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帖17:蔬菜多好吃啊! 9787508653266

食帖17:蔬菜多好吃啊! 978750865326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江 著
图书标签:
  • 美食
  • 蔬菜
  • 食谱
  • 烹饪
  • 家常菜
  • 健康饮食
  • 日式料理
  • 食材
  • 料理技巧
  • 营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一鸿盛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53266
商品编码:29812812147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食帖17:蔬菜多好吃啊!

定价:49.00元

作者:林江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0865326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蔬菜多好吃啊!》,是超人气内容品牌「食帖WithEating」的7本书,也是一本比肉更好吃的蔬菜享用指南。“蔬食”是一种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饮食方式,包括蔬菜、水果、谷物、香料等食材,也不排斥结合比例的肉禽蛋奶。这不是一本严格的膳食教科书,却有可能开启你对蔬食生活的想象力,提供更多蔬食的美味可能。

·吃蔬菜不等于吃草,风靡全球的蔬食生活方式如何轻松践行?这本书将你重新认识蔬菜的魅力,养成更健康轻盈的饮食方式!

·“为什么蔬菜总被当作配角?它们明明可以比肉更好吃。”——西班牙米其林二星主厨Xavier Pellicer

·这本书里包含50种时令蔬菜图鉴 / 70道蔬食灵感 / 沙拉美味升级法则 / 干菜使用手册 / 蔬菜冷冻保存法 / 素食烘焙指南 / 彩虹蔬食法 自然饮食法解读 / 生态农业与人类健康探讨

「食帖WithEating」是一个关于“食物与生活方式”的垂直内容平台品牌。他们并非等于社交媒体账号,更非杂志,他们探讨的主题,也不局限在狭义的“食物”领域。他们擅长以“食物”为切入点,与人文、旅行、家居、设计、艺术和阅读等多种生活方式相连接,展现不同的生活样本,及其背后蕴含情感温度的生活美学。自2014年底创立至今,他们传达的信念从未改变:You are what you eat,你就是你所吃的食物。这句话有很深的哲学意味。

在一个变革的时代里,他们努力与志趣相投的人相连接,一起发现并构建心中的理想生活。「食帖WithEating」的读者,通常具有多元的价值观和开放的心态,善于捕察生活中的细腻情感,对内容之美有敏锐的感受力。

内容提要


吃蔬菜这件事,是需要想象力的。

“蔬食”是一种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饮食方式,包括蔬菜、水果、谷物、香料等食材,也不排斥结合比例的肉蛋奶。这不是一本严格的膳食教科书,却有可能开启你对蔬食生活的想象力,提供更多蔬食的美味可能。

·食帖WithEating,超人气内容品牌,探索有关食物的生活方式,每月出版一本特集书。
·现已出版17本特集书,全国同期热售。
《食帖01:Brunch吧!没那么赶时间》
《食帖02:只为喝杯好咖啡》吃蔬菜这件事,是需要想象力的。

“蔬食”是一种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饮食方式,包括蔬菜、水果、谷物、香料等食材,也不排斥结合比例的肉蛋奶。这不是一本严格的膳食教科书,却有可能开启你对蔬食生活的想象力,提供更多蔬食的美味可能。

·食帖WithEating,超人气内容品牌,探索有关食物的生活方式,每月出版一本特集书。

·现已出版17本特集书,全国同期热售。

《食帖01:Brunch吧!没那么赶时间》

《食帖02:只为喝杯好咖啡》

《食帖03:食鲜*》

《食帖04:肉!肉!肉!》

《食帖05:全宇宙都在吃甜品》

《食帖06:理想身材,吃即王道!》

《食帖07:大丈夫生于厨房》

《食帖08:自给自足指南书》

《食帖09:了不起的面包》

《食帖10:早餐,真的太重要了》

《食帖11:美食漫画万岁!》

《食帖12:厨房,治愈人生的避难所》

《食帖13:腐的品格!初心者的发酵料理书》

《食帖14:小聚会教科书》

《食帖15:便当灵感集》

《食帖16:大满足!就爱锅料理》

《食帖17:蔬菜多好吃啊!》

微博:@食帖 |微信公众号:食帖 |邮箱:witheating@foxmail.

目录



OPENING

50种蔬菜好吃的时候

适当的食物

吃蔬食时,你听什么歌?

在市集,城市、人与食物才真正相遇

INTERVIEW

大自然的恩赐是好的良药

蔬食赐予的奇迹,让他开始了一场革命

素食是我关注内在的一扇窗

大自然有它自己的节奏

自律给我更多的自由

GUIDE

从今天起,只为应季买单

一盘沙拉,其实充满着无限可能

“大碗蔬”里的膳食宇宙

烤箱和蔬菜也是天生一对

阳光留下的鲜味:自家制干菜完全指南

打碎吧,蔬菜!

