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青少年应该养成的良好习惯,思路清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文字朴实,语言生动活波,图文并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讲述道理的同时有大量典型的案例,学了就能做,讲究效果,很实用,可以作为每个家庭教育孩子的工具书。
作者简介
母建华,国家工商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原局长,国家工商局新闻发言人,中国消费者协会原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专用电话创始人。
现代家庭文化教育基金发起人之一,现代家庭文化教育基金常务副主任。
目录
第一章 学习好习惯
确定目标003
珍惜时间010
自主学习017
勤奋学习024
学以致用030
善于总结038
第二章 做人好习惯
热爱祖国047
孝敬父母054
尊敬师长061
谦虚好学066
与人为善072
诚实正直079
善于思过085
自强不息091
第三章 做事好习惯
遵纪守法099
统筹协调106
敢于担当113
积极乐观120
精益求精126
勇于创新134
第四章 生活好习惯
生活自立143
生活有序151
科学饮食156
生活节俭163
讲究卫生169
体育锻炼175
第五章 安全防护好习惯
地震防护183
火灾防护191
电灾防护200
拐骗防护210
不良文化污染防护218
精彩书摘
第一章学习好习惯
学习习惯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长期养成的学习行为方式。即在个人长期的学习(知识学习和生活学习)过程中,在所经历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经过自我总结、反复验证,适合个人长期坚持的、自觉的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可对人的学习行为、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学习成绩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使人终身受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益于孩子智力发育,并为终身学习型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的学习习惯要从小培养,学前阶段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启蒙时期。小学阶段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家长要帮助孩子尽早养成确定目标、珍惜时间、自主学习、勤奋学习、学以致用、善于总结等主要的学习好习惯,争取学有所成,成就未来的人生。
确定目标
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要确定人生目标,人生目标是培养学习好习惯的根本所在。有了明确的人生目标,才能明确学习的目的、内容、方法,为学习提供方向和动力。比如有的孩子以成为一个企业家为人生目标,他便以企业家为学习目标,努力学习相关的知识,并进行相关的生活锻炼。所以,从根本上说,为了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使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学有所成,孩子一定要从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
人生目标是一个人生活的预期理想规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是对人生未来活动预期结果的主观设想,是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愿望,因而具有主观性、方向性。人生目标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制约,因而具有社会性。人生目标只有从学习和实践活动中获得所需知识、能力才能得以实现,具有实践性、现实性。
确定目标可使孩子从小就能缜密地思考自己的未来,预选自己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以利于明确学习方向,持续学习相应的知识。
在围绕人生目标来确定学习目标的时候,也可参考“目标学习法”,着眼纠正一些具体的学习不足,比如平时比较贪玩不爱学习,听讲不够认真,学习主动性不强等,通过纠偏来培养学习习惯。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一些欠缺很正常,把弥补欠缺作为阶段性目标也是培养学习习惯的措施。
为什么要培养确定目标的好习惯呢?
第一,确定目标可激发、保持学习动力。确定目标就是立志。立志、定标、学习、成长、发展是一个人的学习成长过程。古人讲“百学须先立志”,就是说在学习本领之前首先要立下远大的志向,设定学习的目标。人生目标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动力。有了人生目标,就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就能激发起学习热情,产生学习动力,产生好的学习效果。
第二,确定目标可使学习方向明确并获得成功。1999年,北京大学举办夏令营,有30名正在读初一的学生在北大生活了八天。在一次活动中,老师让每个同学谈自己的人生理想,有一位同学目标明确。当时他的学习成绩在班级里属中等,他的理想是将来考北大,并且已经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了短期学习目标:期末考试进班级前十名。中期学习目标是初中毕业考进市一中(省级重点中学)。为了实现目标,他还制定了日、月、学期学习计划。在以后的每年暑期,这位同学都向北大夏令营辅导员报告好消息。2001年,他以全市第五名的成绩考入市一中。2004年他以665分的优异成绩被北京大学法学院录取。
第三,确定目标可争取人生发展。现实生活中,真正的天才与白痴都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人的智力相差无几。然而,人在走过漫长的一段人生之路后,有的功盖天下,有的碌碌无为。本是智力相近的一群人,为何成就却有天壤之别呢?原因不在于天赋或机遇,而在于小时候有无人生目标。对于没有目标的人来说,孩童时代的学习就会漫无边际,对于有明确目标的人来说,孩童时代便遵循目标学习,为人生打下良好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有一年,一群意气风发的天之骄子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了,他们的智力、学历、环境条件都相差无几。临出校门,哈佛对他们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这个调查结果,实际反映了这些学子从孩童时代到大学时代一贯的人生目标状况。25年后,哈佛跟踪调查这群学生时发现:3%的人,25年间他们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之士,其中不乏商业领袖、社会精英;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实现,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多是社会中上阶层;60%的人,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剩下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在埋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不肯给他们机会”的世界。其实,他们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孩童时代到25年前的大学时代,以及其后有无明确目标。
事实是最好的说明,人生目标对人生有重大作用,尤其能使孩子明确学习方向,凝聚学习意志,克服学习困难,坚持不懈地学习,并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怎样培养确定目标的好习惯?
