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也没什么:十五岁少年入读清华的教育启示

其实也没什么:十五岁少年入读清华的教育启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国军,姚而军 著
图书标签:
  • 教育
  • 清华大学
  • 少年成长
  • 家庭教育
  • 教育反思
  • 升学
  • 教育方法
  • 个人成长
  • 励志
  • 教育案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ISBN:978755071834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4927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180
字数:16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孩子两岁识字三千,五岁入读小二,八岁即上初中,十五岁顺利考上清华,在常人眼里,似乎这是一个“神话”,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天才”故事,但我们的回应是——其实也没什么!一切皆因顺势而“为”。

  但是,作为一名教育者,抚案沉思,追问孩子的成长背后,除了所谓的“天才”因素之外,就真的没有一点什么了吗?天才是不足恃的,聪明是不可靠的,要想顺利考上清华更是不可想象的。拔苗助长固然是一个错误,但是“助”苗成长又何尝不可?那么,“助”的教育艺术是什么呢?如果实在要说点什么,发现点什么,或者提练点什么,我能给出怎样的回答呢?我们试图通过再现一些鲜活的实例,叙写一些具体的场景,来探索孩子的成长规律,发现其中的教育真谛。如何把握孩子“三、九、十二”的成长关键期,进行唤醒、激发与鼓舞;如何引导孩子提前识字、广泛阅读;如何指导写作,如何领悟学科特点,独立学习;如何充分挖掘潜能、培养个性,使孩子成为一个健全的人等等问题,作为一个教育者,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作者简介

  蒋国军,一个敏锐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对基础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有着丰富的经验,先后获得十多项国家、省市级奖励。 主持编写过《成长驿站》《童芯文集》《向幸福出发》等系列校本教材,担任过《童芯报》的主编;《“华韵”课程体系下小学语文阅读校本课程建设及实施策略研究》获2014年深圳市教科院重大科研立项课题。 《其实也没什么》是其儿子蒋姚贝龙2015年9月被清华大学录取后,潜心整理的一些教育笔记。试图通过再现一些鲜活的实例,叙写一些具体的场景,发现教育真谛。是一对从事一线教育工作夫妻的实用育儿经。正如他们自己所说的:拔苗助长固然是一个错误,但是“助”苗成长又何其幸哉!

目录

第一章 成长足迹

第一节 积蓄(0~3 岁) / 2

孕、育、生 / 3

抚、育、陪 / 7

怪、奇、喜 / 9

隔代遗传 / 14

基因优化 / 16

一次远行 / 20

第二节 飞跃(3~5 岁) / 25

小虎还乡 / 26

学会拼读 / 28

数的概念 / 32

自由阅读 / 35

儿时玩伴 / 38

当小歌星 / 44

学下象棋 / 46

随班跟读 / 48

第三节 夯实(5~7 岁) / 53

光荣入队 / 54

处女之作:《我爱秋天》 / 57

游之记之 / 60

自主阅读 / 68

再跳一级 / 71

田径运动 / 73

第四节 跨越(8~14 岁) / 76

第一道难关 / 77

第一次挨打 / 81

转学深圳 / 85

社会实践 / 87

体育中考 / 90

“实验”三年 / 93

儿子长大了 / 97

回忆高考 / 100

勇当老师 / 102

冲刺建筑系 / 105

第二章 感恩有您

第一节 根 / 114

天才印象 / 115

外甥贝贝 / 117

有迹可循的因果 / 119

这种“强迫症”可堪大任 / 123

超越梦想,勇敢飞——给贝贝的一封信 / 126

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 129

当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 132

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菩提 / 135

表弟贝贝 / 139

第二节 叶 / 145

从专注的力量说开去 / 146

自然、从容、静待 / 149

那个叫“蒋姚贝龙”的孩子 / 152

无为而无所不为 / 154

我眼中的贝龙 / 159


前言/序言

  节后语

  从孕育到出生,一直到两岁多一点儿,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主要处在家庭教育的启蒙阶段。中国民间早就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说法,西方近代心理学的一些有关理论也提出孩子的发展要经历依恋期(0~18个月)、探索期(18个月~3岁)和自我的确认与能力的形成期(3~7岁)。

  对于我家儿子来说,这些发展阶段的明显特征或许早了一些,但是,我们认为对孩子的教育介入越早,效果会越显著。“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让孩子喜欢识字,让孩子觉得识字、读书有无穷的魅力,能获得成长的快乐,从而获得一种无以言状的满足感,为其后续发展“积蓄”力量,这是我们做得非常成功的地方。


