失散。不同的跑道,各自奔忙。
03 阳光下的蝼蚁 / 41
每天晚上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的时候信誓旦旦,明天不加班了,可是到了下班的时间什么都忘了,沦陷在干不完的活里或是某种不可自拔的惯性里。脚底下有一群蚂蚁,挤得密密匝匝,拖着一个形似苹果残骸的东西移动,旁边还有一些挤不到跟前的,惶惶乱撞,却没有一只停下来袖手旁观。
04 弹在膛上,一触即发 /54
我看着那些忙碌着的一线人员,想到一句话: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虽然那个时候的华为,足以傲视群雄,但是完全没有放松对自身的要求,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一个机会都不错失。
05 我一掉链子,公司就垮了 /62
这就是华为人在工作中对自己的定位:“我很重要。这件事很重要。我是的责任人,要对它全权负责,负责到底!”这倒不是华为人有多么无私多么敬业,是这种文化没有给你其他的示范。
06 豪华流水线上的螺丝钉 /68
大部分人觉得自己只是颗螺丝钉的原因在于:在这样规范的流程下,确实只要达到螺丝钉的标准就能够暂时胜任了。人都是有惰性的,本着“60 分万岁”的原则,很容易就掉进螺丝钉的坑里了。
07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75
华为一直如履薄冰,是先假设你不行,然后制定规则,让你行,后你就行了。《荀子·劝学》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华为的制度和文化就如同“麻”,任你蓬草野蛮生长却没有邪性发挥的空间,而对于已生的旁枝,零容忍。
08 狼族军团 / 81
外界都在说华为是狼性文化,何谓狼性,不同人有不同解读,我认为这个版本是相对合适的:强烈的目标导向,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为达成目的不择手段的狠辣,以及达不成时毫不容情的问责。
09 仗剑走天涯 / 91
无数的华为人,依仗着公司的大平台行走天涯,就像执剑的侠客,看过繁华、抚过柔软,一点一点把轻狂放下。
10 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 /103
你问幸福不幸福,这个真不好回答。对于“随军”的家属来说,老公在哪,家就在哪,幸福也就跟着来了。对于没有“随军”的家属来说,幸福就是有盼头,掐着指头算老公的归期……
第三辑
走出华为 / 111
01 为什么离开 / 112
人人都在说“不忘初心”,我也思考了很久自己在华为的初心是什么。显然华为对我的吸引力只剩下钱,我想是时候离开了。
02 告别一种生活方式 / 121
选择华为,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在别的企业,你或许可以安于做一个普通人,在华为,没有这个选项,大潮会推着你,用你喜欢或者不喜欢、习惯或者不习惯的方式往前,或许,还要将你推到一个不喜欢的方向和位置,尽情磨砺。
第四辑
围城之外 / 131
01 中年危机 / 132
青年是复仇女神,他们总是在消灭老家伙,可他们根本不想一想这么干也是在消灭自己。他们的血管在逐步扩张,关节也在不断损坏,在更年轻的人面前变得不堪一击。
02 革命之路 / 148
30多岁了,这辈子如果有机会,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好好地活一次。如果一直干下去,收入什么都很好,但是一眼能看到底。再过五年,也许收入翻倍,但是烦恼只会有增无减,心里不踏实,干脆出来试试,不想以后回过头来嘲笑自己。
03 创业多艰 / 163
从华为出来的人,尤其是干了很多年出来的,大家还是怀抱理想,想做出点事情的。如果仅仅是想赚钱,华为是很好的地方啊,人际关系还简单。
04 适时转身 / 180
天从那儿下班,才5点钟。8月份,明晃晃的太阳挂在天上,很梦幻。好久没有在天亮的时候从公司出来了,见到太阳一阵恍惚。
05 职场精进 / 189
我总是会在状态好的时候,去规划下一个目标,也许正是因为现在已经是当前所能有的好的状态了,才觉得有必要去突破。
06 逃离北上广深 / 197
现在很多人一遇到困难就想着逃避,二线、三线城市,大理或者家乡,不是给你逃避或者抚慰的,也是要你来做些事情的,否则没有意义的生活,还不是飘飘荡荡,一样不安心。
07 女性:事业和家庭取舍的智慧/ 207
在一个母婴行业的论坛上,CEO以男性为主,主持人提问的时候,都是产品如何,到了女性CEO,问题变成了:“创业要耗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请问您是怎样平衡家庭与事业的?”
08 归处即远方 / 215
那些孤寂、那些下笔无言的自我怀疑,就是我梦想朝圣路上的一个个叩拜。远方就在笔下,在此刻的心安之处。
第五辑
回望来时路 / 225
01 荣耀的丰碑 / 226
三十年过去了,回顾通信行业和华为的发展,眼见着“一群农民从青纱帐里出来,还来不及取下头上包着的白毛巾,一下子就跨过了太平洋;腰间还挂着,手里提着盒子炮,一下子又进入无人区”……
02 后的告白 / 232
如果再回到原点,你还会选择华为吗?
