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常用修辞格对比研究
作 者: 何远秀 著作 定 价: 28 出?版?社: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1-07-01 页 数: 323 装 帧: 平装 ISBN: 9787564310936 ●XX章 绪 论 ● XX节 修辞格 ● 第二节 修辞格的分类 ●第二章 汉英音韵修辞格 ● XX节 汉语双声与英语Alliteration ● 第二节 汉语叠韵与英语Assonance ● 第三节 汉语叠字与英语Reduplication ● 第四节 汉语拟声与英语OnomatOpoeia ● 第五节 汉语感叹与英语Ecphonesis ●第三章 词语修辞格 ● XX节 汉语比喻与英语Figures of Comparison ● 第二节 汉语类比与英语Analogy ● 第三节 汉语拟人与英语Personification ● 第四节 汉语移就与英语Transferred Epithet(Hypallage) ● 第五节 汉语借代与英语MetonymYSynecdoche和Antonomasia何远秀
何远秀(1966.8一),重庆市万州区人。现为长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中国语言教育研究会理事,重庆市翻译学会理事及重庆市莎士比亚文学研究会会员。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及应用语言学。在《外国语文》等刊物发表论文十多篇。主持和主研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多项。
说实话,我最近对一本讲日本传统庭院设计中的“借景”艺术的画册爱不释手。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种花的工具书,而是一部关于空间感知与视觉哲学的深度探讨。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去分析“借景”——即如何将庭院外部的景物(比如远处的山峰、邻居的古树)巧妙地纳入庭院内部的构图之中,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书中的配图极为精美,很多都是高清的俯视图和特定视角的实景照片,通过不同的光影和季节变化来展示同一个景点的多重面貌。最吸引我的是,它阐述了这种设计理念如何体现了日本人对“不完美即完美”的东方美学观,庭院的设计者必须接受并利用环境的限制和不可控因素,而不是试图去完全控制自然。它教会了我如何“慢下来”看世界,如何通过框架(比如一扇窗户、一丛竹子)来过滤信息,从而聚焦于最核心、最动人的那部分景观。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禅意的,它谈论的不是建筑技术,而是如何通过物理空间来引导人的心绪流动,读起来就像一场安静而深刻的冥想。
评分这本《英汉常用修辞格对比研究》似乎是一部非常专业且深入的语言学著作,但撇开它不谈,我最近在读一本关于19世纪英国社会风俗变迁的旧书。那本书的笔触极其细腻,它不只是罗列历史事件,而是将焦点放在了那些微不足道的日常细节上,比如维多利亚时代早中期,人们是如何看待“午后茶会”的礼仪演变,以及这种社交形式如何折射出阶级固化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微妙的权力角力。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考证那些消失在历史尘埃中的服饰细节、餐桌礼仪乃至信件措辞的细微差别,比如一封信的开头称谓从“亲爱的阁下”过渡到更亲密的“我的朋友”所代表的社会心理动因。我特别欣赏作者的论证方式,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学术堆砌,而是充满了叙事性和画面感,仿佛能让人真的嗅到那个时代煤烟味混杂着玫瑰香气的空气。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将宏大的社会变革,巧妙地内嵌在了无数个体的琐碎生活之中,让人在阅读时,既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又不会被繁复的年代数据压得喘不过气来。这本书的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揭示了“风俗”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和任何口头或书面表达一样,充满了意义和解读空间。
评分最近沉迷于一本探讨当代数字叙事与身份构建的电子书,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新颖。它关注的不是传统的文学理论,而是我们如何在社交媒体、虚拟角色扮演和网络游戏的世界中,不断地“排练”和“重塑”自我。作者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即“数字替身”的出现,使得身份的流动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同时也带来了“真实性危机”。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都来自于B站、Twitch以及某些小众论坛的深度访谈,比如一个游戏主播如何在数百万观众面前,精心维护一个既真实又疏离的“人设”;或者一个匿名博主如何通过文字的精确选择,构建一个与现实生活完全相反的理想自我。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锐利、充满现代感,大量运用了网络流行语和技术术语,读起来有一种和作者并肩作战、一同探索数字迷宫的紧迫感。它迫使我反思自己每天在屏幕上花费的时间,到底是在“生活”,还是在为我的“数字档案”添砖加瓦。它不是在批判技术,而是在冷静地剖析技术如何重塑了我们对“我是谁”的认知边界,那种感觉就像被拉进了一个高速运转的意识流机器中,既兴奋又有点无所适从。
评分我最近入手了一本关于中世纪炼金术哲学基础的译本,这本书简直是为那些痴迷于知识体系内部逻辑的人准备的饕餮盛宴。它完全没有讨论那些关于点石成金的“秘方”,而是专注于阐述炼金术士们如何构建他们的宇宙观——例如,他们如何将硫磺、汞和盐这三种基本元素与行星运行、人体器官和道德品质一一对应起来。这本书的结构极其严谨,像一个精密的钟表,每一章都在为下一章奠定更坚实的哲学基础。它会详细解释为什么某些特定的数字在他们的理论中具有神圣的意义,或者“贤者之石”的概念,在他们看来,远不止是物质上的转化,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完形”。阅读这本书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因为它所依赖的思维模式与现代科学是截然不同的,它是一种充满象征意义和内在关联的思考方式。读完之后,你会对“知识”本身产生一种新的敬畏感,意识到在科学革命之前,人类是如何通过一套自洽的、宏大而富有诗意的体系来解释世界的。那种古老的、将自然与精神融为一体的智慧,即便在今天看来也充满了迷人的魅力。
评分我前阵子读了一本非常硬核的全球供应链与物流效率优化的教材,简直让人大开眼界。这本书完全没有华丽的辞藻,全是关于线性规划、库存管理模型和运输网络算法的冷峻分析。它详细拆解了从原材料采购到最终消费者手中的每一个环节,比如,一家跨国公司如何利用“即时制”(JIT)系统将仓储成本降到最低,以及在面对突发性全球危机(比如苏伊士运河堵塞)时,备用物流路径的计算模型是如何运作的。书中充满了大量的数学公式、流程图和案例数据,分析了不同地理和政治环境下,物流决策的复杂权衡。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商品快速流通,背后是多么精妙、又多么脆弱的复杂系统在支撑。这本书的叙事逻辑极其严密,每一项优化措施的提出,都必须有数据支撑和成本效益分析,完全是工程师的思维方式。它展示了一种纯粹的效率美学,那种将混乱的世界通过逻辑和算法整理得井井有条的强大力量,读完后对全球经济的运行逻辑有了全新的、更具操作性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