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两岁识字三千,五岁入读小二,八岁即上初中,十五岁顺利考上清华,在常人眼里,似乎这是一个“神话”,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天才”故事,但我们的回应是——其实也没什么!一切皆因顺势而“为”。
但是,作为一名教育者,抚案沉思,追问孩子的成长背后,除了所谓的“天才”因素之外,就真的没有一点什么了吗?天才是不足恃的,聪明是不可靠的,要想顺利考上清华更是不可想象的。拔苗助长固然是一个错误,但是“助”苗成长又何尝不可?那么,“助”的教育艺术是什么呢?如果实在要说点什么,发现点什么,或者提练点什么,我能给出怎样的回答呢?我们试图通过再现一些鲜活的实例,叙写一些具体的场景,来探索孩子的成长规律,发现其中的教育真谛。如何把握孩子“三、九、十二”的成长关键期,进行唤醒、激发与鼓舞;如何引导孩子提前识字、广泛阅读;如何指导写作,如何领悟学科特点,独立学习;如何充分挖掘潜能、培养个性,使孩子成为一个健全的人等等问题,作为一个教育者,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蒋国军,一个敏锐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对基础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有着丰富的经验,先后获得十多项国家、省市级奖励。 主持编写过《成长驿站》《童芯文集》《向幸福出发》等系列校本教材,担任过《童芯报》的主编;《“华韵”课程体系下小学语文阅读校本课程建设及实施策略研究》获2014年深圳市教科院重大科研立项课题。 《其实也没什么》是其儿子蒋姚贝龙2015年9月被清华大学录取后,潜心整理的一些教育笔记。试图通过再现一些鲜活的实例,叙写一些具体的场景,发现教育真谛。是一对从事一线教育工作夫妻的实用育儿经。正如他们自己所说的:拔苗助长固然是一个错误,但是“助”苗成长又何其幸哉!
第一章 成长足迹
第一节 积蓄(0~3 岁) / 2
孕、育、生 / 3
抚、育、陪 / 7
怪、奇、喜 / 9
隔代遗传 / 14
基因优化 / 16
一次远行 / 20
第二节 飞跃(3~5 岁) / 25
小虎还乡 / 26
学会拼读 / 28
数的概念 / 32
自由阅读 / 35
儿时玩伴 / 38
当小歌星 / 44
学下象棋 / 46
随班跟读 / 48
第三节 夯实(5~7 岁) / 53
光荣入队 / 54
处女之作:《我爱秋天》 / 57
游之记之 / 60
自主阅读 / 68
再跳一级 / 71
田径运动 / 73
第四节 跨越(8~14 岁) / 76
第一道难关 / 77
第一次挨打 / 81
转学深圳 / 85
社会实践 / 87
体育中考 / 90
“实验”三年 / 93
儿子长大了 / 97
回忆高考 / 100
勇当老师 / 102
冲刺建筑系 / 105
第二章 感恩有您
第一节 根 / 114
天才印象 / 115
外甥贝贝 / 117
有迹可循的因果 / 119
这种“强迫症”可堪大任 / 123
超越梦想,勇敢飞——给贝贝的一封信 / 126
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 129
当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 132
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菩提 / 135
表弟贝贝 / 139
第二节 叶 / 145
从专注的力量说开去 / 146
自然、从容、静待 / 149
那个叫“蒋姚贝龙”的孩子 / 152
无为而无所不为 / 154
我眼中的贝龙 / 159
节后语
从孕育到出生,一直到两岁多一点儿,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主要处在家庭教育的启蒙阶段。中国民间早就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说法,西方近代心理学的一些有关理论也提出孩子的发展要经历依恋期(0~18个月)、探索期(18个月~3岁)和自我的确认与能力的形成期(3~7岁)。
对于我家儿子来说,这些发展阶段的明显特征或许早了一些,但是,我们认为对孩子的教育介入越早,效果会越显著。“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让孩子喜欢识字,让孩子觉得识字、读书有无穷的魅力,能获得成长的快乐,从而获得一种无以言状的满足感,为其后续发展“积蓄”力量,这是我们做得非常成功的地方。