第一,“照镜子”认识自我。孩子各方面的基础水平和认识能力有限。据有关方面对每年新入学孩子的问卷调查,每年测试结果都令人惊讶。比如以“我是谁”为主题,了解孩子对学习目的、自我发展的认识等,可以说孩子普遍对自己没有认识。为什么学习?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兴趣、特长?说不好!将来的发展志向是什么?没想过!至于家庭、父母状况及对自己的期望知之甚少。
现在的家庭孩子们缺少压力,他们过多地注重自我,对社会的理解甚少。进入学校后,尤其是到了小学高年级或者初中,学习科目增多,对人格培养的多方面要求日益严格,这使不少孩子难以承受。因此,在品德行为各方面的不良习惯就开始暴露出来,“不爱学、不会学,上课不会听讲,作业不按时完成”等更是学生中较多存在的问题。即使是“全优”的孩子,在学习习惯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为此,有的学校引导孩子们以学习中“预习、上课、作业、复习”的科学方法为镜子,并以学习目标明确、认真学习、人生幸福的案例为镜子,对照自己的学习表现。通过照镜子,触动了他们的心灵。一些孩子发现了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反思自己的缺欠与原因,重新确立新目标,采用新的学习方法。
第二,让孩子自主确定目标。每个孩子的基础水平不一样,所以不能按统一目标来要求,应该发挥孩子的自主性,由孩子自主制定目标。如适时制定出学期目标、学年目标、小学目标、中学目标、大学目标、工作目标等。家长的作用在于帮助指导,提合理化建议供孩子参考,以引导孩子自己积极主动地设计和规划自己,真正体现出孩子的个性发展,不能代替孩子确定人生目标。家长可帮助孩子做前瞻性的趋势分析,以利孩子在制定短期目标的同时,着眼于长远目标。因为只注重短期目标则难以获得不断进步的动力,而孩子又缺乏预测人生未来的经验,父母有必要帮助孩子做人生分析。
孩子自定目标可以加深对现实自我状况的认知。认识自己越多,就越明了自己的知识、能力、天赋及潜能。对自己有清晰认识的人,才能明确自己的方向,更好地驾驭人生。认识自己越深刻,越有利于对自己的发现和超越,也就越能坚持自己的前进目标。无数成功案例表明,成功者一般都是自知者。自知者因自知而自信,因自信而自强,因自强而成功。
第三,尽量确定远大目标。人生目标要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因为个人、家庭、国家是连在一起的,个人目标无法脱离国家民族的发展目标。远大的人生目标并不是笼统、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实际行动中的,应尽可能用数量表示出来。如孩子的短期学习目标可以围绕听讲、作业等方面制定具体详细的学习阶梯目标。人生目标应该富有进取性,有吸引力,能激发不断进步的力量,但不要好高骛远。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逐步实现学习目标。比如,一天、一月、一学期、一年的学习中,学什么、怎么学、达到什么效果等。
确定远大目标关键在于是否适合自己。必须遵从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必须符合自己的实力,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实力制定目标,不要与别人攀比,不要妄自菲薄,以利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第四,体现人生全面发展。现代人讲究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追求和谐人生。因此,人生目标不能只注重智力发展,还要统筹规划人生的各个方面。生活中,有些孩子的人生目标与金钱、物质、地位联系较紧。当然,这些目标没有不妥,因为物质生活是人生的基础。然而物质要靠劳动创造,劳动更是人的本能,人也离不开美好的精神生活,况且身体健康才能享受物质精神生活。所以,人生目标应是包括德、智、体、美、劳的综合目标。
目标一经确定不能随便放弃,要保持相对稳定,要根据个人和学习环境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以求得不断提升。
……
