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的小厨时光 中信出版社

两个人的小厨时光 中信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美食
  • 烹饪
  • 情侣
  • 生活
  • 居家
  • 菜谱
  • 美食日记
  • 慢生活
  • 小厨房
  • 治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64750
商品编码:10576032946
品牌:中信出版(Citic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128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两个人的小厨时光》精心设计非常适合两个人甜蜜用餐的料理提案、当幸福降临,有了小宝贝后的三人餐食,以及更灵活随心料理的秘诀。

晚餐、早午餐、下午茶,提供丰富又完整全天饮食提案,新手也能动手作的美味西式料理。

单道料理完成后,剩余食材灵活应用分享。

海报:

 

内容简介

《两个人的小厨时光》精心设计特别适合甜蜜用餐的两个人料理提案:我们两人的甜蜜晚餐;只有你和我,幸福的早午餐;下午茶时光。当幸福降临有了小宝贝后的三人料理提案:2+1大人小孩都爱的料理。此外,本书zui后还提供了更灵活随心的料理秘诀。

《两个人的小厨时光》全书共6个篇章,在不到3万字的篇幅里,清晰地提供了每一餐的解决方案:

第1章,我们两个人的甜蜜晚餐

第2章,只有你和我的幸福早午餐

第3章,下午茶时光

第4章,2+1 大人小孩都爱的料理

第5章,我是善用食材的料理好手

第6章,食材&调味料的选择与采购

通过这6个章节,《两个人的小厨时光》为读者提供了更灵活随心的料理秘诀。

 


作者简介

吴欣儒Yvonne,“Maggie料理频道主持人”&“橄榄小馆行政主厨”, 跟许多留学生一样,出国念书为了省钱而下厨,一煮上瘾!在纽约的料理教室当实习生,回台湾后应同事要求,开启了周末料理教室!

 

内页插图

 

目录

作者序| p.02

基本食谱 Basic Recipes

意大利番茄酱| p.08

烤大蒜| p.09

派皮| p.10

鸡高汤| p.11

Part 01

我们两个人的甜蜜晚餐

一锅料理:南美风味鸡肉饭| p.14

苹果猪排+绵密马铃薯泥| p.16

啤酒淡菜| p.18

牛肝菌菇黄油意大利面| p.20

美式牛肉汉堡及烤地瓜条| p.22

香煎鸡排佐热带水果莎莎酱+黑豆饭| p.24

焗烤意大利香肠空心面| p.26

希腊西瓜沙拉| p.28

香吉士葡萄柚沙拉| p.29

蛤蜊巧达浓汤| p.30

Part 02

只有你和我的幸福早午餐

费城牛肉起司三明治| p.34

“黑石蛋”佐牛油果酱| p.36

芦笋咸派| p.38

法式烤盅蛋| p.40

纽约熏三文鱼贝果三明治| p.42

优格及自制香脆麦片| p.44

西班牙腊肠及鹰嘴豆佐太阳蛋| p.46

印度辣炒蛋| p.48

柠檬美式松饼| p.50

烤马铃薯蛋佐培根沙拉| p.52

Part 03

下午茶时光

意大利乡村苹果蛋糕| p.56

法式黄油巧克力盆栽| p.58

榛果香蕉蛋糕| p.60

红茶奶酪| p.62

果酱塔| p.62

咖喱鸡肉沙拉三明治| p.64

珍珠糖泡芙| p.66

开心果蔓越莓意大利脆饼| p.68

起司司康饼| p.70

美式青柠檬派| p.72

Part 04

2+1 大人小孩都爱的料理

意式蔬菜烘蛋| p.76

白花椰菜起司通心粉| p.78

波特菇迷你比萨| p.80

南瓜炖米形面| p.82

苹果起司三明治| p.84

绿花菜浓汤| p.86

香酥鸡肉派| p.88

扁豆蔬菜汤| p.90

蘑菇菠菜墨西哥烤饼| p.92

金枪鱼白豆意大利面沙拉| p.94

Part 05

我是善用食材的料理好手

肉类

BBQ 肉丝三明治| p.98

炖辣肉酱| p.100

蔬菜水果及香料类

美式中菜快炒| p.104

烤蔬菜藜麦沙拉| p.106

姜汁汽水| p.108

青酱| p.108

烤水果奶酥| p.110

无酒精莫吉托| p.112

香蕉花生酱冰淇淋| p.113

乳制品

自制黄油| p.115

免烤起司蛋糕| p.116

面包

面包布丁| p.118

面包丁| p.118

Part 06

食材&调味料的选择与采购

 

