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也沒什麼:十五歲少年入讀清華的教育啓示

其實也沒什麼:十五歲少年入讀清華的教育啓示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蔣國軍,姚而軍 著
圖書標籤:
  • 教育
  • 清華大學
  • 少年成長
  • 傢庭教育
  • 教育反思
  • 升學
  • 教育方法
  • 個人成長
  • 勵誌
  • 教育案例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海天齣版社
ISBN:9787550718340
版次:1
商品編碼:1214927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1-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180
字數:160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孩子兩歲識字三韆,五歲入讀小二,八歲即上初中,十五歲順利考上清華,在常人眼裏,似乎這是一個“神話”,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天纔”故事,但我們的迴應是——其實也沒什麼!一切皆因順勢而“為”。

  但是,作為一名教育者,撫案沉思,追問孩子的成長背後,除瞭所謂的“天纔”因素之外,就真的沒有一點什麼瞭嗎?天纔是不足恃的,聰明是不可靠的,要想順利考上清華更是不可想象的。拔苗助長固然是一個錯誤,但是“助”苗成長又何嘗不可?那麼,“助”的教育藝術是什麼呢?如果實在要說點什麼,發現點什麼,或者提練點什麼,我能給齣怎樣的迴答呢?我們試圖通過再現一些鮮活的實例,敘寫一些具體的場景,來探索孩子的成長規律,發現其中的教育真諦。如何把握孩子“三、九、十二”的成長關鍵期,進行喚醒、激發與鼓舞;如何引導孩子提前識字、廣泛閱讀;如何指導寫作,如何領悟學科特點,獨立學習;如何充分挖掘潛能、培養個性,使孩子成為一個健全的人等等問題,作為一個教育者,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作者簡介

  蔣國軍,一個敏銳的一綫教育工作者,對基礎教育特彆是小學教育有著豐富的經驗,先後獲得十多項國傢、省市級奬勵。 主持編寫過《成長驛站》《童芯文集》《嚮幸福齣發》等係列校本教材,擔任過《童芯報》的主編;《“華韻”課程體係下小學語文閱讀校本課程建設及實施策略研究》獲2014年深圳市教科院重大科研立項課題。 《其實也沒什麼》是其兒子蔣姚貝龍2015年9月被清華大學錄取後,潛心整理的一些教育筆記。試圖通過再現一些鮮活的實例,敘寫一些具體的場景,發現教育真諦。是一對從事一綫教育工作夫妻的實用育兒經。正如他們自己所說的:拔苗助長固然是一個錯誤,但是“助”苗成長又何其幸哉!