冷冻才是王道!

素食烘焙:大人的点心匣

蔬菜也能做主食

彩虹蔬食法全解析

REGULARS

没有不好吃的蔬菜,只有不好吃的做法

叠煮春日暖身锅

外婆的南瓜魔法

虾酱茄汁烩时蔬

羽衣甘蓝脆片

你爱吃的是什么?

别册 / 自给自足

作者介绍


[受访人]
Xavier Pellicer / 曾任米其林二星餐厅ABaC主厨(1999—2010年),之后又从濒临解散的危机中解救了米其林三星餐厅Can Fabes。在亲身体验蔬食生活的益处之后,他于2015年创办了以有机食材为主的Céleri餐厅,并在一年后获评米其林一星。
中岛Deco / 料理家,五位孩子的母亲。Browsfield创办人之一,“自然饮食法”(Macrobiotic)的倡导者,素食料理书籍作者。
小白 / 素美食家,畅销书作者,著有图书作品《小白素食记录》《四季蔬》。
Thomas(林青阳) / 来自美国,定居中国。从事中医药工作超过25年,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在读博士,致力于通过生态永续农业的方式,在提高药材品质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
ViVi / 毕业于心理学专业,主攻运动疗法研究。V HLivingArt Lab及“黑生”巧克力品牌主理人。
吴璐銮 / 春泥香生态农场创始人,2009年因自已和家人长年生病,开始亲自种地自足蔬菜。目前在北京延庆拥有60多亩土地,通过种植、养殖形成生态循环链。
[受访人]

Xavier Pellicer / 曾任米其林二星餐厅ABaC主厨(1999—2010年),之后又从濒临解散的危机中解救了米其林三星餐厅Can Fabes。在亲身体验蔬食生活的益处之后,他于2015年创办了以有机食材为主的Céleri餐厅,并在一年后获评米其林一星。

中岛Deco / 料理家,五位孩子的母亲。Browsfield创办人之一,“自然饮食法”(Macrobiotic)的倡导者,素食料理书籍作者。

小白 / 素美食家,畅销书作者,著有图书作品《小白素食记录》《四季蔬》。

Thomas(林青阳) / 来自美国,定居中国。从事中医药工作超过25年,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在读博士,致力于通过生态永续农业的方式,在提高药材品质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

ViVi / 毕业于心理学专业,主攻运动疗法研究。V HLivingArt Lab及“黑生”巧克力品牌主理人。

吴璐銮 / 春泥香生态农场创始人,2009年因自已和家人长年生病,开始亲自种地自足蔬菜。目前在北京延庆拥有60多亩土地,通过种植、养殖形成生态循环链。

[特约撰稿人]