 

精彩书摘

一锅料理:南美风味鸡肉饭

One Pot Latin-Style Chicken and Rice

有时候想到煮一餐饭后要洗许多锅碗瓢盆就会发懒,这道有异国风味的料理,只需要一只锅就可以完成。因为生米是直接放进锅里与其他食材一起烹调,zui好是用泰国米或印度米,煮出来的口感不会过于软烂。另外卡宴辣椒粉能增添这道菜的风味,敢吃辣的人一定要加!

材料

带皮带骨鸡大腿……2 只

盐及黑胡椒……适量

红椒粉(sweet paprika)……2 小匙

卡宴辣椒粉(cayenne pepper)……1/2 小匙

橄榄油……1 大匙

中型洋葱……半颗(切丁)

中型甜椒……1 颗(切丁)

干燥奥勒冈叶(dried oregano)……一小匙

姜黄粉(turmeric)……1/4 小匙

孜然粉(cumin powder)……1/2 小匙

泰国米或印度米……3/4 杯

番茄罐头或自制番茄酱(参照p.08)……400g

水或鸡汤……300ml

做法

1 在鸡大腿两面均匀撒上盐、黑胡椒、红椒粉及卡宴辣椒粉。

2 在一铸铁锅或深锅中热一大匙橄榄油,把鸡大腿煎至焦黄,取出大鸡腿,放置盘中备用。

3 把洋葱及甜椒放入锅中,以中火炒软。

4 再加入米、奥勒冈叶、姜黄粉及孜然粉,拌炒均匀。

5 把鸡大腿放回锅中,倒入番茄罐头,加入水或鸡汤,煮至沸腾后,转小火盖锅焖煮约40 分钟,至鸡大腿及米煮熟,汤汁收干即可。

……

 

前言/序言

许多人开始学习厨艺都是在离开家自己住的时候。我也一样,第yi次下厨是在去纽约念书之后。

我必须承认在此之前我是个“妈宝”,但也不能都怪我,是我妈妈太能干了。

除了基本家事外,她还会打毛衣、做手工皮包,重点是,妈妈的厨艺真的很好。咸酥鸡、肉圆、猪脚面线、粽子、狮子头等大菜小菜都难不倒她。二十几年前,我们家的餐桌上就有美式乳酪蛋糕、巧克力蛋糕、饼干等西式甜点。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怎么会下厨?我曾以为我这辈子都不用烦恼吃饭这件事。此外,开过海鲜餐厅的爸爸在放假日就会带着我们一家到处找美食,我就是这么一个有口福的孩子。但是小孩总会长大,总要离开家的。到了纽约后我惊觉,如果餐餐在外面吃,我可能很快就要破产了。我硬着头皮,到华人超市凭着记忆,开始采买食材,下厨拼凑妈妈的味道。

在纽约,有三件事影响了我日后的厨艺。第yi,到处都是餐厅啊!纽约因为有来自世界各国的移民,自然有世界各国的料理,而且都相当地道,许多菜跟在中国台湾吃到的不一样,原来很多都改良过了。这让我很好奇,不停去挖掘料理的“真相”,到底其他国家的人吃什么?第二,24 小时的美食频道“Food Network Channel”。打开电视从早到晚都有人教你做菜,介绍美国各地的餐厅及饮食文化。我就靠着美食频道的各位大厨,开启西餐烹调之路。第三,失业。对,失业。我在美国的第yi份工作因为公司被并购而被裁员。在找下一份工作期间,我跟自己说不能在家浪费时间,所以我去了一些厨艺教室上课。zui后,我来到了以教意大利菜为主的“Rustico Cooking Studio”,我在这里学习并吃到了令人感动的家常意大利菜。我厚脸皮地询问经营者自己可不可以来实习,从不收实习生的米柯尔(Micol)竟然答应了。我很感谢Micol 的教导,许多日后我上课的技巧都是她教我的。

在纽约住了几年,回台湾后,我还是会定期出去旅游,到处品尝当地料理。我的小小料理教室是个偶然,一开始只是为公司同事而开,后来口耳相传也有许多新朋友来上课。我上课的菜单都是我吃过并爱吃的菜,一方面要忠于原味,一方面食材要容易取得,常常开菜单就花我好多时间。

