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这位耄耋老者,真的是一位非常值得敬重的企业家,可以说他是一位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代表性的缩影人物,经历过抗战、经历过“文革”、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改革,再到移动化联网时代,他书写着一个个传奇。把一个濒临倒闭的烟厂做到世界第五的烟厂。在人格方面他有很多值得称赞学习的地方;在管理方面,他的“匠人精神、精英思维和卓越战略”也特别值得推广借鉴。
本书目录大纲由褚时健及其子褚一斌指导整理,作者为出自褚橙营销团队,与褚老多次接触,深受其影响。
内容简介
坎坷50多年,褚时健被称为“影响企业家的企业家”,有“烟王”“橙王”之称。他从未系统学习过管理学理论,但在他的管理实践中,却不乏泰勒的科学管理和德鲁克的企业管理理论精髓,他是少有的同时掌握经营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企业家,极具战略眼光,在经营管理中,做出的很多战略决策至今仍让人唏嘘不已。
本书记录下这位传奇人物一生中的管理事迹,凝结了其管理的所有智慧,其中有他远见卓识的战略管理,“将人当作人来看”的团队管理理念,还有精益追求的产品质量,以及对品牌、市场营销、企业文化上的管理精髓等。读褚时健的管理艺术,领悟大师的管理之道。
作者简介
张小军,财经作家,专栏作者,资深媒体人,天使投资人,现为i有机、优果仓联合创始人,“考拉看看”签约作家。
褚时健研究者,曾为褚橙营销推手,2012年将褚橙推向市场,打入西南地区,在与褚时健夫妇三年接触中,全方位对褚时健的管理、营销进行研究,著有《褚橙方法》《橙味人生:褚时健传奇》,同时个人出版有《知行金融:曾康霖》《用友之父:王文京传》《富世绘》《像童话一样生活》等书。
马玥,优质内容互联平台“考拉看看”联合创始人,“考拉财经”主编,前资深财经评论人、媒体人。
2014年开始创办“考拉看看”平台,探索出版业的互联网+模式,搭建了国内**家连接作者与图书出版、游戏开发、影视开发等延伸端的对接平台。
精彩书评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这位八旬老人开拓荒山,创建“褚橙”,并用互联网的方式逆袭,上演了一出令人惊艳的品牌大戏,“褚橙”的成功带有极大的戏剧性和互联网时代特征,可谓励志而酷炫。
——吴晓波
褚时健的作为,无论是儿时的酿酒,还是近年的褚橙实践,……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管理学界里程碑式的人物——泰勒。泰勒的科学管理用科学的作业流程带来了效率的革命,褚时健所践行的正是效率实践。正是这种效率的释放,让产品力和价值链等经营元素得到保障。褚时健的实践也让我更加坚信了管理经典的价值。
——陈春花
我一向不大承认什么“企业家”,以为企业管理只是“形而下”的东西。自识得褚时健,觉得坐在我身边侃侃而谈的人,确实是一位企业家,他掌握了企业管理中的某种规律,某种带有哲理性的东西。
——汪曾祺
目录
推荐序
自 序
第一章 卓越企业家都是战略家
第一节 澜沧江水电布局
第二节 关索坝奇迹
第三节 让烟叶上山
第四节 让利不让市场
第五节 “三合一”体制破题
第六节 汽车投资败局
第七节 叫板万宝路
第八节 走向世界
第二章 产品不舍“匠人精神”
第一节 改变不可能改变的
第二节 以烟养烟
第三节 建立“褚标准”
第四节 精益管理
第五节 创新,还是创新
第六节 偷不走的配方
第三章 管人就是管人性
第一节 不是“工具人”,而是“决策人”
第二节 试水“浮动计件”
第三节 成为内行
第四节 全员参与决策
第五节 不搞亲疏派系
第六节 只管大事
第七节 用人看所长
第八节 投资人才
第四章 好品牌是一种信仰
第一节 玉溪商标败着
第二节 从红塔山到“红塔山现象”
第三节 化解“黄山第一”风波
第四节 人人都是公关主角
第五节 回报社会
第五章 褚时健营销法则:一切唯市场论
第一节 “名烟串换”启示
第二节 戒烟运动的信号
第三节 “两权”交给企业
第四节 信息网络覆盖市场
第五节 打假战役
第六章 企业文化是共识,而非统一
第一节 达成共识
第二节 培养价值观
第三节 文化百花齐放
第七章 褚时健为何是最值得敬佩的企业家
第一节 做一个精算大师
第二节 推崇利益平衡
第三节 将机遇抓在手里
第四节 要干事就不怕冒险
第五节 宁愿独断专行,也不能犹豫不决
第六节 用好政策就是增强活力