目錄

第一章 成長足跡

第一節 積蓄(0~3 歲) / 2

孕、育、生 / 3

撫、育、陪 / 7

怪、奇、喜 / 9

隔代遺傳 / 14

基因優化 / 16

一次遠行 / 20

第二節 飛躍(3~5 歲) / 25

小虎還鄉 / 26

學會拼讀 / 28

數的概念 / 32

自由閱讀 / 35

兒時玩伴 / 38

當小歌星 / 44

學下象棋 / 46

隨班跟讀 / 48

第三節 夯實(5~7 歲) / 53

光榮入隊 / 54

處女之作:《我愛鞦天》 / 57

遊之記之 / 60

自主閱讀 / 68

再跳一級 / 71

田徑運動 / 73

第四節 跨越(8~14 歲) / 76

第一道難關 / 77

第一次挨打 / 81

轉學深圳 / 85

社會實踐 / 87

體育中考 / 90

“實驗”三年 / 93

兒子長大瞭 / 97

迴憶高考 / 100

勇當老師 / 102

衝刺建築係 / 105

第二章 感恩有您

第一節 根 / 114

天纔印象 / 115

外甥貝貝 / 117

有跡可循的因果 / 119

這種“強迫癥”可堪大任 / 123

超越夢想,勇敢飛——給貝貝的一封信 / 126

處無為之事 行不言之教 / 129

當優秀成為一種習慣 / 132

一花一世界 一葉一菩提 / 135

錶弟貝貝 / 139

第二節 葉 / 145

從專注的力量說開去 / 146

自然、從容、靜待 / 149

那個叫“蔣姚貝龍”的孩子 / 152

無為而無所不為 / 154

我眼中的貝龍 / 159


前言/序言

  節後語

  從孕育到齣生,一直到兩歲多一點兒,對一個孩子的成長來說,主要處在傢庭教育的啓濛階段。中國民間早就有“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說法,西方近代心理學的一些有關理論也提齣孩子的發展要經曆依戀期(0~18個月)、探索期(18個月~3歲)和自我的確認與能力的形成期(3~7歲)。

  對於我傢兒子來說,這些發展階段的明顯特徵或許早瞭一些,但是,我們認為對孩子的教育介入越早,效果會越顯著。“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讓孩子喜歡識字,讓孩子覺得識字、讀書有無窮的魅力,能獲得成長的快樂,從而獲得一種無以言狀的滿足感,為其後續發展“積蓄”力量,這是我們做得非常成功的地方。


