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对美食旅行感兴趣并且想要实践的读者、吃货 ★在纽约,尝遍世界各地的美食!
纽约是全球各类文化云集的国际化大都市,她对文化的包容度常常让其他城市望尘莫及。无论是豪华的法餐、精致的日料、悠闲的意菜,还是充满趣味的美式纸杯蛋糕、风味独特的东南亚美食,都可以在纽约找到!
★精准翔实的纽约美食信息!
作者,身为纽约美食达人,熟悉纽约美食文化,对当地的美食进行了分区、分类、分时段的安排、客观的餐厅描述、真实的用餐体验,每一张图片都由作者亲自拍摄,极具时效性和参考性。
★接力《美食侦探系列》畅销书!
《美食侦探系列》在2014年已出版《吃透你了,成都》《吃透你了,南京》《吃透你了,香港》《吃透你了,台北》等均获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取得了良好的销售成果。此次接力,美食侦探带大家走出国门,吃遍世界各地的美食!
内容简介
《吃透你了,纽约》通过美食侦探Mr.Q的视角介绍美国纽约多元化的特色美食。全书将纽约分为12个大区、58家美食店铺,通过商家信息(地址、交通、营业时间、人均消费)、美食推荐等为读者客观介绍、评价餐厅的用餐环境与食物,为在纽约旅行、留学的读者提供方便、快捷、好吃的美食指南。
《美食侦探系列》国际篇,包括:
《吃透你了,东京》《吃透你了,首尔》《吃透你了,纽约》《吃透你了,伦敦》,其他三本也将陆续出版上市!
内页插图
目录
小意大利区
FERRARA BAKERY & CAFé
EILEEN’S SPECIAL
CHEESECAKE
LOMBARDI’S PIZZA
EIGHT TURN CREPE
中国城
NYONYA
THAI SON
金丰酒楼
联合广场
MAX BRENNER
TRADE JOE’S
LUKE’S LOBSTER
SPOT DESSERT BAR
CUBA
CHIKALICIOUS DESSERT BAR
北小意大利区
KATZ’S DELICATESSEN
RUSS & DAUGHTERS
IL LABORATORIO DEL GELATO
LURE FISHBAR
DOMINIQUE ANSEL
SOTO
西村
THE SPOTTED PIG
CORNER BISTRO
STRIP HOUSE
DINER COPPELIA
CHELSEA MARKET
SPICE MARKET
熨斗区
BLUE SMOKE
SHAKE SHACK
EATALY
ABC KITCHEN
韩国城
MISS KOREA
巴适成都
AI FIORI
中央公园
21 CLUB
THE MODERN
CLEMENT
THE PLAZA HOTEL
FOOD HALL
THE PLAZA HOTEL
PALM COURT
时代广场
LADY M
BAKED BY MELISSA
西安名吃
THE SEA GRILL
SMITH & WOLLENSKY
THE COUNTER
哥伦布区
PORTER HOUSE
WHOLE FOODS
GROM GELATO
ATLANTIC GRILL
ALICE’S TEA CUP
GRAY’S PAPAYA
布鲁克林区
PETER LUGER
THE RIVER CAFé
GRIMALDI’S PIZZA
DINOSAUR BBQ
SMORGASBURG
精彩书摘
FERRARA BAKERY & CAFé
商家信息
地址:纽约格兰街195号(195 Grand St.,NY 10013)
交通:乘坐地铁B、D号线到格兰街(Grand St.)站,步行6分钟
营业时间:08:00~24:00(周日至周四),08:00~次日01:00(周五)
人均消费:15~60RMB
百年意式糕点店
紧邻中国城的小意大利区曾经是纽约最大的意大利人聚集地。南到渥世街(Worth St.),北达肯马尔街(Kenmare St.),西至拉斐特街(Lafayette St.),东近包厘街(Bowery St.)。如今,很多意大利人早已迁离此地,仅在莫柏丽街(Mulberry St.)留下了三个街口,剩下一些意大利餐厅、烘焙坊供人遥想当年意大利移民背井离乡来到新大陆的辛酸历史。
