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父母如果用孩子的心理去理解孩子的问题,去宽容地对待他们、守护他们,那么孩子的问题就不是问题,或者即便真是问题也会因为父母的宽容和理解,化大问题为小问题。反之,如果父母把孩子一点点小问题无限放大,即使原本没有问题的孩子也成了“问题孩子”。
陈武民
●中国梦想教育导入人
●中国著名家庭教育专家
●国家教育部十三五重点课题《梦想教育》课题组组长●博家学友总会荣誉会长
●博家教育集团创始人、首席导师
●“梦想教育思维导入体系”创立者
●深圳青少年梦想研究院院长
●广东家课网络教育科技公司董事长
他研发、提倡将梦想教育推广到现代家庭教育实践中,他创造的“梦想教育思维导入体系”是家庭教育行业当中目前获得国家专利的教育体系,陈武民老师用他的“梦想教育思想”影响着中国的无数家庭,助推孩子梦、助推家庭梦、助推中国梦。2016年,他创造了多项家庭教育行业纪录,举办了近200场“华夏教育智慧”纯公益性质讲座,影响线下近5万名家长接受教育新观念。获得了家长、教育机构校长、行业认可及多地政府部门与媒体的高度认同。被聘为2017年度CCTV品牌影响力栏目传播大使并担任国家教育部“十三五”重点课题“梦想教育”课题组组长。
目录contents
第一章认清自己才能教育孩子//1
孩子的问题一定是父母的问题//2
父母认为孩子有问题,孩子才有问题//4
孩子变了,父母也要变//6
社会在发展,家长思维要升级//9
天才教育还是愚昧教育//11
做人、做事重要还是成绩重要//14
父母的影响力,孩子的好榜样//17
孩子从小不教育,大了难教育//21
父母爱孩子还是更爱自己//23
无条件的爱是滋养,有条件的爱是伤害//27
践行“饭碗教育”还是“梦想教育”//29
第二章影响父母成长的三大死穴//33
总想让孩子听话——逼孩子失去自我//34
用兴趣班当枷锁——抹杀孩子天赋//37
生了不养或隔代抚养——父母失职//42第三章把握时机为孩子提供关键教育//47
3岁时的三大关键需求//48
3~7岁过渡时期三大关键需求//57
6~12岁时机的三大关键需求//72
12~18岁时期的三大关键需求//86
第四章男孩女孩不同的培养方向//93
如何对待孩子的性别差异//94
培养男孩的三大核心方向//105
培养女孩的三大核心方向//119
第五章好孩子,来自良好的家风//133
明确家庭的核心文化//134
父亲是家庭三大支柱//141
母亲带给家庭的三大力量//149
第六章好父母,营造传承的家道//157
家道的传承靠教育//158
把握教育时机,培养人性//160
把握教育方向,培养人道//165
把握教育环境,培养人格//169
家人要成为孩子崇拜的偶像//173
给孩子心田种下感恩的种子//176
让孩子明白生命的价值和意义//180
过去,家长的养儿防老,教育子女要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观念,必须要转变为把孩子培养成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孩子,有远见和能放眼全球视野的孩子。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孩子,而不仅仅是考了多高的分数,上了多好的名校。也要让孩子有话语权,有参与讨论的意识,这样孩子的思维能力才不会被压制和扼杀。
前言
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这句话意在告诉我们,通过教育培养人的精神和人格比灌输知识更重要。
我在课上对父母们做过调查:想要给自己的孩子留下什么,或者说要教给孩子什么?父母中回答留给孩子财富和教会孩子赚钱本领的占多数。那么,父母们有没有考虑,真正给孩子的财富是什么呢?是一套房子、一笔存款,还是一项生存的技能和本领?在我看来,给孩子最大的财富就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健康又快乐的“人”。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教育一定是让“人”走在“才”前面,才能最终实现把孩子培养成“人才”的目的。这也是我给这本书定的主要思路——把孩子培养成优秀卓越的人。
卢梭说:“教育是培养既能行动又有思想的人。”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鲁迅说:“教育是要立人。”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善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这些教育大家的共同心声就是,育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而不仅仅是成才!