《遠航:少年心事與時代潮湧》 “我總覺得,這世界像一片浩瀚的海洋,而我,纔剛剛拉開船帆,準備迎接屬於我的風浪。” 故事的開篇,便是一片充滿希冀卻又帶著一絲迷茫的宣言。主人公,一個名叫瀋逸的十五歲少年,並非尋常意義上的“神童”或“天纔”。他齣生在一個普通的傢庭,父母是勤懇工作的普通人,沒有顯赫的背景,沒有過分的溺愛,隻有日復一日的言傳身教和默默的支持。他並非從小就展露齣驚人的天賦,也沒有在少年宮裏獲得無數奬項,他的成長軌跡,更像是無數普通傢庭中孩子們的縮影——有努力,有懈怠,有睏惑,也有小小的得意。 瀋逸的“特彆”之處,或許在於他對世界那份尚未被世俗消磨殆盡的好奇心,以及一種內斂卻堅韌的韌勁。他沉迷於書本,但並非死讀書。在那些文字的縫隙裏,他看到瞭曆史的厚重,科學的奧秘,文學的溫度。他會因為書中對星辰大海的描繪而心潮澎湃,也會因為書中人物的命運而黯然神傷。他的世界,很大程度上由閱讀構建,但這些閱讀並非被動接受,而是主動探尋,他會帶著自己的疑問去求證,帶著自己的理解去思考。 故事的敘述,並非綫性推進,而是以瀋逸的視角,緩緩展開他對成長的認知,以及他對周遭世界的觀察。他的學校,是一所普通的重點中學,沒有華麗的校園,沒有先進的設施,但有著一群同樣拼搏的同學,和一群循循善誘,卻也各有不同教育理念的老師。他目睹瞭同學們為瞭考試名次而焦慮,為瞭升學壓力而奔波,也見證瞭他們在課堂上的專注,在運動場上的汗水,在友誼中的溫暖。他開始理解,教育並非僅僅是知識的灌輸,更是價值觀的塑造,是人格的培養,是獨立思考能力的鍛煉。 他的傢庭,是承載他成長最重要的港灣。父母的愛,不是轟轟烈烈的壯舉,而是細水長流的關懷。母親會在他熬夜學習時,悄悄送上一杯熱牛奶,然後在晨曦微露時,輕柔地叫醒他;父親會在他考試失利時,不責備,隻是拍拍他的肩膀,說一句“一次的成敗,不算什麼,重要的是你從中看到瞭什麼。”他們從未強加給瀋逸任何期望,隻是默默地為他鋪設一條相對平坦的道路,並鼓勵他自己去探索更廣闊的天地。瀋逸從父母身上,學會瞭責任,學會瞭擔當,也學會瞭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尋找不平凡的意義。 隨著故事的深入,瀋逸的視野逐漸開闊。他開始接觸到更廣泛的社會信息,瞭解到社會的復雜性,人性的多麵性。他會因為新聞報道中的不公而憤慨,會因為社會進步的步伐而欣喜。他開始思考,自己作為一個個體,能在這樣的時代洪流中扮演怎樣的角色。這種思考,並非宏大敘事的抱負,而是源於內心深處對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對社會責任的樸素認知。 他與同學之間的互動,構成瞭青春期友誼的生動圖景。有並肩作戰的戰友,也有偶爾的摩擦和誤解。他學會瞭如何與人相處,如何在集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在尊重他人的同時,堅持自己的原則。這些年輕的友誼,純粹而珍貴,是他在成長道路上重要的支撐。 “我不是為瞭彆人而活,但我也不想活成一個孤島。”這句話,代錶瞭瀋逸在青春期的自我認知。他逐漸明白,個人的成長與社會環境密不可分。他渴望融入這個時代,用自己的方式去貢獻一份力量。他對未來的憧憬,並非是對某種特定職業的嚮往,而是對一種更有意義的生活狀態的追求——一種能夠不斷學習,不斷成長,不斷為他人和社會帶來積極影響的生活。 故事中,瀋逸會經曆一些挑戰。這些挑戰,並非是戲劇性的跌宕起伏,而是青春期常見的睏惑與挫摺。也許是一次重要的考試失利,也許是與朋友之間的隔閡,也許是對某個學科的暫時瓶頸。這些經曆,如同礁石,磨礪瞭他的意誌,讓他學會瞭如何在逆境中保持樂觀,如何在失敗中汲取教訓。他不再害怕犯錯,因為他知道,每一次跌倒,都是一次更接近成功的機會。 在這些成長的點滴中,教育的本質被 subtly 地展現齣來。它不是分數和名次的堆砌,不是標準化的灌輸,而是激發個體潛能,培養獨立思考,塑造健全人格的過程。瀋逸的教育,來自於學校課堂上的知識,父母生活中的教誨,書中世界裏的啓迪,以及與人交往中的磨閤。這些多元的教育力量,共同塑造瞭一個逐漸成熟、富有責任感的少年。 《遠航:少年心事與時代潮湧》所描繪的,是一個關於成長、關於認知、關於責任的故事。它聚焦於一個普通少年在時代的洪流中,如何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世界,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問題,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人生。他並非天生卓越,他的成功,來源於無數個日夜的堅持,來源於對知識的渴求,來源於對生活的熱愛,也來源於對夢想的執著。 故事的結尾,瀋逸或許還沒有達到人生的巔峰,但他已經站在瞭一個新的起點。他的眼神中,少瞭些許迷茫,多瞭幾分堅定。他知道,前方的海洋依然廣闊,風浪也依然存在,但他已經做好瞭準備,用他的智慧和勇氣,去揚帆遠航,去書寫屬於自己的篇章。這趟遠航,不僅僅是他個人的旅程,也是這個時代無數少年共同的心聲,是對未來無限可能的探索與希冀。他所經曆的一切,是他對這世界最真誠的迴應,也是他對生命最深刻的理解。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最大衝擊,在於它對“過程性評價”的強調。在很多同類書籍中,焦點往往集中在最終的成績單或者名校錄取通知書上,但這本書卻將大量的筆墨放在瞭少年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曆的那些“小挫摺”和“微小的勝利”上。作者似乎認為,真正的教育價值,恰恰隱藏在這些不起眼的點滴之中。我個人對於那種“隻看結果不問過程”的教育觀深惡痛絕,這本書正好提供瞭一種強有力的反駁。它展現瞭一個少年如何從最初的迷茫到逐漸找到方嚮,中間必然經曆瞭無數次的自我懷疑和調整。這種真實感是無可替代的,它讓讀者,尤其是那些正在為孩子教育焦慮的傢長們,能夠放下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轉而關注孩子內心世界的健康成長。閱讀的過程中,我甚至能想象齣那個少年在燈下苦思冥想的畫麵,充滿瞭畫麵感和代入感。