《远航:少年心事与时代潮涌》 “我总觉得,这世界像一片浩瀚的海洋,而我,才刚刚拉开船帆,准备迎接属于我的风浪。” 故事的开篇,便是一片充满希冀却又带着一丝迷茫的宣言。主人公,一个名叫沈逸的十五岁少年,并非寻常意义上的“神童”或“天才”。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是勤恳工作的普通人,没有显赫的背景,没有过分的溺爱,只有日复一日的言传身教和默默的支持。他并非从小就展露出惊人的天赋,也没有在少年宫里获得无数奖项,他的成长轨迹,更像是无数普通家庭中孩子们的缩影——有努力,有懈怠,有困惑,也有小小的得意。 沈逸的“特别”之处,或许在于他对世界那份尚未被世俗消磨殆尽的好奇心,以及一种内敛却坚韧的韧劲。他沉迷于书本,但并非死读书。在那些文字的缝隙里,他看到了历史的厚重,科学的奥秘,文学的温度。他会因为书中对星辰大海的描绘而心潮澎湃,也会因为书中人物的命运而黯然神伤。他的世界,很大程度上由阅读构建,但这些阅读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寻,他会带着自己的疑问去求证,带着自己的理解去思考。 故事的叙述,并非线性推进,而是以沈逸的视角,缓缓展开他对成长的认知,以及他对周遭世界的观察。他的学校,是一所普通的重点中学,没有华丽的校园,没有先进的设施,但有着一群同样拼搏的同学,和一群循循善诱,却也各有不同教育理念的老师。他目睹了同学们为了考试名次而焦虑,为了升学压力而奔波,也见证了他们在课堂上的专注,在运动场上的汗水,在友谊中的温暖。他开始理解,教育并非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价值观的塑造,是人格的培养,是独立思考能力的锻炼。 他的家庭,是承载他成长最重要的港湾。父母的爱,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细水长流的关怀。母亲会在他熬夜学习时,悄悄送上一杯热牛奶,然后在晨曦微露时,轻柔地叫醒他;父亲会在他考试失利时,不责备,只是拍拍他的肩膀,说一句“一次的成败,不算什么,重要的是你从中看到了什么。”他们从未强加给沈逸任何期望,只是默默地为他铺设一条相对平坦的道路,并鼓励他自己去探索更广阔的天地。沈逸从父母身上,学会了责任,学会了担当,也学会了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不平凡的意义。 随着故事的深入,沈逸的视野逐渐开阔。他开始接触到更广泛的社会信息,了解到社会的复杂性,人性的多面性。他会因为新闻报道中的不公而愤慨,会因为社会进步的步伐而欣喜。他开始思考,自己作为一个个体,能在这样的时代洪流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这种思考,并非宏大叙事的抱负,而是源于内心深处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朴素认知。 他与同学之间的互动,构成了青春期友谊的生动图景。有并肩作战的战友,也有偶尔的摩擦和误解。他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在尊重他人的同时,坚持自己的原则。这些年轻的友谊,纯粹而珍贵,是他在成长道路上重要的支撑。 “我不是为了别人而活,但我也不想活成一个孤岛。”这句话,代表了沈逸在青春期的自我认知。他逐渐明白,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环境密不可分。他渴望融入这个时代,用自己的方式去贡献一份力量。他对未来的憧憬,并非是对某种特定职业的向往,而是对一种更有意义的生活状态的追求——一种能够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不断为他人和社会带来积极影响的生活。 故事中,沈逸会经历一些挑战。这些挑战,并非是戏剧性的跌宕起伏,而是青春期常见的困惑与挫折。也许是一次重要的考试失利,也许是与朋友之间的隔阂,也许是对某个学科的暂时瓶颈。这些经历,如同礁石,磨砺了他的意志,让他学会了如何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如何在失败中汲取教训。他不再害怕犯错,因为他知道,每一次跌倒,都是一次更接近成功的机会。 在这些成长的点滴中,教育的本质被 subtly 地展现出来。它不是分数和名次的堆砌,不是标准化的灌输,而是激发个体潜能,培养独立思考,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沈逸的教育,来自于学校课堂上的知识,父母生活中的教诲,书中世界里的启迪,以及与人交往中的磨合。这些多元的教育力量,共同塑造了一个逐渐成熟、富有责任感的少年。 《远航:少年心事与时代潮涌》所描绘的,是一个关于成长、关于认知、关于责任的故事。它聚焦于一个普通少年在时代的洪流中,如何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人生。他并非天生卓越,他的成功,来源于无数个日夜的坚持,来源于对知识的渴求,来源于对生活的热爱,也来源于对梦想的执着。 故事的结尾,沈逸或许还没有达到人生的巅峰,但他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他的眼神中,少了些许迷茫,多了几分坚定。他知道,前方的海洋依然广阔,风浪也依然存在,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用他的智慧和勇气,去扬帆远航,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这趟远航,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旅程,也是这个时代无数少年共同的心声,是对未来无限可能的探索与希冀。他所经历的一切,是他对这世界最真诚的回应,也是他对生命最深刻的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内页,我立刻被那种扎实的文字功底吸引住了。