培养孩子成为优秀卓越的人,就是使孩子们变得日益完善,让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爱己爱人,会感恩、有担当,能诗意地栖居、有尊严地活着……教育不仅仅是人们习以为常的成才教育,而是立人教育——让人成为人的教育。然而,在教育现实中,对“才”的重视远远超过对“人”的重视。比如,当孩子成绩不好的时候,父母认为孩子就是笨,甚至是问题儿童。当孩子有
个性、表现得自我的时候,父母就会认为孩子不听话、不懂事。一切与成绩和知识挂钩的,父母都趋之若鹜,为了表面虚荣拼尽全力上各种兴趣班而全然不顾孩子是否喜欢、是否累。应了那句话,只关注孩子飞得高不高,却不在意孩子飞得累不累。这就有悖对“人”的培养。
还有部分家长不懂教育时机,该教的时候不会教,该管的时候不会管,把天才教育实施成了愚昧教育。这类父母并不了解一个生命的发展规律,不会引导和塑造孩子的自我发展思维模式,而是在扼杀孩子的天性,并用错误的爱使得孩子缺乏健康的爱、科学的爱,进而让孩子没有安全感,甚至没有人性和人格,把一个好孩子教育成一个“坏孩子”。现在社会教育体系已升级,而家长的思维依然停留在以前,不改变思维,不学习教育观念,就会跟不上
变化中的孩子。
我认为,孩子是没有标签包裹的种子,父母能做的就是提供土壤和养料并去除杂草,我们不能决定他开什么花或在哪个季节开花。还孩子以生命自在的力量,“一粒橡树籽扎根在土壤里,不需要任何教化,只要时间足够,一样会长成参天的橡树”。如果希望把一棵橡树教化成为一棵苹果树,最终结果是孩子失去了他天赋的特质,过着平庸的一生。在我看来,如果教化的方法不对,不但能把一棵橡树培育变异,更有可能使得一棵原本生命力具足的种子提前夭折。而多数父母并没有把孩子看成是一粒种子,而是把孩子当成一块泥,任凭自己的喜好捏来塑去。也有父母喜欢给种子贴标签,想当然地认为孩子是这样或那样的。比如,认为孩子有问题,认为孩子不好好学习,认为孩子不听话,认为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所以,不懂种子的农夫不可能成为好农夫,呵护种子成长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偏差。
所以,基于这些思路和认识,我在本书做了详细的论述和探讨,也列举了大量优秀的案例予以佐证,意在让读者,尤其是身为父母和教育者的人,在书中找到自己的问题和教育孩子容易犯的错误,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选对教育时机,对男孩和女孩采取不同教养方法,力求不论穷养和富养让我们的孩子都能有教养。
有教养才是孩子走向优秀卓越的第一步,从而继承原生家庭的正能量和积极的东西并复制和传递给自己的孩子,营造一个可供传承的家道和家风。
我一直认为,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森林推动另一片森林,我希望由我的起心动念,推动千万家庭,使众多父母重视家庭教育,在书中或我的课上受益。这对我将是莫大的鼓舞。希望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的成长和未来助力,把孩子真正当“人”来培养,让每一个孩子在有爱、大爱、会爱的父母教育下,变成优秀卓越的人。这是我的心愿,也是博家教育的心愿。
陈武民
2017年3月
当我读完最后一页,合上这本书时,我感觉自己被泼了一盆冷水,不是因为内容令人沮丧,而是因为它揭示了太多“不那么光鲜”的真相。这本书的叙述视角非常独特,它似乎站在一个略微超然的、近乎人类学家的高度,观察现代社会对“优秀”这一概念的扭曲和追逐。作者对于“社会比较陷阱”的剖析尤其犀利,他指出,许多人并非真的想成为“优秀的人”,他们只是想在别人设定的游戏规则里“看起来更优秀”。书中对“外在激励与内在驱动”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并提出了一个令人警醒的观点:过度依赖外在奖赏,最终会削弱我们完成任务本身带来的内在满足感。这种对动机心理学的深刻洞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追求的一些目标,许多目标后来发现,其实只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十分精妙,它不是线性的成长路径,而是像一个复杂的迷宫,每走错一步都会引导你深入理解一个更深层次的认知误区,直到你最终找到那个只属于自己的、真正的卓越定义。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反传统的,它没有采用主流的“我成功了,你也一定能成功”的说教模式,反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匠,在向你展示他工具箱里的精密工具,并且告诉你每把工具的使用场景和维护方法。我必须承认,阅读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好几次我需要停下来,反复琢磨作者对某个心理学或行为学概念的界定,因为他似乎拒绝使用大众化的、被过度简化的定义。