翻开内页,我立刻被那种扎实的文字功底吸引住了。作者的文笔非常老练,用词精准,逻辑链条清晰得像是精密仪器。他似乎对教育领域有着深刻的洞察力,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教育体制中的某些误区。我尤其留意了他关于“兴趣与学科关联性”的探讨。很多人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如何将看似枯燥的学科内容与个人兴趣点巧妙结合,书中给出了非常富有创意的建议。这不像是一般家长或老师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仿佛一位过来人在和你推心置腹地交流经验。我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流淌出的那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对探索过程的享受,这才是真正的学习态度。书中对某些具体学科的学习方法,比如数学思维的训练或者历史事件的宏观把握,都写得深入浅出,完全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术语堆砌,读起来非常畅快淋漓,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觉得远超出了其“教育启示录”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保持对世界永恒好奇心的哲学小册子。作者在描述少年学习经历的同时,也巧妙地探讨了许多宏大议题,比如目标设定、抗压能力、以及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保持自我定力。我欣赏作者那种不回避问题的勇气,他没有美化“成功”,而是将之视为一种综合素质长期积累的结果。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成熟的韵味,但又充满了对未来的乐观期待,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心境都变得开阔了一些,不再那么斤斤计较于眼前的得失。它教会我,真正的教育,是点燃内在的火种,而不是外部的鞭策。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并在不同人生阶段重新阅读的书籍,每次都会有新的体悟。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冲击,在于它对“过程性评价”的强调。在很多同类书籍中,焦点往往集中在最终的成绩单或者名校录取通知书上,但这本书却将大量的笔墨放在了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那些“小挫折”和“微小的胜利”上。作者似乎认为,真正的教育价值,恰恰隐藏在这些不起眼的点滴之中。我个人对于那种“只看结果不问过程”的教育观深恶痛绝,这本书正好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反驳。它展现了一个少年如何从最初的迷茫到逐渐找到方向,中间必然经历了无数次的自我怀疑和调整。这种真实感是无可替代的,它让读者,尤其是那些正在为孩子教育焦虑的家长们,能够放下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转而关注孩子内心世界的健康成长。阅读的过程中,我甚至能想象出那个少年在灯下苦思冥想的画面,充满了画面感和代入感。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也颇具匠心。虽然内容严肃,但整体阅读起来却并不觉得沉闷。作者非常擅长在严肃的论述中穿插一些个人的生活小插曲,这些片段就像是给高强度的思维训练穿上了一件柔软的外衣,让阅读的节奏得以舒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段关于“阅读习惯的培养”的论述。它并没有简单粗暴地要求“多读书”,而是探讨了不同年龄阶段对书籍的认知深度差异,以及如何引导少年从“输入信息”过渡到“产生独立思考”。这种层层递进的引导方式,体现了作者极高的教育智慧。它不是一个静态的知识灌输,而是一个动态的、持续演化的过程,非常值得我们这些成年人,反思自己当下的学习和认知方式,毕竟我们都曾是那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少年。
评分这书刚拿到手,沉甸甸的,光是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沉稳劲儿,不像现在很多那种花里胡哨的畅销书。我一直挺好奇,那些所谓的“学霸”是怎么炼成的,是天赋异禀,还是背后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挺像那种老派的文学作品,娓娓道来,没有太多激烈的冲突或者戏剧性的转折,更多的是对日常学习和生活细节的细致描摹。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不动声色的笔触,他没有把“考上顶尖大学”这件事拔高到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境界,而是把它拆解成无数个可操作、可理解的片段。比如书中对时间管理那一段的描述,不是那种机械式的番茄钟打卡,而是更注重效率和专注力的培养,读起来让人感觉非常接地气。它没有给我那种“看了这本书就能逆天改命”的虚妄感,而是提供了一种更理性和克制的视角来看待教育的本质。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构建良好学习心智的指南,而不是一本速成秘籍,这一点非常难能可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