后 记 / 237
附 录 / 241
作者介绍
末末,原名姚娜,2006年获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硕士学位,同年加入华为上海研究所。在华为任职期间,历任天线工程师、天馈解决方案经理、无线抗干扰设计师、RRU系统设计师等,先后获新员工、年度员工等奖项,并拥有一项国家。现为自由写作者,专心从事文学创作及运营公众号“末末书屋”。
她是华为为数不多的女性工程师,做事条理清晰,逻辑思维缜密,同时又是虔诚的文学修行者,文笔犀利生动,叙事真实纯粹。因《别了!华为八年理工女硕士离职感言》一文进入大众视野,其“离职者看华为”的特视角和饱含欢笑与泪水的真挚述说,受到读者追捧,引发众多“80后”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反思,该文一度进入微博热搜榜,掀起舆论热潮,华为内外都为之震撼。
作为一名对企业经营管理学颇感兴趣的学习者,我一直关注着那些在各自领域内取得卓越成就的企业。华为,无疑是一个绕不开的案例。它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强大的品牌力量和市场竞争力。然而,支撑起这艘巨舰不断前行的,绝不仅仅是其先进的技术和精明的市场策略。这本书的书名“神坛在左,华为往右”,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它似乎在暗示,华为的成功,是建立在一套与众不同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另辟蹊径”的哲学基础之上的。我特别想知道,书中会如何深入剖析华为的企业文化,是如何做到“融入员工血液”的?这种文化的养成,是天然的,还是人为塑造的?书中会否分享一些具体的案例,来展示这种文化在日常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比如,在团队协作、危机处理、创新突破等方面,华为员工的行为模式又会与众不同在哪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思考,帮助我理解,究竟是什么样的文化,能够让一个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和持续的创新力。
评分不得不承认,华为近些年的发展态势,确实让人惊叹。作为一家在全球市场都极具影响力的企业,它的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一直是业界研究的焦点。这本书的书名“神坛在左,华为往右”,非常有想象力,仿佛在描绘着一种非同寻常的追求目标和实现路径。我特别想了解的是,书中对“融入员工血液”的企业基石,会有怎样具体的解读?这“基石”究竟是指哪些核心的价值观、行为准则,还是某种深层次的精神信念?我想看到的,是那些能够被量化、被感知,并且能够被其他企业借鉴和学习的实践经验。比如,在面临重大的战略转型或者市场冲击时,华为的员工是如何保持定力,又如何迸发出强大的执行力的?是怎样的激励机制,能够让员工甘愿付出,并从中获得成就感?我对这本书寄予厚望,希望它能像一面镜子,照见华为文化的光辉,也希望能从中汲取一些宝贵的经验,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或创业之路提供一些启示。
评分这本书名,一开始就足够吸引我了。“神坛在左,华为往右”,光是这句,我就想象出了一个画面:一边是遥不可及的荣耀,一边是脚踏实地,向着既定目标坚定前行的力量。我一直对华为的企业文化很好奇,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瞬息万变的时代,他们的成功究竟有多少是源于那些“融入员工血液”的基石?这本书似乎承诺要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让我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去审视那些支撑着一个科技巨头不断前进的精神内核。我想了解的不仅仅是表面的管理策略,更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却深刻影响着华为员工行为模式、决策方式的文化基因。是怎样的信念,让一群人能如此同心同德,将企业的愿景化为个人的使命?是怎样的价值观,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让他们始终保持清醒和专注?这本书的标题,让我对这些问题的答案充满了期待,仿佛它不仅仅是一本商业书籍,更是一部关于集体意志和精神力量的深度剖析。
评分对于“企业文化”这个概念,我一直觉得它既重要又模糊。很多企业都谈论企业文化,但真正能够做到深入骨髓、成为核心竞争力的,却为数不多。华为,无疑是其中一个极为成功的范例。这本书的书名“神坛在左,华为往右”,给我一种强烈的预感,它将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管理技巧的书,而更像是在解读一种“道”。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地阐述,华为是如何将那些抽象的企业文化理念,一点一滴地渗透到员工的日常工作中,甚至成为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行动的潜意识。我想知道,这种“血液”般的融合,是如何实现的?是靠灌输,还是靠引导?是通过制度,还是靠榜样?书里是否会分享一些具体的、有温度的故事,来展现这种文化是如何在平凡的工作中,闪耀出不平凡的光芒?我渴望从中获得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明白究竟是什么样的文化,能够让一个企业在时代的浪潮中,始终保持坚韧和创新,最终走向属于自己的“神坛”。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除了技术和产品,更在于其独有的企业文化。华为,作为中国科技企业的领头羊,其“狼性文化”、“奋斗者文化”等概念早已深入人心,但这些词汇往往流于表面,缺乏深入的解读。这本书的书名“神坛在左,华为往右”,让我联想到,华为的成功并非偶然,也不是仅仅依靠一时的运气,而是有一套严谨、深刻的哲学支撑。我想深入了解的是,华为是如何将这些抽象的企业文化理念,转化为具体可见的行为准则,并且让这些准则真正融入到每一位员工的日常工作中,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习惯。我期待书中能够阐述,在华为内部,是如何通过一系列的机制和实践,去塑造和巩固这种文化?例如,在招聘、培训、绩效考核、晋升机制等方面,是否都融入了这种文化基因?又或者,在面对危机和挑战时,这种文化又是如何体现其韧性和生命力的?我渴望通过这本书,看到一个更加立体、真实的华为文化,了解其“血液”中流淌着的,究竟是怎样的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