第七节 企业家不搞一言堂
第八节 做个“霸道总裁”
第九节 坚定意志和使命感的结合体
第十节 真正的企业家大多有“逆商”
后 记
致 谢
前言/序言
看褚时健如何走出“哀牢山”
2008年夏秋之际,去云南红河州的弥勒县参加一个财经杂志的年会,归程且行且游,进玉溪境内,有友人邀约到一大湖边吃湖鱼火锅。此湖出于大山之间,缥缈旷远,据说极神秘,因事涉军事,在很多年的全国地图中竟未标出。友人遥指湖畔一峻岭说:“这就是哀牢山,褚时健在那里种橙子,不久前王石刚刚上山探望,吴君愿否一访?”
我在做企业史研究时,曾遍阅有关褚氏的种种报道,并专门写过一篇案例解读。褚时健是中国烟草业的传奇人物,他以17年之功,将濒临倒闭的玉溪卷烟厂带到全国第一、世界第五大烟厂的位置。可是,到1996年却因贪获罪。事发之后,褚时健的妻子、妻妹、妻弟、外甥均被收审,女儿在狱中自杀身亡,儿子远避国外,名副其实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然而,褚案在经济界引发了极大的同情浪潮,褚时健创利百亿,其月薪却只有区区的1000元,有人算了一笔账,红塔集团每给国家创造14万元利税,褚时健自己只拿到1元钱的回报。十余位企业界和学界的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联名为褚时健“喊冤”,呼吁“枪下留人”。
1999年1月,褚时健“因为有坦白立功表现”被判处无期徒刑,宣读判决书的时候,他只是不停摇头,一言不发。2002年,褚时健因病获准保外就医,他与妻子在哀牢山上承包了两千亩荒凉山地,种植甜橙。
此后十余年间,偏远寂寥的哀牢山突然成为很多民营企业家的奔赴之地,有的独自前往,有的结群拜访,用最早做出这一举动的王石的话说:“虽然我认为他确实犯了罪,但这并不妨碍我对他作为一个企业家的尊敬。”
对褚时健的同情和致意,超出了对其案情的法律意义上的辩护,而实质是一个财富阶层对自我境况的某种投影式认知。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提出“极限情境”的概念,在这一情境中,通常遮蔽我们的“存在”的云翳消散了,我们蓦然直面生命的基本命题,尤其是死亡。雅斯贝尔斯描述了人们面对这一情境时的焦虑和罪恶感,与此同时,也让人们以自由而果敢的态度直面这一切,开始思考真正的命运主题。
当年,褚时健与老妻两人独上哀牢山,并没有想过“褚橙”的商业模式,也不知道会有什么电子商务,他对所受遭遇毫无反抗和辩驳,亦不打算与过往的生活及故人有任何的交集,自上山那日起,他的生命已与哀牢山上的枯木同朽,其行为本身是一种典型的自我放逐。也正因此,在公共同情与刻意沉默之间,无形中营造出了巨大的悲剧性效果。
在某种意义上,褚时健在哀牢山上“圈地自困”,带有极浓烈的意象特征,宛如一代在扭曲的市场环境中挣扎成长的企业家们的“极限情境”。面对这一场景,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唤起同理心,构成集体心理的强烈回应,人人心中都好像有一座云缠雾绕的“哀牢山”。
在去年,我曾经写过一篇《他们的心里都有一座“哀牢山”》。然而,此刻读着本书,我却有了更深的感叹:在我们这个时代,褚时健的另外一个价值在于,他用顽强的人格魅力走出那座哀牢山。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这位八旬老人开拓荒山,创建“褚橙”,并用互联网的方式逆袭,上演了一出令人惊艳的品牌大戏,“褚橙”的成功带有极大的戏剧性和互联网时代特征,可谓励志而酷炫。这两年,每逢“褚橙”新鲜上市,我都会去网上默默地订购两箱,一是感奋于八旬老人的创业励志,再则是品味一下哀牢山的甘甜与“苦涩”。
在当今这个时代,人人都是改革的获益者,人人却似乎又具有“受伤情结”,褚时健的经历可谓趋于极致,然而,他以超人的乐观主义给予了我们全新的启迪。正如尼采所言,“一个伟大的人格,可以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吴晓波
著名财经作家
