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家教·家风”教育丛书:4岁孩子 4岁父母(4~5岁)》以4~5岁年龄为纵,以儿童发展、父母教养、家庭教育、社会性培养等为横来呈现全书内容,帮助家长和教师学会智慧地面对、解读和解决孩子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心理、生理、行为、人际关系、习惯培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家庭教育课题组,以“从孩子、夫妻、家庭、社会关系的多元视角,探索中国本土家庭教育模式”为宗旨,以“引导父母学习观察、理解不同年龄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知识、现象及技巧,同步提升自己为人父母的能力与技巧,成为与孩子同步发展进步的父母”为目标,根据家长和社会的需求开发这样一套丛书,一定会对家长有所启发。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原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 赵忠心
★抓住年龄特点,因龄施教,更具针对性;突出儿童优先,促进发展,指导有方法;以社会为本位,尊重生活,亲子共成长。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教育专家 钱志亮
第一部分 读懂你的4岁孩子
第1章 不肯守规矩的身体——4岁孩子的身体与运动发展
“快”字当头的小旋风:大肌肉运动
信心开在指尖上:精细动作
哥伦布式的探险家:行为特征
跳大象舞的“蜡笔小新”
爱又可怕的“性器期”
第2章 从幻想向真实过渡——4岁孩子的认知与能力发展
内部语言大爆发
“爸爸”也是“儿子”:具象思维
了不起的“比喻大师”:语言风格
借助实物才能算:数概念
时间的顺序和轮回:时问概念
只会简单推理的“因果先生”:逻辑推理
开始对文字感兴趣:符号敏感期
天生的“印象派”画家:绘画能力
第3章 “我”还是宇宙的中心——4岁孩子的情绪与个性发展
抵制“棉花糖”的诱惑:自控力
我是超级“大笨蛋”:自我概念
好管闲事的“告状王”:道德特征
……
第二部分 做智慧的“4岁”父母
第三部分 创建和谐的“4岁”家庭
第四部分 走进4岁孩子的世界
《中国“家庭·家教·家风”教育丛书:4岁孩子 4岁父母(4~5岁)》:
小脑袋里已经有了家的概念
幼儿园的经历是4岁孩子生命中的重大事件,他们开始正式走出家门,接触比之前生活的“星球”更大、更精彩的世界。同时,通过上幼儿园,他们才意识到,自己之前主宰的“B16小行星”并不是“宇宙”的所有,只是茫茫“宇宙”中的一颗小行星。那么多的小伙伴都来自不同的“星球”,不同的小朋友都有不同的爸爸妈妈,每天早上从不同的“星球”出发来幼儿园,下午放学又被爸爸妈妈接回自己的“星球”。在幼儿园里,大家都会互相介绍自己的“星球”,或者带来“星球上”好玩的玩具,下午放学分别时,他们会主动邀请好朋友到自己的“星球”去玩。这些都说明,在经历了外面世界的精彩之后,家的概念在他们的小脑袋里逐渐清晰起来。
4岁的孩子通常用感性的体验来认识自己的家。他们首先认识的是,家里每天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那几个人,关注他们之间以及他们与自己的关系。一个4岁的女孩用绘画的方式生动表现了“家”在她心目中的样子:一个大方格代表自己的家,里面站着几个人,中间穿裙子的是她自己,爸爸妈妈分别站一边。自己和妈妈画得最大,爸爸只是旁边一个比例失调的小人,旁边还有一个更小的人,她解释说是自己的外婆。
这是一幅极真实又极生动的家庭画像,反映出家在小女孩心中的印象。4岁的孩子通常都是天生的印象派画家,会无意识地把他们认为重要的或印象深刻的东西夸张。把自己和妈妈画得大,是因为在她心里,她认为自己和妈妈在家里是重要的人物;相比之下,爸爸没有妈妈重要;外婆呢,就更是个配角人物了。透过孩子的这张画就可以看出,家庭的基本排序和格局在她心中的概念,这是孩子眼中家的形象。
每个4岁的孩子心中都会有不同的“家庭肖像画”,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家在他们心中的样子。对这个阶段的孩子而言,家庭是他们走进幼儿园之前生活的重心和全部,是他们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域。家庭是他们每天生活的环境,通过所听到的语言、观察到的行动以及对他人重要情绪的体验,他们自然地收获了家的观念,并将此内化为自己的信念。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小孩子生来是无知无识的,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的一举一动可以说一方面受遗传的影响,一方面受环境的约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时候,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养中最重要的因素,恐怕也是父母。”(引自陈鹤琴著的《家庭教育》,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版。)他反复强调,小孩子的“知识之丰富与否,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