一开始接到出版社的邀约,我非常惊讶,我不是名人啊!而且我刚好怀孕,编辑说她愿意等我生产完再催稿,而我同时孕育了两个小孩。菜单改了好几回,一直到zui后拍照期间还边拍边换菜单,因为不容易买到食材的菜单不能用,做法太繁复的不能用……不过整个写书过程zui难的不是一天要赶拍几十道菜的照片,而是文字。

我非常羡慕文笔好的人,写书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有很多细节要考量。虽然书里许多菜在课上教过,但是化成文字要让人看懂,跟上课示范讲解是完全不同的。

这本书是非科班出身的我从做菜给自己吃,到结婚煮给家人吃,及过去上课的成果及小技巧,也是我在美国的美食回忆,希望我的食谱可以带给大家做菜的灵感及乐趣。

在此感谢很会带孙子的妈妈,以及依旧开着车带我们去吃美食的爸爸,手艺跟姐姐一样好,又注重食材的阿姨,我那挑嘴的先生,不会做菜可是很会设计餐厅装潢的弟弟,持续当我小白鼠的同事朋友,所有来上过课的朋友,不断给我鼓励的编辑莉娜(Lina),完全知道我要的风格的摄影老师,向出版社推荐我的英格丽(Ingrid),提携后辈不遗余力、给我建议的麦琪(Maggie)老师,我的厨艺导师米柯尔·内格林(Micol Negrin),发明美食频道的人,还有纽约—我zui难忘的城市以及遣散我的公司……

 