《人生不设限:一位老者的智慧沉淀》 卷首语 人生如歌,起伏跌宕;岁月如水,静静流淌。有人在岁月的长河中随波逐流,有人则凭借坚韧的意志和过人的智慧,劈波斩浪,最终抵达心之所向的彼岸。本书并非一本教条式的“成功学”指南,也不是一套流水账式的回忆录。它更像是作者在漫长人生旅途中,对世事变迁、人性百态、企业兴衰、个人得失的深刻观察与反思。字里行间,流淌的是一位历经风雨的老者,对生命最真挚的感悟,以及对后来者最诚恳的劝诫。它不提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式,而是分享一份沉甸甸的人生智慧,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一种返璞归真的生命态度。 第一章:时代的烙印与个体的选择 本书的开篇,并非直接切入管理或者商业的宏大叙事,而是试图勾勒出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以及个体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做出自己的选择。作者深知,任何个人的奋斗都无法脱离时代的大环境。从那个物质匮乏、一切都在摸索中前进的年代,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革,再到市场经济日益成熟的今天,每一个阶段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在这里,你不会读到关于具体经济政策的分析,也不会有宏观经济数据的堆砌。取而代之的是,作者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描绘出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对机会的渴望,对改变命运的执着。那些在历史缝隙中悄然萌发的个体努力,那些在时代巨变中抓住机遇的瞬间,以及那些在选择面前的犹豫与挣扎,都将在这一章中被娓娓道来。 我们会探讨,在那个信息不发达,资源相对集中的年代,一个人如何能够凭借自己的判断和胆识,去开拓一片天地。这其中,既有对机遇的敏锐捕捉,也有对风险的审慎评估。更重要的是,作者会强调,在任何时代,个体都不能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是要主动去思考,去探索,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条路。 第二章:梦想的种子与坚持的力量 任何伟大的事业,都始于一个渺小的梦想。然而,梦想并非空中楼阁,它需要坚实的土壤,需要不懈的浇灌,更需要一股强大的内在力量来支撑它茁壮成长。在这一章,我们将深入探讨梦想的萌发,以及将梦想转化为现实所需要的“坚持”。 作者并不鼓吹“一夜暴富”的神话,也不宣扬“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所描绘的“梦想”,往往是那些脚踏实地,有根基,有方向的设想。可能是对某种产品极致的追求,可能是对一种模式的革新,也可能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向往。这些梦想,最初可能并不引人注目,甚至可能被他人视为异想天开。 但真正的区别在于,拥有梦想的人,并非在遇到困难时就轻言放弃。他们会经历挫折,会遭遇质疑,会品尝失败的苦涩。然而,正是这些磨砺,反而淬炼了他们的意志,坚定了他们的信念。本章将聚焦于那些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故事,那些因为坚持而最终赢得胜利的瞬间。我们会看到,当外部的条件不成熟时,内在的坚持是多么重要;当外界的诱惑琳琅满目时,内心的坚定又是何等可贵。 第三章:人性的温度与团队的温度 企业,终究是人的事业。而“人”的复杂性,是任何管理理论都无法完全涵盖的。本章将卸下冰冷的KPI和管理模型,回归到最朴素的“人”的层面。它探讨的不是如何“驾驭”员工,而是如何“凝聚”人心,如何建立一种基于信任、尊重和共同目标的团队氛围。 作者深知,无论在哪个行业,无论公司的规模大小,都离不开人的协作。他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理解人性,如何与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的人打交道的心得。这其中,可能涉及沟通的技巧,也可能涉及情商的运用,但更核心的,是对人的基本尊重和关怀。 “温度”是本章的核心词汇。它指的是一种温暖、积极、充满活力的团队环境。这种温度,并非依靠口号和制度来维系,而是来自于领导者自身的言传身教,来自于对团队成员的真心关爱,来自于对集体荣誉的共同追求。我们会看到,当团队充满“温度”,当每个人都感受到被重视和被需要时,所能迸发出的能量是多么惊人。这无关乎激励机制的优劣,而在于一种深层次的精神契合。 第四章:风险的评估与决策的艺术 商业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每一个重要的决策,都可能伴随着潜在的风险。