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该书的原名为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直译就是“生活对你意味着什么”,全书实则包含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阿德勒认为,生活的情境主要包括了三种关系——工作、社交和爱情。从自卑走向**,实际上也就是正确地处理这三种关系,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
本书附录二《老二阿德勒》则是对阿德勒本人“自卑与**”之情结的解读,喜欢“八卦”的同学们千万不要错过!
内容简介
该书是阿德勒畅销的作品之一,多年来不断再版重印。本书作为阿德勒的后期作品,系统地体现了其个体心理学的基本观点,行文生动,通俗易懂,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深度剖析和阐明了人生道路与人生意义。全书共分十二章,分别论述了十二个主题:生活的意义、心灵与肉体、自卑感与优越感、早期记忆、梦、家庭影响、学校影响、青春期、犯罪及其预防、职业、人及其同伴以及爱情与婚姻等。他围绕这些主题着重阐述了自卑感的形成及其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个人如何改变自卑感,如何将自卑感转变为对优越感的恰当追求以取得成就。
作者简介
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奥地利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曾为弗洛伊德学派核心成员之一,与弗洛伊德和荣格一起被人们并称为深蕴心理学的三大奠基人。阿德勒一生精力充沛,工作努力,勤于著述,发表论文、出版著作300余种。主要著作有《生活的科学》《人类面临的挑战》《神经症的性格》《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神经症问题》《理解人类本性》等。 阿德勒的著作被翻译成法语、西班牙语、荷兰语、意大利语、俄语、汉语、日语、韩语等多种文字出版。
黄光国,美国夏威夷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中国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致力于社会科学本土化运动,并发展本土社会心理学。主要著作有:《人情与面子》《知识与行动:中华文化传统的社会心理学诠释》《社会科学的理路》、《儒家关系主义:哲学反思、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反求诸己:现代社会中的修养》等及中英文论文100多篇。
精彩书评
阿德勒的思想比一般人所承认的要大些,因为其他的理论家都曾受到他的著作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史教授舒尔茨
阿德勒的心理学在心理学历史上是一个沿着我们今天应该称之为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心理学体系。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墨菲
在我看来,阿德勒一年比一年显得正确。随着事实的积累,这些事实对他关于人的形象的看法予以越来越强有力的支持。
——美国人本主义理学家马斯洛
这本书和《理解人性》一样浅显易懂,笔法通俗,语言简洁。……虽然阿德勒已是我们熟知的优秀的心理学家,但是他没有用学术的语言描写一本晦涩难懂的书,和之前的作品一样依旧朗朗上口。
——《纽约时报》书评
目录
“道”与生命意义的追求
译者序
一、生活的意义
生活中的三种关系
生活的意义
童年生活情境
最初的记忆和梦
学会合作之道
二、心灵与肉体
心灵与肉体的互动
情感的角色
精神特征与身体类型
三、自卑感和优越感
自卑情结
优越感目标
四、早期的记忆
人格的关键点
早期的记忆与生活方式
透析早期记忆
五、梦
解梦旧观点
弗洛伊德学派的观点
个体心理学派的观点
解析典型的梦
个案详解
六、家庭的影响
母亲的角色
父亲的角色
偏爱与平等对待孩子
长子、次子、幺子、独生子
七、学校的影响
教育形式的变迁
教师的职责
班级内的合作与竞争
学生成长评估
天赋与习得
区分孩子的类型
咨询会议的功用
八、青春期
青春期的心理和身体特征
常见青春期问题
青春期的性认知
九、犯罪及其预防
了解犯罪心理
典型个案分析
合作的重要性
矫治罪犯
十、职业
平衡三条系带
早期训练
童年的兴趣影响职业
影响职业的其他因素
解决办法
十一、人及其同伴
人们努力增进合作
社会兴趣缺失与沟通失败
社会兴趣与社会公平
十二、爱情与婚姻
爱情、婚姻是平等的合作关系
婚前准备
婚姻中的合作之道
婚姻和谐之道
婚姻与男女平等
附录一 阿德勒年谱
附录二 老二阿德勒
精彩书摘