《静水流深:生命智慧的拾遗》 序章:寻常巷陌里的哲思微光 行走在人生的长河,我们常常被远方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却忽略了脚下那片孕育着无限生机的土地。这本书,并非要为您铺陈一条通往某种宏大目标的捷径,亦非要为您揭示某个惊世骇俗的秘密。它更像是在一个宁静的午后,一杯清茶,一本泛黄的旧书,一次与自己内心的平和对话。我们将一起放慢脚步,审视那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却又切切实实塑造着我们生命走向的点滴。 “好习惯赢一生”这个主题,许多人耳熟能详,但真正深入骨髓,化为内在驱动的,又有几人?我们常常在晨起时许下宏愿,却在日暮时分感叹壮志未酬。本书不探讨“好习惯”的定义,也不列举“成功人士”的惯常做法,因为这些外在的标签和框架,往往是成功的诱饵,而非成功的土壤。我们关注的,是那些在静默中生长,在平凡中闪光,最终汇聚成生命之流的,那些不被宏大叙事所瞩目,却能细水长流地滋养心灵的智慧。 这本书的“内容”,在于其“无内容”。它没有提供一套刻板的“行动指南”,没有罗列“必须掌握的技能”,也没有预设“应该抵达的终点”。相反,它邀请您走进一个开放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们一同去“发现”,去“体悟”,去“连接”。我们不被信息洪流所裹挟,也不被功利主义所驱使,而是以一种更加沉静、更加内省的姿态,去触碰生命最本真的脉络。 第一章:观照当下——“无为”的深意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似乎每时每刻都有新的知识、新的观念涌入大脑。然而,我们是否真的“知道”了什么?还是仅仅在知识的海洋里漂浮,对海浪的起伏略知一二,却不知那深邃的海底隐藏着怎样的宝藏? “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不强求,不违背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它是一种对当下状态的深刻觉察,一种与生命节奏同步的和谐。当我们不再急于改变,不再焦躁不安,而是静静地观察,我们可能会发现,很多时候,阻碍我们的,并非外部条件的限制,而是我们内心那份“想要立即看到结果”的执念。 在这个章节,我们不教您如何“专注”,因为“专注”本身就是一种努力,一种想要达到的状态。我们只是邀请您去体验,去感受,当您放下“我要如何做才能更专注”的想法时,那个当下,是怎样的存在。当我们不再试图“管理”自己的情绪,而是去“看见”它,去理解它,它是否会展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 我们可能会探讨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日常体验:一个清晨的阳光,一杯水的温度,一段旋律的起伏,一次呼吸的深浅。这些体验,是生命最原始的馈赠,它们不承载任何功利的目的,却能唤醒我们沉睡已久的感知力。当我们学会去“看见”它们,去“品味”它们,我们就在与当下建立连接,而这种连接,本身就是一种深厚的滋养。 “无为”的智慧,在于它不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不期待即刻的改变。它如同播撒一颗种子,然后给予它阳光、水分和土壤,然后耐心地等待。生命的成长,很多时候,就是在这样的静默等待中发生的。我们需要的,是培养一种“相信过程”的力量,一种在未知中保持安宁的能力。 第二章:内省之镜——“自我”的深度对话 “认识你自己”,这句古老的箴言,在现代社会依然回响。然而,我们所认为的“自我”,有多少是真实的,有多少是被社会、文化、他人期望所塑造的?我们常常误将“表面的情绪”、“短暂的想法”、“外界的评价”当做“自我”本身,从而在内耗中消耗生命的力量。 本书不会提供“自我认知测试”,也不会要求您去“填补性格缺陷”。我们所探索的“自我”,是一个更加流动、更加丰富、更加多层次的存在。它不是一个固定的实体,而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学习、不断整合的过程。 