本章并非提供“风险控制”的标准化流程,而是聚焦于“风险评估”的艺术,以及“决策”的智慧。 作者不会用生涩的金融术语来分析风险,他会用更为直观的方式,去剖析那些潜藏在商业活动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这其中,可能包括市场风险,竞争风险,政策风险,甚至包括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黑天鹅”事件。 更重要的是,本章将探讨,在一个信息不对称,未来难以预测的环境下,如何做出相对明智的决策。这不仅仅是基于数据的分析,更是凭借经验的判断,凭借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凭借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作者会分享他自己在面对重大决策时的思考过程,那些在关键时刻的权衡与取舍,以及那些可能犯过的错误与学到的教训。在这里,你不会看到“万无一失”的解决方案,而是看到一种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的过程,一种在权衡利弊中做出最佳选择的艺术。 第五章:成长的代价与内心的平和 走到人生的某个阶段,成功似乎触手可及。但成功本身,也可能带来新的挑战和代价。本章将探讨“成长”的必然伴随的“代价”,以及如何在追逐成功的过程中,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作者并非宣扬“苦行僧”式的生存方式,他所理解的“代价”,更多是指在追求卓越过程中,所需要付出的努力、牺牲和承受的压力。这可能意味着放弃一些即时的享乐,可能意味着承担更多的责任,可能意味着在孤独中前行。 而“内心的平和”,则是这场奋斗之旅中最宝贵的财富。它不是麻木不仁,也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在风雨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喧嚣中聆听内心的声音,在得失中保持坦然的心境。本章将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如何处理内心的焦虑与浮躁,如何在顺境中不骄傲,在逆境中不气馁的感悟。它提醒读者,真正的成长,不仅体现在外部的成就,更体现在内心的成熟与丰盈。 第六章:传承的意义与未来的期许 无论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事业,最终都需要走向传承。本章将探讨“传承”的意义,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作者认为,真正的传承,并非仅仅是将资产或权力移交给下一代,而是将一种精神,一种价值观,一种对事业的热爱,一种对社会的责任感,传递下去。这需要长期的培养,需要以身作则,需要建立一种能够让后来者愿意并且能够继承的事业。 本章将触及对下一代的教育,对事业接班人的培养,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思考。作者或许会分享他对未来的展望,对社会发展的期待,以及对年轻一代的期许。他希望看到的,是那些在他之后,能够继续将这份事业发扬光大,能够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的人。 结语 《人生不设限:一位老者的智慧沉淀》并非一本易于速成的“秘籍”,它更像是一盏盏在人生迷雾中闪烁的灯塔,为那些在创业道路上,在人生旅途中迷茫的探索者,提供一份方向的指引,一份精神的慰藉。它所传递的,是一种历经沧桑后的豁达,一种返璞归真的智慧,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它提醒我们,人生没有绝对的“设限”,所有的边界,都取决于我们内心的选择和行动的勇气。阅读本书,或许不能让你立刻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它一定能让你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一份内心的力量,一份前行的勇气,一份对生命更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