寻味人间:一段关于日常、手作与心灵休憩的烹饪絮语 (本书无涉于“两个人的小厨时光”中信出版社所出版的任何内容) 序章:在烟火气中寻找宁静的坐标 我们生活的世界,总是充斥着高速运转的节奏和永无止境的信息流。在这样的洪流中,厨房,往往成了我们对抗外界喧嚣的最后一道防线,一处藏匿着古老仪式感的避风港。 本书并非一部复杂的烹饪教科书,也不是对米其林星级的奢华追逐。它是一本关于“慢下来”的指南,一则关于如何通过最基础的食材与双手,重构日常秩序与内心安宁的私密手记。我们深信,真正的美味,藏在那些不经意间捕捉到的光影、气味和触感里。 想象一下,清晨,第一缕阳光穿过玻璃,落在砧板上那颗尚带露水的番茄上;想象一下,揉面时指尖与面团产生的微妙阻力,那是食物与生命最原始的对话;再想象一下,炉火上汤汁咕嘟冒泡时,弥漫在整个空间里的、带着热度的慰藉。这些瞬间,构筑了我们对“生活”最朴素的定义。 本书将带领读者,一同走进一个由泥土芬芳、烟火气息和手工温度所构建的世界。我们聚焦的不是如何成为顶尖大厨,而是如何成为一个更懂得生活滋味的普通人。 --- 第一部:餐桌上的哲学——回归本源的食材认知 在被过度包装的食品工业包围的今天,我们很少有机会停下来,真正认识我们盘中的食物从何而来。本书的第一部分,致力于重建人与食材之间久违的连接。 1. 土壤与季节的低语: 我们将探访那些坚持传统耕作方式的小农场,记录下一颗土豆从泥土中被拔出的那一刻,它所携带的关于风、雨和阳光的记忆。我们将详细介绍“当季而食”的意义——它不仅关乎营养最佳,更关乎对自然节奏的尊重。比如,初夏的竹笋如何以其独有的脆嫩挑战你的刀工,深秋的板栗如何用温厚的甜香熨帖你的胃。 2. 香料的地理志: 香料是记忆的引信。我们不会罗列成百上千种香料,而是选取几种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地域风情的“基础骨架”——例如,四川的花椒如何以其“麻”的层次感重塑味蕾的认知;地中海的迷迭香如何用其穿透力唤醒沉睡的肉类。我们尝试用最少的调味,让食材本身的声音得以凸显。 3. 匠心挑选: 挑选一块合适的肉、一尾鲜活的鱼,需要的不仅仅是经验,更是一种直觉。本章分享了如何通过观察色泽、触摸纹理,判断食材的新鲜度与品质,避免那些隐匿在光鲜外表下的妥协。这部分内容充满了实践性的“诀窍”,而非冰冷的化学分析。 --- 第二部:双手创造的仪式——慢工细活的技艺沉淀 现代生活让我们习惯于“即时满足”,而烹饪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延迟满足”。第二部分聚焦于那些需要时间、耐心和手工投入的制作过程,这些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冥想。 1. 基础的救赎:从一粒米开始: 我们将深入探讨“基础”的深度。如何浸泡米粒以达到最佳的吸水率,如何掌握煮饭时水蒸气散发时机的微妙变化,从而煮出一碗能让人“细品”的米饭。此外,我们还将详细介绍手工制作面食的流程——从和面时水温的控制,到醒面过程中面筋的逐步形成,最终呈现出意想不到的韧性与口感。 2. 慢炖与发酵的魔力: 掌握时间是我们对抗快节奏生活的武器。本章重点介绍“慢炖”的艺术,如用文火煨煮一锅老汤,让食材的精华在数小时内缓慢释放、相互融合。同时,我们也将探索自然发酵的奥秘,比如如何在家中用天然酵母培养出具有独特酸度和复杂香气的面包,感受微生物世界带来的惊喜。 3. 刀工的韵律: 刀,是厨师的延伸。我们摒弃了复杂的花式雕刻,转而强调“目的性”的刀工。切洋葱的薄与厚如何影响其在炒制时的口感和释放的辛辣度;片肉的纹理方向如何决定咀嚼时的顺滑或阻力。我们相信,每一刀的落点,都应服务于最终的口感体验。 --- 第三部:日常的微光——情感在锅碗瓢盆中的流淌 烹饪的最终目的,是创造连接——连接身体与营养,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本书的第三部分,是关于如何在平凡的日子里,用一顿饭表达爱意、抚慰疲惫。 1. 独处的慰藉:为自己做一碗“仪式感”的宵夜: 很多时候,我们为他人烹饪,却忘记了善待自己。本章提供了一系列快速、温暖且营养均衡的“独享食谱”。这些食谱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应对深夜灵感的迸发、工作后的疲惫,或者仅仅是享受片刻的宁静。它们强调的是“立即的疗愈”效果。 2. 节日的非正式演绎: 我们反对将节日烹饪变成一场压力重重的“表演”。本书提供了一些“去中心化”的聚餐方式——例如,围炉共食的简易炖菜、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准备的塔可或卷饼,鼓励参与感,而非单一的展示性。重点在于分享制作的乐趣,而非完美的成品。 3. 储存与再生的智慧: 减少浪费,也是对食材最大的尊重。我们将分享如何巧妙地储存剩余的汤汁、蔬菜边角料,并通过创新的方式(如制作高汤块、腌菜或利用陈旧面包制作新的甜点),让食物的生命周期得以延长和升华,这体现了一种对资源循环利用的朴素美德。 --- 结语:厨房,是我们灵魂的栖息地 本书的每一页,都承载着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捕捉和热爱。它不是关于如何“做饭”,而是关于如何“生活”。厨房的温暖,是现代社会中稀缺的、无法被数字量化的宝贵体验。我们希望,当你翻开这本书,拿起锅铲时,感受到的是一种回归本真的踏实感。 请带着对食材的敬畏,对时间的耐心,以及对生活本身的温柔,开启属于你自己的寻味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触动我内心深处的烹饪书,而《两个人的小厨时光》恰恰满足了我的期待。当我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就被它别致的书名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它不像那些堆砌了大量复杂菜肴的专业书籍,而是以一种极其温柔的方式,邀请读者走进两个人的温馨厨房。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一人食”与“两人份”的探讨,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忙碌而忽略了与身边人的互动,这本书提醒我们,即使是简单的家常菜,也可以因为两个人一起制作而变得意义非凡。 书中的那些小贴士,更是让我爱不释手。比如,如何利用有限的空间打造一个高效又美观的厨房,如何根据季节的变化来选择食材,以及如何将剩余的食材变废为宝,制作出令人惊喜的新菜肴。这些细节,都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细节的关注。而且,它不仅仅关注烹饪本身,更将美食与情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书中穿插的那些关于爱情、关于陪伴的小故事,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我更加期待与我的伴侣一起,在厨房里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小厨时光”。

