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根据近20年的教育工作经验,总结出了平等思维的“小人”理论,帮助家长更好地把握孩子的心思,知道孩子喜欢听什么样的话,并帮家长反思自己在沟通过程中不经意出现的“小人自我”,使其逐渐认识到自己在沟通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出了和谐沟通三步骤——接纳、理解、建议。通过大量翔实的案例帮助家长看到孩子如何在接纳中一步步由对抗变成合作,由强硬变得柔顺,看到孩子在理解(同情同理、鼓励和爱)中变得信任我们并充满力量,看到孩子如何接受了看似不可能接受的建议。 本书详细深入地分析了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常见的错误做法,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建议,给出了可以帮助人们达成良好沟通的“和谐沟通三步法”,还给出了解决家庭矛盾的“矛盾解决三步法”等具体可行又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 本书中的案例包括做作业不专心、早恋、失恋、撒谎、偷钱、偏科、跟家长对抗、青春期逆反、跟老师对抗、厌学等方面。 唐曾磊 主编 唐曾磊,毕业于清华大学,学者,有名教育专家,思维方法研究专家,平等思维理论创始人,中国专家学者协会理事,国家养成教育总课题组副组长,养成教育实验基地总负责人,携训网特约讲师,《东方燕园》《前沿讲座》特邀嘉宾。长期深入研究思维、和谐教育和学习方法,深受广大教师、家长和学生欢迎,特别是在和谐沟通、击穿式教学法和学习法方面见解独到,可以快速改变人们(包括教师、家长)的沟通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曾先后在多家电视台和广播电台担任特约专家,节目播出后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2009年11月入选“世界华人优选500强讲师”并荣获“优选亲子教育类10强华人讲师”称号。 当我们接纳了孩子,并通过理解让孩子对我们产生信任,同时感受到我们的 鼓励和爱,其心里充满了力量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给孩子建议了。只要真正注意 到建议的三个方面,我们就可以提出有效的建议。 根据和谐沟通的三大步骤,我们来分析开始提出的四个问题中的前两个, 后两个大家会在书中找到类似问题的详尽答案。 个问题:当孩子真正不能做好一件事情的时候,单纯口头的鼓励没有 任何帮助。说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提高,这种话对孩子来说没有任何营养。自信来 自实力。这时候妈妈作为外行,给孩子的力量是不足的。家长需要帮孩子找到一 个高手,比如,一个专业的教授美术的老师,可以先准备好一个简单的例子,比 如,几笔就可以轻松画出一幅很漂亮的画,带着孩子亲自操作一下,让孩子感觉 在这个老师的帮助下,自己居然可以很轻松地学会画画,而且等这本书简直是育儿宝典的升级版!我最近读完后,感觉自己像是突然解锁了和孩子沟通的新技能。它没有那些空泛的理论,而是充满了实用的案例和非常具体的指导,让你知道在孩子发脾气、拒绝沟通或者表现出负面情绪时,到底该怎么开口,怎么倾听。特别是关于“有效倾听”那一部分,作者把那种你以为自己在听,但其实只是在等待自己说话的无效模式剖析得入木三分。我以前总觉得只要我耐心听着,孩子就能感受到我的理解,但这本书告诉我,真正的倾听需要放下自己的评判和解决方案,去感受孩子语言背后的情绪。比如,当孩子说“我讨厌上学”时,我以前可能会立刻接上“学校有很多好朋友啊,你在担心什么”,但现在我会试着去说“听起来你对去学校这件事感到很烦躁,能告诉我发生了什么吗?” 这种微妙的措辞变化,竟然让孩子愿意多说出一些内心的真实感受。这种从“解决问题”到“连接情感”的转变,真的是太重要了,让我和孩子的关系一下子亲近了许多,感觉孩子更愿意向我敞开心扉了。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它不是读完一章就立竿见影的“魔术药水”,而是一个需要时间去内化和实践的“思维重塑工具箱”。它对我最大的帮助在于改变了我对“规矩”和“界限”的看法。传统观念里,规矩是用来约束和控制孩子的,而这本书巧妙地将“规矩”重新定义为“爱的容器”和“成长的框架”。它教我们如何在设定界限时,既要坚定地维护原则,又要充分表达对孩子感受的尊重和共情。比如,当孩子触碰底线时,我们不再是简单的惩罚,而是先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冲动,然后温和而坚定地执行既定后果,并引导他们思考下次如何更好地处理。这种“既要又要”的平衡艺术,在这本书里被阐述得非常到位,让我不再纠结于“严格”和“溺爱”的二元对立,而是找到了一个更智慧、更具弹性的育儿哲学。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震撼是它对“情绪价值”的强调。过去我总觉得给孩子提供好的物质条件、好的教育资源就是尽到了做父母的责任,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孩子最需要的,是那个能够稳定承接他们所有情绪的“安全基地”。书中细致地分析了如何识别和命名孩子的情绪,这一点非常关键,因为很多时候孩子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不开心,或者只能用哭闹来表达。当你能够精准地说出“你现在一定很失望/很沮丧/很委屈吧”时,那种被理解的感觉,对孩子来说无异于久旱逢甘霖。这种情绪上的连接,比任何物质奖励都更能建立起长久的信任和依恋关系。它不是教我们成为“完美的父母”,而是教我们如何做一个“足够好的、能够真实感受并回应孩子”的父母。这种放下完美主义的轻松感,让我更能享受育儿的过程,而不是时刻处于自我苛责之中。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编排非常人性化,它不像那种学术著作,让人读起来有压力。它的语言风格极其亲切、坦诚,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非常理解我们做父母的困境的朋友在跟你聊天。我尤其欣赏它在讨论“冲突解决”时所强调的“非暴力沟通”原则,但它又不是那种生硬的理论复述,而是结合了大量的、我生活中随时可能遇到的场景,比如餐桌上的拉锯战、写作业时的心不在焉等等。它教会我如何“描述事实”而非“下判断”,如何“表达感受”而非“指责对方”,如何清晰地“提出请求”而非“发出命令”。这种清晰的步骤感,让我在面对那些突如其来的亲子冲突时,不再手忙脚乱,而是能够迅速找到一个可以落地的沟通锚点。我尝试用书中的一个“暂停、倾听、确认感受、共同寻找方案”的流程来处理上周和我儿子关于电子游戏时间的争执,效果立竿见影,我们最终达成了一个双方都满意的折中方案,而不是以往那种我强行中断他游戏的结果。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类育儿书是抱持着一种怀疑态度的,觉得很多都是老生常谈,换汤不换药。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心智模式”的构建有着极其深刻的洞察。它不仅仅教你话术,更重要的是重塑你作为父母的内在逻辑。书中有一章专门讲如何处理孩子不符合我们预期的行为,比如拖拉、不收拾玩具。以往我总是用说教、催促甚至威胁的方式,结果往往是孩子表面顺从,内心充满抵触。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引导我们去探究行为背后的“需求”。它让我意识到,孩子的所有“不听话”,其实都是在用他们有限的方式表达一种被忽视的需求——可能是需要关注,可能是需要自主权,也可能是需要安全感。通过识别这些深层需求,我们就能用更尊重、更有建设性的方式来回应,而不是陷入“权力斗争”的怪圈。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对待孩子犯错的态度都变得平和了,不再那么容易被点燃怒火,更多的是好奇和接纳,这对我自己也是一种极大的成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