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齣現問題時,父母如果用孩子的心理去理解孩子的問題,去寬容地對待他們、守護他們,那麼孩子的問題就不是問題,或者即便真是問題也會因為父母的寬容和理解,化大問題為小問題。反之,如果父母把孩子一點點小問題無限放大,即使原本沒有問題的孩子也成瞭“問題孩子”。
陳武民
●中國夢想教育導入人
●中國著名傢庭教育專傢
●國傢教育部十三五重點課題《夢想教育》課題組組長●博傢學友總會榮譽會長
●博傢教育集團創始人、首席導師
●“夢想教育思維導入體係”創立者
●深圳青少年夢想研究院院長
●廣東傢課網絡教育科技公司董事長
他研發、提倡將夢想教育推廣到現代傢庭教育實踐中,他創造的“夢想教育思維導入體係”是傢庭教育行業當中目前獲得國傢專利的教育體係,陳武民老師用他的“夢想教育思想”影響著中國的無數傢庭,助推孩子夢、助推傢庭夢、助推中國夢。2016年,他創造瞭多項傢庭教育行業紀錄,舉辦瞭近200場“華夏教育智慧”純公益性質講座,影響綫下近5萬名傢長接受教育新觀念。獲得瞭傢長、教育機構校長、行業認可及多地政府部門與媒體的高度認同。被聘為2017年度CCTV品牌影響力欄目傳播大使並擔任國傢教育部“十三五”重點課題“夢想教育”課題組組長。
目錄contents
第一章認清自己纔能教育孩子//1
孩子的問題一定是父母的問題//2
父母認為孩子有問題,孩子纔有問題//4
孩子變瞭,父母也要變//6
社會在發展,傢長思維要升級//9
天纔教育還是愚昧教育//11
做人、做事重要還是成績重要//14
父母的影響力,孩子的好榜樣//17
孩子從小不教育,大瞭難教育//21
父母愛孩子還是更愛自己//23
無條件的愛是滋養,有條件的愛是傷害//27
踐行“飯碗教育”還是“夢想教育”//29
第二章影響父母成長的三大死穴//33
總想讓孩子聽話——逼孩子失去自我//34
用興趣班當枷鎖——抹殺孩子天賦//37
生瞭不養或隔代撫養——父母失職//42第三章把握時機為孩子提供關鍵教育//47
3歲時的三大關鍵需求//48
3~7歲過渡時期三大關鍵需求//57
6~12歲時機的三大關鍵需求//72
12~18歲時期的三大關鍵需求//86
第四章男孩女孩不同的培養方嚮//93
如何對待孩子的性彆差異//94
培養男孩的三大核心方嚮//105
培養女孩的三大核心方嚮//119
第五章好孩子,來自良好的傢風//133
明確傢庭的核心文化//134
父親是傢庭三大支柱//141
母親帶給傢庭的三大力量//149
第六章好父母,營造傳承的傢道//157
傢道的傳承靠教育//158
把握教育時機,培養人性//160
把握教育方嚮,培養人道//165
把握教育環境,培養人格//169
傢人要成為孩子崇拜的偶像//173
給孩子心田種下感恩的種子//176
讓孩子明白生命的價值和意義//180
過去,傢長的養兒防老,教育子女要齣人頭地、光宗耀祖的觀念,必須要轉變為把孩子培養成適應新時代發展的孩子,有遠見和能放眼全球視野的孩子。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全麵發展的孩子,而不僅僅是考瞭多高的分數,上瞭多好的名校。也要讓孩子有話語權,有參與討論的意識,這樣孩子的思維能力纔不會被壓製和扼殺。
前言
愛因斯坦說:“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個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這句話意在告訴我們,通過教育培養人的精神和人格比灌輸知識更重要。
我在課上對父母們做過調查:想要給自己的孩子留下什麼,或者說要教給孩子什麼?父母中迴答留給孩子財富和教會孩子賺錢本領的占多數。那麼,父母們有沒有考慮,真正給孩子的財富是什麼呢?是一套房子、一筆存款,還是一項生存的技能和本領?在我看來,給孩子最大的財富就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健康又快樂的“人”。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教育一定是讓“人”走在“纔”前麵,纔能最終實現把孩子培養成“人纔”的目的。這也是我給這本書定的主要思路——把孩子培養成優秀卓越的人。
盧梭說:“教育是培養既能行動又有思想的人。”雅斯貝爾斯說:“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識的堆積。”魯迅說:“教育是要立人。”蔡元培說:“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善他的人格,於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彆器具。”這些教育大傢的共同心聲就是,育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而不僅僅是成纔!
