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食札思录
定价:20.00元
作者:韩韬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547408636
字数:80000
页码:19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222kg
编辑推荐
作者韩韬先生,打小儿生活在济南,熟悉济南的一草一木,熟悉实验中学旁边的的老黑炒花生,熟悉大明湖边的蒲菜,熟悉回民小区的羊汤烧饼。《食札思录》记录作者所到之地的美味:如丹东的腌蟹、大碴粥、江鲤、马家传统焖子;长沙的街头小吃、霸王鸭、白辣椒;等等等等,美食美味,记录笔下,齿颊留香等。
内容提要
其实,我只是一名年青的食客而已,不算是“识得食”。什么叫做“识得食”,可也很难讲。有些朋友天生就懂;有些则需要不断的尝试、比较、学习才懂;有些经过这些“艰辛”的过程,依旧不真懂,只是装装;还有人,压根不在乎这些。在我看来,“识得食”的人必不会恶形恶象,不靠损贬食物来提显自己,不必努力攀着什么圈子来标榜身份,他们说好吃的,别人试过也觉得好吃,这就算是了。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种名字听起来有点“烟火气”的书籍抱持着审慎的态度,担心内容会过于零散或者流于表面。然而,实际阅读起来,那种感觉完全不同。它像是一场精心布置的私房宴席,每一道“菜”——也就是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和深度。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尤其是在描绘那些日常的饮食场景时,总能捕捉到那些被我们忽略掉的细微之处。比如,对某种特定食材从产地到餐桌的整个生命周期的追溯,那种对源头的敬畏感,透过文字跃然而出。这不是简单的美食记录,更像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将味蕾的记忆与文化、历史紧密地编织在一起。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但处处是妙悟,那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需要读者静下心来,细嚼慢咽。我发现自己常常读完一小段,就要停下来,反复回味那种味道在脑海中重现的感觉,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许多当代快餐式阅读难以给予的。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颇具挑战性,但这种挑战性正是其魅力所在。作者的用词考究,时常会引用一些较为生僻但又恰如其分的古籍或地方方言,这使得文本具有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对于习惯了直白叙事的读者来说,初期可能需要适应这种略显典雅的语调。但一旦适应,就会沉醉于其中,仿佛进入了一个由文字构筑的精致园林。它不是那种铺陈直叙、一览无余的风景,而是需要你放慢脚步,去辨认那些隐藏在词句间的暗喻和象征。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烹饪技艺时所展现出的精确性,那种对火候、时机的把握,简直如同音乐家对音符的控制,充满节奏感和韵律美。这种高密度的信息和情感表达,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少了这份专注,很多精彩的细节就会悄然溜走。因此,我建议这本书最好是在一个安静的下午,泡上一杯清茶,细细品味,才能真正体会到文字带来的那种沉淀后的甘醇。
评分这本《满28包邮 食札思录》的封面设计颇具匠心,那种带着淡淡的复古气息和手绘插画风格,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打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留白,让文字呼吸顺畅,阅读体验非常舒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排版上的用心,字体大小和行距的调整都拿捏得极为精准,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装帧的质感也令人惊喜,纸张的选择偏向于略带粗粝感的环保纸,摸上去有一种踏实的手感,这对于一本注重“食”与“思”的著作来说,无疑是加分的。它不像某些轻佻的畅销书那样追求华而不实的视觉冲击,而是内敛而有格调,让人觉得作者是真正沉下心来打磨内容的。整个物件本身,从侧边裁切的工艺到封底的烫印工艺,都透露出一种对传统匠心精神的致敬,让人忍不住想收藏起来慢慢品味。初次翻阅时,我就能感受到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这让我对接下来要阅读的内容充满了期待,仿佛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对美好生活的致敬。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一点,是它在探讨“食”的哲学层面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又深刻的洞察力。作者似乎不满足于停留在“好吃”或“不好吃”的简单二元对立中,而是深入挖掘了食物背后所承载的社会意义和个体情感联结。比如,某一篇讲述家庭聚餐的文章,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不同辈分间微妙的情感流动,食物在这里充当了沟通的桥梁,也可能是隔阂的载体。文风的转换非常自然流畅,时而像一个老练的美食评论家在进行精准剖析,时而又像一个怀旧的友人,在温暖的灯光下低声倾诉往事。这种多维度的叙事结构,让全书的层次感非常丰富,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待食物的态度,不再仅仅将其视为生存的燃料,而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和情感容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获取信息,不如说是一次对自身生活方式的反思之旅。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收获,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将“慢下来”变成一种主动的生活哲学,而不仅仅是被动的反应。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习惯了快速消费内容,但《满28包邮 食札思录》像是一个温柔的提醒,告诉我们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往往需要时间的沉淀。从开篇对于一个寻常食材的溯源,到中间对某一特定季节性宴席的描摹,再到最后对“食”与“人情”关系的哲学探讨,作者始终保持着一种超然的观察视角,既参与其中,又不完全沉溺。书中的一些观点,比如关于“食物的记忆保质期”的探讨,引发了我对自身经历的深刻反思。我甚至会时不时地停下来,去回忆自己生命中那些重要的“味道时刻”,并对照书中的论述进行比对。这种由书本引发的、主动进行的情感考古,是阅读体验中极为罕见且宝贵的收获。它提供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更精彩的问题,引导读者去构建属于自己的“食札思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