莫柏丽街曾被称为“纽约贫民窟的罪恶摇篮”。这里充斥着毒品、暴力, 每天都上演着《教父》(The Godfather)里的血腥掠夺。在这里,人性最丑恶、最残忍的一面被无限制地放大。1910年,小意大利区聚集着过万的意大利移民,他们在纽约建立了一个与世隔绝的那不勒斯式的小村庄,依然延续着自己特有的风俗、语言、金融与文化系统,当然还有他们最眷恋的家乡美食。
我不敢说小意大利区里的意大利菜是全纽约最美味的,但这里确实孕育了独具纽约风味的意大利佳肴。短短的三个街口见证了意大利移民的百年沧桑,沿袭着意大利街头的浪漫与随性,所以这里大多数意大利餐厅都将桌椅摆在了户外。人们可以一边品尝着意大利的熏肉芝士,一边品味着意大利的美酒,耳畔还会响起雄浑而有力的意大利歌剧。
如果想体验一次罗马假日般的梦幻,你可以去有着百年历史的意大利烘焙房Ferrara Bakery & Café。它不是一家简单的蛋糕店,而是小意大利区的美食地标。
1890年到1900年的十年被人们称为最欢乐的十年,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给纽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意大利人喜欢在听完普希金的歌剧或玩完Scopa(那不勒斯地区的一种牌)之后,喝一杯香浓顺滑的Espresso(意式特浓咖啡)。但那时的纽约,却没有一家售卖Espresso的咖啡屋。
1892年,Enrico Scoppa和 Antonio Ferrara开办了全美第一家Espresso bar(特浓咖啡屋)——Ferrara。除了地道的意式特浓咖啡,他们还出售意大利的小饼干和各种特色糕点。
100多年过去了,Ferrara Bakery & Café已由家族的第五代传人接管经营,期间里根总统、洛克菲勒等美国政商名流都曾多次到访。Ferrara Bakery & Café较百年之前扩大了不少,但轻松休闲的氛围却没有改变。该店的第五代传人Lepore先生说,Ferrara就是一个让人可以开心喝咖啡、聊天的地方,静静地享受慢节奏的生活就是意大利的咖啡文化。
Ferrara Bakery&Caf;é的糕点完全不甜腻,清新的口感与美式甜点的重口味有着天壤之别,非常适合亚洲食客。
Ferrara Bakery & Café最为出名的要数意大利特色糖果——Torrone(蜂蜜杏仁糖)。这是一种店家特选大颗且饱满的杏仁粒来制作的糖果。浓郁清香的杏仁与蜂蜜和其他配料一起在大型的搅拌机中研磨成细腻的粉状,再经过多重工序制作出蜂蜜杏仁糖。Ferrara Bakery & Café采用的是贝内文托的古法炮制,由于杏仁糖中不含有奶制品,可以储存较长时间,很多客人都将其作为伴手礼送给朋友。
Ferrara Bakery & Café的Cannoli(芝士脆卷)也是招牌甜点。小意大利区的所有点心店都会售卖Cannoli,但每家的味道都不一样。Ferrara蛋糕店每天都会制作新鲜的芝士脆卷酥皮和乳清干酪。将油酥面皮卷成小管状,两头呈现出斜切口,里面灌满了新鲜的白色的乳清干酪、干果粒和巧克力豆。甜甜的干酪奶香浓郁,口感细腻。
Ferrara蛋糕店醉心于“家常味” 的手工点心制作,这里的所有面皮、干酪都是自家制作。除了大个的Cannoli外,他家还推出了小巧可爱的迷你型Cannoli,深受客人的喜欢。原味和巧克力味道的酥脆外皮配上软糯甜蜜的芝士内馅,香醇的味道让人回味良久。
Ferrara蛋糕店除了自制的意大利点心外,还从意大利进口了许多高品质的特色巧克力、糖果等,这里就如同一个小小的意大利杂货铺。其中有一款从意大利进口的Torrone sofe Nougat(杏仁开心果牛轧糖)非常有特色。我们一般吃的牛轧糖都是包裹着花生粒的,而这款牛轧糖则是用烘烤酥脆的大颗粒开心果仁和杏仁粒为主料,口感绵绵软软,而且完全不粘牙,即使牙口不好的老人食用也不会有问题。
每天都有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慕名到Ferrara Bakery & Café品尝正宗的意大利甜点。坐在百年老店中点上一杯香气扑鼻的特浓咖啡,配上一小块浓郁香滑的意大利芝士蛋糕,超级软绵的提拉米苏抑或Gelato(手工意式冰淇淋)。细细品味一番爽滑甜点与苦涩咖啡间的温情对话,正如意大利经典电影《美丽人生》(La Vita èBella)中的黑色幽默,即使在最悲苦的日子里,意大利人仍然可以凭借与生俱来的乐观天性,找到清苦之后的那一丝甜蜜。
美食推荐
提拉米苏
Gelato(意式冰淇淋)
