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世界上使用非常广泛的质量管理标准ISO 9001已顺利完成转版,新版ISO9001:2015已于2015年9月正式发布。相较于ISO9001:2008,新版标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为配合ISO标准变化,让相关行业组织和机构真正理解并实施运用新版标准,特此出版发行本书。
内容简介
《ISO 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管理与实施》涵盖了新版标准的核心内容,突出了创新、风险管理及基于过程的管理系统方法。任何一个组织的运作都是由许多过程组成的,要想保证最终产品质量就必须控制在源头、必须关注产品实现的各个过程的质量。过程就是通过使用资源(人员、设备、材料、资金等)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正因为过程的重要性,所以质量管理体系(QMS)要求非常强调过程的识别、管理、测量和改进.强调企业建立过程化的、具有自身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QMS)。现在很多企业都很重视过程建设,纷纷下大力气对现有的老旧过时与效率低下的过程进行改造,或重新设计,或梳理整合,或删除简化,使企业管理更具柔性,更好地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ISO 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管理与实施》为满足高校工业工程、质量管理工程、标准化工程、工商管理等相关专业教学需要,同时也充分考虑了企业质量管理体系(QMS)的贯标培训、辅导认证和企业在实际运营中的可操作性,引入了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推荐的乌龟图(Turtle Dia-gram)。通过乌龟图应用,系统识别和分析顾客导向过程/支持过程/管理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以满足ISO 9001推荐的过程方法(Process Approach)要求,保证过程有效运行和控制以及组织确定所需的准则及方法能够贯彻执行到位。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质量与质量管理
1.1 质量与质量管理概念
1.2 质量管理发展的演进历程
1.3 质量管理在中国
第二章 ISO 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简介
2.1 ISO 9001标准修订的基本情况
2.2 2015版ISO 9001标准的主要变化
第三章 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简介
3.1 质量管理原则的变化
3.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3.3 领导作用
3.4 全员参与
3.5 过程方法
3.6 持续改进
3.7 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循证决策)
3.8 关系管理
第四章 组织环境
4.1 理解组织及其环境
4.2 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4.3 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
4.4 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
第五章 领导作用
5.1 领导作用和承诺
5.2 方针
5.3 组织的角色、职责和权限
第六章 策划
6.1 风险和机遇的应对措施
6.2 质量目标及其实现的策划
6.3 变更的策划
第七章 支持
7.1 资源
7.2 能力
7.3 意识
7.4 沟通
7.5 形成文件的信息
第八章 运行
8.1 运行策划和控制
8.2 产品和服务的要求
8.3 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和开发
8.4 外部提供的过程、产品和服务的控制
8.5 生产和服务提供
8.6 产品和服务的放行
8.7 不合格输出的控制
第九章 绩效评价
9.1 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
9.2 内部审核
9.3 管理评审
第十章 持续改进
10.1 总则
10.2 不合格和纠正措施
10.3 持续改进
第十一章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11.1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产生与发展
11.2 国际认证认可体系和国际互认体系
11.3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基本程序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标准需及时地跟上与日俱进的变革步伐,才能适应组织发展的需求。为确保ISO 9001能够持续有效应用,必须遵循不断更新、换版的发展规律。ISO 标准一般5~8年会改版一次。最新的ISO 9001:2015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于2015年9月25日正式发布,从而2008版ISO 9001完成了其历史使命,退出历史舞台。为让读者尽快了解并掌握最新ISO 9001:2015的新变化与新要求,我们组织相关的质量专家编写了本书。