我们邀请您去审视那些“习惯性思维模式”,不是为了去“纠正”它们,而是去“理解”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在何时何地,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当您不再评判自己的想法是“好”是“坏”,而是仅仅去“观察”它们,您会发现,它们可能比您想象的更易变,也更少是“您”本身。 “自我”的深度对话,不是一场激烈的辩论,而是一次温和的梳理。我们可能会触及一些我们不愿意面对的“阴影”,一些我们试图忽略的“弱点”。然而,正是这些我们所抗拒的部分,构成了我们完整的生命。当我们不再逃避,而是以一种慈悲的态度去接纳它们,它们反而会转化成力量。 在这个章节,我们不谈“自信的建立”,而是邀请您去体验“自我接纳”的宁静。当我们不再需要通过“证明自己”来获得价值感,当我们不再害怕“不被认可”,我们的内心会卸下多少沉重的负担?这种接纳,不是对现状的妥协,而是对生命本真状态的尊重,是一种对内在力量的唤醒。 我们会借由一些古老的寓言,或者日常生活中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片段,来探讨“内在的声音”。它可能微弱,可能模糊,却蕴藏着最真实的指引。学会倾听这个声音,不是为了得到明确的答案,而是为了与内心深处的智慧建立起一条畅通的渠道。 第三章:连接的张力——“关系”的和谐共振 我们是社会性的生物,任何个体都无法脱离与他人的连接而存在。然而,我们常常在关系中感到疲惫、失落、甚至冲突。究其原因,或许是我们过度地追求“被理解”,过度地想要“控制”他人的反应,或是过度地将自己的幸福寄托于他人的存在。 本书不会为您提供“沟通技巧”,也不会教您如何“讨人喜欢”。我们关注的,是关系中那种微妙的“张力”,那种既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和谐状态。 我们可能会探讨“倾听”的真正含义,它并非仅仅是用耳朵去接收信息,而是用心去感受对方的情绪和需求。当我们放下评判,放下预设的答案,只是全然地去倾听,我们会发现,很多误解和冲突,会在无形中消弭。 “同理心”,也不是去“感同身受”他人的痛苦,而是去理解,去看见,那份感受背后的脆弱和渴望。当我们不再站在自己的立场去衡量一切,而是尝试去走进他人的世界,即使短暂,那份连接也能带来温暖和疗愈。 我们也会审视那些“有毒的关系”,不是为了去“断舍离”,而是去理解,为何我们会一次次地被吸引进同样的模式。当我们不再将责任完全归咎于他人,而是审视自己在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才能真正打破循环。 “关系”的和谐,不在于事事顺心,也不在于没有摩擦。它在于,即使在冲突中,我们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尊重和边界,依然能够看见彼此生命的价值。我们鼓励的是一种“看见”的力量,看见对方的优点,看见对方的局限,也看见自己。 最终,我们相信,真正的连接,源于内心的富足。当您不再向外索取,而是从内在散发出光芒,您所吸引的,将是那些能够与您同频共振的灵魂。 终章:静默的耕耘——生命的自然生长 回首我们一路的探索,我们没有抵达某个具象的目的地,没有获得某种明确的“成功”。然而,我们或许已经播撒了许多看不见的种子,或许已经感受到了一些细微的变化。 “好习惯赢一生”,这个美好的愿景,并非需要我们去刻意地“养成”某项习惯,而是让生命本身,就拥有了生长的智慧和力量。当我们学会观照当下,当我们与内在的自我建立深度连接,当我们懂得在关系中和谐共振,我们的生命,自然而然地会流露出一种蓬勃的生机。 这是一种“静默的耕耘”,它不张扬,不喧哗,却在最深沉的土壤里,酝酿着最丰硕的果实。它不是为了“赢”,而是为了“成为”,成为那个更完整、更自在、更有智慧的自己。 这本书,不承诺给您任何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它所探讨的,是生命的底层逻辑。它所带来的改变,或许是缓慢的,是不易察觉的,但却是真实而持久的。它邀请您,将这份“无内容”的所得,带入您的日常,去静默地体验,去耐心地等待。 生命最美的风景,往往不在远方,不在功成名就的彼岸,而在于您此刻的心间,在于您脚下的土地,在于您与万物连接的每一个瞬间。愿您在这场静默的旅程中,发现属于您自己的,那片属于生命智慧的,深邃而宁静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