人类生活于“意义”的领域之中。我们所感受到的,并不是单纯的环境,而是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即使是对环境中最单纯的事物,人类的经验也是以自身的目的来加以衡量的。“木头”指的是“与人类有关系的木头”,“石头”的意思是“能作为人类生活因素之一的石头”。假使有哪一个人想脱离意义的范畴而使自己仅仅生活于单纯的环境之中,那么他一定非常不幸;他将自绝于他人,他的举动对他自己或别人都毫不起作用,总之,它们都是没有意义的。我们一直是以我们赋予现实的意义来感受它,我们所感受的不是现实本身,而是它们经过解释后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说,这些意义多多少少总是不完全的,它们甚至是不完全正确的。意义的领域即是充满了谬误的领域。
假如我们问一个人:“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他很可能回答不出来。通常,人们若不是不愿让这个问题来困扰自己,就是用老生常谈式的回答来搪塞它。然而,自有人类历史起,这个问题便已经存在了,在我们这个时代,青年们———甚至上了年纪的人们也常会爆出这样的呼号:“我们是为什么而活?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不过,我们可以断言:他们只有在遭受到失败的时候,才会发出这种疑问,假使每件事情都平淡无奇,在他们面前也没有困难的阻碍,那么这个问题便不会被诉之于言辞。每个人都只把这个问题和对它的答案表现于自己的行为之中。
……
前言/序言
译者序
思想是从生活之中孕育出来的。在阅读一本书之前,如果能够先了解作者的生平,那么对了解作者的特殊见地,必然有很大的帮助。
A.阿德勒(AlfredAdler)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郊外一个米谷商人的家庭中,排行第二。他的家庭富裕,全家都热爱音乐,但是他却认为他的童年生活并不快乐。不快乐的原因来自他的哥哥,他觉得自己不管怎么努力都无法赶上哥哥的成就。他的哥哥是母亲的宠儿,他的父亲却比较宠爱他。他自小患有驼背,行动不便,因此,他哥哥的蹦跳活跃使他自惭形秽,觉得自己又小又丑,事事都比不上他的哥哥。尽管如此,他却是个友善而又随和的孩子。5岁那年,他患了一场几乎使他致命的重病,痊愈之后,他便决心要当医师。后来,他说他自己的生活目标就是要克服儿童时期对死亡的恐惧,他的许多心理学上的观点都可以从他童年时代的记忆中寻出蛛丝马迹。
后来,他进入了维也纳大学。1895年得到了医药学位。两年后,他和来自俄罗斯的留学生蒂诺菲佳娃娜结了婚。她是个个性张扬、能言善辩的女性,最关心她祖国的社会改革。她的特立独行和阿德勒所处阶级的保守风气并不十分协调,阿德勒在他的回忆录里说:男女平等这件事,说比做容易得多。由此可见,他们的婚姻最初可能有些小摩擦,不过后来两人倒也能相敬如宾,白首偕老。
阿德勒在维也纳居住期间,也像维也纳人一样,经常到咖啡馆和朋友及学生们一起饮酒作乐,谈天说地。他友善谦和,不拘小节,因此和三教九流的人都交上了朋友。。。。。
1971年1月30日黄光国谨识于台湾大学心理学研究所
活出意义:探索生命的价值与潜能 本书是一部关于个体生命意义探索的深刻著作,它并非提供一套僵化的理论,而是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引导读者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发掘潜藏于日常之中的深刻价值。在现代社会高速运转的洪流中,我们常常被各种外部评价、社会压力以及对未来的焦虑所裹挟,迷失了对“生活对你意味着什么”这个根本问题的思考。本书旨在唤醒我们内在的觉察力,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独特且持久的意义。 本书的开篇,并非直接抛出宏大的哲学命题,而是从最贴近我们个体经验的日常生活切入。作者以充满同理心和洞察力的语言,描绘了我们在清晨醒来,面对新的一天时的种种感受——那可能是对未知的一丝忐忑,也可能是对琐碎事务的无奈,更有可能是在某一刻闪现的、对生命本质的追问。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片段,恰恰是构成我们生命底色的基石。本书认为,意义的萌芽,往往就藏匿在这些平凡的瞬间之中。它鼓励读者放下对“意义”二字过于高远、抽象的期待,转而关注那些正在发生、正在经历的真实体验。 接着,本书深入探讨了“自我”与“世界”之间的动态关系。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直接影响着我们如何与世界互动。在充斥着比较与竞争的环境下,个体很容易陷入自我怀疑的泥沼,将自身的价值完全寄托于外界的认可。然而,本书提出了一个更为积极的视角:真正的价值,源于我们内在的成长和对自身潜能的开发。它不是强调与他人一较高下,而是鼓励我们与过去的自己对话,认识到每一次挑战、每一次失败,都可能成为我们认识自我、塑造自我的宝贵契机。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富有启发性的思考,引导读者认识到,自我接纳并非是对平庸的妥协,而是一种力量的源泉,是敢于尝试、敢于创新的前提。 本书的核心论点之一,在于对“价值”的重新定义。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我们常常被灌输“拥有”即是“价值”的观念。