张春 / 冰激凌师和“犀牛故事”App主编。已出版作品集《一生里的某一刻》。

陈椿荣 / 新加坡华侨,美食“XLBCR”博主,食物摄影师、造型师、咖啡师。

野孩子 / “甜牙齿”品牌主理人。

吴飞 / 常居北京,“日常味”主理人、设计师、摄影师。

文摘












序言



《食帖16:你好,我的“面”向世界》 一本关于面食的全球寻味之旅与文化解码 内容简介: 《食帖16:你好,我的“面”向世界》并非一本单纯的食谱集,而是一场横跨五大洲的、对“面食”这一人类共同的古老食物的深度文化考察与感官探索。本书以“面”为核心,试图揭示它在全球不同文明中扮演的角色——它既是果腹的主食,也是宗教仪式的载体,更是民族身份和地方风土的浓缩体现。 本书的叙事结构犹如一次精心策划的环球旅行,从亚洲的米香面薄,到欧洲的硬质小麦之韧,再到中东的香料烘烤,乃至美洲的玉米面饼。我们跳脱了传统美食类书籍的窠臼,将重点放在“面”如何适应和反映当地的地理环境、历史变迁和社交习惯。 第一部:东方之“柔”与“韧”——东亚面食的哲学 开篇聚焦于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这里对面食的理解是极富弹性和层次感的。 1. 中国:从黄土高原的“筋道”到江南的“酥软” 深入探究了中国南北方在小麦种植差异下形成的哲学分野。北方人对面食的偏爱,源于土地的馈赠,强调的是麦粒的生命力——拉伸、揉捏所带来的筋道口感,这是对自然力量的尊重与驯服。书中详细描绘了陕西油泼面的“烈”,兰州拉面的“韵”,以及山西刀削面的“力”。我们不仅展示了制作技艺,更记录了这些面食在家庭聚会、街边夜市中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和情感联结。 与此同时,本书也细腻描绘了南方精致的面点艺术。上海的小笼包如何在薄皮之下锁住滚烫的汤汁,是对食材精微控制的体现;广式肠粉的滑嫩,则近乎于一种流动的艺术。这些面食的“柔”,体现了东方文化中对细腻与平衡的极致追求。 2. 日本与韩国:极致的精进与对“汤头”的信仰 转向日本,面食被提升到了近乎禅意的境界。我们考察了拉面从舶来到本土化的过程,不仅仅是豚骨汤底的复杂熬制,更在于对“恰到好处”的执着。荞麦面(Soba)的清冷感和季节性,是日本人追求“物哀”美学在食物上的投射。 在韩国,泡菜的酸辣与面条的劲道交织,形成了一种热烈而直接的表达方式。部队锅(Budae Jjigae)作为战后历史的产物,面条在此成为了融合与再生的象征。 第二部:地中海的“骨感”与“阳光”——欧洲面食的结构 本部分转向欧洲,探讨小麦如何塑造了地中海文明的骨架。 3. 意大利:从“硬粒”到“风土” 意大利面(Pasta)是本书着墨最多的部分之一。我们超越了常见的番茄肉酱,深入到意大利不同大区,探寻“风土”(Terroir)对面食的影响。例如,意大利南部阳光充足,硬质杜兰小麦提供了制作干燥意面的理想基础;而在北方,新鲜鸡蛋和软质小麦孕育出了塔里奥里尼(Tagliolini)等柔软的面条。 书中不仅有对卡邦尼(Carbonara)正统做法的严苛考证,更有对地方性小众面食的挖掘,如撒丁岛的Fregola,以及在不同季节搭配不同酱料的复杂规则,揭示了意大利人如何通过面食划分区域身份和社交等级。 4. 德语区与东欧:粗犷与耐储存的智慧 在德国和奥地利,面食以其厚重和扎实的口感著称。德国的Spätzle,介于面条和面疙瘩之间,是家庭温暖的代名词。东欧的饺子类(如波兰的Pierogi,俄国的Pelmeni)则体现了在漫长冬季中,如何将有限的馅料通过面皮这一载体,实现高效的营养储存和分享。这些面食的“骨感”,是历史环境对生活方式的塑造。 第三部:热土上的“塑形”与“创新”——美洲与中东的转型 第三部分关注在传统面食之外,由新大陆的作物和历史移民带来的面食革新。 5. 中东与北非:香料与扁平面饼的交响 在这一区域,面粉更多地被塑造成扁平的形态——Pita、Lavash等。它们不仅是食物,更是餐桌上的“餐具”。烤制过程中的温度控制和香料的运用,赋予了这些面饼独特的焦香和韧性。书中特别记录了黎巴嫩的Manakish(披萨的前身),展示了面饼如何成为承载乳酪、百里香和橄榄油的画布。 6. 美洲:玉米的胜利与面粉的融合 在美洲,玉米面(Maize)的地位无可取代。从墨西哥的Tortilla到中美洲的Arepas,玉米面饼是印加文明和阿兹特克文明留下的深刻烙印。这本书详细分析了“碱法处理”(Nixtamalization)这一古老技术对玉米营养价值的提升,以及它如何构建了整个拉丁美洲的饮食结构。 与此同时,欧洲移民带来的小麦面粉,在中美洲的融合中产生了新的火花,例如阿根廷的Empanadas,体现了旧世界技术与新世界原料的碰撞。 结语:面,连接着时间与空间 《食帖16:你好,我的“面”向世界》最终将读者带回到一个核心认知:无论形态如何变化,从亚洲的米粉到欧洲的意面,从美洲的玉米饼到中东的馕,面食都是人类应对饥饿、表达文化和维系社群最基础、也最深沉的方式之一。它以最朴素的原料,讲述了最复杂的人类迁徙、交流与适应的故事。阅读本书,就像亲手揉捏面团,感受从原料到成品所蕴含的数千年历史的张力与温度。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食帖17:蔬菜多好吃啊!》这本书,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作为一名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下班回家后,能为自己和家人准备一顿健康又美味的晚餐,对我来说是一种放松和治愈。我一直觉得,蔬菜是餐桌上最容易被忽视,但也最能体现烹饪功力的食材。很多人觉得蔬菜只是配角,或者就是简单的水煮、清炒,但其实,只要用心去发掘,蔬菜也能绽放出惊人的美味。这本书的书名就点出了这个核心,“蔬菜多好吃啊!”——这句话背后,蕴含着一种对食材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我尤其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关于“懒人料理”的建议,毕竟我平时的时间精力有限,希望能在快速便捷和美味健康之间找到平衡。同时,我也会关注书中是否有关于不同烹饪方式对蔬菜风味影响的讨论,比如,为什么有的蔬菜适合烤,有的适合炖,而有的则更适合生食。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些关于如何巧妙运用香料、酱汁来提升蔬菜味道的灵感,让我的厨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让我的家人更加爱上吃蔬菜。