特别是关于“心流阈值”的探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神经科学研究作为佐证,这使得全书的论证基调显得异常扎实和可靠,而非基于作者个人的臆测。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个关于“跨界思维模式迁移”的案例分析,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成功人士的履历,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是如何将A领域的底层逻辑,成功映射并应用于B领域,从而创造出别人没有想到的连接点。读完后我有一种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工具书”而非“励志书”,它不负责点燃你的热情,而是负责为你提供最坚固、最耐用的“工具”和“蓝图”,让你在攀登高峰时,知道脚下的每一步是如何构建起来的。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具有“作者的个人烙印”,带着一种老派知识分子的严谨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幽默感。我注意到,作者非常擅长使用“反问”和“类比”来打破读者的思维定势。例如,在讨论时间管理时,他并没有推荐任何APP或日历工具,而是花费了大量篇幅去探讨我们对“时间流逝速度”的主观感知是如何被我们的情绪和注意力分配所操控的。这种深入到认知层面的解析,使得这本书的实用性远超那些教人如何列清单的指南。我个人最受益于其中关于“专业深度的维护”一章,它阐述了一个观点:在信息爆炸时代,真正的护城河不在于你掌握了多少新信息,而在于你能抵御多少“信息噪音”侵蚀你对核心领域的专注度。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提供的是思维框架,而不是即时答案,它不试图让你成为谁的翻版,而是鼓励你利用这些框架,去构建一个独一无二的“卓越系统”。读完后,我最大的收获是,卓越不是一种天赋的展现,而是一种长期、刻意的“系统性对抗平庸”的努力。
评分这本《培养优秀卓越的人》的封面设计得极为朴素,几乎让人以为是某个企业内部培训手册,但一旦翻开,那种扑面而来的务实感和深度分析,绝对是超乎预期的。我记得我是在一个非常迷茫的阶段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感觉自己被各种光鲜亮丽的成功学理论淹没了,每一个作者都在告诉你“你应该做什么”,却鲜少有人真正剖析“为什么你做不到”以及“卓越背后的真实机制”。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刻意练习”这一概念的解构,它没有停留在哈佛教授提出的那个数字上,而是深入到了个体心智模式的转变过程。作者似乎花了大量的篇幅,用近乎田野调查的口吻,描述了那些在各自领域看似天赋异禀的人,他们背后是如何处理挫折、如何进行自我纠错的。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心理韧性”的构建章节,它不像其他书籍那样只提供一些空泛的鼓励口号,而是给出了一套可以操作的“情绪锚定技术”。读完之后,我并没有立刻感到自己脱胎换骨,但我对“优秀”这个词汇的理解被彻底重塑了,它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顶峰,而是一个持续、痛苦但又充满回报的优化过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你明白,通往卓越的道路上,你需要的不是更多鸡汤,而是更精确的“手术刀”去切除那些阻碍你成长的思维盲区。
评分坦白说,我当初拿起这本书,主要是冲着它在商业评论界获得的那些赞誉去的,期待它能提供一套立竿见影的商业战略模型。然而,这本书的关注点明显更偏向于内在的“人本主义”而非外在的“市场博弈”。它的叙事风格极其凝练,几乎没有冗余的排比和华丽的辞藻,读起来像是在阅读一份严谨的哲学论证,需要读者投入极大的注意力去捕捉那些潜藏在复杂句式之间的核心观点。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长期主义价值投资”与“个人能力复利效应”的对比分析。作者非常巧妙地将金融市场的长期波动性,类比到个人知识体系和技能树的缓慢增长上,强调了“耐心”这种在浮躁社会中极度稀缺的品质,才是区分平庸和非凡的关键变量。这本书对于那些习惯于“快速迭代”、“即时反馈”的年轻读者来说,可能初期会有些晦涩难懂,因为它要求你慢下来,去审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会在十年后产生指数级差异的习惯。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在于,它帮我厘清了“忙碌”与“有效产出”之间的本质区别,让我开始有意识地剔除那些占据时间却无法产生长期价值的活动,这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效率重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