名车、豪宅、光鲜的职业,似乎成为了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尺。然而,本书却呼唤我们回归更深层的价值维度。它认为,真正的生命价值,体现在我们如何贡献、如何连接、如何成长。这包括我们在工作中的投入与创造,与家人朋友之间的情感联结,以及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过程中获得的满足感。本书强调,这些内在的、非物质的价值,才是支撑我们内心充实、生命丰盈的关键。它鼓励读者去发现那些能让自己心生喜悦、充满活力的活动,去培养那些能够滋养灵魂的习惯。 在探讨“意义”的过程中,本书并没有回避生命的艰难与痛苦。它承认,生活并非总是阳光明媚,挫折、失落、甚至绝望,都是生命旅途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然而,本书的智慧之处在于,它并非将这些负面体验视为生命的“非”意义,而是将其视为生命“之”意义的另一面。在经历风雨后,我们对晴空的渴望会更加强烈;在品尝过苦涩后,我们对甘甜的体味会更加深刻。本书通过分析那些在逆境中依然能够找到生活意义的人物故事,向读者展示了一种强大的生命韧性。它鼓励读者,与其逃避痛苦,不如尝试去理解它,去从中学习,去将其转化为成长的动力。这并非是一种消极的忍耐,而是一种积极的转化,是在困境中寻找缝隙,孕育希望的能力。 本书对“连接”的论述也尤为深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与无数人“连接”着,但真正的心灵触达却变得稀少。本书提醒我们,真正的连接,是建立在真诚、理解和共情的基础之上。它鼓励读者去倾听,去感受,去设身设地地理解他人。无论是与伴侣的深情对话,与孩子的温馨互动,还是与陌生人之间善意的微笑,这些微小的连接,都能够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让我们感受到被需要、被爱,从而深刻体会到生命的价值。本书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宇宙星辰中的一员,我们的存在并非孤立,而是与其他生命紧密相连,这种连接感,本身就是生命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关于“成长”的部分,本书着重强调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它认为,人生的意义,并非是一个固定不变的终点,而是一个持续不断地拓展边界、探索未知的过程。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心智的成熟,是视野的开阔。本书鼓励读者拥抱变化,乐于接受挑战,不断突破自我设限。它认为,当我们敢于走出舒适区,去尝试那些让我们感到一丝畏惧但又充满吸引力的事情时,我们就在为生命的意义注入新的活力。这种成长,既包括技能的提升,也包括情感的成熟,更包括对世界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广阔的包容。 本书的语言风格,摒弃了学术的枯燥和说教的僵硬,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文学的温度。作者善于运用譬喻、故事和反问,将复杂的概念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呈现,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仿佛作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静静地与你分享他对生命的洞见。它没有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系列引导性的问题和思考方向,鼓励读者去独立思考,去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总而言之,《活出意义:探索生命的价值与潜能》是一本能够触及灵魂的书。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成功”的书,而是一本教你如何“活得有意义”的书。它提醒我们,生命的意义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蕴藏在我们每一次的呼吸、每一次的体验、每一次的付出之中。通过对自我、对世界、对价值、对痛苦、对连接以及对成长的深刻反思,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意义非凡的生命探索之旅,最终帮助我们找到内心深处最真挚的答案——生活,对你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本书能够为那些在生命旅途中感到迷茫、渴望找到更多内在力量和人生方向的读者,提供宝贵的启示和不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