培養孩子成為優秀卓越的人,就是使孩子們變得日益完善,讓他們熱愛生活、熱愛生命、愛己愛人,會感恩、有擔當,能詩意地棲居、有尊嚴地活著……教育不僅僅是人們習以為常的成纔教育,而是立人教育——讓人成為人的教育。然而,在教育現實中,對“纔”的重視遠遠超過對“人”的重視。比如,當孩子成績不好的時候,父母認為孩子就是笨,甚至是問題兒童。當孩子有
個性、錶現得自我的時候,父母就會認為孩子不聽話、不懂事。一切與成績和知識掛鈎的,父母都趨之若鶩,為瞭錶麵虛榮拼盡全力上各種興趣班而全然不顧孩子是否喜歡、是否纍。應瞭那句話,隻關注孩子飛得高不高,卻不在意孩子飛得纍不纍。這就有悖對“人”的培養。
還有部分傢長不懂教育時機,該教的時候不會教,該管的時候不會管,把天纔教育實施成瞭愚昧教育。這類父母並不瞭解一個生命的發展規律,不會引導和塑造孩子的自我發展思維模式,而是在扼殺孩子的天性,並用錯誤的愛使得孩子缺乏健康的愛、科學的愛,進而讓孩子沒有安全感,甚至沒有人性和人格,把一個好孩子教育成一個“壞孩子”。現在社會教育體係已升級,而傢長的思維依然停留在以前,不改變思維,不學習教育觀念,就會跟不上
變化中的孩子。
我認為,孩子是沒有標簽包裹的種子,父母能做的就是提供土壤和養料並去除雜草,我們不能決定他開什麼花或在哪個季節開花。還孩子以生命自在的力量,“一粒橡樹籽紮根在土壤裏,不需要任何教化,隻要時間足夠,一樣會長成參天的橡樹”。如果希望把一棵橡樹教化成為一棵蘋果樹,最終結果是孩子失去瞭他天賦的特質,過著平庸的一生。在我看來,如果教化的方法不對,不但能把一棵橡樹培育變異,更有可能使得一棵原本生命力具足的種子提前夭摺。而多數父母並沒有把孩子看成是一粒種子,而是把孩子當成一塊泥,任憑自己的喜好捏來塑去。也有父母喜歡給種子貼標簽,想當然地認為孩子是這樣或那樣的。比如,認為孩子有問題,認為孩子不好好學習,認為孩子不聽話,認為孩子不如彆人傢的孩子。所以,不懂種子的農夫不可能成為好農夫,嗬護種子成長的過程中也會齣現偏差。
所以,基於這些思路和認識,我在本書做瞭詳細的論述和探討,也列舉瞭大量優秀的案例予以佐證,意在讓讀者,尤其是身為父母和教育者的人,在書中找到自己的問題和教育孩子容易犯的錯誤,並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選對教育時機,對男孩和女孩采取不同教養方法,力求不論窮養和富養讓我們的孩子都能有教養。
有教養纔是孩子走嚮優秀卓越的第一步,從而繼承原生傢庭的正能量和積極的東西並復製和傳遞給自己的孩子,營造一個可供傳承的傢道和傢風。
我一直認為,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片森林推動另一片森林,我希望由我的起心動念,推動韆萬傢庭,使眾多父母重視傢庭教育,在書中或我的課上受益。這對我將是莫大的鼓舞。希望我們共同努力,為孩子的成長和未來助力,把孩子真正當“人”來培養,讓每一個孩子在有愛、大愛、會愛的父母教育下,變成優秀卓越的人。這是我的心願,也是博傢教育的心願。
陳武民
2017年3月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具有“作者的個人烙印”,帶著一種老派知識分子的嚴謹和一絲不易察覺的幽默感。我注意到,作者非常擅長使用“反問”和“類比”來打破讀者的思維定勢。例如,在討論時間管理時,他並沒有推薦任何APP或日曆工具,而是花費瞭大量篇幅去探討我們對“時間流逝速度”的主觀感知是如何被我們的情緒和注意力分配所操控的。這種深入到認知層麵的解析,使得這本書的實用性遠超那些教人如何列清單的指南。我個人最受益於其中關於“專業深度的維護”一章,它闡述瞭一個觀點:在信息爆炸時代,真正的護城河不在於你掌握瞭多少新信息,而在於你能抵禦多少“信息噪音”侵蝕你對核心領域的專注度。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提供的是思維框架,而不是即時答案,它不試圖讓你成為誰的翻版,而是鼓勵你利用這些框架,去構建一個獨一無二的“卓越係統”。讀完後,我最大的收獲是,卓越不是一種天賦的展現,而是一種長期、刻意的“係統性對抗平庸”的努力。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極其反傳統的,它沒有采用主流的“我成功瞭,你也一定能成功”的說教模式,反而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工匠,在嚮你展示他工具箱裏的精密工具,並且告訴你每把工具的使用場景和維護方法。我必須承認,閱讀過程並非一帆風順,有好幾次我需要停下來,反復琢磨作者對某個心理學或行為學概念的界定,因為他似乎拒絕使用大眾化的、被過度簡化的定義。特彆是關於“心流閾值”的探討,書中引用瞭大量的神經科學研究作為佐證,這使得全書的論證基調顯得異常紮實和可靠,而非基於作者個人的臆測。我特彆喜歡其中一個關於“跨界思維模式遷移”的案例分析,它不是簡單地羅列成功人士的履曆,而是深入挖掘瞭他們是如何將A領域的底層邏輯,成功映射並應用於B領域,從而創造齣彆人沒有想到的連接點。讀完後我有一種感覺,這本書更像是一本“工具書”而非“勵誌書”,它不負責點燃你的熱情,而是負責為你提供最堅固、最耐用的“工具”和“藍圖”,讓你在攀登高峰時,知道腳下的每一步是如何構建起來的。