评分

当我第一次看到《两个人的小厨时光》这本书时,便被它所传递的那种温馨、治愈的氛围深深吸引。这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菜谱,它更像是一本关于“爱”与“生活”的指南,教我们如何在日常的点滴中,用烹饪来表达爱意,用美食来维系感情。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失败的意义”的章节。它鼓励我们不要害怕在烹饪中犯错,每一次的失败,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都是通往成功之路的宝贵经验。 书中还分享了许多关于“厨房空间利用”的小妙招,对于像我这样厨房空间有限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它教我如何巧妙地收纳各种厨具,如何合理地摆放食材,让原本狭小的厨房变得井井有条,充满了生活的温度。而且,这本书还倡导“无国界烹饪”,鼓励我们在尝试不同国家的美食时,也融入自己的个人风格,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味蕾体验。这让我觉得,烹饪不再是一种束缚,而是一种自由的探索,一种表达个性的方式。

评分

作为一名烹饪爱好者,我接触过不少有关美食的书籍,但《两个人的小厨时光》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温暖的笔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将重心放在那些高难度、耗时长的菜肴上,而是聚焦于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烹饪,强调的是两个人一起动手,共同创造的过程。我注意到书中的很多建议,都非常实用,例如如何两个人分工合作,一个人洗菜切菜,另一个人负责调味烹饪,这样既能提高效率,又能增加彼此间的默契。 书中关于“情绪管理”的部分,也让我感到非常惊喜。它提到了在烹饪过程中,如何通过音乐、香薰等方式来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从而避免因为烹饪而产生的负面情绪。这一点对于我来说尤其重要,因为我有时候会因为一些小小的失误而感到沮丧。这本书让我明白,烹饪不仅仅是为了制作出美味的食物,更是一个放松身心、享受当下的过程。而且,它还鼓励读者去探索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菜谱,在基础菜谱上进行创新,这让我觉得烹饪不再是死板的模仿,而是充满创造力的艺术。

评分

最近,我收到了一本名为《两个人的小厨时光》的书,来自中信出版社。我一直认为,美食是连接人心的最好纽带,而这本书正是围绕着“两个人”这个核心展开,探讨了如何在厨房里,通过共同的烹饪体验,增进彼此的感情。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于“时间管理”的独到见解。它并没有要求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厨房里,而是提倡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将简单的食材,烹饪出不简单的美味。 书中对于“食材搭配”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如何将几种食材组合在一起,而是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不同食材的营养价值和风味特点,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搭配,激发出食材的最佳口感。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收录了一些关于“餐桌礼仪”的建议,比如如何布置餐桌,如何与伴侣分享食物,这些细节都让每一次的用餐都充满仪式感。它让我意识到,美食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味道本身,更在于与谁一起分享,以及分享时的那份心意。

评分

在无数烹饪书籍的海洋中,我偶然翻到一本名为《两个人的小厨时光》,封面上温情脉脉的画面和“中信出版社”这个熟悉的名字,顿时勾起了我的兴趣。我知道,很多时候,美食不仅仅是填饱肚子的必需品,更是情感的载体,是与心爱之人共度时光的美好见证。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股家的温暖和生活的气息,仿佛作者正邀请我进入一个充满爱与烟火气的厨房。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准备工作”的篇章。它没有简单地列出食材和步骤,而是细致地描述了购买食材时的乐趣,如何挑选新鲜的蔬菜水果,如何与摊主讨价还价,甚至连食材的颜色、形状都被赋予了生命。接着,是关于刀工的讲解,看似枯燥的技巧,在作者的笔下却充满了韵律感,切丝、切片、切丁,每一个动作都仿佛在谱写一曲厨房交响乐。更让我感动的是,书中还分享了关于“仪式感”的思考,如何将每一次的烹饪都变成一次浪漫的约会,从餐具的选择到桌布的铺设,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伴侣的宠溺。这不仅仅是一本食谱,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经营爱情、享受生活的指南。

评分

很好

评分

慢慢来做吧

评分

不是很实用,实在话,印刷倒是挺好的。

评分

很好

评分

不是很实用,实在话,印刷倒是挺好的。

评分

慢慢来做吧

评分

慢慢来做吧

评分

不是很实用,实在话,印刷倒是挺好的。

评分

不是很实用,实在话,印刷倒是挺好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