……
《2014中国城乡家庭教育现状白皮书》对10.83万名中小学生、幼儿园幼儿及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数据显示,不知道教育方法的家长占37.82%;没时间教育孩子的家长占26.190/0。超过一半的家长表示,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希望能得到专业帮助,并且有81.4%的家长认为家庭教育有很多学问,需要学习和培训。然而,目前社会能提供给家长系统学习家庭教育理念及方法的渠道还不足以满足家长的现实需求。其中,家长通过书籍学习的占30.53%,自己摸索的占21.850/0,朋友交流的占18.01%,从媒体获取知识的占13.16%,从家长会渠道获取的占12.71%。调查显示,89.09%的家长已经意识到孩子身上表现出的问题源于家庭教育。
当今,我们为什么需要高质量的家庭教育?而且这件事又显得那么急迫?每个家长提起孩子都或多或少显得无奈和手无举措,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教育源于家庭,在我国传统的社会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更多的是告诉孩子做人必须坚守的道理和原则,并为孩子提供一些物质方面的供给。那时的社会环境和家庭条件给了孩子很大的发展空间,孩子的很多意识习惯、行为规范都是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以及与兄弟姐妹、亲戚朋友、左邻右舍之间的游戏、交往和日常生活中完成的,逐渐长成为有着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有着自己坚持的生活态度和原则、也有着自己引以为豪的进步和成就的社会人。
如今,中国社会仍处于转型期,人口流动量大,城镇化快速发展,独生子女的一代逐渐成了新一代的人父人母,这让存在于生活中的真实的朋友圈越来越狭窄,每个小家庭关上了门就“与世隔绝”。这给新一代的年轻父母在教养子女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困惑,认为“生存就必须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所以孩子就应该从小教育,而且越小投资对孩子未来发展越好……”。
于是,胎教、早教、兴趣班、艺术教育、外语教育等各种为孩子未来投资的活动开始了,害怕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义无反顾”地替孩子做主,让孩子从小走进技能和知识的世界,满心欢喜地为他们关闭了意识态度、行为习惯养成的大门。然而,仅存下来的对孩子社会适应能力的说教,远不够帮助他们处理好各种社交问题。育儿问题带来的焦虑更让家长们深陷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及隔代关系的矛盾中,结果则是传统的社会人伦关系被抛弃,最终让我们生活在无序的生活中。
这本书的装帧和文字风格给我带来了一种非常宁静、值得信赖的感觉。它不像市面上那些主打“爆炸性成果”的书籍那样浮躁,反而有一种沉淀下来的智慧感。我特别欣赏它可能采用的那种“对话式”的叙述结构,也就是家长和父母之间的互动探讨。毕竟,教育的本质是两个灵魂的交流,硬邦邦的指令只会适得其反。我一直在寻找那种能够教会我如何“倾听”孩子的书,而不是只教我如何“说教”的书。如果这本书真的做到了这一点,能引导我放下“我是长辈我说了算”的姿态,真正站在孩子的视角去理解他们的世界,那么它就远超了一般的育儿指导范畴。我尤其期待它在处理亲子沟通中的“冲突”环节能给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家庭成员之间的摩擦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如何化解这些摩擦,并从中学习和成长。我预感这本书在这方面的阐述会非常深刻,因为它所倡导的“家风”,必然包含了处理家庭内部矛盾的智慧。