ISO 9001:2015强调过程,而不是文件。强调证据,而不是记录。不再推荐传统的四阶文件(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规范与标准、表单与记录)架构。各种类型组织可根据自身的需求去定义需要的文件数及层级。本书涵盖了新版标准的核心内容,突出了创新、风险管理及基于过程的管理系统方法。任何一个组织的运作都是由许多过程组成的,要想保证最终产品质量就必须控制在源头、必须关注产品实现的各个过程的质量。过程就是通过使用资源(人员、设备、材料、资金等)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正因为过程的重要性,所以质量管理体系(QMS)要求非常强调过程的识别、管理、测量和改进.强调企业建立过程化的、具有自身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QMS)。现在很多企业都很重视过程建设,纷纷下大力气对现有的老旧过时与效率低下的过程进行改造,或重新设计,或梳理整合,或删除简化,使企业管理更具柔性,更好地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本教材为满足高校工业工程、质量管理工程、标准化工程、工商管理等相关专业教学需要,同时也充分考虑了企业质量管理体系(QMS)的贯标培训、辅导认证和企业在实际运营中的可操作性,引入了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推荐的乌龟图(Turtle Dia-gram)。通过乌龟图应用,系统识别和分析顾客导向过程/支持过程/管理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以满足ISO 9001推荐的过程方法(Process Approach)要求,保证过程有效运行和控制以及组织确定所需的准则及方法能够贯彻执行到位。
本书的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七章、第八章由孙磊负责编写,第四章由夏恩余、孙磊负责编写,第五章由崔有祥负责编写,第六章由徐晓敏负责编写,第九章、第十章由隋丽辉负责编写,第十一章由夏恩余、崔有祥负责编写。在书稿资料整理、校对过程中得到李然然、张佳蔚、余莹莹同学的帮助。同时也非常感谢中国质检出版社王成、陈雪对本书的关心与认真负责的审校工作。
虽然本书在整个编著过程中作者们都倾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因编著者们的能力、知识等方面局限,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对本书提出宝贵意见与建议(rain.sun@126.com)。您的每一个反馈,都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希不吝赐教。
《精益生产与卓越运营:优化流程,提升效率,实现持续改进》 核心理念: 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客户期望不断提高、成本压力持续增大、市场变化加速。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仅维持现有的市场份额,更能实现突破性的增长,成为所有管理者关注的焦点。 《精益生产与卓越运营:优化流程,提升效率,实现持续改进》一书,正是为应对这些挑战而生。它并非一本探讨理论模型或孤立工具的著作,而是将目光聚焦于企业运营的“血脉”——流程,以及如何通过对流程的深刻理解和持续优化,驱动企业实现真正的卓越。 本书的核心理念在于,卓越的运营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某个部门的专属责任,而是渗透在企业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决策、每一次行动中的一种系统性思维和实践。它倡导从“浪费”的视角审视企业运营,识别并消除一切不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活动,从而释放巨大的潜能。同时,它强调“流动”的重要性,即价值如何在产品或服务的设计、制造、交付过程中顺畅无阻地传递。最后,本书更着眼于“拉动”的原理,即生产或服务供给应由客户需求驱动,而非盲目生产,以此避免库存积压和资源浪费。 内容梗概: 第一部分:精益思维的基石——理解价值与消除浪费 本部分将深入剖析“精益”的本质,其核心在于对“价值”的重新定义。价值并非由生产者决定,而是由最终的客户所感知和支付的。因此,所有未能直接贡献于客户感知价值的活动,都被视为“浪费”。本书将详细阐述精益生产理论中提出的七大浪费(或八大浪费): 过量生产(Overproduction): 生产超过当前客户需求的产品,是所有其他浪费的根源。 等待(Waiting): 原材料、信息、人员或设备在流程中停滞等待。 运输(Transportation): 不必要的物料或信息在不同地点之间的搬运。 过度加工(Over-processing): 投入比客户需求更多的加工步骤或精力。 库存(Inventory): 超过必需的原材料、在制品或产成品,占用资金、空间,且可能损坏或过期。 不必要的移动(Motion): 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不必要的走动、弯腰、伸手等动作。 缺陷(Defects): 生产出不合格的产品或提供不符合要求的产品,需要返工、报废或投诉处理。 未充分利用人才(Underutilization of Talent): 忽略员工的技能、创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书将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和图示,帮助读者识别这些浪费在自己企业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并提供系统性的工具和方法,例如价值流图(Value Stream Mapping, VSM),来可视化整个价值链,精准定位浪费的源头。