評分

翻開內頁,我立刻被那種紮實的文字功底吸引住瞭。作者的文筆非常老練,用詞精準,邏輯鏈條清晰得像是精密儀器。他似乎對教育領域有著深刻的洞察力,能一針見血地指齣當前教育體製中的某些誤區。我尤其留意瞭他關於“興趣與學科關聯性”的探討。很多人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如何將看似枯燥的學科內容與個人興趣點巧妙結閤,書中給齣瞭非常富有創意的建議。這不像是一般傢長或老師那種居高臨下的說教,而是仿佛一位過來人在和你推心置腹地交流經驗。我能感受到字裏行間流淌齣的那種對知識的敬畏和對探索過程的享受,這纔是真正的學習態度。書中對某些具體學科的學習方法,比如數學思維的訓練或者曆史事件的宏觀把握,都寫得深入淺齣,完全沒有那種故作高深的術語堆砌,讀起來非常暢快淋灕,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

評分

這書剛拿到手,沉甸甸的,光是封麵設計就透著一股沉穩勁兒,不像現在很多那種花裏鬍哨的暢銷書。我一直挺好奇,那些所謂的“學霸”是怎麼煉成的,是天賦異稟,還是背後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係統?這本書的敘事方式挺像那種老派的文學作品,娓娓道來,沒有太多激烈的衝突或者戲劇性的轉摺,更多的是對日常學習和生活細節的細緻描摹。我特彆欣賞作者那種不動聲色的筆觸,他沒有把“考上頂尖大學”這件事拔高到一種神聖不可侵犯的境界,而是把它拆解成無數個可操作、可理解的片段。比如書中對時間管理那一段的描述,不是那種機械式的番茄鍾打卡,而是更注重效率和專注力的培養,讀起來讓人感覺非常接地氣。它沒有給我那種“看瞭這本書就能逆天改命”的虛妄感,而是提供瞭一種更理性和剋製的視角來看待教育的本質。我感覺這本書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構建良好學習心智的指南,而不是一本速成秘籍,這一點非常難能可貴。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我覺得遠超齣瞭其“教育啓示錄”的範疇。它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保持對世界永恒好奇心的哲學小冊子。作者在描述少年學習經曆的同時,也巧妙地探討瞭許多宏大議題,比如目標設定、抗壓能力、以及如何在快速變化的社會中保持自我定力。我欣賞作者那種不迴避問題的勇氣,他沒有美化“成功”,而是將之視為一種綜閤素質長期積纍的結果。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有一種成熟的韻味,但又充滿瞭對未來的樂觀期待,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的心境都變得開闊瞭一些,不再那麼斤斤計較於眼前的得失。它教會我,真正的教育,是點燃內在的火種,而不是外部的鞭策。這是一本值得反復品味,並在不同人生階段重新閱讀的書籍,每次都會有新的體悟。

評分

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設計也頗具匠心。雖然內容嚴肅,但整體閱讀起來卻並不覺得沉悶。作者非常擅長在嚴肅的論述中穿插一些個人的生活小插麯,這些片段就像是給高強度的思維訓練穿上瞭一件柔軟的外衣,讓閱讀的節奏得以舒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段關於“閱讀習慣的培養”的論述。它並沒有簡單粗暴地要求“多讀書”,而是探討瞭不同年齡階段對書籍的認知深度差異,以及如何引導少年從“輸入信息”過渡到“産生獨立思考”。這種層層遞進的引導方式,體現瞭作者極高的教育智慧。它不是一個靜態的知識灌輸,而是一個動態的、持續演化的過程,非常值得我們這些成年人,反思自己當下的學習和認知方式,畢竟我們都曾是那個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少年。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