評分這本《培養優秀卓越的人》的封麵設計得極為樸素,幾乎讓人以為是某個企業內部培訓手冊,但一旦翻開,那種撲麵而來的務實感和深度分析,絕對是超乎預期的。我記得我是在一個非常迷茫的階段接觸到這本書的,當時感覺自己被各種光鮮亮麗的成功學理論淹沒瞭,每一個作者都在告訴你“你應該做什麼”,卻鮮少有人真正剖析“為什麼你做不到”以及“卓越背後的真實機製”。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刻意練習”這一概念的解構,它沒有停留在哈佛教授提齣的那個數字上,而是深入到瞭個體心智模式的轉變過程。作者似乎花瞭大量的篇幅,用近乎田野調查的口吻,描述瞭那些在各自領域看似天賦異稟的人,他們背後是如何處理挫摺、如何進行自我糾錯的。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心理韌性”的構建章節,它不像其他書籍那樣隻提供一些空泛的鼓勵口號,而是給齣瞭一套可以操作的“情緒錨定技術”。讀完之後,我並沒有立刻感到自己脫胎換骨,但我對“優秀”這個詞匯的理解被徹底重塑瞭,它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頂峰,而是一個持續、痛苦但又充滿迴報的優化過程。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你明白,通往卓越的道路上,你需要的不是更多雞湯,而是更精確的“手術刀”去切除那些阻礙你成長的思維盲區。
評分坦白說,我當初拿起這本書,主要是衝著它在商業評論界獲得的那些贊譽去的,期待它能提供一套立竿見影的商業戰略模型。然而,這本書的關注點明顯更偏嚮於內在的“人本主義”而非外在的“市場博弈”。它的敘事風格極其凝練,幾乎沒有冗餘的排比和華麗的辭藻,讀起來像是在閱讀一份嚴謹的哲學論證,需要讀者投入極大的注意力去捕捉那些潛藏在復雜句式之間的核心觀點。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長期主義價值投資”與“個人能力復利效應”的對比分析。作者非常巧妙地將金融市場的長期波動性,類比到個人知識體係和技能樹的緩慢增長上,強調瞭“耐心”這種在浮躁社會中極度稀缺的品質,纔是區分平庸和非凡的關鍵變量。這本書對於那些習慣於“快速迭代”、“即時反饋”的年輕讀者來說,可能初期會有些晦澀難懂,因為它要求你慢下來,去審視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卻會在十年後産生指數級差異的習慣。對我個人而言,這本書最大的貢獻在於,它幫我厘清瞭“忙碌”與“有效産齣”之間的本質區彆,讓我開始有意識地剔除那些占據時間卻無法産生長期價值的活動,這在我的職業生涯中,無疑是一次重大的效率重構。
評分當我讀完最後一頁,閤上這本書時,我感覺自己被潑瞭一盆冷水,不是因為內容令人沮喪,而是因為它揭示瞭太多“不那麼光鮮”的真相。這本書的敘述視角非常獨特,它似乎站在一個略微超然的、近乎人類學傢的高度,觀察現代社會對“優秀”這一概念的扭麯和追逐。作者對於“社會比較陷阱”的剖析尤其犀利,他指齣,許多人並非真的想成為“優秀的人”,他們隻是想在彆人設定的遊戲規則裏“看起來更優秀”。書中對“外在激勵與內在驅動”的辯證關係進行瞭深刻的探討,並提齣瞭一個令人警醒的觀點:過度依賴外在奬賞,最終會削弱我們完成任務本身帶來的內在滿足感。這種對動機心理學的深刻洞察,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過去追求的一些目標,許多目標後來發現,其實隻是為瞭滿足他人的期待。這本書的結構設計也十分精妙,它不是綫性的成長路徑,而是像一個復雜的迷宮,每走錯一步都會引導你深入理解一個更深層次的認知誤區,直到你最終找到那個隻屬於自己的、真正的卓越定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