评分这套丛书的名字里强调了“4岁父母”的同步成长,这一点非常吸引我。传统的观念总认为孩子是学习的主体,而家长是被动的执行者。但事实上,孩子成长得越快,家长自身面临的挑战和需要学习的新知识就越多。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面向父母自身的反思与成长”的章节。比如,它是否探讨了当代父母在工作压力、原生家庭影响下,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从而更好地扮演好“家风”的奠基者角色?很多时候,我们教育孩子时展现出的焦虑和不耐烦,其实是我们自身未被解决的情绪投射。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自我审视的框架,帮助我看到自身教育模式中的盲点,那简直是太棒了。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育儿手册”,更是一本“家庭关系优化指南”。这种将家长自我修炼放在同等重要位置的视角,我觉得非常现代和全面,体现了对整个家庭系统动态平衡的深刻洞察。
评分坦白说,我对于阅读任何宣传力度较大的教育类书籍都持有一种审慎的态度。但《中国“家庭·家教·家风”教育丛书》这个宏大的标题,反而让我产生了一种信赖感。它似乎没有将目标设定在短期内让孩子掌握多少技能,而是着眼于更长远的、关乎立身之本的“家风”塑造。我特别好奇它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伦理和道德修养的精髓,以一种适合现代4岁孩子接受的方式来呈现。这需要极高的文字功力和教育智慧。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活动建议,比如如何通过家庭仪式感(比如固定的用餐时间、周末的家庭阅读分享)来潜移默化地传递“家风”的价值,而不是枯燥的说教。一个良好的家风,应该是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积极的价值观和责任感。这本书如果能提供这样的“软性植入”策略,那它就是一本真正有价值的传世之作,值得我反复品读,并作为未来教育理念的基石。
评分说实话,我之前看过不少针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书籍,但很多都让我觉得有些脱节,要么就是太偏重知识技能的培养,搞得孩子压力山大;要么就是过于注重“玩乐”,却忽略了规则意识和基本品德的建立。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似乎在寻找一个非常精妙的平衡点。我特别关注的是它如何处理“4岁”这个特定年龄段的需求。这个阶段的孩子,认知能力和情感发展都进入了一个快速的窗口期,他们既需要探索世界的自由,也开始对是非对错有初步的判断。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将这些复杂的心理发展规律,转化为家长可以理解和操作的指南的。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非常具体的场景化教学案例,比如孩子发脾气时、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应该采取的“家风式”应对策略。我尤其看重“家风”二字,它意味着一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家长言传身教的缩影。如果这本书能帮助我梳理清楚,在我日常的一言一行中,哪些细节正在塑造我的孩子的未来品格,那它的价值就无可估量了。我已经准备好,把它当成一本工具书来深入研读了。
评分哇,这本书真是太给力了!我最近在给家里的小家伙挑合适的绘本和教育材料,偶然间发现了这套“家庭·家教·家风”丛书。我得说,光是看到这个书名和封面设计,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它给我的感觉就是,这不是那种硬邦邦的教育理论堆砌,而是真正能落到实处的家庭教育指南。我特别欣赏它把“家庭”、“家教”、“家风”这三个核心概念融为一体的理念。现在很多育儿书只教你怎么“管”孩子,却很少深入探讨如何通过家庭环境的熏陶,构建一种积极向上的家风。这本书明显意识到了这一点,它强调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从我目前的了解来看,它似乎更侧重于构建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连接和沟通模式,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那种温馨的、充满人情味的教育理念,正是我现在最需要的。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是为我这个有点迷茫的家长点亮了一盏明灯,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我们家到底想给孩子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家风”。我期待它能给我提供一些非常实用的、可以立即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的建议,而不是那些空泛的口号。整体感觉,这本书非常注重家庭氛围的营造,这比任何单一的教育技巧都重要得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