评分

哇,看到这本《食帖17:蔬菜多好吃啊!》的封面,就觉得一股清新的蔬菜香气扑面而来!我是一个超级热爱烹饪的人,尤其对各种蔬菜的创意料理情有独钟。平时我经常会关注一些美食博主和烹饪书籍,但很多时候,市面上的食谱要么过于复杂,要么就是千篇一律的家常菜,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这本书的名字就非常直观地表达了我对蔬菜的期待:它不仅仅是配角,更是能独当一面的美味。我特别好奇这本书里会介绍哪些我没接触过的蔬菜,或者说,是如何用我们日常就能买到的蔬菜,做出令人惊艳的菜肴。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一些关于蔬菜处理技巧的讲解,比如如何最大程度地保留蔬菜的营养和风味,又或者是一些进阶的烹饪方法,比如如何通过炙烤、发酵等方式,让蔬菜的口感和味道发生奇妙的变化。当然,精美的图片也是我选择食谱书的重要因素,如果这本书的排版和摄影都足够吸引人,那简直就是锦上添花了。我真的很期待,这本书能为我的厨房带来新的灵感,让我家餐桌上的蔬菜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让家人在品尝美味的同时,更能感受到蔬菜的魅力!

评分

最近在整理书架的时候,偶然翻到一本之前买来,但一直没太仔细看的《食帖17:蔬菜多好吃啊!》。当时买它可能也是因为被它充满活力的封面和“蔬菜”这个主题吸引,毕竟在追求健康饮食的大趋势下,蔬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我之前可能对它抱有过于“基础”的期待,以为里面更多的是一些简单的蔬菜沙拉或者家常小炒。今天重新翻阅,才发现这本书的内容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有深度。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吃”蔬菜,更是引导你去“品味”蔬菜,去理解不同季节、不同产地的蔬菜所蕴含的独特风味。书中的一些关于蔬菜产地、品种介绍的部分,让我对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食材有了更深的认识。比如,我之前从未想过,不同品种的番茄,在口感和甜度上能有如此大的差异,而书中就细致地讲解了这一点。而且,它也介绍了很多我以前从来没用过的蔬菜,让我跃跃欲试,想去市场上找找看。这本书的叙事方式也很特别,不像一本纯粹的菜谱,更像是一场关于蔬菜的旅行,带着读者去探索它们的“前世今生”。

评分

我一直认为,能够将寻常食材做出不寻常的美味,才是烹饪的最高境界,而《食帖17:蔬菜多好吃啊!》这本书,似乎就朝着这个方向在努力。我本身对食物的追求,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满足口腹之欲,而是更注重食材本身带来的风味,以及烹饪过程中所能获得的乐趣。蔬菜,在我看来,是这其中最富潜力的元素。它们拥有如此多样的口感、颜色和营养,但往往因为人们的认知局限,而未能发挥出其最大的价值。这本书的名字,就像一个温和的提醒,又像一个充满诱惑的邀请,让我想要去探究,到底蔬菜可以有多好吃。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关于蔬菜的“冷知识”,比如它们的种植故事、历史渊源,或者是在不同文化中扮演的角色。这些信息不仅能增加我对食物的理解,更能让我在烹饪时,多一份敬畏和创造力。而且,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菜谱,更能传递一种对待食物的态度,一种对自然恩赐的感激,以及一种享受当下美食的从容。

评分

说实话,我曾经一度觉得蔬菜就是餐桌上的“点缀”,是填补空缺、提供维生素的工具,很难成为真正的“主角”。直到我接触到《食帖17:蔬菜多好吃啊!》这本书,我才开始重新审视我对蔬菜的认知。这本书的书名,就像一股清流,瞬间击中了我的“痛点”。它用一种非常亲切、直接的方式,告诉我:“蔬菜,真的可以很好吃!”我一直渴望在家中尝试一些既健康又美味的蔬菜料理,但往往会因为找不到合适的灵感而作罢。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这个需求。我非常期待看到书中是如何将那些看似普通的蔬菜,通过独特的烹饪手法和搭配,变成一道道令人垂涎欲滴的美味佳肴。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教我如何做菜,更能启发我思考,如何去发现食材本身的美好,如何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蔬菜料理。而且,如果书中还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搭配不同蔬菜,以及如何利用蔬菜的色彩来增添餐桌美感的小技巧,那我就更觉得物超所值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