学习如何构建清晰的价值流图,是理解和改进流程的第一步,它能够让管理者和一线员工共同看到流程的全貌,激发共同改进的动力。 第二部分:优化流程的利器——推动价值的顺畅流动 在识别和消除浪费之后,本书将聚焦于如何实现价值的顺畅流动。这部分将深入探讨一系列已被证明行之有效的精益工具和技术: 准时化生产(Just-In-Time, JIT): 强调在需要的时间、需要的地点,生产需要数量的产品。这要求企业具备高度的响应能力和供应链的协同性。本书将解析JIT的实现机制,包括看板(Kanban)系统、节拍(Takt Time)生产等。看板系统作为一种可视化管理工具,能够有效地控制在制品库存,并实现拉动式生产。节拍生产则通过计算客户需求速率,来指导生产节奏,确保生产与需求同步。 单件流(One-Piece Flow): 尽可能将批量生产转变为单件或小批量生产,减少在制品库存,缩短生产周期,并快速暴露问题。本书将讲解如何通过工艺流程的重新设计、设备布局的优化以及操作方法的标准化,来逐步实现单件流。 均衡生产(Heijunka): 通过对生产计划进行平滑处理,减少生产线上的负荷波动,稳定生产节奏,提高整体效率和可预测性。本书将介绍如何运用均衡生产来应对客户需求的周期性波动,避免“牛鞭效应”。 快速换模(Single-Minute Exchange of Die, SMED): 旨在大幅度缩短设备换型所需的时间,从而支持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模式。本书将详细介绍SMED的四个阶段(外部作业、内部作业、换型作业的转换、作业的精益化),并通过实例展示如何通过精细化的准备和操作,将换型时间从数小时缩短至数分钟。 全员生产性维护(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 TPM): 强调通过全员参与,提升设备的整体效率和可靠性,最大限度地减少设备停机时间。本书将介绍TPM的六大目标和八大支柱,并指导读者如何建立日常维护、自主维护、计划维护和改进维护体系,将设备管理从被动维修转变为主动预防。 第三部分:卓越运营的驱动力——实现持续改进与创新 精益生产并非一次性的项目,而是一种持续改进的文化。本部分将探讨如何将精益思维融入企业日常运营,并驱动持续的改进和创新: 持续改进(Kaizen): 强调从小处着手,通过持续的、小规模的改进,累积成巨大的变化。本书将介绍实现Kaizen的机制,包括提案改善制度、QC小组活动等,并强调如何激发全体员工的参与热情。 目视化管理(Visual Management): 利用视觉信号,使工作现场的状态一目了然,便于管理者和员工快速了解生产进度、设备状况、质量信息等,从而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本书将展示各种目视化管理的工具,如信息板、警示牌、色标管理等。 标准化作业(Standardized Work): 明确最佳的操作方法,并将其标准化,以确保工作质量的一致性、稳定性和高效性。本书将阐述标准化作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工作指导书、操作流程图等工具来固化和传播最佳实践。 根本原因分析(Root Cause Analysis, RCA): 针对问题,不满足于表面现象,而是深入挖掘导致问题的根本原因,从根源上解决问题,避免问题反复发生。本书将介绍多种RCA工具,如“5个为什么”法(5 Whys)、鱼骨图(Ishikawa Diagram)等。 构建学习型组织: 强调企业需要建立一个鼓励学习、分享和创新的环境,使组织能够不断适应变化,并从中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培训和知识管理,将学习转化为组织的内在能力。 领导力的作用: 强调高层领导在推动精益转型中的关键作用,包括设定愿景、提供资源、树立榜样以及营造支持性的文化。本书将探讨如何成为一名卓越的精益领导者。 本书特色: 《精益生产与卓越运营》一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书中不仅提供了系统性的精益理论框架,更融入了大量来自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真实案例,这些案例详细描述了企业在实施精益过程中的挑战、解决方案以及取得的成果。书中使用的大量图表、流程图和工作表,使得复杂的概念变得直观易懂,便于读者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工作中。 本书的语言风格通俗易懂,避免了晦涩的学术术语,即使是初次接触精益管理的人士,也能快速掌握核心要义。同时,本书的章节编排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从基础理念到具体工具,再到持续改进的文化建设,为读者提供了一条完整的学习路径。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于制造业、服务业、公共部门等各类组织的管理者、运营负责人、生产经理、质量经理、流程改进专员以及所有希望提升组织运营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的专业人士。它不仅能为企业高层提供战略性的运营改进思路,也能为一线管理者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指南。 阅读本书,您将能够: 深刻理解价值的本质,并学会如何从客户视角审视企业运营。 掌握识别和消除企业运营中各种浪费的系统性方法。 熟练运用多种精益工具和技术,优化生产、服务流程,提升效率。 构建一个能够持续改进和创新的组织文化。 发现隐藏在运营中的巨大潜力,实现企业利润和竞争力的双重提升。 《精益生产与卓越运营:优化流程,提升效率,实现持续改进》是一本必不可少的实践指南,它将帮助您的企业摆脱低效运营的泥潭,走向精益、敏捷、卓越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