作者的文笔非常老练,用词精准,逻辑链条清晰得像是精密仪器。他似乎对教育领域有着深刻的洞察力,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教育体制中的某些误区。我尤其留意了他关于“兴趣与学科关联性”的探讨。很多人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如何将看似枯燥的学科内容与个人兴趣点巧妙结合,书中给出了非常富有创意的建议。这不像是一般家长或老师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仿佛一位过来人在和你推心置腹地交流经验。我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流淌出的那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对探索过程的享受,这才是真正的学习态度。书中对某些具体学科的学习方法,比如数学思维的训练或者历史事件的宏观把握,都写得深入浅出,完全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术语堆砌,读起来非常畅快淋漓,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觉得远超出了其“教育启示录”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保持对世界永恒好奇心的哲学小册子。作者在描述少年学习经历的同时,也巧妙地探讨了许多宏大议题,比如目标设定、抗压能力、以及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保持自我定力。我欣赏作者那种不回避问题的勇气,他没有美化“成功”,而是将之视为一种综合素质长期积累的结果。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成熟的韵味,但又充满了对未来的乐观期待,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心境都变得开阔了一些,不再那么斤斤计较于眼前的得失。它教会我,真正的教育,是点燃内在的火种,而不是外部的鞭策。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并在不同人生阶段重新阅读的书籍,每次都会有新的体悟。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冲击,在于它对“过程性评价”的强调。在很多同类书籍中,焦点往往集中在最终的成绩单或者名校录取通知书上,但这本书却将大量的笔墨放在了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那些“小挫折”和“微小的胜利”上。作者似乎认为,真正的教育价值,恰恰隐藏在这些不起眼的点滴之中。我个人对于那种“只看结果不问过程”的教育观深恶痛绝,这本书正好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反驳。它展现了一个少年如何从最初的迷茫到逐渐找到方向,中间必然经历了无数次的自我怀疑和调整。这种真实感是无可替代的,它让读者,尤其是那些正在为孩子教育焦虑的家长们,能够放下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转而关注孩子内心世界的健康成长。阅读的过程中,我甚至能想象出那个少年在灯下苦思冥想的画面,充满了画面感和代入感。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也颇具匠心。虽然内容严肃,但整体阅读起来却并不觉得沉闷。作者非常擅长在严肃的论述中穿插一些个人的生活小插曲,这些片段就像是给高强度的思维训练穿上了一件柔软的外衣,让阅读的节奏得以舒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段关于“阅读习惯的培养”的论述。它并没有简单粗暴地要求“多读书”,而是探讨了不同年龄阶段对书籍的认知深度差异,以及如何引导少年从“输入信息”过渡到“产生独立思考”。这种层层递进的引导方式,体现了作者极高的教育智慧。它不是一个静态的知识灌输,而是一个动态的、持续演化的过程,非常值得我们这些成年人,反思自己当下的学习和认知方式,毕竟我们都曾是那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少年。

评分

这书刚拿到手,沉甸甸的,光是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沉稳劲儿,不像现在很多那种花里胡哨的畅销书。我一直挺好奇,那些所谓的“学霸”是怎么炼成的,是天赋异禀,还是背后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挺像那种老派的文学作品,娓娓道来,没有太多激烈的冲突或者戏剧性的转折,更多的是对日常学习和生活细节的细致描摹。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不动声色的笔触,他没有把“考上顶尖大学”这件事拔高到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境界,而是把它拆解成无数个可操作、可理解的片段。比如书中对时间管理那一段的描述,不是那种机械式的番茄钟打卡,而是更注重效率和专注力的培养,读起来让人感觉非常接地气。它没有给我那种“看了这本书就能逆天改命”的虚妄感,而是提供了一种更理性和克制的视角来看待教育的本质。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构建良好学习心智的指南,而不是一本速成秘籍,这一点非常难能可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