意大利芝士蛋糕
Cannoli(脆皮芝士卷)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纽约市的另类文化探索与生活指南”的图书简介,不涉及“吃透你了,纽约”这本书的内容: --- 书名:《曼哈顿迷宫:都市游牧者的非官方生存手册》 封面语: 纽约,远不止是自由女神像和时代广场。深入这座城市的褶皱,触摸它最真实、最鲜活的脉搏。 图书简介: 《曼哈顿迷踪:都市游牧者的非官方生存手册》并非一本传统意义上的旅游指南,它是一份写给所有渴望真正融入这座不夜城的人的深度田野调查报告。本书旨在撕去纽约光鲜亮丽的外表,深入挖掘其隐藏在摩天大楼阴影下的次文化、边缘社区和鲜为人知的历史角落。 纽约,这个由五大行政区(曼哈顿、布鲁克林、皇后区、布朗克斯和史泰登岛)构成的复杂有机体,其魅力从未仅仅停留于表面。它是一个由移民、艺术家、金融巨头、无家可归者和梦想家共同编织的巨大拼图。本书的叙事者,一位长居纽约数十载的观察家,将带领读者进行一场深入的“文化潜水”。 第一部分:地质学与人种志——街道下的肌理 我们首先要理解纽约的“地质学”。这不仅仅关乎布鲁克林和曼哈顿的岩层,更关乎不同族裔社区的形成和演变。本书详细剖析了如何从一个街区的建筑风格、店面招牌的语言,乃至空气中弥漫的香料味,来判断其历史的迁移轨迹。 我们将从布鲁克林威廉斯堡(Williamsburg)早期的犹太社区,到皇后区法拉盛(Flushing)蓬勃发展的亚洲美食帝国,再到布朗克斯南部的萨尔萨节奏和涂鸦艺术的起源地,进行细致的描摹。这不是对著名地标的简单罗列,而是对“地方感”的追溯——什么让一个街区拥有其独特的灵魂?我们探讨了“绅士化”(Gentrification)对这些社区肌理造成的不可逆转的撕裂与重构,通过对几代老居民的访谈,呈现出社区身份认同的消逝与新生。 第二部分:隐藏的剧院——非主流文化光谱 纽约是一个永不落幕的舞台,但最好的表演往往不在百老汇。本书将聚焦于城市中那些不为人知、却极具生命力的文化现象。 我们深入探讨了下东区(Lower East Side)地下艺术场景的复兴,从废弃仓库里的即兴爵士乐到隐秘的诗歌朗诵会。在东村(East Village),我们追踪了朋克摇滚的遗迹和反主流文化的精神传承;而在布鲁克林,我们记录了那些坚持手工制作、拒绝工业化流水线的工匠们,他们如何在新兴的消费主义浪潮中,坚守着技艺的尊严。 此外,本书对纽约的“夜间经济”进行了人类学考察。夜深人静时,谁在运营这座城市?我们走访了凌晨三点的披萨店、24小时营业的洗衣店,以及为清晨第一批上班族提供咖啡因的街角小贩。这些沉默的劳动者,才是维持城市运转的真正中枢。 第三部分:生存的艺术——都市游牧者的实用哲学 对于生活在纽约的人来说,生存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本书的第三部分,是为那些不想做“游客”,而想成为“居民”的人准备的生存指南,但它关注的不是如何买到便宜的地铁票,而是如何与这座城市建立一种可持续的关系。 我们探讨了如何在空间稀缺的城市中,为自己开辟“第三空间”:无论是中央公园里某个不为人知的小径,还是布鲁克林高架公园(The High Line)开放前黎明时分的宁静;如何理解和利用纽约复杂而常常令人沮丧的公共服务系统;以及如何在全球化的资本洪流中,找到一个属于自己心灵的“飞地”。 我们分享了在拥挤的公共交通中保持内省的技巧,如何与那些形形色色的邻居——从亿万富翁到街头艺人——建立短暂而有意义的连接。这部分内容充满了对纽约人特有的“坚韧不拔”(Grit)精神的解构与赞美。 结语:城市的呼吸与心跳 《曼哈顿迷踪》最终呈现的,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悖论的城市形象:它既是机会的象征,也是被遗弃者的墓地;它是全球金融的引擎,也是个人艺术的避难所。本书的终极目标,是让读者停止“观看”纽约,转而开始“体验”和“感知”它。它要求读者放慢脚步,去倾听第五大道地下水管的轰鸣,去辨认哈德逊河岸上咸湿的风,去感受这座城市永不停歇的、复杂而迷人的呼吸。 这是一本献给所有在钢铁丛林中寻找自己坐标的探索者的书。读完它,你或许不会“吃透”纽约,但你一定会带着一副全新的、深刻的眼镜,去重新审视这座伟大的都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